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86,773贴子:16,773,338
  • 18回复贴,共1

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明确下唯心主义的理解,用中国古话一切唯心所造,我们所体验到的一切观察到的一切都是心智内容或者说一种感觉与知觉体验的内容,物质、现实、人类、宇宙、时空都是感觉体验所以不存在所谓的物质,都是一种由感觉体验所衍生出来的物质感觉而已,尽管这个现实世界的物质现象如此真实,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物自体本身,都是物自体这个无法被直接感知的投影而已,简单而言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投射,心智或者说意识投射出来这个物质世界,在心理学层面也有一种投射原理,就是内在的潜意识内容投射出来了这个物质化的世界内容,所以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的投射,我从几个方面解释了唯心主义。


IP属地:四川1楼2024-11-19 16:58回复
    再谈谈唯物主义,这个世界是由由物质构成的,就是我们科学与从小到大接受的认知,这是社会的主流认知,也是共识物质现实认知,因为我们只能感知到物质是真实存在,而且通过架空时空科学实验得到物质有关的各种单位与参数,物质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在有限的时空内这个是不言自明的社会共识,你能够否认身体不是物质存在吗?能够否认地球、太阳不是真实存在吗?能够否认我们所能够用五感感知的一切不是真实存在吗?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点,这些所谓的存在现实与时空东西都是一种信念,也就是一种归纳法与演绎法构成的认知,这两种方法是科学的奠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毫无疑问对于物质与时空的单位与定性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根本,而且人类文明走到现在这些共识是基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现实真实性与物质真实性,时空真实性这些认知,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但是无法改变的是,不论任何归纳与演绎,我们无法证明物质的绝对真实性,时空的绝对真实性,也就是物质真实性其实是一种经验主义,这样说好了,打个比方唯物主义的时空真实性证明了物质真实存在的99%,几乎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根本,剩下的又1%左右,就是唯心主义,但是又无法被反驳,各位群友可以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与看法。你是认为唯物主义是宇宙现实还是唯心主义是宇宙现实?#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IP属地:四川2楼2024-11-19 17:34
    收起回复
      不要唯物,不要唯心,这个世界是心与物共同作用,互相演变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2 10:44
      收起回复
        《》物质与意识...
        【意识】出现的同时浮现出【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表面现象;
        【行为】是【意志】的结果;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意志的结果;
        【意识】,因为无法推动什么,所以也无法说明什么;
        【意识】是不能缺席于行为的伴随过程,是【行为的伴随物】;
        【意志】解放一切,拯救一切...
        人的生命内涵投射出的三个内心事实是:意志,精神,自我。
        这三个事实中:唯有意志能够解放一切,唯有意志拯救一切。
        【物】:人性化后的自我,即:原因的信念的一个反映而已.....
        ~adms7755~


        IP属地:四川5楼2024-11-22 18:25
        收起回复
          椅子到底是火箭还是卫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3 09:51
          回复
            这里解释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我对于这个方面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没有上面绝对理论层面的正确,而我描述出来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和我处于同一律的状态,至少相对层面知道我对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理解。
            那么回归核心这个世界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呢?其实在我看来可以说唯心也可以说唯物,到底是什么其实只是视角而已,你可以说这个世界是由被观察意识内容构成的,也就是纯心智内容,因为无法被反驳的是,一切被观察都是一种体验,包含了外在五感材料内容和念头、想法、情绪、记忆等内在体验,实际上都是内在的意识体验只是区分五感与非五感而已,这些内容体验本质是被观察的体验。注意本身这一切都是体验加上信念与自我滤镜然后产生了对于事物本身的理解与认知,实际上我们观察的一切都是这样信息加上对于信息诠释的认知,也就是观察到的不是物自体本身都是物自体的投影加上认知滤镜,不论是从微小的粒子到星系与宇宙都是这样,这是唯心主义的视角状态。


            IP属地:四川7楼2024-11-24 10:06
            回复
              那么我们来看看反驳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之所以几乎无法被反驳,主要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物质真实性或者唯物认知体系是最适合人类的一种大众认知理解方式,我们现在人类科技到达这个地步,不论是生活舒适度还是寿命、健康、生活便利性或者说充裕的物质条件,回归到10年20年100年来看,科技带来的人类文明进步是不容置疑的。
              简单来说基于物质真实性,架空时刻的实验与归纳法、演绎法的科学理论,实验科学是社会文明的奠基,但是哲学是一个严肃思考的学科,严肃思考来看,这种基于架空时空并没有触及到这个宇宙的真理。
              如果以宏大的时空结构来看,我们所谓的物质真实性只是一种共识常识而已,就是基于实用性与利益而言的一种共识认知,但是非常有必要性,因为无法想象如果不是有物质真实性认知人类会有今天的文明状态。
              所以在我看来唯物主义的认知是不论对错都是主流认知,也需要明白本质上一切体验都是从唯心这个角度出发来的,底层逻辑是唯心主义,实用效果最佳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问题是实用性不佳。但是从知觉体验角度无法否认唯心主义。
              那么就是这样日常状态我们无法反驳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无法透过唯心扭曲物质恒定性与稳定性,也无法扭曲时间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式展开,至少我没有在常识中见过穿越时间与空间,理论层面是可以,但是脱离理论的现实没有见过谁穿越时空。


