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来了吧 关注:263贴子:259,872

旧作新发----我与一位老知青的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与一位老知青的缘》
(一)
也算是有缘,一次公出让我体验了老知青的农村生活。
60年代末,已近年关,我的管区发生了一起入室盗窃案件。其中有军大衣,军被,军皮鞋等等御寒物品。当夜,我顺着飘落的一层微雪中的足迹,敲开了A区一家的门。
户主是那嫌疑人的母亲,丧偶,一脸的皱纹,显得有些苍老,她镇定得反常,装聋作哑,对她儿子的当天行踪,一问三不知。好在她的女儿青涩单一,说出了实情。原来,嫌疑人姓温,叫温哥,下乡知青,回城后,当晚说是到同学家住,准备第二天返回固阳县知青点。
又是一个夜晚,在固阳县一个叫西斗铺的山村,我们敲开了大队知青点的门。说是知青点,其实是已废弃的原大队部。三间一面坡的土房,山墙与北墙连接处已经裂开了缝,透进一线微弱的月光。天寒地动,呼啸的北风从那缝隙拂面而过。火炕上挤着七八个包头的知青,屋子里郁闷着难闻的气味。刚进到屋里,我便看到了在知青的薄被上盖着的崭新的军大衣和炕沿底下新的军皮鞋,那是作案得来的脏物之一,也是罪证。
那个年代,在刑事案件分类中,盗窃所占比重很大,其中知青返城作案的也不少,留下了年轮中固有的癍痕。


IP属地:内蒙古1楼2024-11-23 15:14回复
    (二)
    一个人的阅历,改变着他看事物的角度,也磨平着自己内心的棱角。自从那次知青点的相遇,我对生活在深山里的老知青,多了一分理解。
    法不容情,温哥成了罪人,投进了监狱,留下的是他幼嫩的面容和久久不能逝去的同情,以及他那苍老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妹妹。
    我的老家,也是山村,先后有20多位城里知青在那里接受过“再教育”。他们的境遇比起眼前的情况就好得多了。冬天,他们能在集体宿舍里升起火炉,屋里暖烘烘的。因为那个大队的书记兼队长是早几年的回乡知青,他心中的榜样就是还早于他回乡、下乡的董加耕,侯俊,邢燕子。
    有一年我回了老家,和那位大队书记(其实是小我四岁的侄儿)说起知青的事,我建议他能否组织知青搞一点小付业。第二年他付诸于行动,让知青种下了五亩黄芪,初见效益,第三年,他受到了批判,并因此在公社社长的提拔名单里被刷了下来。那五亩黄芪地也自然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割掉了。
    一个人处在社会中,实在太渺小了,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原本是有志青年到农村改变落后面貌的个人行为,一旦成了运动,千百万的知青(其实不如说是孩子)涌向贫困的山村,便生出了很多悲哀,甚至影响着当事人的一生。


    IP属地:内蒙古2楼2024-11-23 15:1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事物终归超越不了由乱到治的规律。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铁板一块”的公安机关已经被“砸烂”,不少公安干警在经过大学校改造培训后,被发配到企、事业单位当了保卫、门卫、政工干部什么的。我占据年轻、清白和有文化的优势,有幸留了下来。
      公安干部被调出的理论依据是,长期以来,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已经形成铁板一块,风插不进,水泼不进。当时的口号是砸烂公、检、法。给公、检、法掺沙子。
      人的一生,七分在拼博,三分在运势。不少的老公安从那“铁衙门”里被赶了出来,又有不少的新生力量充实进去,这一进一出,回头来看,正好是当时社会的大势,改变了当时局内人的命运。
      70年代初,我以基层单位领导的身份接回了分配到我单位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是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和我成了同事,成为了一名公安干部。那一年,全市政法系统共从农村抽调了一百名下乡知青,充实到政法战线,后来,他们当中有的升到了市公安局副长、市检院的副院长、区法院的副院长等职务,成为了知青干部中的佼佼者。
      成百上千万的知识青年,涌到物质和文化都极为匮乏的农村里,必定发生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那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


      IP属地:内蒙古3楼2024-11-23 15:23
      收起回复
        (四)
        有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打击强奸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斗争,在一次公判大会上,有六名***知识青年的罪犯被判处死刑。在我的阅历中,强奸罪判为死刑的是第一次。那些罪犯,不都是农民或农村干部,其中有不少是城里人。我知道的一起案件,受害者是下乡老知青,罪犯却是那老知青原来所在城市的邻居。
        后来知道,那次严打是中央为了保护下乡青年、特别是女青年的人身权利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也说明了一些地区,一些女知识青年受到了人身侵害的实际情况。


