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吧 关注:4,350贴子:23,437
  • 9回复贴,共1

☆哲学和物理学(序)☆→转载自《自然辩证法研究》←怀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常有人会问:“从事物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对哲学有什么看法?”一言难尽。学物理的人,对哲学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兴趣。事实上,物理本身就是自然哲学,教过书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讲课中间穿插几句方法论、认识论的哲学,不但会使课程生色,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的理解。甚至,有的时候,它的作用不只是“有助于”,而且是“必须的”。例如,在讲量子力学的时候,很难不涉及及测量及实在的哲学。
    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我想,原因之一是物理的发展确曾得益于哲学。比如,开普勒追求行星运动的和谐,是来自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启示;牛顿坚持经验论来发展他的理论,以致整个经典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染有实在论的色彩;量子论的成功则与实在论紧密相关;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有极明显的唯理论的作用。今天的物理学,正在追求着超对称、超统一,似乎又复归到开普勒对和谐的追求了。


IP属地:江苏1楼2010-11-16 17:47回复
        可见,哲学是有用的。对于物理的教学,它是有用的;对于物理的研究,它也是有用的。正是这种有用,激发了我们对哲学的兴趣。
        然而,我们的兴趣被戏弄了。第一次促使我强烈感到这一点的事,发生在70年代初。那时,我和我的同事开始转向宇宙学研究。动机很简单,自从1965年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之后,宇宙学越来越物理化,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从事这项研究,我们也就是这种被吸引者。可是,这种纯然物理的研究,却被斥为“为宗教服务”、“搞伪科学”云云。这些无知的哲学干扰,使我心目中的哲学形象顿时改变了。原来,哲学总是和高尚、智慧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则觉得,哲学讨厌极了。不能不下决心象哄苍蝇一样,哄走这些哲学,否则就无法有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
        宇宙学事件发生在10年“反常”期。由于那时一切反常,所以,上述类型的哲学干扰似乎也只是一时的“反常”而已。也就是说,“反常”期里,是用坏的哲学以坏的方式去指导物理,故而造成观察、实验及数据的错误。不过,仔细思考之后我没有天真地接受这种“反常”说明。因为,历史事实是,建国以来所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批判,都是错误的。


    IP属地:江苏2楼2010-11-16 18:10
    回复
          我们还可以看一件更早的史实。1908年成书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用哲学对物理学家的研究作过具体指导,即对马赫的时空理论的批评。现在应当有勇气去说了,从物理学角度看,那些指导是错的。它只表明指导者不懂(至少不了解)物理。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其错误并非是按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结果,而是就当时的物理水平而言的。
          这个例子应作为一种教训,哪怕好的哲学,一旦被放到所谓“裁判者”的地位,要它对物理学的具体研究说长论短,告诫物理学家应当这样这样,不应当那样那样,大概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了。
          哲学,特别是有见地而非肤浅的哲学,对物理是很有用的。然而,“有用”并不等于那种凌驾于物理之上的“裁判”。数学对物理非常有用,但数学并不是物理的裁判者;形式逻辑对物理也非常有用,但形式逻辑也不是物理的裁判者。哲学,象数学、形式逻辑一样,也只是对物理研究有用的一种工具。


      IP属地:江苏3楼2010-11-16 20:09
      回复
            1981年,国际宇宙学界在梵蒂冈举办过一次学术讨论会,我也应邀去参加了。会上散发了教皇保罗二世的一个讲话,谈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说:“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合作,只要是在任何意义下都不破坏各自的自主,就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也就是,宗教要求笃信宗教的自由,科学则强烈主张研究的自由。”随后,他还提到,由于教廷曾经无视科学所应有的自主,导致了对伽利略的错误判决。
            这些话,倒使我有点感触。科学的发展终于使宗教承认,神学不再具有“判决”科学的权威了。科学获得了独立于宗教的自主,“科学是神学奴仆”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了。可叹的是,今天的一些“哲学”里手,却仍然不愿干干脆脆地承认哲学也不具有“裁决”科学的权威。不是吗,最近还有这样的一位在构造什么“宇宙总规律”,用以作为衡量物理宇宙学的最终判据。甚至,还把这种作法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其实,这类东西还不及保罗二世之后的神学。


        IP属地:江苏4楼2010-11-16 20:27
        回复
              当然,在新“大系”中,也有不少科学新名词,门面上似乎是现代化的。但是,由于他们不真懂现代科学的内容,仍沿用经典的框架,结果弄的更糟。比如,在谈论时间空间时,一方面罗列着恩格斯关于时空的全部论断,一方面也罗列着非欧几何、爱因斯坦时空观之类的时髦词汇。这二者的并列,就使起码的自恰都没有了。要知道,非欧几何、爱因斯坦时空观是和恩格斯的一些概括不相容的啊!如果说恩格斯的著作中充满着经典物理与经典哲学之间的和谐美,象是蒙娜丽莎,那么,“大系”新著给人的印象就是留着长辫穿西服了。
              那些“哲学里手”感叹今天的青年学生不爱听他们的“哲学”了,大有江河日下之感。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我不赞成而且支持学生的抉择。本来那些就是误人子弟的“哲学”嘛!这两年,我们小组的研究生由我们自己给他们讲讲有关的哲学观点,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识别新神学的本相。


          IP属地:江苏6楼2010-11-16 20:58
          回复
                我们曾经讲过的问题有:
            1.物理世界并非总是两点的;
            2.无限可以有界,有限可以无界;
            3.物质不灭并非普适;
            4.没有时间的存在;
            5.有生于无和第一推动力;
            6.热死说的实质;
            7.量子现象中主客观是否可分;
            8.自由意志的根据;
            9.科学的“灵魂不死”;
            10.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IP属地:江苏7楼2010-11-16 21:05
            回复
                  总之,研究物理的人一般对哲学是有兴趣的,特别是有关上述那类正在研究而又不完全明朗的前沿问题。我们所不欢迎的“哲学”,是那些在“普遍真理”旗号之下的不懂装懂,说三道四。可以预期,这类不懂装懂者不会很快消失,他们之中还会有继续装下去的。物理学家有这样的经验,不正确的东西的消失往往要等旧的一代的过去;正确的东西的公认,往往要等新的一代的到来。麦克斯韦曾这样回顾光的理论的发展: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即微粒说及波动说。我们如今习惯于相信波动说了,那是因为所有相信微粒说的人都已经死了。
                  普朗克也说过: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创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它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
                  我相信,在这里,构造“哲学”大系用以“裁定”物理的时期,大概也已是尾声了。因为,它们将逐渐死去;因为,新的一代正在成长。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已熟悉:我们需要作为工具的哲学,我们不需要最高裁判者的“哲学”!


              IP属地:江苏8楼2010-11-16 21:24
              回复
                    说明:这是一本慷慨激昂的半科普半哲学著作。作者主要说的是“科学技术哲学”大类的艰辛发展史,是如何超越某些“传统错误哲学”的观点,从而进入新的科学思维世界的;全书彰显了时代的力量!


                IP属地:江苏9楼2010-11-16 21:38
                回复
                  这段话是哪位前辈说的?很耐人寻味。


                  IP属地:北京10楼2010-11-20 19: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