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吧 关注:1,076,022贴子:32,485,787

回复:碧之假面发售一周年,北上乡原型探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厄诡椪与北上乡取景地的联系要从面具讲起。游戏中北上乡“掩面祭”的日文原文是「オモテ祭り」Omote-matsuri,其中的「オモテ」omote 更常见的汉字写法是“表”,与“里”相对,用法大致与汉语汉字义相同;写作“面”时一般指面孔、表面,指代面具时特指能面。简单来说单个汉字「面」表示“能面”时训作「おもて」 omote,连用的「某面」仍然采用音读「-めん」 -men,这是只能在日文版体现的文化元素。掩面祭的面在其他语言的本地化中一般是指面具,中法双语则有面容、面影之意。
发售前后有人认为厄鬼椪的4个面具代表喜怒哀乐,很快也有人发现4个面具的设计参考了能面。现代语境下能与狂言合称能乐,但是狂言面具的种类和使用方式略有不同,因此“能面”特指能剧舞台艺术中面具的形制、使用和象征意义。厄诡椪碧草面具、水井面具、火灶面具、础石面具的原型分别是翁面、女面、鬼面与神佛面,不是典礼上能买到的塑料面具玩具。四者在展现和风题材的共性之余也能与取景地的个性相结合。太晶形态下的四个大面具明显符合青森睡魔祭的山车,体现了放大、夸张的面部表情。此外厄诡椪身披蓑衣一般的造型可能也参考了秋田生剥鬼节,打鬼祭分发的净空粘糕以及桃歹郎的粘糕也以生剥鬼节的代表食品年糕为原型。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59楼2024-09-14 22:11
回复
    碧草面具从双目形状和锯齿形的嘴来看,可能参考了翁面。“翁”起初是渡来人崇拜的神灵,具有隐秘的海洋意识。后来翁发展成神佛与凡间的沟通媒介,具有宣告仪式开始的重要职能,因此翁面是独立于男面的类别。能乐有一个特殊类别叫“式三番”,现在一般分为“序段”、能乐师表演的“翁之段”以及狂言师表演的“三番叟之段”。
    式三番吸纳了室町时代能乐成型前的翁猿乐和乡乐,在日本各地有多种变体。在北上乡的取景地北东北,岩手县平泉町有文化遗产“古实式三番”(如图4),传承机构是世界遗产中尊寺的镇守白山宫。古实式三番保留了中世“延年”佛乐的特征,不遵循现行体例,而是在翁退场后由“若女”和“老女”表演舞蹈。这项地方文化遗产可以解释只有雌性的厄鬼椪如何与男性形象的翁面产生有机的联系。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24-09-14 22:18
    回复
      水井面具参考了能面最具代表性的类别“女面”(おんなめん onna-men)。这类面具仿佛有哀而不伤的神情,通常用于塑造悲剧角色,也会让人感到恐怖。明治以前女性无法担任能乐师,女面也就占据了能面的一席之地。能面与水井的关系主要来著名剧目《井筒》,是室町时代能剧奠基人世阿弥以《伊势物语》“筒井筒”和歌为主题创作的谣曲,标题的字面意思是井边的围栏(见图3)。一般认为《伊势物语》影射了平安时代初期的贵族在原业平的生平。历史上在原业平娶纪友常之女为正室,才华横溢但是行为不检,是多起宫闱秘事和丑闻的主人公。能剧《井筒》讲的是纪友常之女思念丈夫的故事。前场僧人路过在原业平故居,产生怀古之意,结果遇到了纪友常之女的幽灵。后场纪友常之女入梦,身着在原业平的衣冠绕着井筒起舞,最后在井水中望见了丈夫的面影。二战后《井筒》备受海外日本研究者推崇,在当代常被誉为能剧的代表作。
      能剧中女性角色化为怨灵会更换鬼面,般若面就是其中最知名的类别。厄鬼椪的4个面具没有鬼角,太晶化之后有角,这个细节可能参考了女面和鬼面的象征意义。水井面具太晶形态这种短角面具叫做“生成”(なまなり Namanari),般若面又叫“中成”(なかなり Nakanari),真蛇面又叫“本成”(ほんなり Honnari),怨念程度不断加深。图5是生成面在能剧《铁轮》中的应用,讲的是丑刻参拜的起源。女主人公宇治桥姬因为嫉妒和怨恨化为鬼女,生成面展示的是变身之初的状态。当然厄诡椪的背景设计没有如此强烈的冲突,水中鬼女的形象本身更适合与辰子姬建立联系。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1楼2024-09-14 22:47
      回复
        火灶面具的造型最接近“鬼”在日本文化中的形象。能面中的鬼面在代表鬼女的生成、般若和真蛇之外也有其他类别,代表恶鬼、凶兽和鬼神的形象。这其中有一类鬼面叫做“颦”(しかみ Shikami),来自狮子怒目、张口的忿怒相(即「獅噛み」),通常搭配“赤头”(あかがしら Akagashira)假发使用,表现法力强大的猛鬼,例如《罗生门》的茨木童子(如图2)。
        火灶面具正好也能通过茨木童子与北东北取景地建立联系。在东北地方流传的渡边纲讨鬼故事中,赖光四天王之一的渡边纲在京都一条戻桥上以源氏的名刀“髭切”斩下鬼的手臂,故事中的鬼一般被认作茨木童子(也有桥姬等其他说法)。上文所说的《罗生门》就是这则故事的能剧改编版,只不过舞台变成了平安京罗成门。在宫城县柴田郡仙台周边流传的版本中,鬼化为老妪潜入渡边纲宅邸,接回断手后沿着炉灶的自在钩从天井逃跑。
