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山越与孙权、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吕蒙、贺齐、蒋钦
建安五年(公元200),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许昌朝廷(曹操)封孙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策壮年暴毙、孙权少年登位,引发了荆扬地区新一轮的政治风波。“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主传》)孙权新政伊始,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国志吴主传》)孙策孙权军队,以其父孙坚旧部为骨干力量,再加收编江北两淮之众,吴地新定,户口人丁亦不比江北富足,且孙权接手的军政集团已经处于以三吴沿江狭地与荆、徐、山越多方为敌的处境,这要求孙吴必须开拓新的兵源地。山越族拥有成熟的冶铁生产体系,自带武装,“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三国志诸葛恪传》),招降整编后能较快形成战斗力。在旧军不足而新的战争规模与烈度都将急剧提升的时代,孙权选择对山越全面冲突。
建安八年(公元203),孙权领兵攻打宿敌黄祖,受挫于江夏郡城之下,山越诸部趁机骚乱。孙权于是撤回主力,派出麾下将领对丹阳、鄱阳、会稽三郡交界之地的山越根据地展开全面围剿,“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三国志吴主传》),孙权军高速严厉收窄挤压山越的地盘(吴书中凡是武将都记载与山越的战斗,因此有《山越副本》的玩笑话),大批收编山越宗部、掳掠山越人口。
贺齐(奢华的山地战专家)年少时担任会稽郡吏员,驻扎在句余山区的剡县办差,很早就在汉越混杂的地带积累行政经验。当时县中大族斯从依仗宗族势力和手下的山越依附人口,常行游侠犯禁之事,贺齐采取强硬手段将之铲除。孙策向会稽郡南部进军时,发掘举贺齐为孝廉,使之成为孙吴第一批专职对付南部山越的人才。王朗败退至东冶,侯官山越豪强商升、张雅、詹强等打着支援朝廷命官王朗的旗号起事,意图割据闽地,贺齐临危受任会稽南部都尉,利用反间计和越人间谍分化贼众,最后一击制胜。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贺齐成功将孙吴的势力范围推进到武夷山东麓。至建安八年,会稽南部都尉府已经转移到山溪之间的建安县,孙权将山越活动区南部的征讨事务托付给贺齐,“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三国志贺齐传》)。北边的吕范等将主要针对威胁孙吴统治核心区和西进据点周边的山越展开清剿,而贺齐则直接向越族的核心山地发动进攻。山越宗帅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以万户、千户组织麾下族人,盘踞在武夷山脉北段两侧,以往东汉之会稽、豫章两郡对这一地带鞭长莫及,没有实行过有效的行政管理。贺齐以劣势兵力突击,自豫章地区的余汗出发,先沿余水深入山地,连破山越,洪明被阵斩,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四人均投降。贺齐所部连战连捷,兵锋突破武夷山,一举荡平了都尉府周边大潭、盖竹等地的山越据点。是役“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禽,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三国志贺齐传》),贺齐因功升任平东校尉。此后贺齐持续活跃在武夷山区的征讨山越行动中,武夷山两侧新置郡县,多赖其功。
赤壁之战前夕,贺齐已升任威武中郎将,主导孙吴军在山越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曹操势力进入荆州时,丹阳山越再次骚动,贺齐与讨越中郎将(瞅瞅这名起的)蒋钦各统万人规模部队,沿富春江进讨歙、黟两县的数个山越万户。时山越帅分屯安勒、乌聊、林历三山,贺齐先攻屯人最多、地势最险之林历山。亲自侦察地形后,贺齐组织山地精兵攻击,“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三国志贺齐传》),山越之众遭受攀岩而上孙吴军的夜袭,据守险道的兵力紧急回援本阵,结果外围被贺齐主力突破,宗帅陈仆、祖山等大败。黄山以南正式纳入孙吴的直接统治,丹阳山越的核心地域被击碎。此后,贺齐成为孙吴军中最为耀眼的将领之一,其麾下部曲“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三国志贺齐传》)。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二次攻打合肥,贺齐除了承担原有对山越的征讨任务之外,也多次充当生力军加入北线的江淮战场。山越闻其名则丧胆,《抱朴子》甚至记载山越与之作战时要专门派出擅长禁咒法术的部队。贺齐好奢侈华丽的性格也因其大功而得到孙权的包容,以至于其与老将吕范在服制上有僭越之嫌而遭到弹劾,孙权答以“何损于治哉?”(《三国志吕范传》裴注引《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