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需要创新到什么程度?
硕论里的创新点,有关“创新”都是大打折扣的,大家写作的时候就能发现,同一课题,类似题目,相关研究中的套路和范式都很泛滥,所以,硕士毕业论文的创新点更多的是“研究的重难点”,或者体现你硕轮工作量的“工作重点”。
这些只要能够表述出来且语言逻辑上层次分明,凸显硕论的工作量和思路起点,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需要说明的是,硕论本身就是问题导向的,你把解决的问题用一二三表达出来也是创新点。
至于要创新到什么程度,本身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标准。如同你评价一个异性“好看”一样,好看是没有标准的,但有起码的“金线”,在某种程度上,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也是如此。
论文没有创新怎么办?那大概率是无法通过盲审的。论文及学术环境的严苛,是由高向低传导的,先教师→博士→硕士→本科。压力的传导机制,是教育部→高校→学院→学科建设→导师→学生,从近期爆出的院士造假,到个别高校个别教授的造假,再到部分硕博论文的造假,以及今年开始实行的教育部对本科论文的抽检,整体上都是这样的压力传导机制。前几年随便水过的情形,基本上是不存在了,而且,这种压力的传导机制下,什么985,211,双非类高校,并无不同,什么全日制,非全,也无不同,什么专硕,学硕之分,也无不同。
各自按照学科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都得盲审,都得抽检,即便过了也得上知网经得起检验。
这就跟工程领域的终身负责制一样,什么时候出问题,什么时候启动追责机制,院系,学科,学校乃至导师,一个都跑不了,未来可能还会覆盖到盲审的评委。至于学生,是压力的末端,真出了问题,其实跟你关系反倒不大了,要追求的是整个培养、盲审、学位授予的链条。
所以,在没有授予你学位之前,完全可能有80%的延毕可能。即便是往年的情况下,盲审通过率也不是100%,工科最低,大概在70%,也就是30%的人延毕,其他学科在10-15%的延毕。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自己是双非,非全,在职专硕,好像要求就简单了,不好意思,达不到要求,对你的延毕处理,导师和院系是丝毫没有心理负担的毕竟,像全日制,学硕,这样的嫡系亲传,该下手也得下手,更何况你一个“俗家弟子”。
硕论里的创新点,有关“创新”都是大打折扣的,大家写作的时候就能发现,同一课题,类似题目,相关研究中的套路和范式都很泛滥,所以,硕士毕业论文的创新点更多的是“研究的重难点”,或者体现你硕轮工作量的“工作重点”。
这些只要能够表述出来且语言逻辑上层次分明,凸显硕论的工作量和思路起点,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需要说明的是,硕论本身就是问题导向的,你把解决的问题用一二三表达出来也是创新点。
至于要创新到什么程度,本身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标准。如同你评价一个异性“好看”一样,好看是没有标准的,但有起码的“金线”,在某种程度上,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也是如此。
论文没有创新怎么办?那大概率是无法通过盲审的。论文及学术环境的严苛,是由高向低传导的,先教师→博士→硕士→本科。压力的传导机制,是教育部→高校→学院→学科建设→导师→学生,从近期爆出的院士造假,到个别高校个别教授的造假,再到部分硕博论文的造假,以及今年开始实行的教育部对本科论文的抽检,整体上都是这样的压力传导机制。前几年随便水过的情形,基本上是不存在了,而且,这种压力的传导机制下,什么985,211,双非类高校,并无不同,什么全日制,非全,也无不同,什么专硕,学硕之分,也无不同。
各自按照学科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都得盲审,都得抽检,即便过了也得上知网经得起检验。
这就跟工程领域的终身负责制一样,什么时候出问题,什么时候启动追责机制,院系,学科,学校乃至导师,一个都跑不了,未来可能还会覆盖到盲审的评委。至于学生,是压力的末端,真出了问题,其实跟你关系反倒不大了,要追求的是整个培养、盲审、学位授予的链条。
所以,在没有授予你学位之前,完全可能有80%的延毕可能。即便是往年的情况下,盲审通过率也不是100%,工科最低,大概在70%,也就是30%的人延毕,其他学科在10-15%的延毕。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以为自己是双非,非全,在职专硕,好像要求就简单了,不好意思,达不到要求,对你的延毕处理,导师和院系是丝毫没有心理负担的毕竟,像全日制,学硕,这样的嫡系亲传,该下手也得下手,更何况你一个“俗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