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秋天吧 关注:11贴子:2,853

【文章】社会进化和人类出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6-05-13 11:51回复
    第四章 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生产

    一、为满足需要而生产和为交换而生产

      在原始社会里,以及由新石器时代革命而产生的村落共同体里面,生产基本上是为了满足生产集体的需要。交换只是偶然的,只和共同体手上的很小一部份产品有关。

      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自然要有意地组织起来。因此,劳动是直接社会性的。劳动有意地组织起来,并不一定就是自觉地组织起来,当然更不等于科学地组织起来。正因为经济活动并不受私人发财致富的推动力支配,许多事情都可以任其自然。道德规律、祖传的习惯、风俗、礼仪、宗教和巫术,都能决定生产活动的变换和节奏,可是经济活动总是基本上为了满足集体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不是把发财致富本身当作目的。

      一种正好相反的经济组织形式慢慢从这种原始社会中产生出来。由于劳动分工的进步,以及有了稳定的剩余品,集体的劳动能力一步步分裂成为各自独立的单位(大家庭,父权家庭)。劳动变成私人性质的,劳动产品变成归私人所有,甚至连生产数据也变成私人所有的,这情形渐渐把社会的成员互相分离了。这情形又使他们不能有意而且直接地建立互相的经济关系。这些单位或个人之间在经济生活中再没有直接的关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要靠劳动产品的交换这种媒介了。

      商品是用来交换而不是由生产者自己(或者他直接隶属的那个集体)来消费的社会劳动产品。因此,进行商品生产的社会情况,和大部份产品直接由生产的集体来消费的那种社会情况根本不同。自然,有些过渡的情况(例如我们这时代所谓的自给农庄,它们只拿少量的剩余产品到市场上出卖)可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基本上是为了生产者直接消费,另一种社会的生产是为了交换,其间的根本分别,德国社会主义者拉萨尔有一段很刻薄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在回答当时一个自由派经济学家的时候说:难道棺材铺老板是首先为自己和家人制造棺材,有多余的才拿去出卖吗?

    二、小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大约是一万到一万二千年前在中东首先出现的,以最早的基本分工,即专门的手工业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分工为背景,也就是在有了最早的城市之后。为交换而生产,而生产者普通都是生产条件的主人——这样的经济制度称为小商品生产。

      小商品生产有许多种形式,尤其是在古代和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里面,但是,小商品生产最主要的发展是14至16世纪之间在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以及尼德兰的北部和南部(其次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西部)。这发展是由于农奴制度在这些地区衰落了,同时那些互相交易的商品主人普通都是自由民而且享有大致平等的权利。

      正是商品主人在一个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里所享有的相对自由和平等,让我们领会到交换的真正作用,即所谓「市场经济」的真正作用,那就是:在劳动分工虽然已经相当发展的情况下,让一切主要的生产活动能够继续下去,而不必依靠集体(或集体的主人)有意的决定。

      过去的情况是有组织的劳动,对满足社会公认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各劳动部门有意并有计划地分配劳动力,现在变成相当「无政府」而「自由」的分工了。现在彷佛靠偶然性来决定活的劳动和「死的」生产资源(劳动工具)怎样分配。交换和交换的结果,现在代替了习惯的或者自觉的计划分配资源。但这种新方式必须能够保证经济生活的延续性(在经济生活中,无疑有许多「事故」、危机、再生产中断、以及其它不连续性的表现),让人们继续从事一切必要的活动。

    三、价值规律

      至少在较长的时期保证这种情况的,是交换所遵从的方式。商品是按照生产它们所必要的劳动量来交换的。农人一天工作的产品,同织布工人一天工作的产品交换。正是在小商品生产开始的时候,那时手工业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分工还是很不完全的,那时许多手工业式的活动还是在农庄里进行,显然交换只能按照这样的等价关系。否则,无论是这种还是那种比较吃亏的生产活动,就会很快被人放弃了。于是这方面的产品就会缺少起来。缺少要使价格升高,所以这方面的生产者所得的报酬也要升高起来。然后生产的人力就在不同部门之间重新移动,恢复等价规律,那就是:相同的工作量,在交换中得到相同的价值。
    


    10楼2006-05-13 11:53
    回复

      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根据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明朗地指出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系列的基本矛盾:

      (A)每一家资本主义工厂内部的生产组织日益有计划并且有自觉性。可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矛盾是私有财产和普遍化的商品生产继续存在的结果。

