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闻:三地菊坛“群英会” 京津沪京剧流派对**流演唱会举行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69800.html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文化部,全国政协京昆室,北京、天津、上海市人大、政协共同主办,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协办的“祝贺京剧申遗成功,京津沪京剧流派对**流演唱会”12月23日晚起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和上海京剧院五大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的58位演员,在12月23日晚和25日晚两场演唱会上,各分成10组,同台竞技,对**流。近二三十年来京津沪最强的京剧名角阵容齐聚在了上海的舞台上,让老戏迷们连连感叹难得! “京津沪京剧流派对**流演唱会”选取的都是京剧流派的经典唱段,大胆运用同行当、同流派演唱对**流的演唱形式,在京剧演出史上首创了这一新形式,对此,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说:“这是具有新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给‘申遗’成功的中国京剧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贴身”打擂,开风气之先
梨园行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资历高、名气响的角儿,得“蹲底”演出;唱“打炮戏”的,大多是小字辈、名气一般的演员。于是乎,一开演唱会,大小角儿们就常常纠缠于“谁先谁后”、“谁的唱段长、谁的唱段短”等细枝末节,角儿之间,便时常摩擦出一些不愉快。进而,一些“大牌”名角,“打死”都不肯与另一名角同台演出。同唱一个流派的演员,更是难得同台演出的——这一同台竞技,孰优孰劣,岂不清清楚楚?这些,已是梨园行流行的“潜规则”。
梨园行的“潜规则”虽多,“京津沪京剧流派对**流演唱会”却将其统统改革了,还原了一个纯纯粹粹的梨园界。23日和25日的两场演出,各有10组“选手”打擂,在同一组里,大多是同一行当的“选手”,甚至是同一流派的演员“贴身”打擂。这还不算,在同一组里,有“选手”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而另一位“选手”则可能是研究生班的导师;有“选手”是京剧大赛的参赛演员,而另一位则可能曾是京剧大赛的评委。昨晚第八组的马派老生冯志孝,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亲传弟子,担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导师,而同一组的马派老生朱强,却是马连良先生的“徒孙”,是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这样相隔一代的马派传人,都唱着马派名段,竟相安无事,唱得台下掌声阵阵。这还不算,25日晚上的演唱会上,叶派小生掌门人叶少兰与其两位弟子李宏图、江其虎同组竞技,叶少兰也欣然“出征”。
然而,打破旧有规则,并非易事。1个月前,宋官林来上海商谈这两场演唱会的具体事宜,院团长们都发了愁:各自旗下的名角,肯在演唱会的前头上场吗?这时,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老生名家于魁智给宋官林打来电话,宋官林试探道:“魁智,如果在杨派老生一组中,让你第一个出场,行不行?”于魁智一口答应:“没问题。别说是老生组让我第一个出场,就是整个晚会让我第一个上场,也没问题。”于是,人们看到,昨晚在第五组的杨派老生组合中,于魁智率先出场,接着是天津的张克,然后才是上海的李军。两场演唱会的所有组合,出场次序都不论资历,不讲名气,全按照“京津沪”的次序挨个出场,角儿们全都相安无事。
于是,昨晚,人们看到第一个上场的是北京京剧院的梅派青衣董圆圆。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对记者说:“翻一翻这十年北京京剧院历次演唱会的节目单,有哪一次是让董圆圆第一个上场的?肯定没有。”然而,节目单一排定,董圆圆就很乐意地做起了演唱会的“急先锋”。
字幕纠错,还得“签字画押”
12月23日晚的演唱会,舞台左右两侧,各有两块显示屏。上面一块,显示着剧目的名称、演唱者的名字、行当、所在院团以及琴师、鼓师的名字。下面一块屏幕,则以蓝底黄字的放大字体,逐行显示字幕。
以往的京剧演唱会,演员所唱与字幕不符甚至大相径庭,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有时,电视上的一句京剧唱词,竟会出现两三个错别字。这种情形,如同一锅粥里掉进了一粒老鼠屎,令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国粹京剧大煞风景。
这次的演唱会,对字幕的准确性,主办方下足了“笨功夫”。负责字幕的上海京剧院,要求各院团的每位演员,仔细核对各自的唱段,然后在唱词上“签名画押”,确保演员唱的与字幕上打出的唱词,完全一致。
这还不够。100多年的京剧,京剧唱词以讹传讹之事甚多,这次,要逐一清理。譬如,京剧有一出骨子老戏叫《打鱼杀家》,然而,出现在节目单上、字幕上的,多半是“打渔杀家”,这次,则订正成了“打鱼杀家”。另一出骨子老戏叫《洪羊洞》,到底是“洪羊洞”还是“洪洋洞”?一查小说《杨家将演义》,书中写的“红羊洞”。“羊”无三点水,已查有实据了;然而,这“洪”字,要不要改成“红”呢?主办方集体商议后决定:还是保留约定俗成的“洪羊洞”,倘若将“洪”改成“红”,观众们肯定要走神了。
