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拾遗之《三国志》篇——徐氏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或许未曾被世人所熟知,他们的故事也没有被世人所传唱。他们就如同被时光所遗忘的珍珠一般,散落在史书的各个角落之中。虽然平凡,可他们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闪光之处。如今,我想把这些很少被提及的人物的故事展现出来,希望能够让他们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常言道:“巾帼不让须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三国时期不为众人所知的女英雄。
她姓徐,和中国历史上许多女性一亲,没有留下名字,所以我们一般称呼她为徐氏,或者徐夫人。
徐氏的夫君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孙翊。由于孙翊的性格与孙策相似,所以在孙策临终前,曾经被群臣推举为孙策的继承人。但孙策由于自身的轻躁冒进而遭遇刺杀,若是再选一个性格与自己相像的弟弟继承自己的事业,将来难免不会重蹈覆辙。所以,孙策最终选择了少年老成的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也最终奠定了江东孙氏的一番帝业。
孙翊的性格严厉而又暴躁,喜怒哀乐往往都写在脸上,曾数次遭到朱治的劝说。但少年得志的孙翊毕竟涉事未深,想要改变自身的毛病,也断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

由于孙氏在江东立足不稳。所以对于反对自己的当地豪族,孙权采用的政策比较残暴,一时之间也杀了不少当地的风流名士。其中前吴郡太守盛宪就是其中之一。盛宪在当时名声极大,当时的大儒孔融便对他推崇倍至。而盛宪在担任吴郡太守之时,也提拔了一些人才。然而在盛宪死后,这些人也因惧怕祸及己身,而亡匿山中。
虽然性格上有一些缺陷,但孙翊还是懂得礼贤下士的。当时孙翊虽然年纪轻轻,但由于身份的原因,正担任丹阳太守的职务。他派人礼聘那些曾经被盛宪提拔过的人材,希望能够为己所用。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名叫妫览,一个名叫戴员。他们受聘投靠孙翊后,也受到了孙翊的重用,妫览被任命为大都督督兵,而戴员则当上了丹阳郡郡丞。丹阳一郡的军政之权,则被掌握在了他们二人的手上。


然而孙翊虽然有礼贤下士的格局,却缺少了一点识人之明。虽然被孙翊委以重用,但妫览、戴员二人却依然对曾经提拔过自己的盛宪之死耿耿于怀,所以虽然表面上对孙翊言听计从,但暗地里却不断地在寻找机会,想要为盛宪报仇。
孙翊到底还是年轻,对于有才能的人,他可能还会放下身段,以礼相待。但对一些资质平庸的人,他可能就没什么耐性了。有个叫边鸿的人就经常被孙翊所责难,提心吊胆的边鸿也担心万一哪一天孙翊的火气上来了,可能会直接把自己给砍了,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先下手为强。
边鸿心里的这点小九九,孙翊看不出来,但妫览和戴员这两个老狐狸如何不知。他们便时不时的找机会亲近边鸿,以待时机来临时,此人能够为己所用。
机会很快就来了。
吴主孙权领大军出征江夏,讨伐黄祖。国内比较空虚。而此时正逢丹阳郡诸县的县令县长们齐聚一堂,会见郡守孙翊,向他述职。妫览和戴员便准备在这次聚会之上找机会向孙翊动手。
孙翊的夫人徐氏精于算卦,能预知吉凶。孙翊平时遇到什么事的时候,都习惯让她帮忙算上一卦,这次也不例外。他找到徐氏说道:“我准备明日举办宴席招待各县的令长,你来帮我算算吉凶吧”。徐氏掐指一算,说道:“卦相不吉,宴席须改日方可”。
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徐氏的卜卦都是以吉卦为主,所以甫一下来了个不吉,孙翊也愣了一下。但少年人的心性驱使了他叛逆的性格。他说道:“各地县令长不宜久留,因让他们述职之后尽早各归本职”。由是便没有听从徐氏的建议,依然在第二天举办了宴席,接待各地的县令长官们。
也许是命运弄人,孙翊平时只要出门在外,都会带刀在手。而这一次宴席之上,因为多喝了两杯酒,有了些许醉意的孙翊在散席之后竟然空手送客。此时早就被妫览和戴员安排明白的边鸿见时机已到,便猛然冲到孙翊的身后,举刀便砍。