              IP属地:四川8楼2024-11-24 10:25
              回复
                也就是不论单纯的理解与运用唯心还是唯物,只是在认知层面,日常需要以物质真实性生活与工作,但是也需要一定的心智认知来解决唯物主义的问题与漏洞。
                比如基于二元对立有得失、好坏、对错这些基础上的道德与法律,对于社会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就会乱套,什么无zf主义,乌托邦方式并不能解决自我二元对立利益与分配问题。
                但是从个体认知角度来看,心智体验角度,可以用诸如万法唯心所造、机械心智决定论来解决,二元对立带来的无法接纳与臣服问题。
                因为我们有物质真实性与实验科学带来生活便利性,也同时存在过度内卷与竞争,带来二元对立收入、利益得失过去认同带来的挫折感、沮丧、失落、焦虑与抑郁等情绪状态。
                那么回归到我对于哲学与真相、真理的核心认知,实用才是王道,讨论一大堆所谓对错到头来生命体验还是差的没底,并没有意义。


                IP属地:四川11楼2024-11-24 10:34
                回复
                  日常工作与生活遵循物质真实性这样一个游戏规则,在处于独处状态时候,基于心智体验,脱离二元对立的认知体验也是需要的,否则就会被得失、对错这样的二元对立认知体系搞得压力与焦虑感重重的状态。


                  IP属地:四川12楼2024-11-24 10:35
                  回复
                    从我对于比如马哈拉吉与杰德麦肯纳,他们是开悟也好还是觉醒或者是脱离二元对立认知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认同物质真实性的,因为可以说我们一切体验到的都是心智内容,这个我很大篇幅介绍了,而且也没法完全反驳。
                    那么唯心的作用很大层面就是脱离二元对立,所有人类的痛苦都是二元对立比较带来的,比如现在的生活条件就是再差的几乎没有吃不饱饭或者穿不暖衣,没地方住,对吧。不要说和解放前或者封建时代比,就是和80到90年代比较现在的人都比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幸福与充裕太多了。
                    但是这个时代的大众和80与90年代的人幸福感要高吗?那个时候有什么内卷存在吗?能够有基本生活保障就不错了。没有短视频、手机和漂亮小姐姐,为什么现在人痛苦,还不是基于摄入了大量欲望层面的消费主义与所谓高品质生活体验对立比较而来的,那个时候不要说四个轱辘就是有个两轮自行车都不错了,摩托车比现在四个轮子都稀有,有四个轮子就相对于今天豪车了。
                    现在来看呢?两个轮子的好像就代表贫困人群了,从两个轮子开始到四个轮子再到车的品牌、加速、内饰、舒适性、安全性、科技型等等,这个鄙视链条就是品牌厂商对于大众的认知教育税。
                    然后再到房子比了一二三四线城市,然后比位置、比面积,这个鄙视链更多,当处于鄙视链底端或者就是中间状态,就会有唯物认知体系的核心二元对立游戏存在,二元对立和鄙视链就是如孪生兄弟的存在。
                    所以重点不是所谓宏观层面的到底世界唯心还是唯物,不论唯心还是唯物都是一种认知,谁也没法绝对否认谁?但是从实用与运用角度来看,不同的生活、工作认知角度,这两个认知体系代表了不同的认知与情绪状态。
                    日常唯物,然后日常感觉到无法接纳的痛苦、焦虑、抑郁状态。就用唯心认知,反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真实存在,反正每个个体最后结果都是死亡,反正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
                    如果唯物认知是一种上限。比如游艇或者私人飞机再或者大别墅,这对于大部分人都是不可触及的,唯心认知那么就是一种下限保障,至少让你不至于在各种二元对立的比较得失、对错、好坏游戏里面痛苦重重。
                    到底上限还是下限重要自己去衡量,这里回归我的老套路,理论与真理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必要到达极致的严肃思考,实用才是王道,我们又不是为了搞学术,生活、工作、快乐、幸福,这些东西才是本质最重要的。


                    IP属地:四川15楼2024-11-24 14:31
                    回复
                      心智的内容会显化为结果,不仅仅是行为本身也包含了对于外在与内在的体验,姑且分为内在想法、念头、认知感与外在的行为、结果、五感内容,那么就意味着这两方面是相互转化的,外在五感信息的摄入与内在认知信念及想法等都是相互产生作用的。
                      实际上这个是非常微妙的,到底是外在五感决定了想法、念头还是想法念头决定了五感呢?外在都是内在投射是正确的吗?外在结果本身其实是整个宏大宇宙中分小的展示,这基于潜意识的念头、想法与情绪何尝不是整个宇宙意识主体,分化为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呢?
                      实际上对于物体的分离与物体与精神层面的切割,都是一种认知行为,也就是从认知层面把整体意识切割为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潜意识与显意识,物质具象化的认知就是唯物主义,物质精神化与深入的信息化就是唯心主义。
                      实际上存在的都是讯息与信息而已,都是体验到的信息,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
                      物质的作用最后都会转化为信息体验,比如吃食物是不是转化为食物的五感进而转化为情绪体验,看短视频是不是五感视觉转化为情绪体验,开一辆豪车是不是驾驶与被人认同的感觉,然后转化为情绪体验。
                      最后会发现绕了一大圈所需要收获的而且对于生命体验而言,最后价值的与唯一价值的就是情绪体验。


                      IP属地:四川16楼2024-11-25 11:51
                      回复
                        唯心唯物都是构成世界变化运行的一部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1-26 15: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