      (B)客观上的生产社会性和产品、利润、生产数据的继续由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在各厂、各部门、各国、各大洲之间的互相依存性发展到最高度的时候。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据一小撮资本巨头的意旨和利益的计较来运行的这个事实,充份显示出经济上的不合理和社会上的可恶的性质。

      (C)资本主义制度倾向于无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但又不可避免地对大多数工人个人的消费和社会的消费加以很大的限制(因为生产始终是以最高限度的剩余价值为目的,这就必须限制工资),这是两者之间的矛盾。

      (D)一方面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巨大的跃进,使全人类的解放有了可能,另方面又根据资本家售卖商品和发财的强制规律来对这些富有潜力的生产力加以约束,这种矛盾致使生产力周期性地转化成为破坏性的力量(主要是在发生经济危机、战争和血腥的法西斯专政上台的时候,但也和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因此使人类面对了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这个难题。

      (E)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的发展,这情况周期性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条件。关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将在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四章比较详细地研究。

      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内在的矛盾周期性地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爆发起来。周期地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不断循环地经历经济的复苏、振兴、繁荣、危机和萧条这几个阶段这种倾向是这种生产方式生来的性质,也就是它特有的性质。这种波动的程度大小在一个个时期可以有所不同,可是发生这种波动在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避免的。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也有经济危机(正常的再生产的中断),在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也一样有。可是在其它的社会里,这决不是商品和资本生产过剩的危机问题,反倒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不足的危机问题。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的特征是:收入减低,失业增加,极度贫穷(常是饥荒)的出现,而这统统并不是由于物质生产量降低了,反倒是由于物质生产量同现有的购买力对比发展得过度了。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才使经济活动降低,不是因为物质上缺乏。

      在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根底处,我们看到有平均利润率的降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不理会资产阶级的分配方式对劳动民众的消费加以怎样的限制而发展生产的倾向。利润率降低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资本再得不到充份的利润。投资减少了。失业数字增加。再加以越来越多的商品只卖得亏本的价钱,于是就业数字、收入、购买力、以及整个经济活动都普遍降低了。

      生产过剩的危机一方面是上述因素的结果,另方面也让资本主义制度有办法把这种后果部份地消解。危机使物价低落。也使许多企业破产。于是总资本的价值降低了。这就使利润率和积累的活动都提高,大批失业表示对工人的剥削率可以提高,这也造成同样的刺激经济活动的结果。

      经济危机加强社会矛盾,可能引起爆炸性的社会政治危机。这表示资本主义制度将要被一种更有效而合乎人道的制度代替,这种制度将不再浪费人力和物力。可是危机不会自动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崩解。这种制度必须由它所产生出来的革命阶级(工人阶级)以自觉的行动来推翻。


      17楼2006-05-13 11:53
      回复

        一切都变化,都在永恒运动中。

        人类从原始的无阶级社会走到划分阶级的社会;阶级社会又让位给明天的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一种代替另一种;就在每一种方式消灭之前,也是不断地变化。今天的统治阶级和支配罗马帝国的奴隶主阶级大不相同。现代无产阶级和中世纪的农奴完全不同。十九世纪初期的小工厂资本家同今天的洛克菲勒先生或者罗讷--普朗克托拉斯的老板相差十万八千里。一切都变化,一切都在永桓运动中。

        在一切层面的实际上都看得到这种普遍的运动,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层面。个人变化,受不可改变的命运支配。人们诞生,长大,成熟,变成大人,然后开始衰老,最后死亡。这样的命运支配着所有的生物,像支配着个人一样。人类并不是向来都存在的。很久以前分布在我们这个星球的一些生物种类,例如第三纪的巨大爬虫类,已经消灭了。另外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此刻就在我们眼前正在消灭中,部份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地球的生态造成无政府而野蛮的扰乱。

        我们这星球本身也不会永远生存。能量丧失的定律注定了它终有一天难免消灭。它不是向来都存在的,将来也不会永远存在。它是从一次行星集合运动中产生出来的,而这不过是宇宙间无数次同类的星群集合运动之一。

        运动,即普遍的演化,主宰着一切存在。这是物质性的。物质的基本成份是原子,原子本身又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成为分子,各种分子共同形成地壳和空气的基本要素。例如,氧和氢以一定的形式结合成为水:其它分子构成金属,酸类和碱类。

        在某种条件之下,无机物质的演化产生出有机物质。由此造成植物和动物这些有生命的种类的演化。在这演化过程中出现了高等的生物种类,哺乳类。哺乳类中的类人猿经过进化最后变成一个新的种类,就是人类。

