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吧 关注:14,123贴子:71,856

谈谈“思辨小说”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抱歉,知识储备太少,找不到固有名词,只能生造一个表达片面的词语,望体谅。
现在我几乎不会再写什么思辨类的小说了。即使写,也是发在比较私密的地方。觉得拿小说来谈论思想和认识,一方面不如直接论述来得简洁,另一方面,毕竟是小说,当作者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不免会用寓言、比喻、隐喻等方式来包装它,满足艺术美和思想的统一。
这类小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最主要的好处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的,作者通过书写,痛苦将得到缓解,饱胀的思维精力获得释放,并且还能从读者的回复里获得安慰,稍微松开在日常生活中越勒越紧的自我压抑。其次的好处,在于一种思想如果得到艺术的包装,很可能会以比较平和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最方便的例子就是卡夫卡的大部分小说。
然而,对话语的共同认识是交流的基础,因此,当哲学家们试图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由于语言的局限,哲学家的表达必定要以一般认识为基础,否则他就无法与人交流。然而哲学家这么做的同时,注定他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思想转化为语言的信息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用我们能找到的最为精确的语言表达思想都已经是如此,那么,当我们试图用寓言、比喻、隐喻等形式表达思想并写成小说时,这其中的信息丢失就更多了,因为我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精致的模型,套进我们的思想,然而无论该模型再如何精致,它都无法精确地表现我们在一般论述中表达的思想,即使该模型可以延伸出很多漂亮的类比,但我想,恐怕不存在一个可以在各方面都表达该思想的模型。于是,这里有了第二次信息丢失。
这么看来,思辨小说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缓解作者和读者的痛苦(卡夫卡),或在于用更加亲民的方式传播较为复杂的哲学思想(萨特),或旨在创造一种协调艺术美和思考美的模型(卡尔维诺)。从这些方面说,它是极有益处的。
但是缺点很明显。我们姑且不再谈信息丢失的问题,而是换个角度,从读者和作者的思考方面出发:长期受到这类小说的影响,或者长期写这类小说,都会导致自己的思辨逻辑文学化——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逻辑思维难以进一步深入,始终停留在模型的建立与思考的协调上(小说表达的要求),因此思考深度就很难前进;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弊端:由于大家都在用类似的逻辑去构造小说,抒发苦闷,因此痛苦几乎永远得不到解决。过去我们在人群中感到疏离感,如今依然;过去我们感到世界的荒芜和可笑,如今仍是。而且,从心理学层面考虑,由于大家找到了组织(卡吧),彼此品评小说,表达感受,相互慰藉,很可能导致自身在主观上不愿意脱离这种痛苦,反而希望进一步深入到这种痛苦里去,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其他人。然而在这里,我们可能已经不自觉地把某种痛苦视为必然存在于自身的东西,于是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从创作上考虑,由于某些吧友们在这里已经有一定的读者基础了,出于别人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要求,“痛苦”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了,“痛苦”更成为一种必要的东西。诸多方面综合在一起,相信大家看得出来问题。
在结尾之前首先要强调一点:我绝对不是在贬低“思辨小说”的价值。
最后,发这个帖子,是想对吧友们,特别是对那些相对年轻的吧友们说(不知道是不是我观察不够仔细,总之,我没有看到过年长的吧友们有在这方面告诫过他们。觉得有点不厚道......不过可以理解),写思辨小说固然有趣,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你们自身的痛苦来说也是必要的,但切勿把别人写的小说里的思想当做人生信念,也切勿迷信类比,迷信寓言。小说就是小说,再精致深刻,也只是模型,在表达思想上注定残缺不全。而且,如果想改变痛苦的状态,不如更积极地去阅读哲学书籍,更积极地走入生活。


IP属地:贵州1楼2011-07-07 00:05回复
    你是来砸场的吗?


    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1-07-07 07:55
    回复
      非常认同楼主的写作态度,记得弗罗姆很有道理的一句话:不必要的痛苦不是勇敢的表现,是自虐狂的表现。我想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本身。因此,如果写作会毁掉你的生活的话,毁掉写作吧,毕竟生活才是真正的写作。生活只能是不幸的理由,而不应是颓废的理由,更没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楼主对吧友的告诫,可能会让一些年轻吧友不舒服,认为不应该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说话。这也许正是其他年长吧友不愿多费唇舌的原因吧!但可以说,无论那些有阅历的人跟你说的对不对,只要他是真诚的,那就是塞钱进你口袋。因为我始终相信,生活会告诉人一切——内容会很恶心。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显得像三十岁的人一样成熟老练,那才是恐怖的,君不见“五道杠少年”。况且成长也并不全是发展,也是某些方面的萎缩。
      诚然,语言不可能完全传达人内心想法。但我不认同小说会使【第二次信息丢失】。相反,它让交流更可能,因为信息的交流不是单向的。卡夫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要揭示的东西掩盖起来”,让读者自己去挖掘,这就成了双向的交流了,这比“你说,我听”更有意义。另外,我也不认为小说仅仅是人们排解痛苦的模具,人们在写作时,也同时在享受一种创作的快乐,而这种创作方式是如此的方便,廉价,古老而健康。也是最能让人接触自己内心的方法。在如今现代生活方式之下,这种快乐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写作绝不应该取代生活,而应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补充。
      


