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5,729贴子:73,846,257

中国军事通史节选5(春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中国军事通史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4KN8n593osw0lfEUI1-Sw?pwd=o9e1
提取码:o9e1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19 12:35回复
    一、郑庄公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19 12:35
    回复
      由于郑国的霸业完成于郑庄公之手,所以历史上将郑国的兴盛习惯地称为“郑庄公小霸”。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室的实力和威望日趋下降,政治“真空”局面已初露端倪。而当时主要诸侯国多受困于国内事务的纠缠,内部互相火并,臣弑君,子弑父,一片混乱,无暇外顾。具体地说,就是晋国正忙于内部权力的争夺,秦国正在与戎人作生死较量,齐、鲁之间的战争势均力敌,楚国起步不久,还无力大举北上,宋、卫、陈、蔡、曹、许诸国力量相对薄弱。这样,就为郑庄公父子提供了争霸称雄的良好时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19 12:36
      回复
        郑国是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受封的诸侯国,始封君为桓公友,系周宣王的母弟。其封土本在宗周王畿之内。公元前771年西周幽王之乱爆发,时任周室司徒的郑桓公统率王畿将士奋起抗击犬戎的进攻,最终中箭阵亡。其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他统率郑国将士作为主力之一,参加了诸侯勤王、收复镐京的作战,随后还积极参与了护驾平王东迁洛邑的军事行动,为维持周王室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郑国国君与周天子之间有较亲近的血缘关系,加上郑桓公、郑武公在幽王之难和平王东迁中克尽职责,立有大功,所谓“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因此,备受周室的信任和倚重。周平王乃任命郑武公担任王室的卿士,执掌中枢大政。郑武公去世后,其子寤生继立,是为郑庄公。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9 12:37
        回复
          郑庄公有一个胞弟,姬段,他极受母亲姜氏的宠信。庄公继位后,便应母亲的请求将段分封到京地(今河南荥阳东南),称为京城大叔。大叔段进驻京城之后,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大臣祭仲目睹这一情况,即提醒庄公防止出现尾大不掉,以至威胁自己的统治。然而郑庄公是一个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他早胸有成竹,便假意推说这是母亲姜氏的意见,自己不敢反对。并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大叔段见自己的举动没有遭到兄长的制止,便变本加厉,将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城邑攫为已有,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这时大夫公子吕又催促郑庄公迅速采取行动,除掉大叔段。但仍为郑庄公以“不义,不昵,厚将崩”的理由婉言拒绝。大叔段见状忘乎所以,决心发动叛乱,篡位夺权。遂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整治城郭,积聚粮草,修缮武器,训练军 队,并勾结母亲姜氏充当内应,准备偷袭郑国国都。郑庄公早有准备,此刻掌握了大叔段偷袭日期,认为反击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先发制人,命令公子吕率200辆战车讨伐京邑。在郑军的强大攻势下,京邑的民众起来反对大叔段,大叔段被迫出逃到鄢(今河南鄢陵境内)。郑庄公亲自率军伐鄢。大叔段势穷力蹙,全线溃败,只好逃出郑国,流亡到卫国的共邑(今河南辉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19 12:39
          回复
            郑庄公先是极力拉拢齐国,先后与齐僖公在庐、石门(均在今山东境内)举行盟会,并主动引荐齐僖公朝觐周天子,通过外交斡旋,将齐国争取到自己的一边。与此同时,郑庄公又积极与鲁国修好,将郑国助祭泰山时的汤沐邑祊田,和鲁君朝见周王时安宿之邑许田作了交换,使双方各自得到了本国附近的田邑,大大改善了两国的关系,鲁国从此成为郑国的有力盟国。郑国积极联合齐、鲁对宋、卫等主要对手多次发动“近攻”,给宋、卫以沉重的打击。
            周桓王二年(前718年),郑庄公为报前一年宋、卫、陈、蔡联兵攻打郑东门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郊。卫国即以其属国南燕军南下反击郑国。郑大夫祭仲、原繁、泄驾率三军北上迎敌。为出奇制胜,郑庄公命公子忽、公子突暗中率领一军迂回到燕军背后。燕军按传统战法,全力对付正面的郑军,而对自己侧后疏于防范。是年六月,太子忽等率所部及制北驻军向燕军侧后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溃燕军。桓王六年(前714年),北戎(又称山戎)军南下侵郑。郑庄公采纳公子突的建议,针对以步兵为主体的北戎军队“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以及“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等弱点,制定了以一部兵力佯败诱敌,将郑军主力分作三部,设伏于北戎军追击必经之路附近,寻机聚歼的作战方案。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照郑军的预定计划进行,当北戎军深入伏击地域后,郑军三支伏兵同时出击,迅速切断北戎前、后军之间的联系。北戎前军为郑大夫祝聃部所围歼,后军也望风披靡,仓皇溃逃,郑军大获全胜。在公元前713年的戴之战中,郑军全歼宋、卫、蔡三国之师,大大削弱了宋、卫的军事实力,拥有了争霸称雄的明显优势。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鲁、齐两国,出兵攻灭许国。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19 12:43
            回复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其孙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在这之前,在郑为质的王子孤已死于郑国。王子孤是周桓王的父亲,他的死使得桓王痛恨于郑庄公的专横跋扈。郑庄公委派祭足带领军队抢割了属于周所有的温地方的麦子和成周附近的稻禾,后于公元前717年主动去王都朝拜周桓王,周桓王心里恨透了郑庄公,不给郑庄公以任何礼遇,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接着周桓王又不理智地干了两桩让郑庄公极度不愉快的事情。一是于公元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使他与作为左卿士的郑庄公分庭抗礼。二是于公元前712年强行向郑国索取了邬、刘、苏、邗等四座城邑,而以本不属于周王所有的苏忿生12个邑作交换,这等于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周桓王于公元前707年宣布剥夺郑庄公王朝左卿士的职位,于同年秋天,亲自统率周、陈、蔡、卫联军对郑国发动进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19 12:50
              回复