        二、辩证法,动的逻辑

        既然普遍的运动主宰着一切存在,那就应该能够从物质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以及人类知识的运动中发现共通的性质。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声称揭示了这种共通性质。

        辩证法,即动的逻辑,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自然辩证法,这完全是客观上的,就是说,不受人的计划、意愿和动机影响。这并不否定下述事实:在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人类能够利用自然规律去改进自己的生存、再生产和自我实现的条件。

        本历史的辩证法,起初这主要是客观上的,但是,到了无产阶级起来根据预先决定的计划来改造社会的时候,这个革命方案的出现,使历史辩证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历史辩证法变成客观与主观交互作用的了--译注)--虽然这个方案的制作和实现是联系于客观的现已存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而这些条件是不受人类意志决定的。

        *知识(人类思想)的辩证法,这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法,是理解的对象(一切科学的对象)和企图理解者的主观行动不断地交互作用的结果(企图理解者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他们的社会处境;可以利用的研究工具,就是劳动的工只以及思想的概念:这些工具受现行社会活动的改造;等等)。

        既然客观辩证法的发现本身是人的思想和知识的历史的一个方面(辩证法最初由赫拉克里特斯等希腊哲学家提出,然后由斯宾诺莎承接,再由黑格尔和马克思完成),人们很容易倾向把全部辩证法化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这就错了。不错,我们所有的知识,包括我们对自然辩证法的知识在内,都是以我们的头脑和我们的社会实践为媒介而学到的。同样不错,我们的观念和我们的社会实践都受我们生存的社会条件决定。但这个明显的事实并不妨碍我们知道(由许多实际的证据证明并且重复证实),生命比人的思想更早出现,地球此生命更早出现,宇宙比地球更早出现,这种运动不受人的行动、思想或人的存在影响。这是客观的唯物辩证法见解的正确意义。

        我们的知识扩大并且更富于科学性的时候,它更接近于实际的时候(知识与实际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因为实际永远在运动中),知识也就更密切地追随着客观的物质运动。我们的科学知识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能够准确地了解实际,正是因为辩证法自己的运动越来越符合物质的运动。换句话说,知识的规律和唯物辩证法所使用的理解实际的方法,越来越符合那些主宰着客观实际的普遍运动的真实规律。
        


        21楼2006-05-13 11:55
        回复

          一切运动、一切变化的一个基本原因,是那变化中的物体的内在矛盾。分析到底,一切物体,一切现象,都变化,都运动,都受内在的矛盾影响而转化,而改变。在这意义上,人们常常把辩证法恰当地称为矛盾的科学。动的逻辑和矛盾的逻辑,是辩证法两个实际相同的定义。

          研究任何物体,现象或者一组现象,目的都应该是发现它所包函的矛盾成份,发现这些矛盾所引起的运动和动力。

          例如,在这整本小书里面,我们指出,在甚么时刻,那由于社会里面存在着敌对的社会阶级而发生的阶级斗争,对那划分阶级的社会的运动和变化起决定作用。在更大的范围上,把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划分了阶级的社会,以及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包括在内,我们可以说,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一时代所达到的水平(就是人类控制自然的程度),另方面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组织(分析到底,这也是以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着人类的演化。

          简化起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下述这些运动的规律,运动的主要形式,以及辩证逻辑(即动的逻辑)的基本范畴。

          (A)对立物的统一和矛盾。运动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互相反对的要素的并存,这些要素既共同存在,又互相反对。如果整体均匀一致,完全没有互相反对的要素,就没有矛盾,没有运动,没有生命,没有存在了。

          矛盾要素的存在,既包括它们的共同存在,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都在这整体中有它的位置,又包括这些要素的互相斗争,朝向打破这个整体。没有资本和工资劳动的同时存在,没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同时存在,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一方面没有另方面就不能存在。但这决不表示一方面不是在不断想办法把另方面摆脱,无产阶级不想办法禁止资本和工资制度,也就是想把资本主义换掉,资本主义没有用「死劳动」(机械)来代替活劳动(工资劳动)的倾向。

