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吧
关注: 2,122 贴子: 74,684

敬爱神仙缅怀大师

  • 目录:
  • 明星
  • 1
    寻找李少春 近日,在吉林市举办了“富连成杯”京剧大奖赛,富连成后人背书,倪茂才、张建国、赵葆秀、朱强、陈少云等站脚助威,至于比赛上演的水准如何,于京剧的传承能有多少增益,还请大家看完下面的视频,再做评论: 您别说,您还真别说,把朱强此次赴吉林的演出扔到众多参赛的票友之中,就显得非常的和谐,一点也看不出来朱强是专业演员,原来朱强此次荒腔走板是为了与活动整体风格相统一啊,如此看来,是我们错怪朱强了。
    梨园居士 07:28
  • 1
    蓼蓼  四大名旦之配角须生,就眼前说,梅是奚啸伯,程是王少楼,荀是XXX,尚是王凤卿。
  • 2
    陈诏 一  听老年人说,解放前的北京旧式戏院里,有一批地地道道、名副其实的“ 老听众” 。这种人不是来看戏的,而是来听戏的。他们对演员的扮相、表情、服装、道具、以及布景、舞美等, 好象全不在乎。来到戏院一坐,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按板眼,打节拍,专心于声腔和音乐。听到好处,大声喝采;听不入耳, 竟至拂袖而去。    多么可敬可畏,“带着音乐耳朵” 的听众啊!演员在这些行家面前,仿佛接受一次严格的声学考试,还能不
  • 1
    华  在前些年有过一个相当时期,看戏的人(捧角的除外)是专为看某某名伶而去,但是现在则不同了,关于角色的瞻仰不仅限于某一个大梁,正是所谓班底也要相当硬整的,否则,就是大梁怎样强,也不会得到大众的同情。正如同,任你红花多么艳丽,没有绿叶相衬,红花的颜色也难久持的。
  • 1
    孔在齐  有鉴于京剧观众少而且欣赏水平不够,中国这些年来对推广京剧可说是不遗余力。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有许多节目,京剧占了颇大的比重,而且还有《跟我学》《名段欣赏》《打击乐器》(就是《锣鼓经》)等等许多有关节目。在《跟我学》中,常常由著名的演员教导学生如何唱和如何念,甚至还有教身段的,他们不厌其详地一遍一遍示范和传授,令人看了很高兴。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好节目,也不免有瑕疵,虽然可能没有人觉
  • 1
    翁偶虹  《野猪林》的故事,最早演于昆曲的《宝剑记》和《灵宝刀》,京剧第一个排出《野猪林》的是李少春之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演于第二本《水泊梁山》中(第一本《水泊梁山》是《九纹龙》)。李桂春自饰林冲,赵如泉饰鲁智深。为了迎合观众看连台本戏的胃口,在野猪林一场出现野猪——鲁智深预藏林中,把一只卧睡的野猪误认为石,坐而小憩,惊醒野猪,趵起而扑,人兽相斗——虽是一场精彩的舞蹈,但却想入非非了。
  • 1
    何金海 寻找李少春 叶盛兰演戏不多,闹事不少 何金海(1957年12月发言) 建国以来,短短八年,无论在各方面都取得光辉的成就,京剧艺术也不例外,这是历代所没有过的。事实有目共睹,连帝国主义者也不能否认这些事实,这完全是dang的领导和友好国家的帮助和全国人民在dang的教育下发挥高度创造性积极性的劳动结果。过去我们艺人绝大多数是在沦陷区和国统区,曾有爱国之心未能发挥,过去无多贡献,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我们就应当发
  • 2
    凤芸  今日剧界负一时之盛名者,梅兰芳外,余叔岩其一矣,其演剧之如何精到,属其本身造诣之能力,姑置不论,而剧学之渊源,尤有足称者。  盖余师事老谭,又属陈德霖之快婿,谭、陈均剧界名宿,口讲指授,提命自殷,而余能融会以贯通之,斯足贵矣!端居暇日,提尘清言,拉杂记之,亦正足属承学之构模,梨园之掌故也。
  • 0
    京剧大家余叔岩的死因——买不到玻璃管:秋翁·秋翁笔谈《海报》1943年原创 秋翁 民国故纸堆 2024年08月24日 作者:秋翁《海报》1943年6月 余叔岩之死,海上各报亦纪载频繁,据余之亲戚李吻雪君(万象杂志社华北特约通讯)云:余之死因,在一玻璃管子,其说甚奇,为外间所不详知,兹将李君之通讯稿,摘录如下: ……余氏自从民国二十六年在,德医诊治膀胱瘤症起,身体早已如经霜的白草,虚弱不堪。当时虽然因为治疗得法,稍见好转,但是元
  • 2