      3楼2011-07-07 10:57
      回复
        我赞同您的观点,但我有问题想请教一下楼主以及卡吧的吧友们:
        “思想转化为语言时的信息丢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讲,思辨小说比起哲学著作,优点在于不局限于读者的理性思维,而具有哲学著作所没有的感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者对思辨小说艺术美的欣赏也抵消了一部分由于模型不恰当而造成的信息丢失。但如果作者不是刻意去为了表达思想而营造模型,又怎么能造成第二次的信息丢失呢?
        我曾经在加缪吧看到过您的贴子,您曾说“人却可以在痛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精神茁壮成长,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无法击败的英雄。在物质世界的成败毫无意义——衰老侵蚀了你,病痛腐蚀了你原本完美的肉体——这些都微不足道,因为除了让你从精神上认输,世界拿你无可奈何。”“‘但这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抑或自我安慰剂?’这当然是。但我的意思是,除了这个办法,你不仅找不到别的好的办法,而且很可能,它是唯一反抗这个世界的办法。”“创造永恒是解决困境的妥善办法。但是,把解决困境,创造永恒的可能性放眼到物质世界里,是不太现实的。甚至在精神世界里,你把这些愿望拿给其他人——即使是你最亲近的人,即使是你的神——都是不切实际的。于是,人只能把目光放回自身,从自己的意志里寻求可能。”
        但这样难道不是在通过个人的精神世界来逃避物质世界么?这样不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吗?而对于思辨小说,作者在面对他人宣泄痛苦时已经打破了某种疏离感。这样不也可以算作一种反抗的手段么?当然,一味沉迷于痛苦并没什么好处,通过痛苦来了解他人和自身也会有失偏颇。不过,作者在宣泄痛苦时必然要去面对痛苦,而面对痛苦不就是反抗的前提么?也许这是个必经的阶段吧,从这个阶段里走出去才能更好生活。但如果一个人的痛苦是因为一些无法改变的事物造成的,又该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痛苦状态?或许可以如西西弗斯一样通过改变自身心态而改变这样的痛苦。如您所说,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可以改变痛苦状态,也许在拥有更多阅历后就不再局限于痛苦本身,而是用一种更为超脱的态度来面对痛苦。但造成痛苦的事物始终没有改变啊。就像有些问题我们始终都无法弄明白,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过程而去更好地生活,只是问题始终存在,个人精神世界面对整个宇宙时的无力和渺小又该怎么去改变?或者说,不去改变,仅仅是建立自己精神世界的永恒就能解决这样的痛苦吗?
        诚然我们不该把自己局限于这些问题里,但个人只不过是时间轴上一个渺小得可以忽略的点,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是无力的。毕竟写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由于水平所限,可能表述有些不清楚。这不是在反驳您的观点,而是我由您的发言而想到的疑问。
        


        IP属地:北京4楼2011-07-07 11:15
        回复
          个人是觉得,卡夫卡写小说,其实期望值非常低。从他生前投稿的数量,以及死前对布罗德的嘱咐就可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卡夫卡不重视读者,他的文本意义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他自己一个人的。
          恩,关于通过小说来进行交流,实际上我个人也是很肯定这种方式的价值的啊,比如阅读小说,所能感受到的亲切感和哲学论述是不能相比的。另一方面,也能培养读者和写作者的审美情趣,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我的观点是,个人觉得没必要太固执、太狭隘地一头扎进意象和寓意的迷宫里,企图在小说里看见世界的真貌——事实上好像有不少人是这么做的——这样的做法,长远地看,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
          