把了几道关,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还不放心:演职员们看惯了这些唱词,似乎在审看着,然而挺容易“灯下黑”。那就再让“外行”审看审看。这一看,字幕组又发现问题了。《甘露寺》里,“景帝玄孙一脉留”,是“留”还是“流”?两个字,似乎都行。然而,“留下”了刘备这一汉室宗亲的一脉,在这出戏里似乎更准确,于是,主办方集体商议决定:用“留”。还有些唱词,一深究,就只能查考古书,才能决断了。又譬如,《太真外传》里,有一句“支机石上今日里借于奴身”,这“支机石”常被写作“支矶石”。字幕组查了西晋的古书《博物志》,发现有“此织女支机石也”一说,才确定了“支机石”的写法。
如此这般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益求精,才有了昨晚字幕上的清爽与妥帖。
“贴身”打擂,开风气之先
梨园行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资历高、名气响的角儿,得“蹲底”演出;唱“打炮戏”的,大多是小字辈、名气一般的演员。于是乎,一开演唱会,大小角儿们就常常纠缠于“谁先谁后”、“谁的唱段长、谁的唱段短”等细枝末节,角儿之间,便时常摩擦出一些不愉快。进而,一些“大牌”名角,“打死”都不肯与另一名角同台演出。同唱一个流派的演员,更是难得同台演出的——这一同台竞技,孰优孰劣,岂不清清楚楚?这些,已是梨园行流行的“潜规则”。
梨园行的“潜规则”虽多,“京津沪京剧流派对**流演唱会”却将其统统改革了,还原了一个纯纯粹粹的梨园界。23日和25日的两场演出,各有10组“选手”打擂,在同一组里,大多是同一行当的“选手”,甚至是同一流派的演员“贴身”打擂。这还不算,在同一组里,有“选手”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而另一位“选手”则可能是研究生班的导师;有“选手”是京剧大赛的参赛演员,而另一位则可能曾是京剧大赛的评委。昨晚第八组的马派老生冯志孝,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亲传弟子,担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导师,而同一组的马派老生朱强,却是马连良先生的“徒孙”,是研究生班的研究生。这样相隔一代的马派传人,都唱着马派名段,竟相安无事,唱得台下掌声阵阵。这还不算,25日晚上的演唱会上,叶派小生掌门人叶少兰与其两位弟子李宏图、江其虎同组竞技,叶少兰也欣然“出征”。
然而,打破旧有规则,并非易事。1个月前,宋官林来上海商谈这两场演唱会的具体事宜,院团长们都发了愁:各自旗下的名角,肯在演唱会的前头上场吗?这时,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老生名家于魁智给宋官林打来电话,宋官林试探道:“魁智,如果在杨派老生一组中,让你第一个出场,行不行?”于魁智一口答应:“没问题。别说是老生组让我第一个出场,就是整个晚会让我第一个上场,也没问题。”于是,人们看到,昨晚在第五组的杨派老生组合中,于魁智率先出场,接着是天津的张克,然后才是上海的李军。两场演唱会的所有组合,出场次序都不论资历,不讲名气,全按照“京津沪”的次序挨个出场,角儿们全都相安无事。
于是,昨晚,人们看到第一个上场的是北京京剧院的梅派青衣董圆圆。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对记者说:“翻一翻这十年北京京剧院历次演唱会的节目单,有哪一次是让董圆圆第一个上场的?肯定没有。”然而,节目单一排定,董圆圆就很乐意地做起了演唱会的“急先锋”。
字幕纠错,还得“签字画押”
12月23日晚的演唱会,舞台左右两侧,各有两块显示屏。上面一块,显示着剧目的名称、演唱者的名字、行当、所在院团以及琴师、鼓师的名字。下面一块屏幕,则以蓝底黄字的放大字体,逐行显示字幕。
以往的京剧演唱会,演员所唱与字幕不符甚至大相径庭,人们早已司空见惯。有时,电视上的一句京剧唱词,竟会出现两三个错别字。这种情形,如同一锅粥里掉进了一粒老鼠屎,令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国粹京剧大煞风景。
这次的演唱会,对字幕的准确性,主办方下足了“笨功夫”。负责字幕的上海京剧院,要求各院团的每位演员,仔细核对各自的唱段,然后在唱词上“签名画押”,确保演员唱的与字幕上打出的唱词,完全一致。
这还不够。100多年的京剧,京剧唱词以讹传讹之事甚多,这次,要逐一清理。譬如,京剧有一出骨子老戏叫《打鱼杀家》,然而,出现在节目单上、字幕上的,多半是“打渔杀家”,这次,则订正成了“打鱼杀家”。另一出骨子老戏叫《洪羊洞》,到底是“洪羊洞”还是“洪洋洞”?一查小说《杨家将演义》,书中写的“红羊洞”。“羊”无三点水,已查有实据了;然而,这“洪”字,要不要改成“红”呢?主办方集体商议后决定:还是保留约定俗成的“洪羊洞”,倘若将“洪”改成“红”,观众们肯定要走神了。
把了几道关,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还不放心:演职员们看惯了这些唱词,似乎在审看着,然而挺容易“灯下黑”。那就再让“外行”审看审看。这一看,字幕组又发现问题了。《甘露寺》里,“景帝玄孙一脉留”,是“留”还是“流”?两个字,似乎都行。然而,“留下”了刘备这一汉室宗亲的一脉,在这出戏里似乎更准确,于是,主办方集体商议决定:用“留”。还有些唱词,一深究,就只能查考古书,才能决断了。又譬如,《太真外传》里,有一句“支机石上今日里借于奴身”,这“支机石”常被写作“支矶石”。字幕组查了西晋的古书《博物志》,发现有“此织女支机石也”一说,才确定了“支机石”的写法。
如此这般一而再、再而三的精益求精,才有了昨晚字幕上的清爽与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