    老乡  话说在故都北平,看戏是不叫做看戏而是叫做听戏的。北平虽然不是旧剧的发源地,可是照这一百几十年的兴隆情形看来,称之为京戏的发祥地,是足够当之绝无愧色的。在夏天,虽然名角儿歇夏的期限是有的,然而一般的戏院像开明、中和、华乐、广和这几家,还是经常地演唱着,并不完全休息。原因是北平人们的娱乐是无分冬夏的,总之只有旧剧才是顶高级的同时也是顶大众化的娱乐。在街头巷尾,哪怕是冷僻的胡同,忽地一声“昨夜晚
  • 4
    吴小如  十多年前到外省开学术讨论会,晚间休会,主办单位招待来宾看古装电影,我婉言辞谢。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我看节目有个原则:看戏曲不看时装戏,看电影电视剧不看古装片。”原因是:太“离谱儿”。  家里放着电视机,除新闻联播外,只要一看电视剧就不免别扭,尤其是看古装历史剧,我以为,看多了是有可能“损寿”的
  • 1
    忆村   周啸天字叱云,现年二十九岁,天津人。父名老九岁红,艺文武老生,曾供奉内廷,有名于当时。啸天幼承家学,学有根底,老伶工吴春山为之开蒙,嗣从朱天祥学老生,闻一知十,聪颖异常,在津首演,居然一鸣惊人。余叔岩与其同台,许为大器,时啸天仅八龄耳。继从张鑫樵(即老张德禄)游,艺益进。
  • 0
    刘曾复  一天,吴小如先生告知我,贯大元先生要教我一个老生枪下场。我赶快就去贯先生家中学这个下场。那天尹培玺先生也在家,贯先生见到我,立刻叫尹先生把金杆枪拿到院中,贯先生叫我一块出屋,到了院里,接过枪来,当时就教起来了。贯先生说,这是谭鑫培老先生《战太平》头场开打的下场。  我跟贯先生的《战太平》有缘。我最早对贯先生产生清楚深刻的印象,是我七岁时(1921)去三庆园听戏,看贯先生的《战太平》演出,白净面孔
  • 4
    早安京剧 二黄板起板落、西皮眼起板落,这是个大规律。 一般的唱腔设计都遵循这个大规矩。 前人设计唱腔为了表达剧情,也同时也为了踩准板眼,于是把一个字同音符拖长几拍唱。以满足赶在板(重拍)上转唱,即在板上开始新的旋律的大规矩。因此凡在眼上开始拖腔的,一般拖单数拍即拖三拍或五拍。
  • 1
    大郎  尝于广座间,遇一伎人,有人嬲之歌,则唱《法门寺》之刘公道,《七擒孟获》之诸葛武侯,愚笑曰:奈何戏之冷门也。
  • 1
    蠖公  余叔岩年甫四十,即息影菊坛,舞台生活为期甚短,黄金时代不过十年,享名以后所演多习见之戏,予素嗜余戏,遇有较为冷僻者恒往观焉。
  • 0
    (节选二) 朱家溍 再纠正一件大事的误传:过去戏曲史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昆腔在乾隆以后就没落了,以至对于乱弹完全成熟的时代估计过早,这个结论直接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此书第186页有这样的话:“乾隆末年,昆剧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第187页:“嘉庆末年,北京已无纯昆腔的戏班”。但据升平署档案载:同治二年至五年,由升平署批准成立在北京的戏班共有17个,其中有8个
  • 2
    汪曾祺   谭富英有时很“逗”,有意见不说,却用行动表示。他嫌谭小培给他的零花钱太少了,走到父亲跟前,摔了个硬抢背。谭小培明白,富英的意思是说:你给我的钱太少,我就摔你的儿子!五爷(谭小培行五,梨园行都称之为五爷)连忙说:“哎呀儿子!有话你说!有话说!别这样!”梨园行都说谭小培是个“有福之人”。谭鑫培活着时,他花老爷子的钱;老爷子死了,儿子富英唱红了,他把富英挣的钱全管起来,每月只给富英有数的零花
  • 1
    孔在齐  起霸不但是考验长靠武生功力的试金石,而且是树立剧中人物英勇形象的特定程序,因此在许多剧目中,长靠武生的第一场戏就是起霸,某些剧目中的武生甚至除了起霸之外就没有什么戏了。  例如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等主演的京剧纪录片《群英会·借东风》,其中赵云一角由当时北京最好的武生孙毓堃(1905—1970)饰演,目的就是让观众欣赏他的起霸艺术。至于武生的重头戏如《挑滑车》《铁笼山》等,往往看一场起
  • 1
    朱家溍  位于龙头井的恭王府,是乾隆时权臣和珅建造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赐庆亲王永璘传至第三代,奕劻照例降袭贝勒,另赐府第,此府赐恭亲王奕,从此称恭王府。1982年,恭王府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修缮。花园内的戏台于1987年修葺一新,台上的绣花门帘台帐、挂灯等已制作齐备,最近举办了落成纪念演出。
