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豆腐和东坡豆腐
25.1.16
李俊华
大约是文革后期的74、75年左右,我家邻居胡老师从北京带回一批旧书报,用重读打发闲暇时光。胡老师一个人在厂里,家人都在北京。这胡老师可不简单,他年轻时常在报纸上发表小说、诗歌等。后来被诬陷,莫名其妙从部队转业到了北齿当了工人。
有了胡老师带回的这些精神食粮对我诱惑极大,有空我就到胡老师那里寻觅。记得他带回的57年前后的一批《文艺报》,上边刊登有赫鲁晓夫5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它令我第一次睁大了眼睛看到苏联百姓生活是具体数字表现的: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从55年的三百余公斤,增长到56年的人均四百余公斤!令我一震,因为我们见惯了周总理的报告都是精炼的“我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事关百姓生活就这两句,没了!
当然印象更深一些的,是《文艺报》还刊登有瞿秋白烈士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也许是这篇文章太好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都没顾上看刊登该文的日期就一口气读完。在该文中,瞿秋白详尽剖析了自己心理活动,从一心痴迷文史艺术却被历史大潮推上了 總 舒 剂 的位子,他坦言自己不胜任。他期待若有个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他会更自信且能胜任。当然,我说的只是大致梗概。文章最后一句最妙:
“中国的豆腐很好吃,世界有名”。
瞿秋白是常州人,典型的鱼米之乡。祖上又是望族,想必对美食不陌生。所以才能在毫无生还希望的情况下,还能写出如此优雅、闲适的文字来,令人赞叹!而豆腐这个话题,总能引来许多相关话题,历史的、美食的、甚至化学方面等等。比如是何人、何等机缘使得剧毒的卤水和黄豆磨成的浆水融合在一起,竟成了美味儿佳肴!而探讨这些事就得提到美食家林卫辉。
林卫辉是68年出生的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潮汕本身就是神州大地最讲究美食的地方!因此林先生不仅对美食也对美食来龙去脉、历史也有研究。比如说到豆腐,所有媒体、文字都说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这几乎成了豆腐唯一的标签。但经过林卫辉的考证,他发现从汉代到唐代的一千年中,任何书籍、传世文件都没有豆腐的记载,这是令人奇怪的。须知,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吃到美味儿食物后,总会哼哼唧唧一阵子、写点什么留下来的。就说那个五代时的书法家杨凝式吧,不过是好友送了他一罐韭菜花儿、他就着韭菜花儿大快朵颐吃羊肉。吃的酣畅淋漓还不算,拿起毛笔挥洒,写下了著名的韭花帖。谁能想得到,一小罐韭菜花儿居然幻化出神采飘逸的63个文字,成就了一幅千年流传的书法珍宝,出尽了风头!而有明确记载的豆腐出现的时间是北宋。比苏东坡还早百余年的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了安徽有个清廉的县官,因为买不起肉,只好“日市豆腐数个”。说明此时豆腐已是大众食品,一般民众也都吃得起。既然早在东坡出生前百年,就有了寻常百姓都吃得起的豆腐,那么我们也可以推论,苏东坡是肯定吃过豆腐的。然而奇葩事又来了,人们搜尽苏东坡的所有文章诗赋,就是找不到有关豆腐的只言片语。虽然有的描述像豆腐,但毕竟不是确凿无误的确指。
尽管苏东坡没有留下明确的豆腐记述。但比苏东坡又晚了百余年的陆游却在《老学庵笔记》记录下伯父陆彦远目睹苏东坡与诗僧仲殊在一起吃面筋、牛乳、豆腐等的经过。
读到此处,我对“伯父陆彦远”有了质疑。因为陆游与苏东坡差了百余岁。按照血缘大约30年一代人算,则伯父陆彦远不大可能与苏东坡相见。于是我又翻阅《老学庵笔记》才恍然。原来陆游原文是“族伯父彦远言”!可知,同族的伯父因为辈分、年龄都宽泛许多,这陆彦远与苏东坡相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概言之,比苏东坡早百余年的记述有豆腐,但苏东坡的笔下看不见豆腐的记载却只提“豆粥”。于是林卫辉先生推测,最初豆腐只在淮南一带流行,并未普及。到了南宋才普及开来。既然苏东坡自己都没有明确提到过豆腐,那么“东坡豆腐”显然与东坡无关了。据林先生考证,“东坡豆腐”这吃法、叫法,也始于南宋。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东坡豆腐”的做法。而林洪生卒年不详,只说他是南宋中期人。也就是与苏东坡相差了几十岁,论年代不算远。在豆腐已成为大众食品前提下,林洪为了自己的书畅销,杜撰个豆腐菜谱,再拉上已经声名显赫的东坡大诗人作招牌,应该是顺理成章、其操作也算是成功的。
回头再看瞿秋白烈士。他的这篇《多余的话》真的是有点儿多余:若根本不写这劳什子,就凭烈士就义前的坦然自若,大义凛然,他的烈士英名是不可撼动的。当然能如此剖析自己内心矛盾、文学素养与 怔 质 的纠结、倾诉跃然纸上的的妙文,也体现了烈士君子坦荡荡的英雄风骨。但也造成其后二、三十年内烈士被污名的悲剧。所幸最终得以平反昭雪,九泉下的烈士英魂依旧可以气定神闲地再添一笔:
历史轮回与坎坷,也挡不住好吃的豆腐永远好吃!
