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吧 关注:62,730贴子:1,025,041

致那些认为阿加莎比奎因更会刻画人性的读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从喜欢上推理以后,我就常常在各种相关的贴吧与论坛潜水,也见到不少比较这两位作家的言论。于是我发现几乎所有读者都认为阿加莎的人性刻画强于奎因,即使多数奎因迷都承认这一点,此现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今天,我打算冒泡了。
也许在很多资深推理迷面前,我并没有多少发言权。我只是个入门者,两位的书都才各自看了不到10本。不过我的阅读量并不小,除了推理之外,各类小说我都多有涉猎,所以并非完全没有经验的菜鸟,所说的话或许有一定道理。
说到人性刻画,就不能不说文学功底。而奎因的文学功底更强,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说清晰流畅的文笔,我们知道奎因兄弟中的执笔者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小说中随处都有显现,诸如悲剧系列对莎翁戏剧精髓的精确阐释,诸如埃及十字对埃及文化风俗的广博涉猎,无一不显示出深厚的人文积淀。而阿加莎,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会编好故事,也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小说我也只读过最有名的几本,但着实未曾体会到多少文化底蕴。
文学功底与刻画人性的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关联的。而刻画人性优秀与否,既不能以是否夸张奇异来判断,也不能以是否给人温暖希望来判断。一部擅写人性的小说,必须有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逻辑路线,直指主题。这种路线在本格派中是极为罕见的,毕竟本格派追求的是解谜的快感,而非社会性与现实性。在阿加莎的小说和奎因的国名系列中,我就从未见过这条逻辑线,其实我也本来也没有期望见到。然而对于奎因,当我扔掉看了不到一半的国名去看悲剧时,忽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悲剧系列四部,在推理情节之外,仍有其他的东西一脉相承连贯而终。上豆瓣看书评,发现有网友说是从神到人的坠落,眼光之犀利让我不由钦佩。试问本格派除了奎因之外,还有哪个作家会在侦探的一生上如此做文章,将悲剧的种子深深扎进其灵魂之中?侦探最终的死亡不只是一个案子的答案,它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一则那是他个人的悲剧:他涉足犯罪领域,本是为了在真实的生命中实现他对戏剧的演绎,是为了经历,为了美,于是超越了道德的界限,融入了个人主义的自由与唯美主义的辉煌。然而他的侦探生涯也并非完全如他自己所料,现实曾带给他许多困扰和郁结(如Y的结尾),这一点反应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发生的自我交战,发人深思。他始终信奉他的原则,最终如同王尔德笔下的夜莺一样成为爱与美的殉道者,这样的结局把他的人生哲学演绎到极致,无人知晓其对与错,幸与不幸,只有感慨。二则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悲剧系列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对古典的眷恋,对正在衰落消亡的古典精神的眷恋与哀悼。作者懂得时代的趋势,所以不编造无谓的美好结局,甚至不发表观点或者抒情,而只是将现实本身所必然造成的写了出来,采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上帝视角,才越发深刻悲哀。我想问一下,阿加莎有哪一本或哪几本书,能写到悲剧系列这种深度?二者水平之别,难道还需要其他佐证?
这么一想,读者说奎因冷,硬,没人性,或许跟上帝视角的写法有关。他只会将故事本来的样子告诉你,不去同情,不去评判,也不去作任何温情的润色修改。个中因由,越深思越有味道,而若浮光掠影只读推理的话,或许反而会觉得牵强。人性是什么?现实中人性常常原本就是冷的,硬的,残酷的,让你先看到表象的突兀行为后来才知晓动机的。因此,奎因把嫌疑人当成XY等未知数来解,直至最后才让读者豁然明了罪犯的心理历程,我非但不觉不妥,反而更易为之震撼。再说人性刻画的极致,恰是反人性与人的物化,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悲剧——于是我想问,写悲剧化的人性,难道就是没人性吗?
奎因的书我尚未读莱特镇系列,也许读过之后我能对他的写作风格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很可能会给他更高的评价。另外此篇短论只涉及人性刻画方面,旨在驳斥不少读者“奎因的逻辑虽然强,然而……”的论调,因此对两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不作评述。
附:在下读过的两位的书
奎因:希腊、法国、埃及、悲剧系列
阿加莎:罗杰、东快、无人、尼罗河、ABC、死亡约会、沉睡的谋杀案、怪屋、帷幕
不管怎么说,看的还是太少了,冒昧发言,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1楼2010-11-06 03:22回复
    哪几句话啊……


