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70贴子:229,119
  • 4回复贴,共1

【转贴】汉文化的物质形式与表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文化的物质形式与表现
         
          汉文化太大了,我只能选几个东西来讲一下汉文化。我作为考古的人,文物是文化的物质形式,通过文物我们来看待文化。
         
          首先讲一下汉长安城。汉长安城在西安的北郊,汉长安城里面有长乐宫、未央宫等宫殿,有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有两个商场,即西市、东市,还有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汉长安城里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是皇宫占据着,这就体现出了这是一座宫廷城市,是国家政府机关所在地,不是商业城市,不是工业城市。
         
          汉长安城的修建经历了三个时期,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了如此大的规模,这期间总共花费了90年的时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当时想把国都定在洛阳,后来张良建议把都城搬到陕西来,搬到关中来,因为关中是个金盆地带,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当时的咸阳城到秦末的时候,已经被项羽的一把火毁掉了。所以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在咸阳就不能住了,所以就把都城建立在岳阳,就是现在的临潼区,渭河北面,现在叫五屯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建设的只是临时都城。到汉惠帝时期,在公元前192年的时候,征发了长安600里以内的男女,青壮年劳力46000人修建长安城达30天,同年六月,又征调犯了罪、判了刑的人也作为劳力到长安城来。刘邦修建了把长乐宫和未央宫后,就把临时都城从岳阳搬到长安来。汉惠帝时代,就围绕这些地方先建立城墙,所以汉长安城的修建是先有宫,后有城。
         
          现在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秦咸阳在渭河北面,汉长安城在渭河南面,为什么汉长安城里还有秦代的宫殿呢?实际上,秦代最早建咸阳城在渭河北面,这是秦早期的咸阳。随着秦的军事开拓,国家强盛,国土范围扩大,所以陆续在渭河南面,就在后来的汉长安城的范围内建设了很多宫殿,这些就是当时咸阳都城的离宫别院,项羽当时毁咸阳的时候主要在渭河北面大杀大烧,南面的秦宫殿反而保留下来了。所以汉代修建长安城的时候不能在渭河北面建城了,就在秦咸阳城的南区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都城。
         
          我们刚才说到未央宫和长乐宫,长乐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像吕后就经常住在长乐宫的东宫,未央宫是皇帝办公的地方,到汉代的时候,进行了重新建设。汉长安城里面的宫殿占到了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供有12个城门,每面有3个门,西汉末年,王莽时代在城内建立了九庙,实际上是12个庙,是汉家的庙,是祭地的地方。
         
          现在在西安北郊张家堡这带还可以看到很多大的陵冢,省考古所和市考古所历年在这里进行清理,在西安北郊地区发掘了很多汉代的墓葬和秦代的墓葬。在东郊。有当时汉长安城的东南墓区,所以作为城市规划来讲,城里面是宫殿、居民区、商业区,东郊是平民墓区。帝王陵墓在什么地方呢?西汉帝王陵墓分了两个陵区,一个在咸阳塬上,西汉11代皇帝有9座皇帝陵墓在这里,另一个在长安城的东南角,就是汉文帝和汉宣帝两个陵墓。
         
          现在我讲一下汉武帝的茂陵。 对于汉武帝本身的功过我就不讲了,汉武帝在位54年,修这座陵墓就修了53年,按照汉代的制度,当了皇帝第二年就开始修陵墓,往往把国家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用在修陵墓上,汉武帝继位之后第二年开始修陵墓,工程很浩大。树,经过53年的时候,汉武帝下葬的时候那个树几个人围起来才可以抱住。



1楼2010-12-23 12:47回复
             
              茂陵陵园中间的是陵冢,外面是陵园,有方方正正的一道围墙,围墙有四个门,这些门外面都有门阙。这个围墙里是多大的面积呢?东墙426米,南墙414米,西墙425米,北墙420米。陵墓就在陵园里面的中心地带,陵园地下有从葬设施,地面上有高大的建筑,在封土的四周有附葬坑,现在据知道的有200多座了。这些坑里面的内容各不相同,坑的布局也不一样,阳陵通过南区从葬坑的发掘,发现坑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内容各不相同,阳陵南区反映了汉代的南郡设置。
             
              地面上的高大建筑,是祭祀皇帝的地方,每年每月每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且有领班人员,所以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修陵墓,到了汉武帝死了以后,茂陵陵园的陵管人员就相当多,他们的职责是守陵、绿化、打扫清除、勤杂工,一共有5000人在这里。汉武帝死了以后,还把200多宫女长时间安排在茂陵守陵。茂陵陵墓有46米高,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死了以后,口里面含有玉,身上穿的金缕衣,陵墓里面还埋了很多的经书,汉武帝是喜欢学习的人,也爱书,死了以后把当时珍贵的书籍也带到陵墓里面去了。
             