          (B)量变和质变。运动可以采取保存那个现象的结构(就是本质)的变化形式。这种情形我们称它为量变,这常常是觉察不出来的。到了某个界限的时候,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了。超过这个界限之后,变化再不是逐渐的了,显出「跳跃」的形式。平衡让位给不平衡,进化让位给革命,一直到新的平衡成立为止。新的「本质」出现了。一个小村庄可以渐渐变成大村庄,甚至变成小城市。但是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小村庄的差别,由于「城市革命」的结果,不仅是量的差别(居民数目,建筑面积),还有质的差别。大多数居民的职业活动改变了。最大的一组再不是农业工作者,而是工匠、商人和公务员了。形成了新的社会环境,提出了今日以前在村庄里并不存在的社会问题:运输.交通,社会服务,「特」区等等。出现了新的社会阶级,还有彼此之间新的矛盾。

          (C)否定和超越。一切运动都会产生某些现象的否定,会把事物变成反面:生命产生死亡。热同冷比较才能够了解。「一切肯定都是否定」,那位辩证法大家斯宾诺莎这样说。无阶级社会产生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又在更高的水平上产生新的无阶级社会。但我们必须区别「纯」否定和「否定的否定」。后者就是超越矛盾,它同时含有否定,保存和升上更高水平的意思。原始的无阶级社会有高度的内部凝聚力,这正是由于它贫困,几乎完全受自然力量支配。分成阶级的社会是人类逐渐支配自然力量的一个阶段,以社会组织的深刻矛盾和分裂为代价。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个否定要被超越。这时候,由于没有了阶级,人类对自然力量更高度的控制,要与同样更高度的社会内聚力和合作结合起来。

          五、认识的辩证法的其它问题

          (A)内容和形式。一切运动都必然随着多种不同的环境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结构)。它不能自动地把原先的形式摆脱。形式会抵抗。这种抵抗必须打破。形式必须符合内容,在一定限度之内是这样的。但是形式比较僵硬的性质,对绝对而永远的符合运动有所抗拒(运动本身就是固定和不变的东西的反面)。
          


          23楼2006-05-13 11:55
          回复

            形式与内容这种矛盾关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为了能够发展,必须存在于人类社会组织的某种形式中,如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等生产关系中。起初,每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和生产的形式(在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方面高过以前的形式)都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到了某一阶段它就变成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了。所以它就必须被打破,被一种新的、更优越的生产关系代替,这样才让人类在物质和知识上能够作新的「大跃进」

            (B)原因和结果。所有的运动看来都像是纠缠不清的原因和结果的链条。乍看起来,原因和结果交互作用,难分难解。靠工资为生的无产阶级的发展,是由于生产数据被私人占有,成为一个社会阶级独占的东西。但是这种独占维持下来,又是雇佣劳动者的存在的结果。

            工人所得的工资不够用来取得生产数据。雇佣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转化成为资产阶级对更多的生产数据的所有权。这样发展下去,原因变成结果,结果又变成原因。为了摆脱这种纠缠不清而且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折衷主义,我们必须运用起源的方法,就是,找寻所谈论的那个运动的历史起源。这样,我们发现,事实上资本和剩余价值先于靠工资为生的无产阶级而存在,是在生产领域之外发生的;资本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这打破了那表面上的循环论证:雇佣劳动者--资本--雇佣劳动者。

            (C)手段和目的。一切有意识的运动或活动都是为了某一目的。思考过程是企图清除达到目的的路上的障碍物的工具。思考过程是否有效,要看它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帮助人们达到或者实现既定的目的,不论是最简单的「个人」对日常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是最高级形式的「纯科学」都是如此。

            但是,在手段和目的之间显然有辩证的交互作用。一切个人的和社会的行动都有数不尽的效果。有些效果是预见到的,有些却没有。有些没有预见到的效果大有可能使达到目的变为更困难,而不是变为容易。只有某些手段,它们总的效果真正使我们接近目的,才是有效的。那个既定目的,可能由于固执着某种实际上把原定目的越推越远的手段,结果根本转变了(在有组织的劳工运动中的改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历史悲剧,是这条定律极好的例证)。

            再说,社会行动的手段和目的,并不是人类任意地,根据「纯粹的自由意志」选择的。这些选择是现成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强迫作用的结果,是受既定的社会利益决定的。目的受需要决定,而需要不是不受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影响的。手段的选择受经验和创造力(想象力)决定,这些同样也不是与社会的条件和活动没有关系的。确定目的(包括提出新目的)的能力,和那约束着怎样选择目的和手段的强迫作用,两者都是认识的辩证法的特征(在第十七章第五节里,有把这条普遍规律应用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例子)。

