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806贴子:612,566

淮阳子(3.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4年11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4-11-07 06:28回复
    对帕斯卡而言,圣经与中国古史的契合之处将在世界范围内昭示神圣的启示和预言是如何实现的,这对神学家而言是神意,对世俗思想家而言却是历史规律。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意见,那就是承认不管什么原因,人类各民族的历史受一种共同的力量驱动,因而呈现出相似性和统一性。


    IP属地:河南2楼2024-11-07 06:30
    收起回复
      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人对人类最初的迁徙有这样的解释:闪留在中近东附近并向东迁徙,繁衍成黄种人的各种族;含向南迁徙,繁衍成黑人各种族;雅弗向西迁徙,繁衍出白人各种族。就是说,人类所有种族或民族是同源的,是从同一地方传播出去的。


      IP属地:河南3楼2024-11-07 06:31
      回复
        天道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本源是虚无、寂静、无为,它不需要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因为一旦用言语来表达,就会降低它的超越性,变得局限和有形。天道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存在,它凌驾于人类的思维和言说之上,默默地运转着宇宙的法则。


        IP属地:河南4楼2024-11-10 12:46
        回复
          家族这一血缘集团是中国封建农村最强大的势力集团,它拥有代表其政治权威的祠堂与在家政、祭祀、人际、耕种、宗教等各方面的家法家规和礼俗。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家族是人们寻求互助的地方。在社会生活中,家族决定着个人的婚丧嫁娶,在外部冲突面前,家族是人们的保护力量,在内部冲突面前,家族是人们寻求公正的权威。


          IP属地:河南5楼2024-11-24 17:59
          回复
            王中江《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中华书局,2015年)
            在孔子那里,“道”与“德”都是分开使用的,还没有“道德”合成的说法。孔子说的“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所表明的就是鲁国通过社会政治改革达到了理想的标准。但在春秋时代,孔子深感社会政治生活的混乱、无序和普遍价值的泯灭,他常用“无道”一词来描述这一状况。孔子所向往和追求的是“有道”的社会,他以“周”为这一理想的原型,并加以复兴。


            IP属地:河南6楼2024-11-27 05:45
            回复
              由于孔子希言天道,因而他的“道”基本上不具有形上学或本体论意义,主要是一个涵盖社会政治、人生伦理、知识和审美方面的范畴。孔子明确地把“中庸”、“忠信”和“义”等概念,归属到“德”的名下。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IP属地:河南7楼2024-11-27 05:48
              回复
                如果我们欲理出孔子概念范畴体系的层次,“道”大概要居其首层。“道”是最高的范畴,是统摄社会政治、人生伦理、知识真理和审美等概念的总名。至于“德”,它既是从属于“道”的次范畴中的范畴,又是统属伦理范畴的主干,而“仁”则是它的核心。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以说就是他自己对其范畴结构层次的一个概括。


                IP属地:河南8楼2024-11-27 05:50
                回复
                  在《论语》中,孔子多把“仁”“智”并列而举。较为典型的是下面两段话:即“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孔子所强调的是“仁”与“智”的联系和统一。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句话表明,不选择“仁”或处于“仁”,就不能说是有智慧和明智的表现。反过来看,也就是择“仁”处“仁”,即为有智慧和明智。它一方面说“智”不能脱离“仁”,另一方面则暗示“仁”体现了“智”。这就是“仁”“智”统一和联系的思想。


                  IP属地:河南9楼2024-11-27 06:04
                  回复
                    孔子所说的“学”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增加智慧。孔子认为,喜欢仁德而不喜欢学习,就有愚蠢的弊病。他说:“好仁而不好学,其弊也愚。”(《论语·阳货》)孔子的弟子子夏直接肯定“学”中就有仁德。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IP属地:河南10楼2024-11-27 06:38
                    回复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与苏格拉底的观念相似。苏格拉底认为,追求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知识是使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


                      IP属地:河南11楼2024-11-27 06:39
                      回复
                        孔子绝不是学院式哲学家或书斋中不问世事的学者,他一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动。孔子总结他一生的历程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孔子一生认识、实践、行动逐渐走向统一、深化、成熟和以后者为归宿的连续过程。


                        IP属地:河南12楼2024-11-27 07:36
                        回复
                          宰予白天睡大觉的事实,使孔子对人的态度,从“听其言而信其行”转变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开始注意言行的统一和一致,并发展到在总体上强调行的优先位置。
                          孔子主张多做少说,敏行慎言。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同上)“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反对言过其实,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IP属地:河南13楼2024-11-27 07:40
                          回复
                            孔子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根本的忧虑不在于自己在社会上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名声,而在于自己能做什么和实际上做了什么,是否有立德立功的表现。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言。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IP属地:河南14楼2024-11-27 07:41
                            回复
                              “精神快乐之乐”,就是一般所说的“孔颜乐处”。这种“乐处”不是乐在物质生活上的丰富享受,而是乐在对伟大事物、普遍价值和自我完善的追求。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过的是清贫简单、粗茶淡饭的物质生活,但却不为这种生活所限制,去追求精神上的乐趣。


                              IP属地:河南15楼2024-11-27 0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