              汉武帝陵墓被盗了没有?传说比较多,起码知道在西汉末年赤眉军打到关中以后,到处烧杀,汉代很多陵墓都被他们挖掘了。据记载,当时把吕后陵墓挖开后,吕后“面如生人”,当时吕后死了两百年了,看上去还像活着的人,皮肤是粉红的颜色,还有弹性。汉武帝的茂陵同样遭到了浩劫。赤眉军打开了茂陵陵墓以后,把陵墓的陪葬品搬了几十天,陵墓中的东西连一半都还没有搬走,这是第一次浩劫。第二次实在唐代末年的时候,黄巢农民起义军也盗掘了茂陵,使大量的金银财宝丢失,所以汉武帝茂陵虽然经过53年的修整,但是最后也遭到了侵略,现在里面还有什么东西,我们还不知道。
             
              讲到汉代的艺术,就不能不提到汉代的雕刻,茂陵这批石刻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艺术品,它们雄浑大气,既表现了中国石雕艺术最原始的一面——纯朴,也表现了汉代宏大的气派。除了石刻之外,雕塑艺术里面还应该谈到阳陵彩俑,阳陵的彩俑有木头刻的臂膀,外面穿着铠甲,木头经过两千年已经腐朽了,衣服也脱落了,所以就变成了裸体陶俑,我们平常看到的汉俑基本上是这种俑。
             
              当然陶俑是给死人随葬的东西,在当时社会上不会流行,家里不会放陶俑,因为它是冥器。当时人们相信灵魂的存在,人死了以后像活着一样要生活,需要有仆人,又不能用活人殉葬,就有了陶俑的出现。除了陶俑,我们还要讲一讲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石是在平板石头上刻的,是在石头上把轮廓勾出来以后,把底铲掉,画面留下来,成了一个剪影。我们通过画像石、画像砖,可以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习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料,既有史料价值,又作为艺术欣赏价值。
             
              汉文化里面很重要的还有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在当时达到了非常丰盛的时期,汉赋大家都知道,当时出了很多写汉赋的名家。在史学方面,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迁《史记》是中国纪传体式的通史,创造了中国写史的一种题材,一直流传了下来。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个历史著作,又是非常漂亮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把司马迁称为“史圣”。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写了《汉书》,这是一个断代史,写的是西汉一代的历史。
    


    2楼2010-12-23 12:47
    回复
               
                汉代在天文、地理、司南、工程等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比如司南、地盘、漏壶。
               
                有关秦汉物质文化的几个问题
               
                我们看到兵马俑的个子都是1.80米以上的大个子,比现在真人还要高,而汉俑只有60多公分高,是真人的三分之一大,为什么秦的陶俑高大呢?难道秦以后的汉俑的就造不了那么高大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不是汉代的艺术落后了,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实际上是汉的文化是在秦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所以看到汉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比秦涉及的面还广。这应该与统治者个人因素有关系,秦始皇好大喜功,汉武帝同样好大喜功,但是两个人的作风不一样,秦始皇了不起,生前住大殿,死后住大墓,用的东西都大。我认为秦代塑造兵马俑的时候,对人体比例并没有完全掌握,采用一比一的比例来做的,这个人多高,头多大,就把尺寸挪过来,这样比例不会走形。我们看到的汉俑比例就比较匀称了,阳陵汉俑顶多是身体稍微长一点,股骨稍微长一点不合比例以外,我觉得当时主要是因为俑要放到地下,人是从上往下看的,容易变成一个点,所以适当加长一点。正像今天我们到洛阳龙门石窟看大佛一样,在下面看洛阳大佛的时候感觉大佛的身体比例是对的,而实际上大佛头的比例要大一些,因为视觉差的原因,所以从下往上看的时候,必须把头做大,这样看起来才合乎人的比例。放大缩小都只有在掌握了人体立体比例之后才可能完成,秦对这个比例应该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就采用一比一的比例来制作。
               
                刚才我们说到,秦打地基,汉盖房子的比喻,那么秦为什么不盖房子呢?秦始皇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如果秦始皇不抱偏见,真的按照吕不韦制定的方略,我想秦的天下不会那么快土崩瓦解。正因秦朝的短命,所以文化建设,制度的建设,只好由汉家来完成。
      


      3楼2010-12-23 12:47
      回复
        多西猫献资料上


        4楼2010-12-23 12:48
        回复
          楼主辛苦了


          5楼2010-12-24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