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吧 关注:698贴子:27,829
  • 1回复贴,共1

岳飞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桧是毋庸置疑的罪魁祸首,绝不是谁的替罪羊
“主和派”还是“投降派?
1142年,随着岳飞的死,南宋收复中原的可能烟消云散;两宋之际,并不缺名将,这是宋室南渡之后,能对金国展开反攻的底气。
其实,因为岳飞被视为主战派,而想当然把秦桧称作主和派,并不恰当;当时的主和派文臣,只是战略相对于主战派显得更加保守,并非意味着这就是卖国求荣之辈。
按秦桧的所作所为,称之为“投降派”的野心家,才名副其实;他不仅摧毁了南宋收复故土的可能,甚至包藏篡夺皇位之心。
最直接的证据,即一贯被视为主和派,曾两度拜相且跟岳飞相交匪浅的赵鼎,同样被秦桧视为眼中钉。
在与金国议和过程中,赵鼎坚决反对向金虏称臣并要求索回中原故地,因此秦桧私下鼓动皇帝赵构“独断”,将赵鼎罢免外放绍兴府:
【金人许和,上与二相议之,赵鼎坚执不可。一日奏事退,秦桧留身奏以讲和说,且曰:‘臣以为讲和便’。上曰:‘然。’桧曰:‘讲和之议,臣僚之说皆不同,各持两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预,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上曰:‘朕独与卿。’】
后来,赵鼎接连遭到贬斥,移居被视作不毛之地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秦桧还命当地官员每月呈报赵鼎生死。
知道秦桧必欲置他死地,为了不牵连家人,赵鼎便在1147年绝食而终,他的死讯传开后,“天下闻而悲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13 19:16回复
    小泉由利香、拉面博物馆、大西王爷李定国.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想做“圣相”还是“圣人”?
    岳飞之死,宋史领域的泰斗级学者邓广铭先生曾有判断,实是秦桧“先斩后奏”;因为岳飞被杀的时间,并不符合当时常规的审讯程序。
    这并非是给赵构这个昏君洗脱罪名,而是证明了在具体事件的处置上,秦桧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可言。
    虽然赵构同样欲致岳飞于死地,但秦桧要杀岳飞的心,比起赵构还更加迫切。
    秦桧非常清楚,如果光凭才能而论,自己根本不堪为相;之所以能捡到这个大便宜,完全是因为赵构胸无大志,惟愿议和来屈膝苟活。
    而秦桧曾被金虏俘虏,在北方生活数年,能联系上完颜氏的高层头目,所以这对君臣才会臭味相投走到了一起。
    换句话说,秦桧只有极力扫除障碍,让宋金和议达成,他才能继续保有荣华富贵。
    岳飞也好、赵鼎也罢,他们与金虏是战是和的底线,都是要保证宋室的国格,如此便一定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拉扯与谈判。
    这都是秦桧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对一大批文臣武将痛下杀手的原因。
    除了岳飞与赵鼎外,张浚被秦桧削除官职、排挤出朝;广西经略胡舜陟素来与秦桧不睦,被陷害下狱而死……
    当野心随着时间不断膨胀,秦桧和赵构也并非亲密无间。
    自秦桧擅权,给他写信有所请托的人,都称呼他为“元圣”或“圣相”,皇帝赵构这个“圣人”反而显得平平无奇了。
    原本在镇江为官的王循友,还上书朝廷,要求给秦桧“九锡”的殊荣;虽然秦桧表面上没有接受,但却升了王循友的官,让他去建康(今南京)任职。
    更有甚者,那时静江府有一个驿站名为秦城驿;静江知府吕愿中为了拍秦桧马屁,写了一首《秦城王气诗》,信誓旦旦说秦城驿上空出现“王气”。
    这无非是暗示秦桧,如果他想的话,更进一步也未尝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据《朱子语类》记载,秦桧病死之后,赵构像卸下重担一般说道:“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
    言下之意,就是秦桧在时,赵构一度在裤子里藏着短刀以防不测;看来,这两个完全无人性可言的君臣,彼此龃龉倒也不浅。
    所以,绝不能因为彼时有“皇帝”之名的是赵构,就否认秦桧是害死岳飞的元凶。
    秦桧比任何人都更加期待岳飞的死,以此来成就自己的权势与恩宠。为此他不惜越过赵构,乃至直接矫诏下达对岳飞的最后处分,将其秘密杀害于狱中。
    怯懦懒怠的君主、奸邪恶毒的宰相,这样令人胆寒的组合,也注定了那是一个忠臣义士壮志难酬的时代。
    忠臣还是贰臣?
    除了岳飞,南宋初年许多将领的身世也堪称传奇;比如《杨家将》故事里,佘太君的家族原型其实是北宋时管理府州,专门负责对抗西夏的折氏。
    府州在今天陕西府谷县东一公里的地方。唐末诸侯混战,折氏得到晋王李克用的重用,从此成为西北大族。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金口玉言,折氏子孙可以世袭“知府州事”;然而,金虏攻取汴京之后,陕西各州府也随即失守。
    府州腹背受敌,当时的折氏家主折可求投降金虏;这样的结局,可谓让折家蒙羞。
    不过,投降之后的折可求也不得善终,金虏害怕他有反复,最后还是决定将他毒杀。
    折可求被杀当年,1139年,西夏乘机攻占了府州;他们恨透了折氏,将其祖坟扒开,鞭戮尸首,折氏坟茔也被夷为平地。
    而折可求的侄子折彦质则随宋室南迁,曾任南宋枢密院事,与赵鼎、张浚共同执掌朝政。
    据说,折彦质“每以家世忠节不得归中原为恨”,加上他又是赵鼎极力举荐的人,这两者自然又是犯了秦桧的忌讳。
    赵鼎因秦桧的谗言被罢免之后,折彦质也遭贬斥,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
    1145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侍御史汪勃为了讨好秦桧,特意上奏:“(折彦质)顷任枢府,怀奸误国,今居冲要之地,与守臣吴说私相议论,妄及朝廷!”
    折彦质因此被迁到更加荒凉的湖南郴州(项羽当年将义帝赶到此处),一直到10年后秦桧病死,对折彦质的迫害才停止,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才得以从便居住。
    曾为北宋立下大功的折氏也落得如此下场,如今,站在府州古城眺望群山,遥想折氏抗击戎虏的功业,又如何不令人唏嘘呢?
    我们绝不能为赵构和秦桧的恶行辩护,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替罪羊与幕后主使一说。
    两颗肮脏不堪的心,为了各自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谁又比谁清白呢?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二人谁也别想下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13 1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