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兄弟说我有点抠字眼了,这个系列开始我就聊现象,不求对概念的细抠,不过相应地,这个系列的很多观点并不成熟,多是我个人的见解,就当个思维训练了。
这个帖从外汇占款这个概念展开,这是央行资产负债表里面的一个会计科目,简单地说就是央行购买外汇资产所使用的货币量(人民币)。
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巨量的外汇占款,这个要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外贸易战略说起。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资本缺口严重,产业百废待兴,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思路一样,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内向化发展(进口替代战略),把国内市场留给本国工业部门,以快速积累工业资本,相应的高贸易壁垒阻止或降低进口产品的竞争力,高关税、高汇率是这个思路的特征;第二个是外向化发展(出口导向战略),通过补贴鼓励国内工业企业以各种形式加入国际分工(最初是加工贸易,同时放开外资对国内的投资权限,以积累国内工业资本),政策特征是低汇率,同时往往伴随高关税。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开始遵循进口替代,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最终转向出口导向。94年汇改确定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且比例调低至8.7:1,标志着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之后十多年,将汇率始终维持在“8时代”的相对低位。
长期的汇率低估,促进我国的贸易顺差和私人资本的流入,理论上说出口大于进口,同时私人资本净流入,造成国际收支盈余,汇率必然面临升值压力,我们十数年的国际收支盈余却能将汇率维持在低位,依赖什么?依赖于央行用本币在市场中对美元的购买(12年之前强制结售汇制尤为如此),这个行为背后会对国内释放高能货币(央行记账为外汇占款),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通胀压力的潜在威胁凸显(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宏观政策目标都把抗通胀作为第一目标)。
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逻辑,开放后,需要外贸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汇率低估补贴外贸部门,代价是潜在的国内通胀压力巨大。同时,这种模式意味着在分配经济增长成果的时候,倾向于外贸部门,而通胀压力由全社会承担,这种模式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险,因此需要找到另一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三架马车,消费与投资被称为内需,内需是长期不足的,事实上世纪之交银行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存贷差”的现象(银行存款贷不出去),了解宏观经济循环的兄弟,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经济循环的扩张力度不足,经济会逐渐进入萎缩周期。
怎么解决?基础建设和发展房地产。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和激活民间商品房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成为了除外贸以外的增长驱动力,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繁荣,同时增加交易标的,成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的蓄水池(虽然蓄水池这个词容易造成误解,但是网上普遍使用,这里就沿用了)
因此,我们发现改开四十年,我们经济发展是有逻辑连贯性的,不能割裂看某个时段,也不能孤立的看某个产业,房地产的发展是有阶段性贡献的,甚至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当然之后对经济的绑架是后话了。
另,延伸出一个话题,历史上进口替代战略多数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失败的国家多数陷入债务危机;而08金融危机,欧盟多数国家面临的也是债务危机。下一个帖子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这个帖从外汇占款这个概念展开,这是央行资产负债表里面的一个会计科目,简单地说就是央行购买外汇资产所使用的货币量(人民币)。
中国历史上积累了巨量的外汇占款,这个要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外贸易战略说起。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资本缺口严重,产业百废待兴,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思路一样,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内向化发展(进口替代战略),把国内市场留给本国工业部门,以快速积累工业资本,相应的高贸易壁垒阻止或降低进口产品的竞争力,高关税、高汇率是这个思路的特征;第二个是外向化发展(出口导向战略),通过补贴鼓励国内工业企业以各种形式加入国际分工(最初是加工贸易,同时放开外资对国内的投资权限,以积累国内工业资本),政策特征是低汇率,同时往往伴随高关税。我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开始遵循进口替代,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最终转向出口导向。94年汇改确定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且比例调低至8.7:1,标志着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型,之后十多年,将汇率始终维持在“8时代”的相对低位。
长期的汇率低估,促进我国的贸易顺差和私人资本的流入,理论上说出口大于进口,同时私人资本净流入,造成国际收支盈余,汇率必然面临升值压力,我们十数年的国际收支盈余却能将汇率维持在低位,依赖什么?依赖于央行用本币在市场中对美元的购买(12年之前强制结售汇制尤为如此),这个行为背后会对国内释放高能货币(央行记账为外汇占款),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通胀压力的潜在威胁凸显(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宏观政策目标都把抗通胀作为第一目标)。
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逻辑,开放后,需要外贸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汇率低估补贴外贸部门,代价是潜在的国内通胀压力巨大。同时,这种模式意味着在分配经济增长成果的时候,倾向于外贸部门,而通胀压力由全社会承担,这种模式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险,因此需要找到另一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三架马车,消费与投资被称为内需,内需是长期不足的,事实上世纪之交银行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存贷差”的现象(银行存款贷不出去),了解宏观经济循环的兄弟,应该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经济循环的扩张力度不足,经济会逐渐进入萎缩周期。
怎么解决?基础建设和发展房地产。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和激活民间商品房需求的房地产市场成为了除外贸以外的增长驱动力,房地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繁荣,同时增加交易标的,成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的蓄水池(虽然蓄水池这个词容易造成误解,但是网上普遍使用,这里就沿用了)
因此,我们发现改开四十年,我们经济发展是有逻辑连贯性的,不能割裂看某个时段,也不能孤立的看某个产业,房地产的发展是有阶段性贡献的,甚至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当然之后对经济的绑架是后话了。
另,延伸出一个话题,历史上进口替代战略多数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失败的国家多数陷入债务危机;而08金融危机,欧盟多数国家面临的也是债务危机。下一个帖子我们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