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身(1924- )河北雄县人。1947年加入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北进”文工队。1949年调河北军区文工团。1952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入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1956年调入八一厂,先后在《激战前夜》、《长空比翼》、《战上海》、《回民支队》等影片中扮演了主要角色。1960年他在故事片《林海雪原》中扮演了侦察英雄杨子荣,给观众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接着他又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起义将领关敬陶。1978年他调入长影,接拍了《北斗》、《春眠不觉晓》、《明天回答你》、《不该发生的故事》、《鞘中之剑》、《黑太阳731》等影片。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珠影、峨影、西影、广西厂的影片拍摄,并参加了30多部电视剧的演出
1949年保定刚刚解放时,一位英姿勃发的文工团员,在街头看到举着“灵机妙算”招牌的算命先生,他在卦摊前停下,正思疑间,算命先生拉过他的手,又看了看他的面相,问了他的生辰八字,然后对他说:你的命会是一个马鞍型!这句话不幸而言中,这位文工团员就是如今年近八旬的著名电影演员王润身。
从艺之路
在茫茫白洋淀东北,在缓缓东流的大清河畔,有一个昝岗镇。这里是冀中大平原的腹地,人们戏称这里是“中国的粮仓乌克兰!”这里水草丰美,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虽属乡野,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西河大鼓在当地就广为流传。著名西河大鼓北口“王派”创始人王振元,在雄县和书界都久负盛名。他说唱的中长篇书目,多达数十个,武书《呼延庆打擂》《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是西河大鼓中的经典书目。北口“王派”第二代传人、王振元之子王魁武,不仅能说传统书目,而且创作编演了反映抗日斗争的著名书目《昝岗惨案》和反映土地改革的书目《减租减息》,影响深远,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1924年6月,王魁武在刚过而立之年喜得娇子,这就是王润身。王润身小时,就被公认“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一脸福像,王魁武暗喜孩子一定有会更大的发展。王润身出生在这样一个西河大鼓的世家,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自然喜爱这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可跟父学艺,成为北口王派的第三代传人。可父亲却执意不让他学习大鼓,而要他读书,希冀将来能出门做大事。尊从父命,王润身8岁时便入学,先在镇上的官学后入私人学校学习。私人学校,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等课程,重点学习古文。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龙文鞭影》等学起,还学习了四书中的《孟子》。这种基本正规的教育,虽只学习四五年时间,但使王润身获益良多,达到了相当初中的文化水平,这在当时就算有文化的了。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父亲明确表示不让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而要另图发展,可王润身从小还是受到家庭的感染,在几乎人人都会唱几段鼓词的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不学自然也会哼上几段,再说王润身心灵口快也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私下偷偷跟父辈学唱,很快便能唱数个段子。开头随便哼唱没人注意,可不久人们发现,这个10多岁的王家男孩,哼唱的西河大鼓词非同一般,乡亲们听了无不称赞说:“唉,真有点味儿!”有人说:“是一颗好苗子,定成为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润身的父亲,觉得孩子会唱鼓词也不是什么坏事,既然他是一块艺术坯子,就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默认了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并让其学习弹拨三弦拉二胡。王润身跟随父亲走乡串巷,四处演出。王润身在台上一面弹拉,一面说唱,很快,便成为家庭戏班里一个多面手,成为西河大鼓的民间艺人。
昝岗镇是著名的西河大鼓之乡,与其相距9公里的开口镇却是个武术重镇,那里各派武林高手云集,每当举行武术比赛,热闹异常。青年人爱听大鼓也爱习武,昝岗镇上也有不少习武人,王润身在学习间隙,也常与同伴学习武术,11岁时,曾正式拜武林名家高振东为师,学习“形意门派”武术,几近学完了全套功夫。挥枪舞棒,架式十足,颇有一点“形意门”的味道。这种当初无意间的活动,为后来从事表演带来很大益处。
1949年保定刚刚解放时,一位英姿勃发的文工团员,在街头看到举着“灵机妙算”招牌的算命先生,他在卦摊前停下,正思疑间,算命先生拉过他的手,又看了看他的面相,问了他的生辰八字,然后对他说:你的命会是一个马鞍型!这句话不幸而言中,这位文工团员就是如今年近八旬的著名电影演员王润身。
从艺之路
在茫茫白洋淀东北,在缓缓东流的大清河畔,有一个昝岗镇。这里是冀中大平原的腹地,人们戏称这里是“中国的粮仓乌克兰!”这里水草丰美,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虽属乡野,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西河大鼓在当地就广为流传。著名西河大鼓北口“王派”创始人王振元,在雄县和书界都久负盛名。他说唱的中长篇书目,多达数十个,武书《呼延庆打擂》《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是西河大鼓中的经典书目。北口“王派”第二代传人、王振元之子王魁武,不仅能说传统书目,而且创作编演了反映抗日斗争的著名书目《昝岗惨案》和反映土地改革的书目《减租减息》,影响深远,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1924年6月,王魁武在刚过而立之年喜得娇子,这就是王润身。王润身小时,就被公认“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一脸福像,王魁武暗喜孩子一定有会更大的发展。王润身出生在这样一个西河大鼓的世家,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自然喜爱这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可跟父学艺,成为北口王派的第三代传人。可父亲却执意不让他学习大鼓,而要他读书,希冀将来能出门做大事。尊从父命,王润身8岁时便入学,先在镇上的官学后入私人学校学习。私人学校,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等课程,重点学习古文。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龙文鞭影》等学起,还学习了四书中的《孟子》。这种基本正规的教育,虽只学习四五年时间,但使王润身获益良多,达到了相当初中的文化水平,这在当时就算有文化的了。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父亲明确表示不让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而要另图发展,可王润身从小还是受到家庭的感染,在几乎人人都会唱几段鼓词的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不学自然也会哼上几段,再说王润身心灵口快也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私下偷偷跟父辈学唱,很快便能唱数个段子。开头随便哼唱没人注意,可不久人们发现,这个10多岁的王家男孩,哼唱的西河大鼓词非同一般,乡亲们听了无不称赞说:“唉,真有点味儿!”有人说:“是一颗好苗子,定成为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润身的父亲,觉得孩子会唱鼓词也不是什么坏事,既然他是一块艺术坯子,就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默认了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并让其学习弹拨三弦拉二胡。王润身跟随父亲走乡串巷,四处演出。王润身在台上一面弹拉,一面说唱,很快,便成为家庭戏班里一个多面手,成为西河大鼓的民间艺人。
昝岗镇是著名的西河大鼓之乡,与其相距9公里的开口镇却是个武术重镇,那里各派武林高手云集,每当举行武术比赛,热闹异常。青年人爱听大鼓也爱习武,昝岗镇上也有不少习武人,王润身在学习间隙,也常与同伴学习武术,11岁时,曾正式拜武林名家高振东为师,学习“形意门派”武术,几近学完了全套功夫。挥枪舞棒,架式十足,颇有一点“形意门”的味道。这种当初无意间的活动,为后来从事表演带来很大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