        能面中还有一个相近的类型叫做“狮子口”(ししぐち Shishi-guchi,如图4),是《石桥》的专用面,相较颦面更具神性。《石桥》源自禅宗公案故事,展现了五台山胜境狮子戏牡丹的场面。歌舞伎“石桥物”(如连狮子、镜狮子等)也改编自能《石桥》,在大众文化中更为知名。火灶面具太晶形态明显更符合狮子张开嘴的特征。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2楼2024-09-14 22:58
        回复
          础石面具的原型是能面中的特殊类别“佛面”,代表了佛、菩萨、明王或者神道教神祇的法相,通常具有不怒而威的神情。在能剧的传统神佛剧目中,这类角色的职能相当于西方戏剧传统中的“机械降神”,用神迹的推动剧情发展,或者昭示佛法庄严和天道轮回。明治初年伴随着神佛分离,综摄佛教与神道教的传统剧目受到严重冲击,能面中的佛面也日渐式微。用到佛面的现存剧目有《调伏曾我》,取材于曾我兄弟复仇的故事,后仕手佩戴“不动”面扮演不动明王(如图3)。后场不动明王显灵,斩下了工藤祐经人像的首级,昭示着因果循环。
          相比之下础石面具体现的北东北地方特色可能更有趣。鬼和岩石属性的联系很容易让人想到鬼瓦,这是瓦当自唐代传入日本后的发展和演变。鬼瓦的造型起初和瓦当一样多为祥瑞图案和佛教,在奈良时代出现了符合日本本土审美的鬼面,在后世更是演化出了造型夸张的浮雕。岩手县南部的胆泽城是坂上田村麻吕所建,考古遗址出土了奈良时代的鬼瓦实例(图4)。础石面具的质感也会让人想到树皮或者硅化木,岩手县北部的一户町有日本的自然纪念物“根反的大硅化木”(图5)。同样以硅化木为灵感的树才怪一家也在北上乡登场。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3楼2024-09-14 23:06
          回复
            在和风题材之外,厄诡椪的设计可能也体现了宝可梦系列一贯的跨文化意识。这个话题在中文社交媒体可能只有我敢讲、敢发。尽管北上乡不属于帕底亚,厄鬼椪的设计仍然可能与帕底亚取景地伊比利亚半岛存在微妙的联系。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在冬春之交也有假面狂欢节,通常具有辞旧迎新的意味,与生剥鬼节有相通之处。这种节日可以追溯到原始信仰以及先民对时令的认知,天主教传入之后多在大斋期前举行。
            葡萄牙北部的波登西狂欢节(Carnaval de Podence,图2)在2019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类节日的代表。节日上的面具舞(Careto)可以追溯到凯尔特人的冬季仪式,木质面具多由桤木制成。生剥鬼节与波登斯狂欢节在18年和19年先后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关联在准备阶段已进入欧、日各国民众的视野。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5楼2024-09-14 23:36
            回复
              在西班牙境内,部分地区用树叶、兽骨和毛皮制作的面具和服装,例如坎塔布里亚的莫列多(Molledo,图1)和巴斯克地区的阿万托谢尔韦纳(西班牙语:Abanto y Ciérvana,巴斯克语:Abanto Zierbena,图2)。巴斯克传统节日在内战和佛朗哥时期屡禁不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遍地开花,逐渐获得国际关注。部分地区的庆祝活动更具戏剧冲突,例如兰特斯(Lantz)的狂欢节会上演智斗怪盗的场面(图3)。当地民间故事中有恶贼 Miel Otxin,其名字的含义是“一千枚金币”,被视为恶鬼的化身。村民制作巨大的草人代表恶贼,在庆典最后将其焚烧,就有了驱逐邪恶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巴斯克语称这种戴面具的赛会、群舞和演剧为 Maskarada,借自罗曼语的假面舞会。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6楼2024-09-14 23:51
              回复
                法国境内的北巴斯克也有类似的狂欢节,例如拉布尔地区(法:Labourd,巴:Lapurdi)的布里斯库斯(法:Briscous,巴:Beskoitze,图1)。当然这种复古风格并不是巴斯克狂欢节的全貌,苏勒地区(法:Soule,巴:Zuberoa)的狂欢节就反应了19世纪巴斯克农村的风貌。2014年的摄影(图2)与1906年的插画(图3)还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法国境内的巴斯克地区不能简单按现代国境划成法国文化,更不能与宝可梦系列中的卡洛斯地区强加关联。XY中的卡洛斯地区以法国北部为原型,取景范围最南到拉斯科洞窟、佩里格与里昂一线,不包括法国、西班牙跨境地区。目前已知的LZ-A舞台是密阿雷市,原型是巴黎或法兰西岛,一样不包括巴斯克元素。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8楼2024-09-14 23:56
