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吧 关注:1,075,905贴子:32,482,670

朱紫去拉丁美洲化也是反政治正确的一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化相对主义与拉丁美洲中心主义重灾区宝可梦骨纹巨声鳄镇楼。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0-01 05:37回复
    最近吧内反政治正确的声浪风起云涌。然而反政治正确也需要引导,不能只看性别因素,或者其他带有猎奇色彩的话题。朱紫自发售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无中生有和以偏概全的风气日渐盛行,部分宝可梦、角色甚至地点的拉丁美洲元素、中国元素、日本元素被不断放大。在英语社交媒体活动的“拉丁裔”同好发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风气也是在迎合欧美政治正确,甚至继续为欧美边缘理论引流。涉及中国元素、日本元素的问题有其他帖子专门讨论,将近两年来吧友基本也能主动防范相关争议。然而朱紫去拉丁美洲化推行力度仍然不到位,很多问题仍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0-01 05:50
    回复
      众所周知朱紫的舞台帕底亚地区以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为原型,不是拉丁美洲、菲律宾、神奈川县、三重县志摩西班牙村主题公园或者华人地区,不信可以查看OST附赠手册收录的访谈。一般来说只要涉及西班牙,讨论环境就会变得非常糟糕,总会拐到泛阿、泛非主义者的安达卢斯神话,或者文化相对主义者粉饰中美洲文明的当代神话。即使讨论宝可梦取景地,也会遇到这种问题。如今还有人言必称拉丁美洲、西班牙殖民地或者墨西哥、巴西国别,甚至主动以墨代西、以巴代葡,还有人(通常是中美洲文明以及拉丁美洲迷恋者)敢说伊比利亚半岛本土文化、天主教艺术与民俗文化还有神秘主义都不应该正面讨论。这些言论无一例外都是欧美政治正确在中文社交媒体的回声。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0-01 06:10
      收起回复
        在新宝可梦的设计中,火属性伙伴宝可梦(御三家)呆火鳄一家以及朱版封面宝可梦故勒顿毫无疑问是两大重灾区,它们与取景地的联系被故意忽视,拉丁美洲、“印第安”甚至非洲元素至今还能讲个没完没了。御三家另外两个成员以及紫版封面密勒顿偶尔也会受牵连,其他宝可梦比如怒鹦哥、狠辣椒的外来色彩也会被故意放大。讲宝可梦设计与取景地的关系之前,必须表明本贴的基本立场:在当前环境下,装理中客就等于偏执一端。不分场合强调“宝可梦的设计原型不唯一”就是为一体两面的中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开路,说“既是、又是”就等于站在“不是”的一边,在拉丁美洲元素相关讨论之中尤其如此。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0-01 06:26
        回复
          首先从呆火鳄开始讲起。呆火鳄外文名中的 coco 可能得名于西班牙语国家的同名怪物,因为《寻梦环游记》大热常被视为墨西哥文化符号。然而 Coco 源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利西亚,不会因为热门动画电影而在拉丁美洲被重新生出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口语中的 coco 指头颅、头骨,词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拉丁语 coccum,取“种子、果核”之意;一说来自凯尔特语族表示“壳”的词汇,当代的旁证有布列塔尼语 krogenn “蛋壳;甲壳”,词组 krogenn ar penn 意为“头骨”。中世纪时 coco 发展出头骨和床边妖怪的含义,“地理大发现”时被用来命名椰子,因为椰子有三孔类似人头。在同一时期,妖怪 Coco 与鳄目动物(西班牙语:cocodilio)由于名称相近,也在西班牙本土与美洲殖民地建立联系,Coco 开始被塑造成短吻鳄或者凯门鳄的形象。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0-01 07:10
          收起回复
            从呆火鳄的进化型炙烫鳄开始,这一家的人文因素就变得明显。近期炙烫鳄在地平线动画登场,设计解读也算能蹭到热度。炙烫鳄的人文层面同样来自帕底亚地区的原型伊比利亚半岛,尤其是安达卢西亚地方文化,不宜按照现代国别片面强调墨西哥。炙烫鳄的火焰蛋与鸟巢形似卷边的安达卢西亚宽檐帽(sombrero de catite),而非扁平的墨西哥宽檐帽(sombrero de charro),胸前的鳞片和花纹构成科尔多瓦式短衣(traje cordobés),二者都是安达卢西亚节日服装,后来传入墨西哥被街头乐队采用并加以改造。下图右侧的半身像是19世纪格拉纳达的罗姆人(吉普赛)文化名人乔罗胡莫(Chorrojumo),可以看见类似的着装。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0-01 07:32
            收起回复
