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精神障碍是指由某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引起机体中毒导致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有工业中毒、农药中毒、医用药物中毒、嗜好物中毒以及食物中毒等引起的精神障碍。病因临床上较常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物质,如铅、四乙基铅、汞、锰、二硫化碳、一氧化碳、苯等工业物质;有机磷、有机汞等常用农药;医用药物如激素、阿托品、萝芙木制剂、抗结核药、米帕林、氯霉素、巴比妥类、溴剂等,以及其他如乙醇等。发病机制根据巴普洛夫学派的研究,当各种毒物作用于机体时,首先引起大脑皮质主动性抑制过程的削弱,出现短时期的正诱导,因此兴奋性增高,以后即出现弥漫性超限抑制和保护性抑制,出现各种位相状态,这就是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运动兴奋的机制。这种变化多是可逆的,但严重中毒时,神经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则可引起不可逆的病变或导致死亡。还有其它的研究指出,中毒时除大脑皮质的障碍外,还有皮质下功能的障碍,以及皮质及皮质下部相互作用的障碍。此外,个体的敏感性、个体对应激的应对方式、年龄、躯体及精神等因素,在不同的人之间可有差异。另外,有毒物质的剂量大小不一,进入机体的途径、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以及它们理化作用的差异等所引起的精神障碍亦可不同。临床表现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可以有急性和慢性两类不同表现。急性症状是由于短期内较大剂量的毒物进入机体而引起,临床表现较为严重、急剧。慢性则是长期小量毒物进入机体而引起,发病缓慢,临床表现较轻微,但较持久。虽然不同的毒物引起的精神障碍有它一定的个别特征,但是在不同物质的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的临床相还是具有一些共同表现。中毒性精神障碍时除了伴随有多种躯体包括神经系统的症状外,在急性中毒轻时表现为脑衰弱综合征,患者感到疲倦、虚弱无力、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不稳或脆弱,常伴有头昏、头痛、感觉过敏及虚汗、心悸、食欲差等躯体不适感;重时则表现为各种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它们可以从轻度的意识模糊、谵妄,到严重的昏迷。慢性中毒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早期往往呈脑衰弱综合征;疾病发展时出现多种感知觉和情感障碍,有时也可出现思维障碍;在疾病充分发展期或后期,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日益明显,出现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