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吧 关注:237,572贴子:2,839,229
  • 12回复贴,共1

什么才是真正的平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久没来,一时兴起,写个小贴


1楼2011-08-05 00:10回复
    人的意识念念相续,无有停歇,如闪电,如辕马,时如波涛骇浪,时如蜿蜒小溪,或欣喜若狂,或垂头丧气,或充满希望,或心如死灰。 人们常用“动”和“静”来形容心念的两种状态。“动”时活力十足,“静”时休养生息。 “动”“静”平衡,则感知到的世界就会和谐,心灵就会舒坦,平衡破坏,则痛苦纠结随之到来。 就失眠来说, 则是内心的“动”失控,以致心无法“静”下来,从而和谐的感知世界被打破,陷入身心俱疲的恶性循环。


    3楼2011-08-05 00:22
    回复
      其实,“动”和“静”这两个词汇所表达的,只是内心世界浅层的二重轮回。 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这样的更替。 更深层的, 是存在于内心每一个“当下”的对“动”和“静”的感知者, 或者说,更深处的观察者。 这个观察者, 有人称之为神, 有人称之为佛性或者自性, 不管怎么称呼, 它都处于这个宇宙里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意识体的最深处。 在找到它之前, 人是愚昧的, 徒劳的, 没有希望的, 无论你拥有怎样的地位,多少高深的学识, 那些都是外在世界的无序的堆积, 没有永恒规划者的混沌的作品。


      4楼2011-08-05 00:31
      回复
        真正的“静”,只有当你找到它的时刻, 才会到来。 而这个善于藏匿的观察者, 则天生与过去未来绝缘,与喜怒哀乐异根。 只有当舍弃时间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的踪影, 当你无喜无悲的时候它才会闪耀它的光。


        5楼2011-08-05 00:37
        回复
          什么是向内观察? “我感到我静下来了,再也不躁动不安了”,这不是最本质的观察。真正的内观, 是纯粹的观照,如实的反应,就像镜子映出万物而不取。 如果“静”是为了“不动”,那么“动”在下一刻必将来临, 这是二分世界的必然法则。 所以,用语言来说,“我感到我静下来了”,当没有后文的时候,不管内心哪一层的想法, 那么离真正的“静”就前进了一大步。


          6楼2011-08-05 00:45
          回复
            找到纯粹的观察者是精神世界最伟大的成就, 它是如此玄妙, 又是如此简单, 简单的让人难以信服。 没错, 当自己对内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缕情绪不下判断,如实观照的时候,人就找到内在的神了,平安的神,恩典的神,平静的神。


            7楼2011-08-05 00:49
            回复
              有缘读到这还不厌烦的,下面发福利哈
              福利:古今的心灵导师对观照的看法


              8楼2011-08-05 00:57
              回复
                迈向开悟之途的第一步,就是从对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
                当你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时,你的意识就会变得更强,你就会越可能地深入到宁静的自我状态。
                而如果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观察思考者”:倾听你大脑中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那些多年来缠绕你的“旧唱片”,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
                当你在倾听那种声音时,不要去做任何判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同样的声音又会从后门乘虚而入。
                你将会很快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
                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它超越了你的思维。
                所以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观察这种思维。
                这样,一种新的意识层面产生了。随着你倾听思维,你会感觉到在这种思维之下或之后的一种意识的存在,那就是你更深的自我。
                于是,这种思维丧失了它的力量而且很快地消散,因为你不再通过对思维的认同而为其注入活力。
                这是不自主以及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 托利)
                