    3楼2010-11-06 22:24
    回复
      回复:4楼
      尼罗河我的确不是很喜欢,这不是因为它不好,只是能让我很喜欢的小说太少。其实奎因的希腊棺材,我都不是很喜欢。
      好吧不说废话了,尼罗河在我看来也就是个好故事而已,没有什么优于其他众多好故事的地方。人物鲜明的小说有的是,我看重的是另一些不仅仅好看、而更具有启发性的东西。
      刻画人性不是刻画人物,你可以说奎因小说人物描写不出彩,然而他常常能赋予人物某种超越其本来形象的意义。Y里的杰奇,作者着墨显然不及怪屋里的约瑟芬,但正是因为仅有寥寥数笔的刻画,杰奇如一个晦暗不清的影子,成为一个丧失了自性的象征符号,真正让我们看到那个混乱年代的可悲之处。而怪屋中的约瑟芬,阿加莎对其畸形心理的描写很多,在读者心中造成的印象太浓重,更为突出的是这个人本身,却降低了小说的社会意义。就算不提结局的处理,单看这一点也可知阿加莎运笔不如奎因高明。有时候我觉得奎因人性刻画最高明的地方,恰在人物刻画的留白之上。


      5楼2010-11-07 01:17
      回复
        回复:9楼
        笑,先说说号的问题吧。你可以去看看注册日期,貌似这个号才比较早吧,只是因为某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用不了,当可以重新用的时候我是有用它的权利的。你说1W的发帖数和几百的发帖数,究竟哪个才是主哪个才是辅?
        您读书实在太多,我都感觉没什么好辩驳的了,因为你读过的我多数没读过。
        如果引经据典就是吊书袋的话,那十分遗憾《天使望故乡》也是一部吊书袋的小说了。奎因作为两个美国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显然都是从书中得来的,他们没有机会去切身感受,但这不妨碍其已经可以证明自己的博览群书。至于京极夏彦,他的书我也不喜欢并且很难读下去,但我一个朋友是他的狂热书迷,也请您评判时考虑一下其他读者的感受。浅薄的炫耀是你自己的评判?有什么根据吗?若是要有独特诠释,那他写的就不是推理小说,而是在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吧?还有我真的很无语老乡与否就能成为了解多少的证据了。(忽然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波德莱尔传》的中文译者去法国拜访其故居,途中找人问路,结果当地人说:你能拼一下这个名字吗?)虽然阿加莎对莎士比亚的了解不少我也赞成(帷幕的遗书里有一段),但还是忍不住指出你荒唐的逻辑。
        很遗憾我不属于阿婆的读者群,她熟悉的事熟悉的人我看几本就够了,实在没有耐心去把那些千篇一律又缺乏想象的小说依次读完。在我看来她多数书还不如国名系列写得好,逻辑推理更是很没说服力(比如东快那个很像臆想症的结尾)。不过我也说了,不谈逻辑推理。刻画人性就必须要写熟悉的部分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首先您就让莎士比亚情何以堪?歌德更是没有资格写浮士德了,因为他没去过什么天堂,也没见过什么海伦。乔治奥威尔写什么1984,他了解社hui主义吗?马里奥普佐写什么教父,他见过黑手党吗?抱歉,也许您认为我吊书袋了。
        我要谈的不是雷恩,是奎因,OK?夜莺也好,道连格雷也好,(相较而言我还更喜欢后者呢)甚至你要说成莎乐美也好,都是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的看法,我也不会反对。再说这三者间难道没有共性吗?都是一个唯美主义的问题,奎因通过推理情节的将其融合其中,这种创造力阿加莎应该是没有的。她擅长的是什么呢,把短篇的构思扩充成长篇,为了谋生批量生产小说,多数都不是真正想写的,我相信你应该记得怪屋的前言吧。这样写出的小说,无疑有大量水分,作为她的书迷你也应该记得钱德勒的评价吧。很遗憾,对于这种二流想象(帷幕里的密室甚至是密室讲义中最低级的手段之一,无人里的假死想想就很不靠谱),臆想式推理,罗嗦文笔,缺乏思想性(英国小说似乎大都如此),内容单调贫乏的小说(这你自己也承认),我实在很难提起什么兴趣。