              安达卢西亚与埃斯特雷马杜拉(还有加纳利群岛)都是拉丁美洲殖民者以及19-20世纪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其中安达卢西亚文化是墨西哥乃至拉美文化的重要源头,地方语言的特征也对拉丁美洲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止来自殖民和征服的传统叙事,背后也有一部底层(subaltern)的全球史。下图是三重县志摩西班牙村展出的西班牙传统服装,右侧的男装分别来自19-2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以及埃斯特雷马杜拉的巴达霍斯省。可见日本团队即使不出境取材也能看到正本清源式的正论。墨西哥文化源自西班牙的部分不能按照国别拙劣切割,更不能冒名算作原住民和混血人种的发明创造。哪怕讨论的只是宝可梦,以墨代西、以巴代葡也全盘不可取。安达卢西亚地方文化在朱紫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游戏中部分与拉丁美洲相通的人文描绘可能实为取景地的地方文化。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0-01 07:41
              收起回复
                骨纹巨声鳄是讨论朱紫新宝可梦设计绕不开的话题,论设计元素之复杂,在全部1025种宝可梦之中都位居前列。目前公认的设计元素包括歌手、尼罗鳄与埃及鸻、陶片镶嵌或者高迪龙、“墨西哥亡灵节”等。正是因此骨纹巨声鳄和炙烫鳄设计中的主次才尤其值得强调。目前墨西哥文化以及无中生有的阿兹特克文化热度居高不下,天主教民俗文化与伊比利亚半岛本土文化却不见有人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反对以墨代西,甚至逢墨西哥必反,都是针对讨论环境发明的话术,仅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强调取景地因素,反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式的发散思维,并非全盘否定墨西哥元素的合理性。“宝可梦的设计原型不唯一”虽然是基本事实,但是这种陈词滥调对改善讨论环境毫无帮助,反而有助长问题风气之嫌。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0-01 09:53
                回复
                  骨纹巨声鳄的原型是鳄鱼,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想到伊比利亚本土没有鳄鱼,然后断言鳄鱼全盘是外来因素。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鳄鱼造型的龙与床边恶魔、骷髅鬼一样都是伊比利亚特色文化。在西班牙各地的节日民俗中,鳄鱼造型的花车(如图1)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规模最盛大的节庆因地方而异,可能是狂欢节、复活节、圣体圣血节。这类花车的背部通常是舞台,让人站在上面表演歌舞,或者放置狂欢节国王、女王造像。图2是加泰罗尼亚塔拉戈纳圣体圣血节上的库卡费拉(Cucafera),具有鳄鱼一样的长吻、长尾和半球形的躯干。图3是加利西亚雷东德拉圣体圣血节上的鳄鱼龙,当地民间故事中击杀恶龙的不是骑士而是青壮年水手。
                  最后如果还想不明白鳄鱼与伊比利亚本土的关系,可以类比一下中华文化中的狮子。中国本土不产狮子,汉语中的“狮”也是波斯语借词,那么具有犬科动物特征的狮子算不算中华文化特色?中国各地的舞狮表演算不算民俗文化代表作?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10-01 12:49
                  回复
                    在“地理大发现”时期,伊比利亚民间故事中西方龙的形象与鳄鱼混同,异国生物与本土文化产生关联。西班牙各地的珍宝馆开始收藏鳄鱼标本,比较著名的案例是马略卡主教宫博物馆的“鳄鱼龙”(加泰罗尼亚语:Drac de na Coca)标本。17世纪时一位名叫巴托梅乌·科克(Bartomeu Coch)的船长捕获小型鳄鱼,将其赠给妻子。这只鳄鱼身后被制成标本,最后被转赠给马略卡主教,仍用船长妻子的姓氏称呼(其中 na 是定冠词,Coca 是 Coch 的阴性形式)。因此这个 na Coca 不完全是伊比利亚罗曼语中的床边恶魔或骷髅鬼,也是一个源自通俗拉丁语“厨师” coc(h)us 的真实姓氏,是一个微妙的巧合。这件标本因为保存不当,头部已经白骨化,露出了“骨纹”。尽管这件鳄鱼标本的来历在教会档案中有迹可循,马略卡民众展开了大胆的想象,认为这是中世纪时潜伏在马略卡帕尔玛附近的龙,白骨化的头部是诅咒所致。这些神乎其神的背景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写照。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4-10-01 20:05
                    回复
                      西班牙各地也有其他鳄鱼妖怪。2022年4月,欧洲任天堂与TPCi曾在加泰罗尼亚吉罗纳(Girona)实地拍摄广告。吉罗纳当地的“蝶翼鳄”(Cocollona)修女幽灵因此进入玩家视野,还有同人作者仿照GF官方设定图的风格画出了火+妖精属性的蝶翼鳄。相传吉罗纳的一名修女遭遇不公正对待,被指控不虔敬而关进地牢,身后变成了鳄鱼一样的生物,但也因为良知和正信生出了蝴蝶翅膀。后来修女变成的魔龙从地牢爬到了奥尼亚尔河(Onyar),据说会在满月之夜现身。如今吉罗纳奥尼亚尔河沿岸因五彩斑斓的民居建筑而闻名,下图为2012年当地住宅楼墙壁上的“蝶翼鳄”公共艺术。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4-10-01 20:32
                      回复
