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终末期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足细胞是覆盖GBM外表面的高度分化的上皮细胞,对于维持GBM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足细胞损伤的程度通常用来评估DKD的进展。此外,足细胞中的炎症积聚与足细胞损伤的加重密切相关。
2024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梁广团队在Nat Commun(IF=14.7)上,发表“Podocyte OTUD5 alleviates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TAK1 and reducing podocyte inflammation and injury”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OTUD5在足细胞损伤和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
Highlights如下:
1)OTUD5在糖尿病小鼠足细胞中的表达减少。
2)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加重足细胞损伤和DKD。
3)机制上,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促进TAK1 K158位点发生K63连接的去泛素化,随后阻止TAK1的磷酸化并减少足细胞的下游炎症反应,突出了OTUD5作为DKD治疗靶点的潜力。临床相关性:OTUD5在糖尿病小鼠足细胞中的表达减少。功能研究: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或过表达能加重或抑制足细胞损伤和DKD,TAK1抑制剂缓解OTUD5敲除小鼠的肾损伤。
机制研究:
(1)鉴定TAK1为OTUD5潜在的底物蛋白
第一步,初步确定OTUD5潜在的底物蛋白作为去泛素化酶(DUB),OTUD5通过去泛素化底物蛋白起作用。利用IP-MS鉴定潜在的互作蛋白(图1a)。质谱鉴定的前15个潜在结合蛋白中,TAK1被证实在足细胞炎症和DKD进展中具有关键的调节作用(图1b)。因此,假设OTUD5通过去泛素化TAK1在足细胞中负调控炎症和损伤。
第二步,确定TAK1与OTUD5相互作用
内源性Co-IP实验证实,OTUD5与TAK1在细胞和小鼠肾组织均存在相互作用(图1c-d)。同时,外源性Co-IP实验也显示,OTUD5与TAK1相互作用(图1e)。
图1 TAK1与OTUD5相互作用(Ref. Fig 4/S4)
第三步,OTUD5诱导TAK1 K63连接的去泛素化
Co-IP实验分析显示,OTUD5过表达,降低TAK1的多泛素化水平(图2a)。为了确定TAK1泛素化连接的方式,构建Ub-WT、Ub-K48、Ub-K63和TAK1载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OTUD5降低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而不是K48连接的泛素化(图2b)。
第四步,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切割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
研究表明,OTU5中的半胱氨酸224残基(C224)为脱泛素活性的必要位点。Co-IP分析显示,与野生型OTUD5相比,催化失活的OTUD5 C224S突变体可以正常与TAK1相互作用(图2c);但未能从TAK1中去除K63连接的泛素分子(图2d)。表明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切割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
第五步,TAK1的赖氨酸残基K158是OTUD5去泛素化的特异性位点
迄今为止,TAK1蛋白中的四个赖氨酸(Lys)残基K34、K158、K209和K562已被确定为K63连接的多泛素化的潜在位点(图2e)。因此,为了探索哪些赖氨酸残基泛素化可以被OTUD5去除,构建了TAK1位点突变体,包括K34R、K158R、K209R和K562R。Co-IP分析显示,K158R突变体消除了OTUD5介导的去泛素化(图2f)。表明TAK1的赖氨酸残基K158是OTUD5去泛素化的特异性位点。
综上所述,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降低k63连接的TAK1 K158位点的多泛素化。
图2 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降低k63连接的TAK1 K158位点的多泛素化(Ref. Fig 4/S4)
(3)OTUD5负调控TAK1激活
第一步,OTUD5共同负调控TAK1-MAPK激活
WB检测证实,OTUD5过表达显著抑制HG/ pa诱导的足细胞TAK1磷酸化,但不改变TAK1总蛋白水平(图3a)。敲低OTUD5则相反(图3b)。MAPK通路是TAK1激活的主要下游信号,包括三个亚家族:JNK、ERK和p38。研究结果表明,在HG/ pa处理的足细胞中,OTUD5过表达也会抑制ERK、P38和JNK的激活,但OTUD5敲低会加剧ERK、P38和JNK的激活(图3c-d)。在HG/PA处理下,OTUD5共同负调控TAK1-MAPK激活。
第二步, OTUD5抑制TAK1与TAB2相互作用
TAK1磷酸化需要一个上游的激酶TAB2。据研究显示K63连接的TAK1多泛素化促进TAK1/TAB2复合物的形成,导致TAK1磷酸化。本研究中,OTUD5去除了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因此假设OTUD5可能会阻碍TAK1-TAB2的相互作用。Co-IP实验发现,OTUD5的过表达减少了TAK1与TAB2相互作用,而催化失活的突变体OTUD5-C224S则不能(图3e)。此外,在HG/ pa处理的足细胞中,OTUD5抑制TAK1-MAPK通路的激活,但OTUD5-C224S突变体则不能(图3f)。
第三步,OTUD5通过在K158位点阻断TAK1-TAB2相互作用来抑制TAK1的激活
OTUD5介导的TAK1失活是否依赖于TAK1在K158位点的去泛素化?
