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破袁谭,斩袁谭及其妻子,冀州平。而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熙、袁尚则投奔了乌桓蹋顿。
【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
建安十二年,在有郭嘉的支持下,曹操决定征讨乌桓。《武帝纪》《田畴传》《郭嘉传》对此战役都有详细记载。
【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
乌桓之征路途遥远,路程艰难,又遇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通,于是根据田畴的建议从其他地方进军。于是引军出卢龙塞,结果道路依然不通,不得已【堑山堙谷五百馀里】,遂出兵直指柳城。之前,在曹军到了易,郭嘉就建议“兵贵神速”辎重太多,速度慢,不如留辎重在后面按部就班的前进,以轻兵突袭。
《郭嘉传》【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
《田畴传》【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
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而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
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
在田畴的建议下,曹操另从他径,从卢龙塞出越白檀,掩其不备。临走时还在路边竖个牌子骗乌桓自己退兵了,改天再来。乌桓便真以为曹军已退,结果在曹军距离柳城二百多里的地方,乌桓才发现。
【先贤行状载太祖表论畴功曰:......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
《曹纯传》【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蹹顿】
《张辽传》【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张郃传》【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以功迁平狄将军。】
《徐晃传》【从征蹋顿,拜横野将军。】
《牵招传》【从讨乌丸。至柳城,拜护乌丸校尉。】
《乌丸传》【太祖自征蹋顿於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馀里,虏乃觉。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抑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馀遗迸皆降。】
此战役不可谓不惊险。曹军轻兵速进,【被甲者少】却突然遭遇数万乌桓大军,敌众我弱,狭路相逢勇者胜。此时对曹军来说退无可退,硬着头皮也得打,在左右人皆惧的情况下,曹操登高见乌桓队列松散,张辽等更劝曹操直接打,于是以张辽挂帅带轻兵冲阵。白狼山下一场硬碰硬的战役随即拉开,最终曹军大破乌桓,临阵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其余东胡、汉人二十多万皆投降。
【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此后乌桓与中国杂居,而三郡乌桓则成为一时之天下名骑。其余则被其他异族分化,在后面的历史中逐渐淡化消亡。
此战虽后世提及不多,但它对曹操的影响却很深刻。征讨柳城本是计划之内的,轻兵掩袭,也是战术之一。但在不到柳城二百多里的白狼山突然遭遇敌虏却是意料之外的,何况此时辎重尚在后面,所率均为轻兵。幸亏曹操临危不乱,登高观望,判断敌方阵型不整,令张辽领兵冲阵,大获全胜。从心理上说,可谓是给曹操打了一剂强心针,班师回朝意气风发,因而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如《党史文汇》:这首诗也是主席推崇的他曾经这样称赞曹操的文才:“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全诗气势宏大,疏朗开阔,既表达了诗人取得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也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必须吹】征柳城之白狼山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