            (D)普遍和特殊。每个运动,每个现象,都有它特殊的性质。同时,尽管有这些特性,任何运动或现象,除非摆在较大而且比较普遍的存在的框架之内,就根本不能领会,理解和解释。英国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不等于二十世纪下半的英国资本主义,今天的美国资本主义也不一样。它们每一个都代表世界经济(在一百年中已经变化了很大)中占某一特殊地位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然而,无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还是今天英国老朽的资本主义,还是当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离开了表明资本主义这个制度的特性的普遍的发展规律,就无法了解。普遍和特殊的辩证法,不是把对「普遍」,和对「特殊」的分析「结合」起来那么简单的事情。它还要联系着普遍的规律去解释特殊,又要通过若干特殊因素的作用来修订普遍的规律。

            (E)相对和绝对。了解运动,了解普遍的变化,也就是了解无限数目的过渡情况的存在(「运动是连续和不连续的统一」)。这就是为甚么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了解事物的相对性,不肯在范畴与范畴之间树立绝对的屏障,而要在相反的要素之间找出中介的力量。普遍的演化表示有杂种的现象,有「过渡」的情况和例子存在于生与死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鸟类和哺乳类之间,猿和人之间,这一切把这些范畴之间的区别变成相对的了。
            


            24楼2006-05-13 11:55
            回复

              一种稳定的生产方式就是这样的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由实际的经济运作,因生产力正常的再生产的方式,并且在社会上层建筑的某些因素的配合的(相当重要的)作用之下,相当自动地再生产出来。许多国度的亚细亚的、奴隶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许多个世纪里的情形就是这样。部落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千年中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一种生产方式是一种不能由渐进、适应和自我改良而根本改变的结构。它的内在的逻辑只有在被推翻的时候才能够超越。

              反过来,在深刻的历史性的社会剧变的时期,可以有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它并没有稳定的生产方式的性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商品生产占优势的时代(十五、十六世纪在尼德兰,在意大利北部,然后在英国)。那时占优势的生产关系不是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资本家与工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直接占有所使用的生产数据的自由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官僚主义化的工人国家里面所特有的生产关系也是这样。在这两种情形下,都不能证明有稳定的生产方式。在所有这些过渡阶段的社会里,那杂种的生产关系都不是能够相当自动地把自己再生产出来的结构。这种生产关系既可能走到旧社会的复辟,也可能走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这种历史性的二者必居其一的道路,由许多因素决定,主要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充分,在一国里面和国际范围上阶级斗争的结果,上层建筑和主观要素的作用(国家和政党的作用,革命阶级的战斗性和觉悟水平,等等)。

              另方面,即使有一种稳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也不一定是纯种的。生产关系很少是纯种的。任何具体的社会组织都有不同种类的生产关系互相结合着:一方面是现存的生产方式那种占优势的生产关系,另方面是历史上早已超越了但是尚未完全消失掉的从前的生产关系的残余。例如,实际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在农业上都还有一些小商品生产的残余(小自耕农,不用雇工来经营),甚至还有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残余(收获分成制)。在这种情形下,谈到一种稳定的生产方式是对的,只要它所特有的那种生产关系的优势地位足够保证如下情况:这种生产关系由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而自动再生产出来,并且支配整个经济生活。

              杂种的生产关系而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可以举出一个富有特色的例子,那就是所谓「第三世界」的社会组织(参看第七章关于不发达国家的论述)。在这种社会里,前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同时并存,在国际经济的帝国主义结构的压力下,以一种无可选择的方式结合起来。尽管资本占支配地位,尽管成为帝国主义体系的一都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重要的是,工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普遍化,虽然这已经存在而且慢慢伸展。但是不能以这种情况为理由而把这些国家称为「封建国家」,或者说封建或者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占优势--这是许多社会民主派、斯大林派和毛派的理论家所犯的理论错误。

              五、历史决定论和革命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决定论的学说。它的基本论点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这过程不是偶然或任意决定的。它的发展并不是不可预见的偶然的遗传突变所决定,也不是原子化的群众中的「大人物」所决定的。分析到底,这要用一定的时代的社会的基本结构来解释,同这结构的主要矛盾来解释。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的时候,要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不过,如果历史唯物主义是决定论的学说,这是在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意义上的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与宿命论不兼容。说得更明确些:任何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动的宿命论,或者变成庸俗的渐进主义,都是把它的一个基本方面取消了。

              人类的选择受到各种无法摆脱的物质的和社会的限制所注定,这当然是真的,但是在这些限制的范围以内,人类还是能够锻造自己的命运。人类制造自己的历史。如果人类是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产物,反过来这些物质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0楼2006-05-13 11:55
              回复