因为变起突然,一时之间,众人四散奔逃,居然没有人想到上前来营救孙翊。孙翊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边鸿的刀下。时年仅仅只有二十岁。
杀死了孙翊之后,边鸿按照妫览和戴员事前的指示,躲到了深山之中。作为孙翊的妻子,闻说丈夫突然横死,孙氏瞬间痛不欲生。然而痛定思痛之后,徐氏立刻冷静了下来,出重金悬赏捉拿凶手边鸿。
妫览和戴员当然知道边鸿的所在,但悬赏出来之后,依然还是装模作样了一番,然后到了夜中,才将边鸿给捉拿归案。随后,为了不暴露自己才是始作俑者的事实,便直接杀了边鸿灭口。此时,也有一些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幕后主谋乃是妫览和戴员二人。但此二人在孙翊死后,一个是郡中的军事一把手,一个是郡中的政务一把手。位高权重,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只能默默地服从于二人而不敢有所多言。
庐江太守孙河是孙翊的族兄,闻知孙翊之死大怒。他连夜赶到丹阳。将妫览与戴员二人一阵痛骂,指责他们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保护好孙翊的安全。

被孙河一阵责骂之后的妫览与戴员二人商议道。孙河只是孙翊的族兄,都如此大动肝火,责骂我等。若是等孙权这个亲哥哥出征归来,那岂不是更要大发雷霆?到时候必然要致二人于死地不可,既然如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于是妫览与戴员二人也不再藏着掖着了,直接动手杀了孙河。自己在丹阳郡当起了家,做起了主人。
原形毕露的妫览先是直接闯进了孙翊的府中,将孙翊的侍妾全都拒为己有。然后见徐氏貌美,也想强而霸之。徐氏心中害怕,但却没有失去冷静。她对妫览说道:“夫君刚刚过世,须等到月末祭祀之后方可委身于将军”。妫览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好歹也曾是大名士盛宪所提拔之人,便没有继续勉强徐氏。答应了她的要求。
虽然拖延了时间,但日子的流逝就如同流水一般,眼看着就要到月末了。
徐氏便私下里派人找到了孙翊平时所亲近的旧将孙高与傅婴等,向他们哭诉道:“妫览已经将孙将军的侍妾全都占为己有,如今又来逼迫于我。我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他月末之后,但其实只是想暂时安他的心,不至于为他所害也。希望二位将军看到孙将军的份上,能够帮帮我”。孙翊生前一向对孙高与傅婴不薄,此时二人也是涕泪横流,道:“我二人受府君恩遇。之所以没有立即随府君而去,就是等着有朝一日能够手刃贼人,为府君报仇。只是一时没有想到万全的办法,所以才没有向夫人汇报。如今夫人找到我二人共图此事,正是我二人的夙愿”。
于是孙高与傅婴密密召集了二十多个曾经被孙翊所侍养的死士,与徐氏一起,共同盟誓。设计除掉妫览与戴员二人。
很快,到了月末。祭礼之后,徐氏沐浴焚香,更换常服。之后便与众人谈笑风生,脸上丝毫没有丧夫之痛。其他人看到心中都暗暗责怪于她。殊不知,此时妫览也正派人偷偷地观察着徐氏的动向。听闻汇报之后,本来还有一丝怀疑的妫览更无他想,便满面春风地前往准备迎娶徐氏。
徐氏事前便已经将孙高与傅婴等人埋伏在了自己的府中。然后听说妫览前来,便说道:“如果祭祀已过,惟听府君敕命”。妫览大喜,便走到徐氏面前,先行了一礼,谁知此时徐氏突然高喝一声:“二君可起!”孙高与傅婴登时从两边杀出,妫览还在错愕之际,只见眼前寒光一闪,便已身首异处,伏尸当场了。
杀死妫览之后,众人也不迟疑,立刻出府,将同样猝不及防的戴员斩杀当场。大仇得报的徐氏立刻再度褪下常服,换上了缞绖,捧着妫览与戴员的首级来到孙翊的墓前,向夫君献祭。
此事一出,全郡震动。都想不到徐氏居然是这么一个智勇双全的奇女子。
之后孙权出征归来得知此事,也是十分的震怒,他下令将妫览与戴员的余党全部族诛。同时将帮助徐氏一起,诛杀妫览与戴员的孙河与傅婴二人,提拔为了牙门将军,并赏赐了许多的金帛财物。
