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吧 关注:462贴子:10,158
  • 6回复贴,共1

夏朝运行的轨迹是寻找夏的关键所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民族探源工程,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还是不能明确地找到夏朝。带着遗憾进行一些反思,不是我们考古学家不努力,不是研究没水平,似乎是思路上出现问题。夏朝时期多次迁都,类似游牧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或者区域去找寻夏朝或者夏都,似乎都低估了夏人。
我们把夏时期考古学的成就,总结和串联一下,似乎能看到些端倪。各地都在争自己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夏朝建立在本地。为利益?或者自己眼界?这个就不讨论。二里头说是夏都,三星堆也说自己是夏朝,石峁更有证据,陶寺遗址以尧都证明夏可能就在唐陶村......
我们看看夏时代,也就是距今4100年到距今3600年,我们大地上出现国哪些强大的文化,并影响深远。我们姑且不断定它是夏朝,只是说是夏时期的最强者。最初无疑是石峁。
石峁因为发掘很多肥腿三足鬲,被考古学定为老虎山文化。在4500年到3800年,陕西北部和内蒙南部,出现了十几座石城,这些遗址,早期都是来自红山文化的人和少量仰韶文化的人在从事农业,后来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占领了这些地区。他们并没有如以前的部落对被征服地区人口实行屠杀殆尽,而是进行管理和统治。所以在老虎山文化和朱开沟遗址,出现平民墓地和贵族墓地的区分,二两者人种完全不同。石峁遗址出现了杀掉100多红山人祭祀,那也是征服初期对被征服者的震慑,和被征服人口相比是很少部分。这些内容,石峁考古发掘队孙队长,现在也是陕西考古院院长,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中有详细阐述。
石峁城在距今4100年开始,两次大规模修筑城墙,正好是草原民族杀掉红山人祭奠时候开始,是在征服农业民族的皇城台后,对石峁的扩建。建成后占地450万平米,建筑土石方,13万立方,而且主要是石,建筑在山顶,无疑是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市,也是同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内居住人口达6万人。石峁不仅仅是城市规模巨大,而且统治着周边100多个部落,以供养城市巨大的消耗。这时的统治实现了跨越,从单一民族,跨越到多民族,多种族的联合,也就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纽带,进入了王国时期。石峁,无疑是夏时代最强大的王国。
距今3800年,石峁人南下,占领陶寺,在陶寺上层发掘中,建筑在原城墙上的坟墓,都冲着石峁方向,出土肥腿三足鬲分析,这些都说明石峁人成为了陶寺的主人。一是显示对陶寺的征服,二是对故土的怀念。而陶寺城市规模350万平方米,仅次于石峁。
我们注意到石峁人南下,占领了陶寺,而忽略了没有东渡黄河而南下的石峁人,他们到达延安地区,找到相对温和的气候,征服原有的农业人口,形成更大规模的族群,跟随他们的部落,此时达到两千多个。这一点北京大学考古系一位韩姓女教授有详细论述。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对这一时期的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那么庞大的人口,必定会有非常灿烂的文化。现在发掘的庐山峁遗址,也因为经费问题几乎停止。当然庐山峁是从仰韶文化晚期就存在,石峁人南迁中,具有280万平米的庐山峁,无疑是重要的据点之一。对这段时间缺乏发掘和研究,我个人认为是探源工程的重大缺陷,源自于没有完善的思路。这里可能的就是夏朝最繁荣的时期。
石峁人在黄河东岸征服了陶寺,很容易征服附近夏县的东下冯文化,再继续征服二里头文化。
现在一些学者对二里头文化的来源,否定了其来自王湾三期和新砦遗址,否定了这种考古学上的传统认识。认为二里头文化分上下两个群体,底层继承了王湾三期,体现在陶器上的豆和盉等用具。高层应该是来自陕北的石峁人南下的部分或者石家河文化,我认为石家河概率不高,可能此时的石家河,被继续南下的石峁人灭掉,也就是传说中的禹伐三苗。石峁人带来了玉璋和青铜。而到了商代,对玉璋就是否定,很多改制玉器来自玉璋,如果还有对原来文化继承,断然不会把重要礼器的玉璋改制成其他物品。这点类似石峁人把玉琮改制成其他玉器,是对前面文化的一种否定。因为石峁和商,都是不缺玉料的。有人会问,石峁考古发掘没有青铜器。在神木县石峁文化研究会,征集了好多件青铜齿轮环。甚至有的是和尸骨连一起的。这个可以参考他们出的石峁玉器专辑。也就是说,东下冯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最高光部分,依然是石峁人南下所创立。而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其他几个夏时期遗址,如王城岗遗址,规模才一万平米,不足以支撑起巨大的王国,最多是二里头的从属。
然而另外一个文化在这点上也有意思,那就是三星堆。三星堆文化出土很多玉璋,这点继续了石峁人的崇拜。说明三星堆人并没如商,对夏文化和石峁文化采取否定的态度。很可能他们就是一部分石峁人。
三星堆人群中,有两大类人,这个可以从铜器中看到。一类是辫发人,他们似乎更多地掌握军事权利,另外一类是髻发人,他们在祭祀时候充当主角。更可能是巫师或祭师。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10-12 22:19回复
    周人是石峁人以前的合作者,是跟随石峁人主要群体的红山人后代,当他们起来领导大家反抗商时,辫发人北上加入了反商的队伍。剪商成功后,他们被周王分封在宝鸡,成为弓鱼国,继续使用三星堆鱼凫国的符号。从其出土的玉质兵器,如矛和戈,与石峁时期几乎没改变。
    另外一部分髻发人南下,建立了金沙文化。两批人分家前,辫发人把大部分信仰的铜器砸毁并掩埋,南下的祭师们,收集起残存的铜器,建设金沙遗址,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石峁开始,到石峁人南下,占领陶寺,占领二里头,到三星堆。石峁人都有其他族裔跟随,这是其强大的原因。而三星堆是找到合作者。这些已经突破血缘纽带,成为王国。这个脉络,就应该是夏朝存在的主线。
    当然鸣条之战,其中一支石峁军队被商打败,终止了他们挺进现河南省的步伐。部分人回到漠北,联合其他草原民族建立了匈奴。
    但是夏朝本身并没灭亡。在商朝存在时,石峁和朱开沟人,在北方为鬼方,建设起350万平米的寨沟遗址,南方为三星堆继续存在。只是没入主中原,在放弃二里头之后,便被人们误认为他们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这种误解,更多地源自儒家大一统历史观。
    纵观石峁人在夏时代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认定,石峁是夏早期都城,陶寺是中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是夏晚期中心。而三星堆和寨沟遗址,是他们在商代的延续。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0-12 22: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夏朝,首先要研究吐火罗人和塞人,以后的匈奴。这几个课题比较大,否则无法破解夏朝。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2 23:40
      回复
        游牧出现都没3000年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3 23:16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14 00:35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14 00:35
            回复
              “夏代时期”遗存找到一大堆,不能一锤定音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字记载,换句话说,即便找到的遗址就是当年的夏代都城,如果没有找到文字,那依旧不会“确定”这是夏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0-14 12: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