        10楼2010-11-07 13:44
        回复
          似乎我们已经开始彼此攻击了呢,这样有违贴吧和谐,因为这两位还是有不少共同书迷的。如果你不介意,希望我们可以私聊讨论。


          11楼2010-11-07 13:50
          回复
            回复:23楼
            首先,您在福吧的帖子我在这里回好吗?我认为您正如您自认的一样是好奇心过剩了,我很纳闷为什么我用哪个ID是什么年龄您都要追究呢?不过如果您确实推理水平很高的话,不妨猜测一下在下的真实年龄。
            然后,您上次满是漏洞的帖子被我批驳之后,您为何对其不置一词,马上转换话题呢?而且您似乎也并未理会我的私聊邀请,对此我深感遗憾。
            最后,您现在在写的话题我十分有兴趣,静候您开帖,好让在下学习。我也不想否认,自己在推理方面的确比较业余,奎因的推理应该也的确有漏洞。不过按照这个标准,阿加莎的漏洞就更数不胜数了。所以读推理小说,执着于去挑漏洞,未免只见树木目不见森林。作者的思路和驾驭情节的方式,才是最关键的。
            PS 关于题目挑衅性:阿加莎迷说阿加莎比奎因更会刻画人性,就堂而皇之天经地义,我说奎因更会刻画人性,就是挑衅了?


            26楼2010-11-07 20:48
            回复
              回复:28楼
              年龄问题,抱歉您猜错了。我还以为会比较好猜的,若到了那个年龄,我想我一定不会如此热血冲动,心有不平就开帖,笑。
              挑漏洞的话……不妨去看看这个帖子?http://tieba.baidu.com/f?z=651713398&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0%A2%BC%D3%C9%AF%BF%CB%C0%EF%CB%B9%B5%D9&pn=0


              30楼2010-11-07 21:22
              回复
                回复:33楼
                我自认不是个冲动的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冲动了,我相信性格还是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改变的。
                在下18岁。
                回复:34楼
                居然挑别人的语法……您幼稚的思维方式真是令我叹服。critically是副词,副词本来就是修饰动词的。


                35楼2010-11-07 22:25
                回复
                  回复:36楼
                  这就需要您用您伟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来推测了。我只能说,当你填两个不同年龄时,必然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不过既然要用假年龄,就一定有人会信。
                  如果您再深究我的空间,会发现更多复杂不可解的矛盾之处。如果实在怀疑我的年龄,可以加我人人。不过你信不信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回复:38楼
                  37L最后两个critical think应该是笔误,大概TA想说的是critical thinking。至于动词副词的前后问题,您听说过generally speaking吗?因为该词组是动词词组作状语动名词化,所以原词组应该是generally speak——动副词先后不是一成不变的,您英语还停留在小学生水平呢?