                这样超越了旧的历史唯心主义(「理念或者大人物制造历史」)和旧的机械唯物主义(「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种见解包含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提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结论。

                这见解的含意之一是:历史上任何社会震动的大时代的结局都是未定的。它可能走到革命阶级的胜利。它也可能走到一个社会所有基本的阶级都同时瓦解,像古代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结局那样。历史不是直线进步的总和。过去许多社会组织都消灭掉而没有留下多少痕迹,主要就是由于缺少了一个革命的阶级或者革命阶级太弱,不能打开进步的道路。

                现代资本主义明显的衰老,不会自动通向社会主义的胜利。它通向「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这个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上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让生产力得到新的高涨,符合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可能性。这首先是人的必要,因为这会容许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如下的保证为条件:所有个人和民族的人类潜能都充分发展,而并不破坏生态平衡。但是必要的不一定就是所得到的。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的、自觉的行动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胜利。否则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非常巨大的生产潜力,对于文明、文化、人类、自然、以及简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来说,会变成越来越起破坏作用的力量。

                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后来把它包围住的社会结构。通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社会结构又可以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性质在于,它断定这些剧变在一定的时代只能采取一定的形式。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不可能重建封建主义,或者重建经济独立的小群生产者--消费者的共产主义。它的决定论性质在于,它强调:只有在旧社会里面物质的先决条件和那些容许创造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组织的社会力量已经成熟了的时候,进步的社会革命方可能发生。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宿命论的,因为它决不假定新社会的来到是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成熟的必然产物。这个来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力量互相斗争而实现。分析到底,它由于革命行动达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效力而实现。如果这要局部地受到社会环境和力量对比决定,反过来革命行动也能够把社会环境和力量对比的发展翻转、压制或者加速。即使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力量对比,也可能由于革命阶级方面主观的弱点而「糟蹋」了。在这意义上,在我们这个革命和反革命的时代,「历史的主观因素」(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和革命领导)对于决定阶级大战的结果,决定全人类的前途,起一种原始性的作用。

                六、异化和解放

                在许多万年中,人类的生活完全依赖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人类只能尽力适应自然环境,每一个小群有它自己的环境。人类被囚禁在狭窄而紧迫的眼界之内,尽管有些原始社会能够显著地发展了人类的潜能(例如旧石器时代的绘画)。

                在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之中,人类一步步做到把这种绝对依赖的关系翻转过来。它做到征服越来越多的自然力量,控制它们,驯养它们,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增加生产,把需要多样化,发展人类的潜力,扩大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包括全世界的人类并且局部地统一起来。

                但是人们越做到在对自然力量的关系上解放自己,在对自己的社会组织的关系上就越被异化。生产力增长了,物质生产进步了,生产关系变成阶级社会的关系,那时人类的大部份就不再控制整个生产或者全部的生产活动了。因此人类不再控制它的社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丧失控制变成全面的了。人类摆脱了自然的变化莫测的控制之后,似乎命定要受自己的社会组织的变化莫测控制。摆脱了洪水、地震、瘟疫和旱灾的不可抗拒的恶果之后,彷佛注定要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血腥的专政和生产力的罪恶性的破坏,甚至可能有核战毁灭的恶果。今天担心这些大变动所引起的忧虑,比从前担心饥饿、疾病或者死亡所引起的更大。

                不过,生产力惊人的大发展,一面在人类同自己的生产和自己的社会的关系上把异化推到极点,一面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了人类真正解放的可能性,像我们在第二章末尾所指出那样。这种可能性要在两重意义上来理解。人类会越来越有能力控制和决定它的社会发展,好像对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中的剧变一样。人类会日益更有能力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一切潜在能力发展到最充分。在过去,由于未能充分控制自然力量、社会组织和人类自己的社会命运,这些潜在能力受到了压制和伤害。
                


                31楼2006-05-13 11:55
                回复
                  上帝啊~


                  33楼2006-05-14 15:14
                  回复
                    这么长谁看吖.......


                    34楼2006-07-19 09:04
                    回复
                      呵呵。。


                      35楼2006-07-22 22:00
                      回复
                        往下一拉就怕怕.......


                        36楼2006-07-23 08:06
                        回复
                          沉了比较节约资源~~~~~~~


                          37楼2006-07-23 11:26
                          回复
                            沉了它!!!


                            38楼2006-07-27 21:50
                            回复
                              恩,建议大家合伙把其他的所有贴都顶上来,这样就沉了,哈~~~~~~


                              39楼2006-07-28 1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