          IP属地:贵州5楼2011-07-07 12:13
          回复
            “优点在于不局限于读者的理性思维,而具有哲学著作所没有的感性”,我想,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但如果仅就“信息传递的完整性”来说,文学叙述在这里应该是劣于一般叙述的。正是由于我们的思维逻辑让我们拥有联想的能力,因此才能感受到小说的寓言、隐喻和生活是多么贴切。然而,同样由于我们拥有联想的能力,我们会自觉地把寓言、隐喻中的某些运行规则类比到现实中去——然而这种类比——至少我没看到过完美的类比——经常是残缺不全的。
            一个类比或许能表达现实中某个方面的一些部分的运行规则,但它不能表达现实中某个方面的所有部分的运行规则。这是由于小说要求自身的完整性,而思想表达也要求完整,当艺术和思想的完整性要求同时被提出,作者就不得不作出取舍,牺牲掉表达的完整,获得艺术上的完整(否则这就很难称得上是一篇完整的小说了)。
            而提到的信息丢失,主要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换个简单点的说法,那就是:词语的替代必然导致意义的损失,无论词语之间的意义区别有多微弱。
            当然,从现实方面考虑,或许有些同义词表达的意义几乎一致,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词我们都还在用。但考虑到写小说,我们如果用隐喻或寓言,对思想进行表达的话语,和艺术化后的寓言的话语,二者之间的替换是相当大的,我个人觉得这其中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的信息丢失。
            混沌学的一个较为基本的思想是: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说法表达一个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要表达一个复杂的事物,你必须进行同等复杂的解释。尽管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二者之间几乎没区别,但这种思维只会导致自己对逻辑问题的放纵。打个拙劣的比方,如果说我们心中的想法是现场演奏的音乐,那么当我们将其录制到CD上时,无论我们的设备多么先进(无论作者的表达能力多么强),CD录制的音乐比起现场肯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而当我们企图用更加便携的方式,把该乐曲转化为MP3格式,放进随声听里的时候(当我们企图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思想包装为小说时),其信息又会不可避免地再一次丢失。所谓有损压制(如wav转MP3),其实本质上就是欺骗人的耳朵,但一般来说比较难听出区别。而所谓无损压制(如wav转ape),其实当我们播放ape文件时,还是用wav来解码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谈的必要。然而,你也看到了,尽管我们可以用“音乐-录制成cd-转化格式”来解释“思想 - 一般叙述 - 文学性叙述”,但其中无法相符合的地方是显而易见的。
            有时候,作者写小说,读者读小说,很可能会忽略到这种隐藏的逻辑陷阱,因为它同有损转化一样,是难以觉察的。但如果纵容这种信息损失,后果——各位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IP属地:贵州6楼2011-07-07 12:42
            回复
              “但这样难道不是在通过个人的精神世界来逃避物质世界么?这样不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吗?而对于思辨小说”
              首先,感谢阅读那个帖子啊,开心。
              其次,我觉得精神胜利法和物质世界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再次——这是重点——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是负责处理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痛苦,面对世界的荒诞上。这些问题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我相信以后依然会存在,除非技术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苦闷”的情感——扯远了。在这里,我想强调,西西弗斯式的精神胜利法,并非是要逃避物质世界,相反,是更加积极地迎接物质世界:西西弗斯思想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承认物质世界的无从躲避,承认世界的荒诞,承认痛苦永恒。
              当西西弗斯承认了这一切之后,他才有资格,才有勇气,进行他与神的战争——反抗。因此,我想绝不存在您所说的逃避问题。如果还是有疑问,欢迎继续发问,我会竭尽全力解答的。
              “作者在面对他人宣泄痛苦时已经打破了某种疏离感”,在文中我也承认了这点,因此我分析了它显而易见的好处和背后的缺陷:当人们相互依靠,抱团,虽然,一方面个体从群体中获得了安全,但另一方面,群体也会在无形中对个体表达要求。当然,吧里不会有谁逼迫哪位作者快点写出新作,而且即使逼迫了也没有强制力,但作者自己会对自己有所要求(这种自我要求的背后,有吧友们的鼓励和支持的因素),我并没有说这不好,我只是指出一种可能:这种自我要求,或许会成为作者不愿脱离痛苦的潜在理由,继而使作者扩大生活中的“痛苦感官”,让自己越来越敏感(以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IP属地:贵州7楼2011-07-07 12:55
              回复
                “不过,作者在宣泄痛苦时必然要去面对痛苦,而面对痛苦不就是反抗的前提么?”
                是的,面对痛苦是反抗的前提,但我想,这里存在另一种可能:作者面对痛苦,是为了更有力的宣泄痛苦。
                痛苦很可能是大部分作家的写作养分,因此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而从主观上渴望自己更加敏感,这可能对个人成长不太健康。当然,如果人们的追求主要在于创作上,这么做无可厚非,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那些真正视写作为生命的人也必须面对的:这种写作方式,很可能最后滑向狭隘,滑向自我局限。
                而且,为了痛苦而痛苦,和为了反抗而痛苦,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别。虽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属于前者,但我想,这点读者自己清楚就好。