Co-IP分析显示,当TAK1中的K158突变为R残基时,TAK1与TAB2的相互作用减少,而OTUD5不能进一步影响TAK1与TAB2的相互作用(图3g)。同样,TAK1 K158R突变抑制TAK1- mapk在HG/PA刺激下的激活(图3h)。表明OTUD5通过在K158位点阻断TAK1-TAB2相互作用来抑制TAK1的激活。

图3 OTUD5负调控TAK1激活(Ref. Fig 5)
结论:该研究通过对高浓度葡萄糖和棕榈酸(HG/PA)处理的足细胞进行RNA测序,发现OTUD5显著下调。功能上,通过OTUD5过表达或TAK1抑制剂治疗,减轻足细胞损伤和DKD。机制上,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促进TAK1 K158位点发生K63连接的去泛素化,随后阻止TAK1的磷酸化并减少足细胞的下游炎症反应。该研究为未来开发针对OTUD5-TAK1轴的DKD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DK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4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梁广团队在Nat Commun(IF=14.7)上,发表“Podocyte OTUD5 alleviates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TAK1 and reducing podocyte inflammation and injury”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OTUD5在足细胞损伤和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
Highlights如下:
1)OTUD5在糖尿病小鼠足细胞中的表达减少。
2)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加重足细胞损伤和DKD。
3)机制上,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促进TAK1 K158位点发生K63连接的去泛素化,随后阻止TAK1的磷酸化并减少足细胞的下游炎症反应,突出了OTUD5作为DKD治疗靶点的潜力。临床相关性:OTUD5在糖尿病小鼠足细胞中的表达减少。功能研究:足细胞特异性OTUD5敲除或过表达能加重或抑制足细胞损伤和DKD,TAK1抑制剂缓解OTUD5敲除小鼠的肾损伤。
机制研究:
(1)鉴定TAK1为OTUD5潜在的底物蛋白
第一步,初步确定OTUD5潜在的底物蛋白作为去泛素化酶(DUB),OTUD5通过去泛素化底物蛋白起作用。利用IP-MS鉴定潜在的互作蛋白(图1a)。质谱鉴定的前15个潜在结合蛋白中,TAK1被证实在足细胞炎症和DKD进展中具有关键的调节作用(图1b)。因此,假设OTUD5通过去泛素化TAK1在足细胞中负调控炎症和损伤。
第二步,确定TAK1与OTUD5相互作用
内源性Co-IP实验证实,OTUD5与TAK1在细胞和小鼠肾组织均存在相互作用(图1c-d)。同时,外源性Co-IP实验也显示,OTUD5与TAK1相互作用(图1e)。

图1 TAK1与OTUD5相互作用(Ref. Fig 4/S4)
第三步,OTUD5诱导TAK1 K63连接的去泛素化
Co-IP实验分析显示,OTUD5过表达,降低TAK1的多泛素化水平(图2a)。为了确定TAK1泛素化连接的方式,构建Ub-WT、Ub-K48、Ub-K63和TAK1载体进行Co-IP分析,发现OTUD5降低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而不是K48连接的泛素化(图2b)。
第四步,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切割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