                回复
                  厄诡椪的设计解读至此完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
                  厄诡椪的整体造型基于柑橘树,对于北东北取景地属于外来者。其故乡可能是濑户内海沿岸的四国岛,与冈山的“桃”隔海相望。
                  厄诡椪的四个面具基于能面,分别是翁面、女面、鬼面和佛面。
                  四个面具各自的形象又能与北东北取景地的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产生关联,体现了和风题材的共性与取景地的个性。
                  厄诡椪以及北上乡掩面祭参考了北东北的节日民俗,尤其是青森睡魔祭与秋田生剥鬼节。
                  厄诡椪被视为“鬼”,反映了讨鬼故事中的鬼一般是被污名化的地方豪强、异族和外来者。
                  厄诡椪还能与朱紫本篇的取景地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联系,体现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相通之处。
                  下图是2023年青森睡魔祭上的皮卡丘与厄诡椪山车,由TPC委托著名制作师竹浪比吕央制作。可见线下活动的导向历来很明确,北上乡从来不是什么日本文化刻板印象地区,而是真实、确凿地以北东北为原型。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0楼2024-09-15 10:25
                  回复
                    碧之假面的封面宝可梦竟能串联起本篇取景地的人文因素?接下来是北上乡原型探秘的深水区:看似缺乏关联的碧之假面其实是通往世界之海的“出巢”之旅?
                    朱紫本篇的舞台帕底亚地区的原型是伊比利亚半岛(注:不是拉丁美洲、菲律宾或者华人、日本人地区),前篇《碧之假面》的舞台“北上乡”主要北东北三县取景,二者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两端,乍一看令人困惑。实际上考虑到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因素以及整个北上川流域的历史,二者的联系也就清晰起来。西葡两国是“地理大发现”时期最先经海路到达东亚海域的西欧国家。在安土桃山时代晚期至江户时代初期,伊达政宗和仙台藩曾是日本与西欧接触的先驱。西班牙人在本州东北的登陆地点是三陆海岸最南端的碁石海岸(图1),现属岩手县大船渡市。庆长遣欧使节的副使支仓常长(见图2)也是从旧北上川入海口石卷湾中的月之浦出发,现属宫城县石卷市。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1楼2024-09-15 11:01
                    回复
                      17世纪初仙台藩与西班牙和美洲的短暂接触虽然没有像长崎出岛一样持续到幕末,但是也对东北地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一时期“南蛮技术”传入日本,很快在当地投入应用。庆长遣欧使节前往阿卡普尔科的仿制加利恩帆船也是由江户幕府出资在仙台藩建造。这艘帆船在西班牙语文献中以洗者若翰(Sant Juan Bautista)为名,其复制品停泊在石卷湾(如图1),现在已被开辟为博物馆。
                      同时西葡海洋活动最广为人知的一项驱动因素也蔓延到北东北内陆,秋田、岩手两县交界地带有多处隐匿切支丹遗迹。据当时的日本和西班牙档案记载,久保田藩横手(现秋田县横手市)是不愿弃教的武士出奔之所。八幡平山地以及北上盆地中的紫波郡、二户郡也有活动痕迹。宝可梦游戏虽然不会直接描绘宗教因素,但是异国男子带来太晶宝石的剧情仍会引人遐想。
                      岩手县一关市靠近仙台藩与盛冈藩边地,在江户时代是隐匿切支丹活动据点。当地的切支丹群体多从事冶铁生产。2022年岩手县与宫城县佛教、天主教、新教三教人士共同为隐匿切支丹遗产纪念碑揭幕(如图2)。图3是一关市大笼切支丹墓葬群。北上乡具体的取景范围内也有类似的石窟和墓葬群,只不过辨识度较低,因此本贴选用了近年知名度较高的新闻图片。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3楼2024-09-15 11:30
                      回复
