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辩论吧 关注:192,693贴子:975,019
  • 0回复贴,共1

【 分别 】—— 九种分别心(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九种分别心
【四种众生分别】
“同人我分别”: 当拥有十一层妄想的初地菩萨,忽然间感知到非己妄的存在时,第一个分别心——“同人我分别”产生,从此堕落为阿罗汉。
在这里只有个体认知,没有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在阿罗汉的意识里,自己的妄想(己妄)和不是自己的妄想(非己妄)是独立的个体,但完全一样,所以称为“同人我分别”。
“异人我分别”: 在“同人我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会认识到自己的妄想(己妄)和不是自己的妄想(非己妄)不一样,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同人我分别”的境界里,我在打妄想,别人也在打妄想,我知道我和你都在打妄想,我们的妄想没有区别。
到了“异人我分别”的境界里,我知道了非己妄的存在之后,试图去观察这个非己妄,这个观察的举动本身也是妄想,但是一旦观察,我就成了主体观察者,非己妄就成了客体被观察者。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自然产生区别,这个区别也是自己意识里的认知,阿罗汉会把这个区别认知为己妄与非己妄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叫“异人我分别”。
“同众生分别”: 在“异人我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会持续观察非己妄,就会发现这个非己妄并不是一个,非己妄会分拆成无数个妄想,但都一样。
但是阿罗汉作为观察者,所有的非己妄和己妄有区别。分拆成无数个的非己妄,称之为众生之妄想,他们之间没有区别,这叫“同众生分别”。
在这里阿罗汉对于众生的妄想有个体认知,却没有个体差异。
“异众生分别”: 在“同众生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会持续观察众生之妄想,就会发现每一个众生的妄想都不一样。
在阿罗汉的意识里,对于众生之妄想,既有个体认知,又产生个体差异,这叫“异众生分别”。
以上是众生系的四个分别心:同人我分别,异人我分别,同众生分别,异众生分别。
【三种空间分别】
接下来是空间分别,这个空间分别并不是所有众生系的分别心全部出现之后出现,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把三种空间分别放到一起来讲述。
“内外分别”: 在空间上,阿罗汉会认为自己的妄想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叫“内空间”,自己未能占据的空间叫“外空间”,对空间的认知根据妄想而产生,外空间就是非己妄占据的空间,这叫“内外分别”。
在“内外分别”的境界里没有同和异的区别,因为空间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比如说,我站在这里,我的身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向旁边挪一下,我本来占着的空间和外边的空间就会融为一体,它们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我占据的空间暂时被我的身体填满,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现在我挪到另一个空间,我占据的新空间又被我的身体所填满。
这叫“内外分别”。在“内外分别”的境界里,只有个体认知,没有个体差异。
“同十方分别”: 在“内外分别”的基础上,把外空间分拆成多个方位,对空间的认知根据妄想而产生,很多众生之妄想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
这个时候,阿罗汉的认知里,所有众生的妄想都一样,所以他们所占据的空间虽然方位不同,但本质上一样,这叫“同十方分别”。
在“同十方分别”的境界里,有个体认知,但没有个体差异。
“异十方分别”:在“同十方分别”的基础上,阿罗汉的认知里,本来同样的外空间各方位和位置,会出现个体差异,因为阿罗汉对众生产生了个体差异的认知,认为不同的众生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这叫“异十方分别”。
在“异十方分別”的境界里,阿罗汉对外空间的不同位置有个体认知,同时也有个体差异。
在佛经里,四面八方加上上下两个方向就叫十方。实际上,“十方”只是形象化的比喻,是所有方位的统称。
一切唯心造,只有意识,没有物,也没有空间。空间分别也是自性中产生的妄想,是根据认知到的其他众生的妄想而显现,如果对其他众生的妄想没有认知,也就没有空间分别。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三个空间分别放到一起来讲,但其实它们与前面四个众生系的分别心联系在一起。
——《坐禅2》


IP属地:江苏1楼2024-12-07 16: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