                        在安达卢西亚的橄榄油之都哈恩,流传着圣玛达肋纳堂的蜥蜴(西班牙语:Lagarto de la Malena)的传说,虽然名为蜥蜴但是具有短吻鳄的特征。相传1628年一只巨大爬行动物在哈恩郊外现身,如同恶龙般吞噬来往人畜。一位死囚自请击杀恶龙以换取免罪,他用面包做诱饵,引导恶龙吃下了掺有火药的面包爆炸身亡。后来残存的鳄鱼皮被献给哈恩的圣伊尔德丰索宗座圣殿,用来绘制圣基道霍身负圣子过河圣像。这则民间传说明显受到了旧约故事贝尔与大龙(又译“比勒与大龙”)的影响,另有说法认为讨伐恶龙的英雄是牺牲自己的绵羊做诱饵的当地牧民,或者身着镜甲、效仿珀尔修斯斩杀美杜莎的骑士。圣玛达肋纳堂的蜥蜴是哈恩的城市象征,短吻鳄特征的龙也传到了相邻省份,围绕着英雄屠龙的故事发展出了多种民俗节日活动。据悉圣玛达肋纳堂的蜥蜴传奇已经入选西班牙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录。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4-10-01 21:05
                        回复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鳄鱼在“地理大发现”时代成为伊比利亚半岛广为人知的动物形象。伊比利亚文化中的鳄鱼既保留了异国动物的本质,又与宗教故事中的西方龙相混同,在民间发展出丰富的形象,成为节庆活动的常客。这种模式可以类比于中国各地、各族文化中的狮子。实际上早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鳄鱼在地中海沿岸与天主教欧洲就被视为西方龙。部分教堂会展示鳄鱼标本或木乃伊,象征正义战胜邪恶。图1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曼托瓦省库尔塔托内恩宠之贞女朝圣地(意大利语:Santuario delle Beate Vergine delle Grazie)的尼罗鳄标本,图2是伦巴第大区贝加莫省蓬泰诺撒流泪圣母朝圣地(意大利语:Santuario Madonna delle Lacrime)的短吻鳄标本。鳄鱼的文化含义也传到了中欧内陆的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与波兰,启发了当地的民间故事,例如克拉科夫的瓦维尔之龙(波兰语:Smok Wawelski)。上述内容虽然在地理上与朱紫取景地无关,但是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仍属于必要的背景补充。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24-10-02 13:03
                          回复
                            在鳄鱼与床边恶魔、西方龙的关联之外,骨纹巨声鳄一家还有一个明显的设计元素是骷髅面具。在西方文化中,歌舞骷髅的起源是中世纪晚期的“死亡之舞”艺术主题(法语、英语:Danse macabre;西班牙语:Danza macabra)。14-15世纪的欧洲经历了1315-17年大灾荒、黑死病、英法百年战争以及广泛发生的农民、市民、贵族起义或叛乱。在这种背景下,骷髅在墓园、战场等地起舞的场面成为流行的主题,象征生命的短暂、脆弱,提醒观者人终有一死。然而这一时期也是西欧、拜占庭、阿拉伯文化深度交流和碰撞,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始。从文明的层面来看,死亡的暗流之下蕴藏着新的生机。上文所说的“死亡之舞”中的 macabre 可能就有阿拉伯语词源,来自墓园、公墓 maqābir 一词,经安达卢斯传入西欧。阿拉伯民间文化中也有死亡天使亚兹拉尔崇拜,“死亡之舞”可能也是地中海沿岸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交流的产物,伊比利亚半岛正是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哨阵地。下图是15世纪卡斯蒂利亚语(西班牙语的前身)寓言诗《普遍的死亡之舞》(La Dança general de la Muerte)插图。在朱紫本篇取景地伊比利亚半岛以外,“北方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的名画《死亡之舞》更知名。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24-10-02 13:58
                            回复
                              骨纹巨声鳄与炙烫鳄的拟人化形象是表演者,会让人联想到墨西哥的文化符号,比如亡灵节与卡特丽娜骷髅(西班牙语:La Calavera Catrina)。骷髅与中美洲文明的联系类似于被夸大的人祭,属于近现代出现的刻板印象;其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死亡的图像,并非出现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主题。中美洲传统宗教遗存以及原住民生死观对墨西哥亡灵节的影响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引导死者的动物纸扎模型,下文也会正式提及。墨西哥亡灵节上的骷髅主要来自天主教艺术与民俗文化,是“死亡之舞”的延续和本土发展。卡特丽娜骷髅也是墨西哥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José Guadalupe Posada)在1910-12年创作的形象(见下图),诞生于欧美现代化出版工业与大众媒体,因此属于墨西哥国别,但是并非单方面的中美洲文明遗产,更不是原住民能动性的写照。回到炙烫鳄与骨纹巨声鳄的原型,这两种宝可梦都保留了鳄鱼一样的粗壮特征,明显与“粉骷髅”相差甚远。实际上TPCi在IP运营中更倾向于让夜巡灵一家、卡拉卡拉和和罗斯雷朵在墨西哥亡灵节主题活动出场,一般由罗斯雷朵扮演轻歌曼舞的女性形象。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29楼2024-10-02 14: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