                  39楼2010-11-08 13:01
                  回复
                    回复:41楼
                    读了您这篇帖子,我对您着实产生了敬意,因为您对自己喜爱作者的深厚感情。而且我有一个想法,也许并不是真的孰优孰劣,而是当你喜欢一个人时,你就无处不能看到他的优点,哪怕是别人眼中很平常的东西,甚至缺点。
                    首先我要说明,我不是带着批判的目的去看阿婆小说的,而是享受推理小说的目的。我看阿婆第一本比看奎因第一本早五年,而这五年都没让我爱上她,也许是我与她的作品注定无缘吧。小时候对推理一无所知,除了福尔摩斯就只有阿婆可以看,所以当时还是喜欢读她的书的,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大气,逻辑性,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那时我就已经在脑子里想象了一个奎因,然后将二者比较。也许这就是我对奎因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原因:我早已寻找他很久了。
                    今天很累,明天要presentation,所以不想系统回复了,望您谅解。下面挑几点来谈谈。
                    1 老乡问题。你的逻辑是:阿婆和莎士比亚是老乡推出阿婆对莎士比亚了解很多。也就是老乡=了解很多。你用以证明你观点的是中国桔子,一个个例。而这种命题,必须证明所有情况成立才可成立,举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所以我已然推翻了你。
                    2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不是光明与美好,它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因而常常跟罪恶与黑暗联系在一起。比如《莎乐美》,不知道比悲剧系列多了多少他人的鲜血与谋杀的烙印,照样是对唯美主义的极致阐释。再说我举例说到奎因书中的唯美主义,并非为了强调主角行为的正确,而是为了表现奎因小说深究之中的韵味,望您不要偷换话题。
                    3 阿婆的小说。我打那段话的时候的确有些冲动了,也许是带着对您先攻击奎因浅薄卖弄等等的报复心吧。不过我举出的论据您为何不反驳呢,怪屋的前言和钱德勒的评价。还有我记得阿婆吧有只看了希腊棺材就开贴说奎因如何如何的,比在下更过分吧。对我而言,一个作者读九本书已经很多,足够我了解其风格与水平了。难道我还要把我想谈的每个作者的每本书都看完,才有资格评论他们?我也愿意,然而人生苦短。
                    4 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阿婆想怎样解释就怎样?对,因为她自己就是作者嘛。您举的例子,很抱歉我除了《死亡约会》全都没看过,而《死亡约会》恰是我读过的书里自认为写得最糟糕的一本,充满了肤浅而俗套的“人文关怀”——希望您能见谅,我对人性刻画这个东西很挑剔的,流于表面的比没有的更让我反感。(对《死》的评价均为个人感受,如有反对也不用驳)
                    5 掉书袋水平,上升改造水平。同是掉书袋,对生活主题的上升改造,似乎您只对奎因的水平不认可,又没法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证,所以我只要自己理解成您不适应他的风格了。
                    6 阿婆的模式。模式创新是我最欣赏她的一点,暴风雪山庄什么的都是经典啊。虽然遇见奎因之后我觉得模式诡计什么的都是浮云(个人偏执感受),但无可否认阿婆这点的确非常出色。


                    49楼2010-11-08 23:37
                    回复
                      而《死亡约会》恰是我读过的书里自认为写得最糟糕的一本
                      =======================================================
                      改为我读过的阿婆的书里写得最糟糕的一本


                      50楼2010-11-08 23:41
                      回复
                        回复:42楼
                        我的确喜欢实证推理,推完后再让读者自己体会心理因素。我所说的臆想就是“推理缺乏实证,而是靠常理猜想出”,臆想该词用得是有点过了。不过那是因为9L先说了奎因浅薄炫耀,我有点激动。我曾因为疏忽以为9L和鼎鼎大名的IP君是同一位,在此我真诚致歉。(我上个回帖仍没认识到这个错误,实在不好意思,忘IP君谅解。)


                        51楼2010-11-09 00:03
                        回复
                          关于英语:我不是说您笔误小学生水平,是您纠结动词副词的先后……还有我不是用动词词组动名词话来证明另一位IP童鞋是对的,只是为了去掉其动名词化,以原形来说明动词可以在副词后面。还有,您没见过,不代表不对,不是吗?


                          52楼2010-11-09 00:09
                          回复
                            老乡问题驳斥9L。抱歉。


                            53楼2010-11-09 00:11
                            回复
                              回复:54楼
                              何况奎因整本书的布局和氛围也都很好,笑。


                              55楼2010-11-09 1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