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学吧 关注:46贴子:5,798
  • 4回复贴,共1

郑无极:逐句解析《金玉姻缘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逐句解析《金玉姻缘赞》
《金玉姻缘赞》也就是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题目系笔者根据诗的具体内容而拟。其全文如下: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此诗很明显是作者立足第8回,而辐射脂评本《红楼梦》一百一十回全书,对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所发出的高度盛赞。在诗中,曹雪芹不仅专门强调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有着如同“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还特意告诫那些妄自诽谤金玉良姻的拥林派读者闭嘴“莫言”!所以尽管这诗原本没有标题,但笔者称之为《金玉姻缘赞》,还是无比贴合曹雪芹特意强调“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这个良苦用意的。
以下逐句解析《金玉姻缘赞》的具体内容:
1、所谓“古鼎新烹凤髓香”。
——“古鼎”:古朴典雅的鼎器。鼎,古时用来烹煮的器物,一般由青铜制成,三足两耳或四足两耳。“凤髓香”:在书中特指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的奇香异酒,名曰“万艳同杯”。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系“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所制也。这里比喻至浓至厚的爱情。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在参透了人间众多女儿的爱情婚姻悲剧(即所谓“万艳同悲”)以后,而找到的能够超越这些悲剧的永恒真爱——非占有欲的法爱!
2、所谓“那堪翠斝贮琼浆”。
——“琼浆”本意是美酒,这里特指前面所说的“凤髓香”,仍然是隐喻宝钗那种非占有欲的法爱。“翠斝”:翠玉制成的酒杯,比喻世人狭隘的心胸。
以上两句合起来,所谓“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的意思就是:古老的鼎器,刚刚烹煮出清新无比的麟髓凤乳之香,小小的酒杯,又哪里盛得下这琼浆玉液所散发出的奇香?比喻世俗的人们,不能体会至情至爱的真谛。
3、所谓“莫言绮縠无风韵”。
——“绮”,带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縠”,有皱纹的纱。诸葛亮《治人》:“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绮縠”,犹言“锦衣”、“纨绔”,指代贵族子女。“风韵”,由于前面提到的“凤髓香”乃是出自“放春山遣香洞”,代表青年男女的恋爱之情,这里的“风韵”自然也是指爱情上的“风韵”。
4、“试看金娃对玉郎”
——“娃”,本意是美女。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有:“刷室女选宫娃。”“金娃”,即指薛宝钗。“郎”,年轻男子的简称。“玉郎”,即指贾宝玉。甲戌本第28回有侧批云:
金姑玉郎是这样写法。(甲戌本第28回侧批)
——所谓“金姑玉郎”实际上就是“金娃玉郎”的形讹,指的也是宝钗和宝玉。
以上两句合起来,所谓“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的意思就是:不要说贵族子女的婚姻没有爱情的风韵,请看宝钗与宝玉的奇缘吧!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03 18:40回复
    郑无极
    《金玉姻缘赞》本身诗文,只要疏通了相关典故(比如“古鼎”、“翠斝”、“绮縠”等等),以及曹雪芹、脂砚斋所偏爱的特定用法(比如“凤髓香”、“金娃”、“玉郎”等等),并不难理解。但因为《金玉姻缘赞》推崇盛赞的乃是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所以不少拥林派论者都试图对该诗的本意进行曲解。只是这些曲解的错误都是一望可知的。
    第一种曲解,是把“绮縠”曲解为“指代女子”,把“莫言绮縠无风韵”曲解为宝钗个人很有风韵,进而否认原诗“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是指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颇有爱情的“风韵”。但古诗文中的“绮縠”很明显不是指代女子,而是指代贵族的。
    《汉书•高帝纪下》载刘邦曾下旨曰:
    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
    诸葛亮《治人》有云:
    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
    曹丕《诏群臣•与群臣论被服书》则曰:
    夫珍玩必中国,夏则缣总绡繐,其白如雪,冬则罗纨绮縠,衣叠鲜文,未闻衣布服葛也……江东为葛,宁可比罗纨绮縠?
    萧绎《金楼子•立言》则曰: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孙樵《复佛寺奏》则曰:
    若群髡者所饱必稻粱,所衣必锦縠,居则邃宇,出则肥马,是则中户不十,不足以活一髡,武皇帝元年,籍天下群髡凡十七万夫,以十家给一髡,是编民百七十万困于群髡矣。
    综上所述,古诗文中提及“绮縠”,皆强调这是贵族的特权,庶人,包括无官职身份的商人、和尚,不可以染指。否则,要么被朝廷禁止,要么被文人士大夫非议。刘邦命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但并没有说“贾人妇毋得衣锦绣、绮縠”。曹丕自夸“冬则罗纨绮縠”,并没有说自家后妃才“冬则罗纨绮縠”。孙樵抱怨说“群髡……所衣必锦縠”,并不是抱怨尼僧“所衣必锦縠”。可见,衣着“绮縠”乃是贵族男女都可以的,并不限于女子。“绮縠”并不是女装专用的衣料。故此,“莫言绮縠无风韵”中的这个“绮縠”,用来指代贵族女子以及他们的婚姻,这是完全通顺的。但用来指代贵族女子,仅指宝钗个人如何如何,则完全讲不通!原诗“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是正指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颇有爱情的“风韵”!而不是说宝钗个人有没有“风韵”的问题。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03 18:41
    回复
      郑无极
      第二种曲解,是把“凤髓香”曲解成一种名茶,进而否定那是来自于太虚幻境的“麟髓之醅,凤乳之麯”,象征儿女之间的真情。事实上,在中国茶史,确实有一种名茶叫做“龙团凤髓”。但《金玉姻缘赞》中提到的“凤髓香”只能是酒,不能是茶,跟这种被称为“龙团凤髓”的名茶毫无关系!因为后者作为一种硬茶,是只能冲点,而不能烹煮的!