                IP属地:贵州8楼2011-07-07 13:01
                回复
                  “但如果一个人的痛苦是因为一些无法改变的事物造成的,又该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痛苦状态?”
                  所以才需要“西西弗斯精神”,才需要“精神胜利法”。我想,人们活在世界上,绝对是有信仰的。无论信仰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还是信仰西西弗斯,信仰金钱万能,总之,人们肯定会对世界有自己的见解。而“西西弗斯精神”,即所谓“精神胜利法”,无非是一种可以鼓舞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痛苦的一种见解而已。造成痛苦的事物无法得到改变,但感知痛苦的我们的心态可以调整,在我看来这是很正常的事。
                  “个人精神世界面对整个宇宙时的无力和渺小又该怎么去改变?”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和前面你所问的是一样的。我的回答是:承认自己的无力和渺小,但拒绝妥协。
                  西西弗斯神话的背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具体化的敌人:在西西弗斯的神话里,这个敌人是诸神;在现实世界里,你可以把这个敌人叫做世界,或者宇宙,其实是一个东西。
                  从这点看,“西西弗斯精神”免不了有宗教色彩,但区别在于,西西弗斯体系没有向它的信仰者许诺任何东西。并且,当信仰者坚持一生,最终死去时,他们既得不到天堂也无法进入极乐世界,人们得到的只有“胜利”而已。然而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IP属地:贵州9楼2011-07-07 13:11
                  回复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思辨小说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优点,并不能因缺点而完全否定”
                    当然,我个人毫不否认思辨小说的价值和优点,这也是我在文中强调过的。之所以发该文,是希望大家能更加理性地对待写小说——特别是写思辨小说这件事。除此之外,也是希望读者能更加谨慎地对待作者隐藏在作品里的观点。
                    另外,个人觉得,虽然追求这种努力没错,但明明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就已经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叙述了,何必非得用小说的方式来表达呢?当然,这里的疑问仅限于“表达的精确性”上。既然可以坐车,何必非得用跑步的方式到达目标?
                    “我不同意用精神胜利法来处理生活中的痛苦,因为生活中的痛苦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改善的。”
                    恩,我想您大概还是没能完全明白我的意思。“西西弗斯式精神胜利法”,并不是用一种让自己愉快的方式解释自己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从而认为自己没有失败。
                    不是的。这里的“精神胜利法”,是鼓励人们当遭遇失败或知道注定要失败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但拒绝放弃和妥协,明知失败却依然奋斗。即:在事实上失败了,但精神上从未因困难而缩卵,而放弃。因此,精神上是胜利的。
                    “作者真的能从读者的回复中得到安慰吗?如果作者刻意沉迷于痛苦,那这样的痛苦真的可以称作“痛苦”吗?还是一种自怜心态所致的矫情?”
                    即使是自己制造的,但痛苦就是痛苦,而且痛苦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大(换句话说,也就会比较模糊),纠结定义没什么意义。
                    


                    IP属地:贵州12楼2011-07-07 15:37
                    回复
                      深刻的一定是复杂,即使是老妪的“神圣的简单”。因而窃以为语言无法直接到达那里,它不得不依靠巧劲,也就是寓言和比喻。然而,世界是平整的,《论语》和《歌德谈话录》虽然那样高远,但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比喻和寓言说穿了,也就没味了,理论和寓言都各有意思。世界是平整的,这是世界给我的感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西西弗斯只是一个希腊式地狱的典型。也许,现实生活中的创作经验和楼主所说的差不多,但如果以此为是,窃以为,那就好像是吸毒了。当然,也许创作就是在吸毒,但吸毒确实不好,但创作是好的。所以,楼主,您看,我不能反驳您的观点,我也不能认同您的观点。


                      IP属地:天津14楼2011-07-07 21:24
                      回复

                        创作是好的,这个观点太大啦,而且太社会化了。从社会角度,我们当然可以说吸毒不好,创作好,但对作家自己呢?不尽然。
                        现实中的创作经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说出其中一种。
                        恩,求同存异嘛,欢迎讨论。本来讨论的目的也不是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而是在于启发讨论者们各自的思维,从这点来说,我反倒非常欢迎您这样的参与者。


                        IP属地:贵州15楼2011-07-07 21:59
                        回复
                          小说的任务是多重的。
                          发现卡巴的熬夜党都在。。。


                          IP属地:上海17楼2011-07-07 22:51
                          回复
                            要不是因为工作,我习惯下午三点起,早上五点睡,唉


                            IP属地:天津18楼2011-07-07 23: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