  • 2
    欧阳中石 余叔岩先生和言先生都是宗谭的著名须生。在余先生嗓音不济时,言先生以“谭派首领”的头衔一执须生之牛耳;稍后,余先生嗓音好转,言先生嗓音渐衰。此时两人既彼此相重又互相引为砥砺;在艺术上既互相参酌,又彼此苛求。言先生贬余《战太平》里“为大将临阵时哪顾得残生”的唱法不是谭派;余先生也曾为言起绰号为“言五子”。“言五子”即:低网子、短胡子、薄靴子、洗鼻子(谭鑫培吸鼻烟,每上场扮戏前,先洗一洗鼻子,而
  • 0
    据悉,京剧演员胡桐(梅葆玖入室弟子,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编演职人员)因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经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后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开除。
  • 0
    欧阳中石  戏曲演员非常讲究“喊嗓儿”,京剧当然也不例外。喊“嗓儿”始于什么年代,现已无从查考,但这种看起来很原始的训练方法,却成为各种戏曲都十分认可的训练方法,其中必有其相当的科学性。  嗓音练习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喊嗓儿”,最佳时间是早晨,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喊。把嗓音练习说成是“喊”,的确很形象,不管什么剧种的演员,练嗓的办法好像是一样的,这就是找个地方“喊”。
  • 1
    秦绿枝  已故的余派须生孟小冬的录音磁带,现在我已经有了三盒。一盒是全本《搜孤救孤》的演出实况录音。两盒是翁思再兄送的由他编选的《冬皇妙音》第一辑和第二辑。第一辑还有孟小冬年轻时的唱段,最近出版的第二辑则全是孟小冬晚年在香港吊嗓的吉光片羽了。
  • 1
    孙毓敏  经常演出总化妆,但最恼人的事,有时会掉眉毛,因为京剧不管什么角色,一律要把眉毛吊起来。  有的人不会吊,吊在眼的直角处,把眼睛拉细拉长了,成了小眼睛。我的小经验是必须吊在眉毛的终端往上勒,把眼睛拉开,掰大,才起到提神的作用
  • 1
    刘曾复 刘曾复(1914-2012),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刘曾复自幼酷嗜京剧,会戏颇多,文武皆能。先后担任过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导师、余叔岩孟小冬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参与撰写《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并为戏曲研究机构鉴定过大量京剧早期唱片、照片和文献。是公认的京剧学泰斗级人物。
  • 2
    寻找李少春   干爹与亲爸争得面红耳赤;看着面对自己毫无表情的亲生儿子,妈妈几度落泪。天津《每日新报》记者应本刊特约记录了这次特别的采访。   被誉为“京剧神童”的9岁的陶阳本可以出现在200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连串事件葬送了这次机遇。改姓风波、父亲与师傅的抢夺之争、被强行抱走……
  • 4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戏班里的化装叫做“扮戏”,演员通过化装手段,能够帮助观众分辨出剧中人物的忠诚与奸诈,善良与丑恶等不同形象。以形象区别人物性格的好坏,是面部化装的重要目的之一。除了面部而外,还有胡须、发式、首饰的搭配。在戏曲中年龄较长的人物,要给带上胡须。妇女则讲究发型与头饰。戏班里习惯将胡须称为“口面”或者“髯口”。将发型与头饰称为 “头面”。为什么将它们叫作“口面”和“头面”呢?其奥妙在
  • 1
    大郎  既允为本刊撰文,友人为予命题曰“卖羊三千集”。初勿解其意既而思之,羊者,羊毛也,戏班中之行话,指“非内行”,指“门外汉”。下走未尝研讨戏剧,而口头腕底,每好谈戏,于是所谈者日多舛误,在内行看来,固无非羊毛也。今本文所叙,是则殆存心要我卖弄羊毛矣。若三千云者,非谓羊毛之多,而有“胡说”之盛。读者诸君,岂不闻宁波人打话“乱话三千”邪?  下走往时好听戏,听戏又好喝彩。一日,在某剧场听一青衣唱戏
  • 1