      按,中国历史上的饮茶习惯实际经历过烹茶、点茶、泡茶三个阶段。唐、宋之前是烹茶,等于茶当作菜蔬一样烹煮在粥里。唐、宋之后主要流行的是点茶,其具体做法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后来才兴起了类似于现在的泡茶之法。而前述“龙团凤髓”恰是专门用来冲点的一种硬茶。如陈宜君、王淑津在《宋代茶盏特点简介》中所言:
      唐宋之际,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当时流行的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点茶”。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制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以水冲注,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今日日本的“茶道”,原型就是宋代的“点茶”。北宋初年,点茶法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发展得最为完备,并衍生出“斗茶”、“茶戏”的风俗,讲究注水、击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与时机。当时建州是精品茶的产地,所出产的“北苑贡茶”,品质最佳者乃是白茶,研末后压制成龙凤图案的茶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蔡襄在仁宗庆历间(1041-1048)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将建州点茶的讲究写成《茶录》一书,从器具一路谈到点饮的方法。《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的就是“建盏”。
      陈宜君在《宋代的点茶法与茶盏》中又说:
      一般认为点茶法与“斗茶”的技艺,在唐末五代时从建安开始发展。建茶苦硬回甘力厚,适宜研碾成末点饮,北宋朝臣丁谓(真宗咸平、西元998-1003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与蔡襄(仁宗庆历、西元1041-1048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两人皆有茶书著述,也都对北苑贡茶加以改良,将之压制成龙凤图案的精美蜡饼进贡,号称“龙团凤髓”,欧阳修有《龙茶录后序》极写其贵重。
      ——可知名为“龙团凤髓”的那种茶,属于福建产的硬茶,是专门用来冲点的,而不能用来烹煮。因此,“古鼎新烹凤髓香”中的“凤髓香”只能是酒,不能是茶,只能是指自于太虚幻境的“麟髓之醅,凤乳之麯”,而不是指产自福建、只能冲点的茗茶“龙团凤髓”。那种试图“以茶代酒”的做法,也依然否定不了曹雪芹在《金玉姻缘赞》里所表述的宝钗与宝玉之间如琼浆玉液一般浓香醇厚的爱情“风韵”!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03 18:41
      回复
        郑无极
        第三种曲解,认为《金玉姻缘赞》讲的全部是第8回中金玉初识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但如前所述,单是“古鼎新烹凤髓香”就不是第8回中的故事内容,而是涉及到第5回提及的太虚幻境中的“麟髓之醅,凤乳之麯”。足见,《金玉姻缘赞》这首诗的内容并不仅限于第8回,而是立足第8回内容,同时辐射脂评本一百一十回全诗。事实上,甲戌本的标题诗,大多都是立足本回,辐射全书。比如,甲戌本第6回标题诗——《刘妪赞》,即云: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这个“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就是指后三十回佚稿中刘姥姥勇救巧姐,报答王熙凤当年之恩的故事。
        同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也不可能是指第8回中的金玉初识。因为这时候,宝钗与宝玉的情感还远没有升温到“古鼎新烹凤髓香”的程度,曹雪芹用不着针对金玉初识来强调“金娃”与“玉郎”之间如何如何深具爱情的“风韵”。不过,第回当中金玉初识,却为日后宝钗嫁给宝玉埋下了伏线。而脂批却是屡屡提及宝钗与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鹣鲽情深的:
        比如,庚辰本第20回一条脂批就明说二宝婚后夫妻恩爱,“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心甘情愿一切都听从妻子宝钗的劝导: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庚辰本第20回另一条脂批也说二宝“成其夫妇时”的“谈旧之情”,方才是前八十回中唯恐提前泄露的“文章之精华”: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既然宝钗与宝玉婚后乃是“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而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二宝“成其夫妇时”的“谈旧之情”,还是前八十回中唯恐提前泄露的“文章之精华”,到了这时候,称之为“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就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第8回是二宝金玉良姻主线的正式开端,所以曹雪芹在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中便早早预示了二宝的情感归宿。这就跟甲戌本第6回标题诗——《刘妪赞》,在刘姥姥首次登场之际,便夸赞了她的知恩图报,乃是一个道理。
        故此,拥林派试图把《金玉姻缘赞》的文意仅仅局限于第8回金玉初识,这同样是讲不通的!照样无法否定《金玉姻缘赞》所盛赞的宝钗与宝玉婚后的夫妻恩爱、鹣鲽情深!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03 18:43
        回复


          IP属地:四川5楼2024-11-08 0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