
严刑峻法该从何谈起?
↓
针对臣子而言,季汉松于另外两家。从绝人户事件或者刑杀数量对比就知道,刘备和诸葛亮时期个别“及身而止”,刘禅夷魏延三族已经到顶了【顺带跑题:刘备参考《礼记·王制》或许可知他量刑带着儒家江湖气】。对下如果过分严峻还会让人不顾官禁自发偷偷在野外或道路上祭祀丞相?(干脆提前建诸葛庙,开启钓鱼执法,有一个算一个)
↓
通过有限整合推断诸葛亮的法治框架。有《魏氏春秋》“ 亮作八务(大概指务实求精之类)、七戒(大概指清明做收心操之类)、六恐、五惧(两者大概是指负责担当之类),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和《韩非子》“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吏者,民之本,纲者也。”, 再结合《管子》《六韬·文韬》中“以人为本”“布公道”等内容便算得上下各方各面尽量都兼顾了。
↓
如果将来有考古发现,像季汉简牍出土之类或许能更有说服力和了解推理等。从现有整理看,诸葛亮的刑罚对治吏和治军最严格,一是诸葛亮喜欢亲自(随机)考绩和查账,二是喜欢亲自处理士伍犯过后的定刑量罪。考虑结合季汉“地狭民寡”国情,刑民过重则不利百姓增效,罪臣过度则无势以供驱驰。后遗症积累过多怨恨【叛军充军北伐或者徙成都而非屠之以儆效尤】,法不责众【例如谯周滑稽外观被相府一众包括孔明本人忍俊不已有失官仪,还有受蛊惑反叛的南中以及广汉百姓,无心之过那就无罪】,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彭羕李严等人例子】。
↓
陈寿恐怕为了不让魏晋吴三方太过难堪才说诸葛亮“严刑峻法”。另外刘璋时期法度不明,虽宽却易被官员钻漏洞利用相互打击或者民间有以强欺弱之苦,比“严刑峻法”或许更可怕更混乱。而东吴这边,张温称美孔明治国,孙权也曾说过“刑清国富”之类。总之,严把关避免人祸,严厉中又透着情理,最后不足处就是透支了丞相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