研究表明,OTU5中的半胱氨酸224残基(C224)为脱泛素活性的必要位点。Co-IP分析显示,与野生型OTUD5相比,催化失活的OTUD5 C224S突变体可以正常与TAK1相互作用(图2c);但未能从TAK1中去除K63连接的泛素分子(图2d)。表明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切割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
第五步,TAK1的赖氨酸残基K158是OTUD5去泛素化的特异性位点
迄今为止,TAK1蛋白中的四个赖氨酸(Lys)残基K34、K158、K209和K562已被确定为K63连接的多泛素化的潜在位点(图2e)。因此,为了探索哪些赖氨酸残基泛素化可以被OTUD5去除,构建了TAK1位点突变体,包括K34R、K158R、K209R和K562R。Co-IP分析显示,K158R突变体消除了OTUD5介导的去泛素化(图2f)。表明TAK1的赖氨酸残基K158是OTUD5去泛素化的特异性位点。
综上所述,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降低k63连接的TAK1 K158位点的多泛素化。

图2 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降低k63连接的TAK1 K158位点的多泛素化(Ref. Fig 4/S4)
(3)OTUD5负调控TAK1激活
第一步,OTUD5共同负调控TAK1-MAPK激活
WB检测证实,OTUD5过表达显著抑制HG/ pa诱导的足细胞TAK1磷酸化,但不改变TAK1总蛋白水平(图3a)。敲低OTUD5则相反(图3b)。MAPK通路是TAK1激活的主要下游信号,包括三个亚家族:JNK、ERK和p38。研究结果表明,在HG/ pa处理的足细胞中,OTUD5过表达也会抑制ERK、P38和JNK的激活,但OTUD5敲低会加剧ERK、P38和JNK的激活(图3c-d)。在HG/PA处理下,OTUD5共同负调控TAK1-MAPK激活。
第二步, OTUD5抑制TAK1与TAB2相互作用
TAK1磷酸化需要一个上游的激酶TAB2。据研究显示K63连接的TAK1多泛素化促进TAK1/TAB2复合物的形成,导致TAK1磷酸化。本研究中,OTUD5去除了TAK1的K63连接的泛素化,因此假设OTUD5可能会阻碍TAK1-TAB2的相互作用。Co-IP实验发现,OTUD5的过表达减少了TAK1与TAB2相互作用,而催化失活的突变体OTUD5-C224S则不能(图3e)。此外,在HG/ pa处理的足细胞中,OTUD5抑制TAK1-MAPK通路的激活,但OTUD5-C224S突变体则不能(图3f)。
第三步,OTUD5通过在K158位点阻断TAK1-TAB2相互作用来抑制TAK1的激活
OTUD5介导的TAK1失活是否依赖于TAK1在K158位点的去泛素化?
Co-IP分析显示,当TAK1中的K158突变为R残基时,TAK1与TAB2的相互作用减少,而OTUD5不能进一步影响TAK1与TAB2的相互作用(图3g)。同样,TAK1 K158R突变抑制TAK1- mapk在HG/PA刺激下的激活(图3h)。表明OTUD5通过在K158位点阻断TAK1-TAB2相互作用来抑制TAK1的激活。

图3 OTUD5负调控TAK1激活(Ref. Fig 5)
结论:该研究通过对高浓度葡萄糖和棕榈酸(HG/PA)处理的足细胞进行RNA测序,发现OTUD5显著下调。功能上,通过OTUD5过表达或TAK1抑制剂治疗,减轻足细胞损伤和DKD。机制上,OTUD5通过其活性位点C224促进TAK1 K158位点发生K63连接的去泛素化,随后阻止TAK1的磷酸化并减少足细胞的下游炎症反应。该研究为未来开发针对OTUD5-TAK1轴的DKD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DK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