2025.1.30晚
25.1.16
李俊华
大约是文革后期的74、75年左右,我家邻居胡老师从北京带回一批旧书报,用重读打发闲暇时光。胡老师一个人在厂里,家人都在北京。这胡老师可不简单,他年轻时常在报纸上发表小说、诗歌等。后来被诬陷,莫名其妙从部队转业到了北齿当了工人。
有了胡老师带回的这些精神食粮对我诱惑极大,有空我就到胡老师那里寻觅。记得他带回的57年前后的一批《文艺报》,上边刊登有赫鲁晓夫5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它令我第一次睁大了眼睛看到苏联百姓生活是具体数字表现的: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从55年的三百余公斤,增长到56年的人均四百余公斤!令我一震,因为我们见惯了周总理的报告都是精炼的“我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事关百姓生活就这两句,没了!
当然印象更深一些的,是《文艺报》还刊登有瞿秋白烈士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也许是这篇文章太好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都没顾上看刊登该文的日期就一口气读完。在该文中,瞿秋白详尽剖析了自己心理活动,从一心痴迷文史艺术却被历史大潮推上了 總 舒 剂 的位子,他坦言自己不胜任。他期待若有个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他会更自信且能胜任。当然,我说的只是大致梗概。文章最后一句最妙:
“中国的豆腐很好吃,世界有名”。
瞿秋白是常州人,典型的鱼米之乡。祖上又是望族,想必对美食不陌生。所以才能在毫无生还希望的情况下,还能写出如此优雅、闲适的文字来,令人赞叹!而豆腐这个话题,总能引来许多相关话题,历史的、美食的、甚至化学方面等等。比如是何人、何等机缘使得剧毒的卤水和黄豆磨成的浆水融合在一起,竟成了美味儿佳肴!而探讨这些事就得提到美食家林卫辉。
林卫辉是68年出生的广东潮州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潮汕本身就是神州大地最讲究美食的地方!因此林先生不仅对美食也对美食来龙去脉、历史也有研究。比如说到豆腐,所有媒体、文字都说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这几乎成了豆腐唯一的标签。但经过林卫辉的考证,他发现从汉代到唐代的一千年中,任何书籍、传世文件都没有豆腐的记载,这是令人奇怪的。须知,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吃到美味儿食物后,总会哼哼唧唧一阵子、写点什么留下来的。就说那个五代时的书法家杨凝式吧,不过是好友送了他一罐韭菜花儿、他就着韭菜花儿大快朵颐吃羊肉。吃的酣畅淋漓还不算,拿起毛笔挥洒,写下了著名的韭花帖。谁能想得到,一小罐韭菜花儿居然幻化出神采飘逸的63个文字,成就了一幅千年流传的书法珍宝,出尽了风头!而有明确记载的豆腐出现的时间是北宋。比苏东坡还早百余年的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了安徽有个清廉的县官,因为买不起肉,只好“日市豆腐数个”。说明此时豆腐已是大众食品,一般民众也都吃得起。既然早在东坡出生前百年,就有了寻常百姓都吃得起的豆腐,那么我们也可以推论,苏东坡是肯定吃过豆腐的。然而奇葩事又来了,人们搜尽苏东坡的所有文章诗赋,就是找不到有关豆腐的只言片语。虽然有的描述像豆腐,但毕竟不是确凿无误的确指。
尽管苏东坡没有留下明确的豆腐记述。但比苏东坡又晚了百余年的陆游却在《老学庵笔记》记录下伯父陆彦远目睹苏东坡与诗僧仲殊在一起吃面筋、牛乳、豆腐等的经过。
读到此处,我对“伯父陆彦远”有了质疑。因为陆游与苏东坡差了百余岁。按照血缘大约30年一代人算,则伯父陆彦远不大可能与苏东坡相见。于是我又翻阅《老学庵笔记》才恍然。原来陆游原文是“族伯父彦远言”!可知,同族的伯父因为辈分、年龄都宽泛许多,这陆彦远与苏东坡相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概言之,比苏东坡早百余年的记述有豆腐,但苏东坡的笔下看不见豆腐的记载却只提“豆粥”。于是林卫辉先生推测,最初豆腐只在淮南一带流行,并未普及。到了南宋才普及开来。既然苏东坡自己都没有明确提到过豆腐,那么“东坡豆腐”显然与东坡无关了。据林先生考证,“东坡豆腐”这吃法、叫法,也始于南宋。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东坡豆腐”的做法。而林洪生卒年不详,只说他是南宋中期人。也就是与苏东坡相差了几十岁,论年代不算远。在豆腐已成为大众食品前提下,林洪为了自己的书畅销,杜撰个豆腐菜谱,再拉上已经声名显赫的东坡大诗人作招牌,应该是顺理成章、其操作也算是成功的。
回头再看瞿秋白烈士。他的这篇《多余的话》真的是有点儿多余:若根本不写这劳什子,就凭烈士就义前的坦然自若,大义凛然,他的烈士英名是不可撼动的。当然能如此剖析自己内心矛盾、文学素养与 怔 质 的纠结、倾诉跃然纸上的的妙文,也体现了烈士君子坦荡荡的英雄风骨。但也造成其后二、三十年内烈士被污名的悲剧。所幸最终得以平反昭雪,九泉下的烈士英魂依旧可以气定神闲地再添一笔:
历史轮回与坎坷,也挡不住好吃的豆腐永远好吃!
2025.1.30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