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ultra200系列就是一坨。但是如果细看ultra200的设计的话,会发现它的小核IPC是不错的。英特尔的四个小核组成一个簇,占据的空间跟一个大核差不多。u9 285K是8个大核+4个小核簇(16个小核)。换句话说,285K相当于有12个簇,其中8个给了大核,4个给了小核。
所以我觉得英特尔不如学AMD,把CPU领域细分下。具体如下:
1、出零大核,最多48个小核的产品。也就是把12个簇全部都换成小核,大核不要了。这样的产品虽然单核性能拉胯,但是凭借着超多核心,多核性能肯定是超过9950X的。对于一些主打生产力的应用,比如渲染,肯定有不错的效果。当年AMD就是这么干的,比如1700X虽然单核打不过7700K,但是核心数量是7700K的两倍;3950X也是一样的思路。AMD的锐龙一开始就是靠堆核,在多核性能上打赢酷睿的,单核一直打不过,直到5950X才完成了单核多核的双杀。英特尔不如把自己当成当年的AMD,靠堆核先把多核性能稳住再说。
2、出零小核,最多12个大核的产品,也就是把12个簇全部换成大核,小核不要了,主打单核性能和游戏性能,类似于AMD的X3D。虽然285K的大核还是打不过锐龙9000,但是纯大核至少可以避免大小核带来的各种调度和延迟问题,效率肯定比现在的大小核更高。虽然多核性能肯定是废了,但是对于着重单核的应用,12个大核也够了。而且,如果是纯大核,还可以把超线程加回来,也能提升不少多核性能。
而且,把大小核分开出,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大小核调度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无论是纯大核还是纯小核,整体的相比现在肯定都是有提升的。
我觉得现在既然IA逆转,英特尔之前的玩法显然行不通了。不如去学学老对手,把自己当成当年的AMD,用当年AMD的策略对抗现在的AMD,没准是可行之策
所以我觉得英特尔不如学AMD,把CPU领域细分下。具体如下:
1、出零大核,最多48个小核的产品。也就是把12个簇全部都换成小核,大核不要了。这样的产品虽然单核性能拉胯,但是凭借着超多核心,多核性能肯定是超过9950X的。对于一些主打生产力的应用,比如渲染,肯定有不错的效果。当年AMD就是这么干的,比如1700X虽然单核打不过7700K,但是核心数量是7700K的两倍;3950X也是一样的思路。AMD的锐龙一开始就是靠堆核,在多核性能上打赢酷睿的,单核一直打不过,直到5950X才完成了单核多核的双杀。英特尔不如把自己当成当年的AMD,靠堆核先把多核性能稳住再说。
2、出零小核,最多12个大核的产品,也就是把12个簇全部换成大核,小核不要了,主打单核性能和游戏性能,类似于AMD的X3D。虽然285K的大核还是打不过锐龙9000,但是纯大核至少可以避免大小核带来的各种调度和延迟问题,效率肯定比现在的大小核更高。虽然多核性能肯定是废了,但是对于着重单核的应用,12个大核也够了。而且,如果是纯大核,还可以把超线程加回来,也能提升不少多核性能。
而且,把大小核分开出,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大小核调度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无论是纯大核还是纯小核,整体的相比现在肯定都是有提升的。
我觉得现在既然IA逆转,英特尔之前的玩法显然行不通了。不如去学学老对手,把自己当成当年的AMD,用当年AMD的策略对抗现在的AMD,没准是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