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655贴子:2,998,673
  • 7回复贴,共1

王阳明续——知行合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3【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原文】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究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上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IP属地:上海1楼2024-10-17 10:34回复
    03批
    这两段,我一开始打算完全从批判的角度去驳斥王阳明,但想了一番以后却无法完全合理地说得通,于是我就重新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然后得出结论,如果对王阳明完全从批判的角度去说,确实是说不通的,而从肯定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话,反而才基本说得通。可见,我们预设的判断,对我们的思辨问题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就像看一个坏人就觉得他哪里都坏,看一个好人就觉得他哪里都好。
    王阳明这两段关于知行合一的思辨,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思辨的能力已经算顶流的了,既全面又有一些真知灼见,比如他举例说的两个观点。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这说的是我们的认知判断是直接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的,两者的关系密切到根本无法分开,所以认知正确了才会有正确的行为,这种知行合一的道理和修行方法,可以说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修行方法的根本理论。王阳明的这种认知高度是非常了得的。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上一段话,是从先有知后有行的角度说知行合一,这一段,是从先有行后有知的角度说知行合一,这可以比喻的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结合现实,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和身心行为而去理解掌握,而不是在学现实和自身之外的“知识”。
    这是修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关键,能不能真正学懂学好,全在这一点上。可见王阳明发现和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是非常高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王阳明的高度还只是在凡这一范畴,没有入儒家圣者的修行门户,从他对大学这一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也可以从他在思辨知行合一的问题上,没有从“诚意正心”的角度去思辨的缺陷,可以看出他的不懂和欠缺。
    他的原话是: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前面我们刚刚大赞了他的这段话,现在来批一下,因为王阳明引申出的这个知和行紧密连接的道理,虽然非常精辟,但实际却不是大学这段原文的本意。我揣测,王阳明的这个观点是他从生活中琢磨出来后,再来套到对大学这句话的理解上的。
    我们来看这段话的原文:
    《大学》第四章
    第四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IP属地:上海2楼2024-10-17 11:33
    回复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实地看清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手段、目的,不要自我欺骗。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谦,360国学字典
      1. 通“嫌(xiān)”。嫌疑
      嫌,360国学字典
      4. 厌恶
      从这个释义来说,这里的自谦,是自我厌恶,就是厌恶自己的意思。
      如恶恶臭,对自己恶劣的自我意识行为方式像厌恶脏东西一样厌恶。
      如好好色,对自己自我意识的恶劣欲望(好好色),像厌恶脏东西一样厌恶。
      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能做到这样诚意的前提,是格物致知,就是对我们身口意行为的方式、性质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我们身心活动的十八爱行的行为方式。没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目的和性质的,是在自我欺骗的,就如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实施自己攻击别人的真正目的,而自己却真的以为,自己真的是出于为别人好的目的。


      IP属地:上海3楼2024-10-18 07:49
      回复
        另一个是诚意了之后,要正心,而不是遵照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去做。比如承认自己是出于自私的欲望和目的,不自欺欺人,不虚伪,但并不是就此去遵循自己这个私欲去行为,不是忠于自己做自己,而是要修正自己。


        IP属地:上海4楼2024-10-18 07:53
        回复
          关于自欺欺人,我正在读到的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原文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甲戌侧批: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甲戌侧批:是极恶每日“诗云”“子曰”的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王夫人这番话,就是自欺欺人。一开始她以关心爱护黛玉的理由,“嘱咐”黛玉不要招惹宝玉,但这番话的实际性质相当于“警告”,等于一个母亲不去怪自己的儿子沾花惹草生事,反而怪那些女人勾引自己儿子。所以实际上并不是为黛玉好而是完全为自己儿子着想,不是在友善黛玉而是在攻击黛玉。这就是一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而实施为自己好,而实质在攻击他人的,自欺欺人的行为。
          但每个人对他人对自己的攻击都是非常敏锐敏感的,并不会被对方自欺欺人的方式蒙蔽,所以黛玉立即就反驳了。
          王夫人被黛玉这么一反驳,才意识到了自己这番话有问题,来圆场地又解释了一番,最后说“只休信他”,意思是她还是为黛玉好,怕黛玉上了自己儿子的当,被自己儿子招惹。黛玉这才无话可说地答应了,但很显然王夫人还是在自欺欺人。
          红楼梦很有意思,很多细节都是是非辨别题,都是在讲“理”,什么是“理”,怎样是有理怎样是无理,谁对谁错,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清楚得很。比如这里王夫人的话就是无理,被黛玉反驳后,王夫人又自欺欺人地修正自己,让自己的话表面上变为有理。
          所以现实中,你如果是真的为我好,我心里会非常清楚,有时候即使一时不明白,以后慢慢也会明白。但如果你是打着为我好的名义而为你自己甚至侵害我,我也绝不会被你的自欺欺人所蒙蔽,我对你的厌恶甚至对抗的真实心理反应,就说明了你不是在真的为我好。


          IP属地:上海5楼2024-10-18 09:27
          收起回复
            所以说,不要立场先行,不要上来就全盘批判,结果批判到最后发现还得一分为二。不如一开始就先放空自己,看看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再进行批判。


            IP属地:江西6楼2024-10-18 1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