    吴小如  盖叫天的好唱老生,不是近来的事了。他爱学“汪派”,只能清唱,不能上台,口音也不甚高,但是他爱唱,还不爱给人听。  先外祖早年客沪时,最爱聆歌,张英杰、潘月樵与老乡亲周信芳诸人,均极喜者。老乡亲(孙菊仙)在沪唱时,每日一厢,热烈欢迎。而孙老每好动《戏迷传》,亦算一癖。  至于盖老五(张英杰)之好唱老生,亦于彼时知之,能歌《昭关》《成都》诸剧,尚具“汪”味。前所言者,即据此耳。不传先生谓其“未必
  • 5
    原创 阿甲 现代戏曲研究 【导语】 京剧《白毛女》由国家京剧院于1958年首次创排,由马少波、范钧宏改编自同名民族歌剧,阿甲、郑亦秋执导,刘吉典作曲,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等主演。该剧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成为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之作乃至范本,其对传统文化孕育的京剧艺术如何“京剧地”化用在现代生活情境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从事件出发”“将旧戏具有表现力的身段动作拆成一种材料,靠演员的体会能力
  • 1
    京剧道场 京剧的主要腔调, 〔二黄〕、〔西皮〕、〔四平调〕、〔高拨子〕等, 都属于“板腔体”的唱腔。所谓“板腔体”的唱腔, 就是在一种腔调的基础上(就一种腔调形式来讲) ,根据不同曲词内容以及表演上的需要, 再从板式、曲调以及唱法、伴奏等各方面做多样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唱腔。
  • 1
    翁偶虹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大众节日,集饮食游乐之大成。旧社会的北京,一般劳动人民平日迫于生计,奔走衣食,很少涉足剧场,看一看他们喜欢的京剧。盼到春节,思餍夙望,剧场营业,自然兴旺异常。
  • 2
    魏子云   皮黄戏的形成,到今天算来,不过二百来年。被称为“京剧”,也不过百来年。但在这百来年之间,却产生了所谓“派”之一说。好像这一“汪派”、“杨派”以及“梅派”、“马派”之说,乃始于皮黄,非始于昆弋。我不知在早年的昆弋腔以及秦腔梆子,有无某派之说。这一问题,留待戏剧史家去说吧!对于皮黄来说,今已谓之“流派”。    所谓“流派”,固乃师承之事,而实际上,则决定于个人的创造。譬如四大名旦:
  • 1
    《半月戏剧》1940年第2卷第10期 《沙桥饯别》本是一出多年不演的王帽戏,而剧中饰唐三藏的又系以老旦反串,况且这出戏只以唐太宗与三藏为主,除了几段唱工外,做工毫无,剧情太嫌简略,所以现在就没有人唱了。
  • 2
    王叔养  著名女伶孟小冬,生于1907年,殁于1977年。她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伯祖父孟六,是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武净演员。祖父孟七,也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的文武老生演员。伯父孟鸿茂是南方颇负盛誉的小花脸演员。父亲孟鸿群也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她还有三个叔父,大叔父孟鸿寿是南方名丑,二叔父孟鸿荣和三叔父孟鸿芳都是唱老生的。她的堂兄孟小帆,也唱文武老生。  
  • 1
    杜近芳   我们剧院决定排演《白毛女》,要我担任喜儿。这使我很高兴,可是也很担心。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怎样体会喜儿的思想感情呢?我该如何去塑造这个被压迫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呢?……一串疑问摆在我这个京剧演员的面前。
  • 3
    赵士良  先父赵贯一青年时代就酷爱“余派”艺术,每逢余叔岩先生有演出时,必定设法跟踪观摩。后来经常与余先生之老友、名票李适可先生和“余派”老生演员陈少霖以及“谭派”名宿夏山楼主(韩慎先先生)一起研究切磋。
  • 1
    原创 生活与光都爱上我 阳颂歌于文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幼斌去世,是因为突发心梗医治无效死亡走的很匆忙,他生前获得很多荣誉,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协会“终生成就奖”的获得者,享年86岁。