                繻葛之战。
                周桓王按照当时的常规战法,将周室联军分别组成三军:右军、中军和左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军附属于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军附属于内;中军作为联军的主力,由周桓王亲自指挥。郑军也编组为三个部分:中军、左拒(拒是方阵的意思)和右拒,郑庄公及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拒,曼伯统率右拒。
                公子元建议郑军首先击破周室联军中薄弱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周桓王所指挥的联军主力中军。高渠弥鉴于以往诸侯联军与北狄作战时,前锋步卒被击破,后续战车失去掩护,以致无法出击而失利的教训, 提出了改变以往车兵、步兵的笨拙协同作战方式,编组成“鱼丽阵”以应敌的建议。即把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的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19 12:54
                回复
                  郑大夫曼伯指挥郑右军方阵首先攻击周联军左翼的陈军。陈军果然兵无斗志,一触即溃,逃离战场,周室联军左翼即告解体。与此同时,祭仲也指挥郑军左方阵进攻蔡、卫两军所在的周右翼部队,蔡、卫军的情况也不比陈军强,稍经交锋,便纷纷败退。周中军为溃兵所扰,阵势顿时混乱。郑庄公见状,立即摇旗指挥郑中军向周中军发动攻击。祭仲、曼伯分别指挥的郑左右两方阵也乘势合击,猛攻周中军。失去左右两翼掩护协同的周中军无法抵挡郑三军的合击,大败后撤,周桓王本人也身负箭伤,被迫下令脱离战斗。郑军的将领见周师溃退,十分振奋。祝聃等人遂建议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为郑庄公所拒绝。他当晚还委派祭足去周联军大营慰问负伤的周桓王,同时问候桓王的左右侍从,借此缓和双方间的尖锐矛盾。周桓王方面刚遭惨败,自知再无力与郑国一战,见郑庄公主动示好,正合心意,也就接受了现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19 12:55
                  回复
                    公元前706年,北戎南下攻打齐国,齐国请郑国出兵援助。郑庄公便派太子忽率 师救齐,“大败戎师”。郑庄公也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加紧拓展疆土,从周天子手中夺取盟(今河南孟县南)、向(今河南济源县南)两邑,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但郑国毕竟是个中型国家,国力有限,地理上又处于四战之地,向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当郑庄公于公元前701年去世后,在长达20余年内乱的干扰下,它很快失去了诸侯之首的地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19 12:56
                    回复
                      二、齐桓公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19 12:57
                      回复
                        齐桓公的称霸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齐国的历史传统所决定的。从时代背景看,随着郑庄公的去世,郑国小霸即已中衰,晋国正处于长期内乱之中,秦国偏于西方,楚国势力还没有完全北上,其他诸侯国都比较弱小,唯有齐国自西周以来一直为东方大国,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地位尊贵,民众庶多,具备着称霸的必要条件。而正在这个时候,戎狄不断侵扰中原,南方楚国也准备乘机北上争雄,严重威胁着各国和周王室的安全,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站出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领导中原地区各诸侯国进行北抗戎狄部族南下,南拒楚国北上的斗争,以保存和光大中原地区文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19 12:58
                        回复
                          齐僖公(《史记·齐太公世家》称“齐厘公”)是齐桓公之父,他在位期间,曾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公元前715年与宋、卫两国举行瓦屋(今河南温县西北)之盟,调解宋、卫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14年和鲁隐公会盟于防(今山东费县东北),改善齐、鲁两国关系;公元前701年,出面主持齐、卫、郑、宋的恶曹(今河南延津县东南)之盟,等等。齐僖公的所作所为使其俨然成为“小霸”,几与武功显赫的郑庄公并驾齐驱,为日后齐桓公的称霸诸侯开辟了道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19 13:00
                          回复
                            齐僖公去世后,太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他虽然不乏权谋与才干,在军事和外交上也有一些建树,但生活荒淫腐化,为人喜怒无常。曾害死鲁桓公,弄僵了与最重要的邻国鲁国的关系。平时又欺凌大臣,滥杀无辜,导致国内局势动荡不宁。他的弟弟们害怕祸乱起来危及己身,便纷纷逃往国外避难。其中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流亡到莒国,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侍奉下流亡到了鲁国。齐襄公对众叛亲离的情况漫不在意,继续倒行逆施,作威作福。他派大夫连称、管至父两人去戍守葵丘一地,到了规定时间又不派人去替换他们,还降低了堂弟公孙无知的待遇。三人怨恨齐襄公,联合起来于公元前686年起兵作乱,杀掉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但为时不长,即为雍林之人所袭杀。当时齐国执政大臣国、高二氏与公子小白关系密切,于是决定从莒国迎回公子小白承继大统;而鲁国出于日后影响齐国政局的目的,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公子小白棋高一着,躲过了鲁国军队的中途截杀,在国、高二氏的配合策应下,抢先一步进入齐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是为齐桓公。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2-19 13:01
                            回复
                              齐桓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兵抗击鲁国军队的干预。鲁庄公九年(前685年)秋天,齐、鲁两国军队在干时(今山东临淄西)相遇,进行交战,齐军英勇冲杀,大破鲁军,迫使鲁庄公丢弃自己的战车,乘坐轻车狼狈逃回鲁国。齐桓公乘战胜之威,强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去掉威胁自己君位的心腹之患;并接受鲍叔牙的意见,不计前嫌,将曾经冒犯过自己的管仲从鲁国接回,委以重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2-19 1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