徐氏之后的故事便不再见于史料之中。历史中能够留下事迹的女子本就不多,能够留下这样传奇事迹的奇女子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徐氏的智勇形象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所以此次《史书拾遗》也特别记述了徐氏的事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多多提供意见与建议。让笔者今后能有更大的动力写出更多的隐藏在史书角落中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来。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或许未曾被世人所熟知,他们的故事也没有被世人所传唱。他们就如同被时光所遗忘的珍珠一般,散落在史书的各个角落之中。虽然平凡,可他们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闪光之处。如今,我想把这些很少被提及的人物的故事展现出来,希望能够让他们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常言道:“巾帼不让须眉”。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位三国时期不为众人所知的女英雄。
她姓徐,和中国历史上许多女性一亲,没有留下名字,所以我们一般称呼她为徐氏,或者徐夫人。
徐氏的夫君是孙坚的第三个儿子孙翊。由于孙翊的性格与孙策相似,所以在孙策临终前,曾经被群臣推举为孙策的继承人。但孙策由于自身的轻躁冒进而遭遇刺杀,若是再选一个性格与自己相像的弟弟继承自己的事业,将来难免不会重蹈覆辙。所以,孙策最终选择了少年老成的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也最终奠定了江东孙氏的一番帝业。
孙翊的性格严厉而又暴躁,喜怒哀乐往往都写在脸上,曾数次遭到朱治的劝说。但少年得志的孙翊毕竟涉事未深,想要改变自身的毛病,也断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

由于孙氏在江东立足不稳。所以对于反对自己的当地豪族,孙权采用的政策比较残暴,一时之间也杀了不少当地的风流名士。其中前吴郡太守盛宪就是其中之一。盛宪在当时名声极大,当时的大儒孔融便对他推崇倍至。而盛宪在担任吴郡太守之时,也提拔了一些人才。然而在盛宪死后,这些人也因惧怕祸及己身,而亡匿山中。
虽然性格上有一些缺陷,但孙翊还是懂得礼贤下士的。当时孙翊虽然年纪轻轻,但由于身份的原因,正担任丹阳太守的职务。他派人礼聘那些曾经被盛宪提拔过的人材,希望能够为己所用。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名叫妫览,一个名叫戴员。他们受聘投靠孙翊后,也受到了孙翊的重用,妫览被任命为大都督督兵,而戴员则当上了丹阳郡郡丞。丹阳一郡的军政之权,则被掌握在了他们二人的手上。


然而孙翊虽然有礼贤下士的格局,却缺少了一点识人之明。虽然被孙翊委以重用,但妫览、戴员二人却依然对曾经提拔过自己的盛宪之死耿耿于怀,所以虽然表面上对孙翊言听计从,但暗地里却不断地在寻找机会,想要为盛宪报仇。
孙翊到底还是年轻,对于有才能的人,他可能还会放下身段,以礼相待。但对一些资质平庸的人,他可能就没什么耐性了。有个叫边鸿的人就经常被孙翊所责难,提心吊胆的边鸿也担心万一哪一天孙翊的火气上来了,可能会直接把自己给砍了,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先下手为强。
边鸿心里的这点小九九,孙翊看不出来,但妫览和戴员这两个老狐狸如何不知。他们便时不时的找机会亲近边鸿,以待时机来临时,此人能够为己所用。
机会很快就来了。
吴主孙权领大军出征江夏,讨伐黄祖。国内比较空虚。而此时正逢丹阳郡诸县的县令县长们齐聚一堂,会见郡守孙翊,向他述职。妫览和戴员便准备在这次聚会之上找机会向孙翊动手。
孙翊的夫人徐氏精于算卦,能预知吉凶。孙翊平时遇到什么事的时候,都习惯让她帮忙算上一卦,这次也不例外。他找到徐氏说道:“我准备明日举办宴席招待各县的令长,你来帮我算算吉凶吧”。徐氏掐指一算,说道:“卦相不吉,宴席须改日方可”。
也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徐氏的卜卦都是以吉卦为主,所以甫一下来了个不吉,孙翊也愣了一下。但少年人的心性驱使了他叛逆的性格。他说道:“各地县令长不宜久留,因让他们述职之后尽早各归本职”。由是便没有听从徐氏的建议,依然在第二天举办了宴席,接待各地的县令长官们。
也许是命运弄人,孙翊平时只要出门在外,都会带刀在手。而这一次宴席之上,因为多喝了两杯酒,有了些许醉意的孙翊在散席之后竟然空手送客。此时早就被妫览和戴员安排明白的边鸿见时机已到,便猛然冲到孙翊的身后,举刀便砍。