                        江户时代仙台、盛冈、久保田藩的开发背后也有一部通往世界之海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仙台藩的北上川治理。北上川治理在东北地方近现代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和3年(1617年)仙台藩主伊达政宗任命后藤寿庵在北上川的支流胆泽川兴修水利。“寿庵”(又作“寿安”)是“若望”的别译,因其早年曾旅居长崎五岛,其姓氏也会被表记成读音相同的五岛氏。这项工程最终在宽永8年(1631年)完工,后世称之为“寿庵堰”。北上川中下游的水利建设导致稻米产量激增,寿庵堰直接缔造了胆泽平野。江户时代仙台藩因此收入激增,不仅确保年贡的生产和运输,还能开展商品粮贸易。
                        可见北上川治理真正打通了本州北部与亚太海域的联系,其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后藤寿庵因为治水有功,在大正13年(1924年)被追赠从五位,堪称北上川水利之祖。下图是在寿庵堰基础上修建的现代水利设施以及附近的纪念碑。相比系列前作ORAS暗改XY设定,在以法国北部和九州、琉球为原型的地区之间强加关联,朱紫本篇与零之秘宝取景地之间的联系反而更具现实依据和人文关怀。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24-09-15 11:35
                        回复
                          在盛冈藩境内,北上川上游的水利建设可以追溯到庆长年间(1596年-1605年)。雫石川因为河流中部有岩山大欠山阻隔,以湍急和汹涌著称,沿岸用水多有不便。盛冈藩祖南部信直在建造盛冈城之时,任命矿山和水利专家镰津田甚六在鹿妻地区(今盛冈市上太田)筑坝,在1615年正式完工,后世称之为“鹿妻穴堰”(现状如图1)。镰津田甚六引进南蛮矿山技术,在大欠山开通了长12米、宽2米的隧道。旱涝无常的雫石川沿岸自此得以成为优质稻米产地,图2是当代岩手县北上盆地的水田。
                          后来盛冈城在宽永10年(1633年)完工,盛冈藩为缓解盛冈城和城下町的水灾隐患,在北上川与雫石川、中津川汇流处投石制造天然堤坝减弱水势。这项工程历经4代藩主,在元禄15年(1702年)停工。游戏中汇流河滩最南端也有暗堤,河流一路向南向地图外流去。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5楼2024-09-15 11:39
                          回复
                            由此不难看出,碧之假面的取景地东北地方是西班牙帝国的影响力在亚欧大陆所至的最东端,具体取景范围内的八幡平及周边地区也受到了外来技术和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进一步打通了北上川流域与亚太海域的联系,是一部通往世界之海的历史。
                            最后有关碧之假面篇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零之秘宝》的开发代号是 sudachi,这个代号可以写成“酢橘”。酢橘是一种原产四国岛阿波国(今德岛县)的苦橙,每年5-6月开花,约在9月结果。碧之假面篇的宣传和发布大致也在这个区间。酢橘的花为白色,果实多为绿色,数据中的异色厄诡椪也是绿脸。柑橘本身也是一种蕴含海洋意识的水果,这一点适合在三个月后纪念蓝之圆盘圆盘上线一周年的时候解释。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8楼2024-09-15 13:52
                            回复
                              此外 sudachi 也可以写成「巣立ち」,原指雏鸟出巢,比喻儿童独立成人。朱紫仍是去亚太本位大趋势下非日本取景地、非日本题材、非日本内核的游戏,不会因为“GF是日本公司”就产生质的变化。朱紫本篇的主人公来自帕底亚地区,零之秘宝前篇与后篇的舞台都位于本篇以外,远涉重洋的旅程显然可以看成“出巢”。无论前往遥远地区的林间学校参加夏令营,还是友好学校交换,都是在成长的历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对于宝可梦系列而言,《零之秘宝》开创了DLC独立取景地的先河。前篇《碧之假面》对于北东北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理解和呈现仍符合系列一贯的水准,DLC取景地与本篇的联系也是一个经常被忽略却非常值得发掘的话题。碧之假面仍然从“去日本化”的角度理解。被“日本风土化”、“日本文化符号”等其他看似熟悉却似是而非的事物一叶障目,反而错过了更真实、更鲜活的内容。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24-09-15 14: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