        IP属地:内蒙古4楼2024-11-23 15:28
        收起回复
          篇后引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IP属地:内蒙古5楼2024-11-23 15:31
          回复
            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那个特出年代赋予他们的资格。这话说的真好!一代知青创造了一段历史。只有知青自己才知道当年的辛酸苦辣!
            知青中,有的升牵了,上大学毕业做了领导者,有的犯罪了,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有的因公受伤授奖,也有的为保护国家财产壮烈牺牲。其中上海知青为救火(黑龙江兵团森林大火)献身火海。历史造就了这一代人,也永远记住了这一代知青。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3 16:27
            收起回复
              知青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特殊群体。可能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3 18:45
              收起回复
                朋友较客观地述说知青的理解及对知青站在非常时期所为的那段历史,谢谢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3 20:4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看了此文很有感触!我是一名知青在黑龙江兵团吃苦受罪奋斗了八年!在这八年里我们有的战友在修水利放炮被冻土块砸死的;有上山伐木被树木砸死的;还有烧荒救火烧死烧伤的;还有枪支走火误伤的;这些的事太多太多了!我命大上山打石头放炮排哑炮,山崖大塌方我都躲过。所以说知青在那个年代是最了不起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4 14:30
                  收起回复
                    文字很难发全,你这篇真难得呀。


                    IP属地:湖北10楼2024-11-24 16:55
                    收起回复
                        兵团八年,我亲身经历两次事故,也失去了两位战友年轻的生命。
                        刚到兵团的那个冬天,战友们刚刚适应了屯垦戍边的生活,知青们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兵团生活紧张而有序,各地来的知青打乱地域关系,与以前来的老知青混编成班排,有的知青分配到马车班。马车班工作主要管运输,也有牛车往地里送水送饭。一天黄昏,我们刚刚收工回宿舍打水洗脸准备去食堂吃饭。忽然听到一个消息,说马车班一个北京知青被马踢了!宿舍里一下乱了,大家互相询问知青的名字,顾不得吃饭了,纷纷向马车班跑,又听说在医务室,转身跑向连部旁边的医务室。
                        此时的医务室已经被知青们团团围住,多数是北京知青。连长,指导员正急的团团转,一个在打电话,一个在和医务室的黄大夫说着什么,然后又走进医务室关上门。指导员走过来关切的劝我们回宿舍,或者去吃饭。排长带着战友们去食堂吃饭,大家都吃不下,胡乱吃了几口回到宿舍等消息。团部的吉普车来了,还来了两位医生。随后传来消息,受伤战友不治身亡。大家木然了,全宿舍鸦雀无声!
                        不知是谁有了哽噎之声,接着大家一同默默流泪。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原委:这位战友是感冒发烧刚好些,本来在宿舍休息,到了收工的时间他到马车班看到大家在卸车,就上来帮忙。没想到缰绳拌住了马的后腿,他去帮忙,被马蹄踢到了太阳穴,当场倒地,耳,鼻出血。抬到医务室已经没有气息了。
                        这个事故影响了知青的情绪,好多天都沉浸在悲伤和惶恐不安中。只有十六岁,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第二个事故发生在煤矿,那是一位十八岁的当地青年,他是在下班出的事。
                      那是一个春天,还没到下班的时间。不知这个年轻人有什么原因他自己先出井。他见有拉矿石的车正在上行,就一手扒着矿车。我们煤矿有规定,绝不允许扒矿车升井的,可是他违反规定了。矿井两旁用原木支撑的架子并不是一般齐的,在矿车上行途中,他的头被挤压到了,挤压的变了型。他脱手了,因为他已经昏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交接班的战友们发现了他,太可惜了,他失去了生命!
                        可惜了,我的战友,当年,你们还这样年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4 17:45
                      收起回复
                        那个年代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24-11-27 08:39
                        回复
                          知青在农村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24-11-27 08:42
                          回复
                            记忆中的场景重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27 08:4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知青见知青有说不完的话…
                              我还算幸运,下放在市郊农村的蔬菜队(四年),虽然干活是累点,(肩膀挑菜挑到172斤)有电有水能吃饱…。拼命的干活。表现好点,期盼着早点推荐上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27 08: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