因为变起突然,一时之间,众人四散奔逃,居然没有人想到上前来营救孙翊。孙翊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边鸿的刀下。时年仅仅只有二十岁。
杀死了孙翊之后,边鸿按照妫览和戴员事前的指示,躲到了深山之中。作为孙翊的妻子,闻说丈夫突然横死,孙氏瞬间痛不欲生。然而痛定思痛之后,徐氏立刻冷静了下来,出重金悬赏捉拿凶手边鸿。
妫览和戴员当然知道边鸿的所在,但悬赏出来之后,依然还是装模作样了一番,然后到了夜中,才将边鸿给捉拿归案。随后,为了不暴露自己才是始作俑者的事实,便直接杀了边鸿灭口。此时,也有一些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幕后主谋乃是妫览和戴员二人。但此二人在孙翊死后,一个是郡中的军事一把手,一个是郡中的政务一把手。位高权重,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只能默默地服从于二人而不敢有所多言。
庐江太守孙河是孙翊的族兄,闻知孙翊之死大怒。他连夜赶到丹阳。将妫览与戴员二人一阵痛骂,指责他们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保护好孙翊的安全。

被孙河一阵责骂之后的妫览与戴员二人商议道。孙河只是孙翊的族兄,都如此大动肝火,责骂我等。若是等孙权这个亲哥哥出征归来,那岂不是更要大发雷霆?到时候必然要致二人于死地不可,既然如此,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于是妫览与戴员二人也不再藏着掖着了,直接动手杀了孙河。自己在丹阳郡当起了家,做起了主人。
原形毕露的妫览先是直接闯进了孙翊的府中,将孙翊的侍妾全都拒为己有。然后见徐氏貌美,也想强而霸之。徐氏心中害怕,但却没有失去冷静。她对妫览说道:“夫君刚刚过世,须等到月末祭祀之后方可委身于将军”。妫览虽然行为不检点,但好歹也曾是大名士盛宪所提拔之人,便没有继续勉强徐氏。答应了她的要求。
虽然拖延了时间,但日子的流逝就如同流水一般,眼看着就要到月末了。
徐氏便私下里派人找到了孙翊平时所亲近的旧将孙高与傅婴等,向他们哭诉道:“妫览已经将孙将军的侍妾全都占为己有,如今又来逼迫于我。我虽然表面上答应了他月末之后,但其实只是想暂时安他的心,不至于为他所害也。希望二位将军看到孙将军的份上,能够帮帮我”。孙翊生前一向对孙高与傅婴不薄,此时二人也是涕泪横流,道:“我二人受府君恩遇。之所以没有立即随府君而去,就是等着有朝一日能够手刃贼人,为府君报仇。只是一时没有想到万全的办法,所以才没有向夫人汇报。如今夫人找到我二人共图此事,正是我二人的夙愿”。
于是孙高与傅婴密密召集了二十多个曾经被孙翊所侍养的死士,与徐氏一起,共同盟誓。设计除掉妫览与戴员二人。
很快,到了月末。祭礼之后,徐氏沐浴焚香,更换常服。之后便与众人谈笑风生,脸上丝毫没有丧夫之痛。其他人看到心中都暗暗责怪于她。殊不知,此时妫览也正派人偷偷地观察着徐氏的动向。听闻汇报之后,本来还有一丝怀疑的妫览更无他想,便满面春风地前往准备迎娶徐氏。
徐氏事前便已经将孙高与傅婴等人埋伏在了自己的府中。然后听说妫览前来,便说道:“如果祭祀已过,惟听府君敕命”。妫览大喜,便走到徐氏面前,先行了一礼,谁知此时徐氏突然高喝一声:“二君可起!”孙高与傅婴登时从两边杀出,妫览还在错愕之际,只见眼前寒光一闪,便已身首异处,伏尸当场了。
杀死妫览之后,众人也不迟疑,立刻出府,将同样猝不及防的戴员斩杀当场。大仇得报的徐氏立刻再度褪下常服,换上了缞绖,捧着妫览与戴员的首级来到孙翊的墓前,向夫君献祭。
此事一出,全郡震动。都想不到徐氏居然是这么一个智勇双全的奇女子。
之后孙权出征归来得知此事,也是十分的震怒,他下令将妫览与戴员的余党全部族诛。同时将帮助徐氏一起,诛杀妫览与戴员的孙河与傅婴二人,提拔为了牙门将军,并赏赐了许多的金帛财物。
徐氏之后的故事便不再见于史料之中。历史中能够留下事迹的女子本就不多,能够留下这样传奇事迹的奇女子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徐氏的智勇形象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所以此次《史书拾遗》也特别记述了徐氏的事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多多提供意见与建议。让笔者今后能有更大的动力写出更多的隐藏在史书角落中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