  • 2
    倪秋萍    为好玩而学胡琴,为拉胡琴而成为票友。这是意外的收获,也是当然的结果(我自已并不知道我自已已经成了票友,人家往往叫我琴票,有时还恩赐“名琴票”的头衔。)票友这个名目很动听,也有意思。谁知道我这票友,也不知怎么那么不幸,没有一件得意的事情碰得着,谁教我生在上海的呢?他们说别的地方不是如此,这也许有一些相当的理由,也未可知。
  • 3
    郑星垣  先师对我还是有点偏爱,练完功后赶上下午总要留我在家吃饭。饭很简单,有时吃烙饼,有时吃面条,他喝一点酒。这时,他常常跟我说一点老前辈演戏的情况、老前辈的专长,还有他本人演戏的体会。虽然是闲聊,可对我这后辈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 2
    钱穆  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妻贤致贵”一则,载南宋兴元路张万户家,有俘虏多人,赏一女俘给男俘程鹏举为妻。  结婚三日,女告其夫,看你才貌非凡,赶快逃离此地,否则常为人奴,岂不可惜。程鹏举疑心她为张万户作试探,把她说的话告诉张万户,她受了一顿毒打。
  • 2
    卫明  京剧《四郎探母》的流传,应该说是相当广泛的了,谁不会哼哼“杨延辉,坐宫院……”呢?以前刘鸿声有所谓“三斩一探”,“谭派”老生有所谓“三打一探”,“探”即《四郎探母》,都把它列为看家戏。这说明观众喜欢看,演员也喜欢演。  当然,不能单从观众的多少和演员的爱好来评定一出戏的好坏。主要还得看它的内容。《四郎探母》的内容是不是有问题呢?  我想是有问题的。它描写的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之下,一个俘虏的
  • 2
    唯唯   章遏云、杨宝森去后,毛世来、沙世鑫、高盛麟等,继章、杨后出演海上。三人之艺术如何?论之如后:
  • 2
    孔在齐  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于1930年创立于北平。它不像以前的科班那样只注重学戏,而是同时让学生受适当的教育,又革除了部分科班的旧习气,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颇有水准,而且在旦角这个行当中不但出了一个宋德珠,还造就了四个出类拔萃的女性旦角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和李玉茹,号称“四块玉”。  先说侯玉兰,她学的是程派青衣,在戏校已经居于旦角中的首席地位,后来正式拜程砚秋为师,毕业后曾为许多著名老生挂二牌。记
  • 1
    正仁  李少春之可贵处,即在于文武全才。初来北京以《击鼓骂曹》、《两将军》作为见面礼,文武俱备,由此显姓扬名。据余所知,少春在外时于一场演文武双出,不仅《骂曹》、《马超》而已,如《夜奔》加《碰碑》、《武文华》加《捉放曹》、《奇冤报》加《白水滩》等,武在前,文在后。在一番起打之后,而又卖唱,此点过难。 练武者难得好嗓,既娴于武,嗓必发横,尤以方下时为最甚。独少春如此,确是得天独厚。少春武戏如《恶虎村》
  • 5
    寻找李少春 近日,沈阳。男子宋学学在社交平台持身份证实名述称:35岁的妻子(事业单位沈阳京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孙某静),与单位男同事某博多次偷情,某次亲密时妻子竟让年幼的女儿同在一床。宋某某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双方言语亲昵暴露,并互传隐私图片视频,上班打完卡也去开房。“我露脸实名出镜,是希望他们单位尽快出调查结论”。
  • 1
    齐如山  戏路子太窄,意思是能演的戏太少。戏界所谓路子,以生脚为最宽,旦脚为最窄,生脚之中又以老生为宽,武生次之,小生又次之。因为老生在北平不分文武,种类最多,例如红生戏,如《龙虎斗》的赵匡胤、《采石矾》的徐达、 《攻潼关》的姜子牙、《双包案》的夜行师(猫神)、《青石山》的关公、 《五花洞》的张天师等等,都是此种。正生戏,又名王帽戏,如《金水桥》、《让成都》、《斩皇袍》等等,都是文生戏。这种种类最多,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春迷

目录: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