                9楼2011-08-05 00:57
                回复
                  你说:“观照是怎么导致无念的呢?”有这样一条内在的规律:头脑没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是寄生物,它们依赖于你的认同而存在。当你说:“我很愤怒”时,你就把生命的能量注入了愤怒,因为你正渐渐溶入了你的愤怒。
                  但当你说:“我观照到愤怒在我的头脑的屏幕上闪现”时,你并没有将任何生命、任何精力、任何能量注入到愤怒中去。你之可以能够看见,那是因为你没有被同化。愤怒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它对你没有任何的影响,它改变不了你,它左右不了你。它是完全空洞的,没有生命的。它会过去,天空将会一片明净,你头脑的屏幕上将是一片空白。
                  慢慢地,慢慢地,你开始走出了你的头脑。那就是观照全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乔治·戈杰福(George Gurdjieff)所谓的“无身份”。你不再等同于你的头脑。你只是站得远远的——漠不关心,仿佛那是别人的思想。你切断了与它们的联系。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去观照它们。
                  ----------------------------------------------------------------------------------
                  观照的奇迹在于当你观照身体时,你的观照者会变得强大;当你观照思想时,你的观照者会继续强大;当你观照感觉时,观照者会变得更大,当你观照你的心境时,观照者会强大到能够留住它自己——观照它自己,就如黑夜里的一处蜡烛,不仅点亮了周围的一切,亦点燃了它自己。
                  找到纯粹的观照者是精神世界最伟大的成就,因为你内在的观照者正是你的灵魂,你内在的观照者正是你的永存。但永远不要有片刻这样的想法,“我做到了,”因为那一刻正是你与之错过的一刻。
                  观照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你总是在不断地深入、再深入,但你永远也到不了“我做到了”这样一个尽头。事实上,你走得越深,就越会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但人们总是只观照别人;他们从不费心去观照他们自己。每个人都在观照——这是最肤浅的观照——观照别人在干什么,观照别人穿什么,观照别人长得怎么样,每个人都在观照,观照已不是一种新引进你生命的事物,它只是需要更深入,需要从别人身上移开,需要转向你自己内在的感觉,思想和心境——最后,观照观者本身。
                  以上段落来自"奥修".
                  


                  11楼2011-08-05 00:58
                  回复
                    佛家内观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
                    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
                    内观是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等无处不在的真理。
                    自然就慢慢离欲,从中可以体验安、详满足、愉悦。
                    (详情了解修行的本义:“四念住”)
                    (从原始佛教的观点,四念住被认为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在原始佛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视为同义词。---百科)
                    


                    12楼2011-08-05 00:58
                    回复
                      李尔纳.杰克伯森的《回到当下的旅程》:
                      有念头干扰时,就去承认有想法升起的这个事实。允许想法存在,但不要陷入其中。只要你把意识带到念头上,它就会停止。想法是靠无意识的环境成长壮大的,在有意识的环境中,它们会消失在空无之中。千万不要试图阻止你的念头,这其实是用想法去试图停止想法,这也是我执要你远离临在的一个诡计。
                      每当想法升起,你只要看着自己的头脑是如何忙碌的,然后,很温和地回到此时此地与你同在的事物上。如果过了片刻,念头再度来袭,就重复这个过程。认识到这个念头,并柔和地挣脱它,回到临在中。
                      当深入临在中时,你就比较容易觉察到念头的升起。若能保持客观,没有任何批判或抗拒的能量,你的我执最终会放松下来,停止思考。
                      


                      14楼2011-08-05 00:58
                      回复
                        很多人知识非常的丰沛,工作能力很强,但他不一定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当一个人没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时候,你就觉得他不够圆融,或他不够老练,或者他智慧不够。所以智慧不等于知识,智慧就是你必须随时随刻维持这个“觉”。但是你要维持这份觉性,你不能有既定的成见,你也不能有既定的规范跟标准。也不能有既定的结论,换而言之就是你必须让你的觉是随时随刻焕然一新。在佛家里讲就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这是最高境界了,当你觉、觉、觉到一个极为纯熟的状态的时候,你这个觉性的这面镜子就不必时时刻刻拿出来了。那就是到最后是进入到不知不觉的一个解脱状态,但是大部分人是从不知不觉要进入到有知有觉,到最后开悟了就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不知不觉。所以中间非常漫长的人生的历程都要活在有知有觉,而这个觉就叫“如实观照”,克里希那穆提所有的书,老子、佛陀的原始的教诲,这些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默观默照、观照、反观自照、觉察。”讲的都是同一回事,就是不带任何结论跟成见,把这面明镜磨的非常亮,随时随刻映照自己的真相是什么,如果我现在在担忧我必须如实的知道我在担忧,如果我现在跟人家在互动的时候,我在自卑,我必须如实的知道我在自卑。如果我现在在紧张,我必须如实知道我在紧张,而不在这个担忧紧张自卑之上再添加自我要求谴责或者压抑或者合理化,都没有,没有第二步骤的多余的活动。我第一个出现的是什么,我就观它就好了,我不要再附加道德批判,要求谴责,没有这些东西。那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所以反省是简单的,自我分析是简单的,但是如实观察是非常困难的。(胡因梦)
                        


                        15楼2011-08-05 00:59
                        回复
                          纯粹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就是智力和心力的巅峰体验,需要用内在去与之不断认同,进而磨练出本能的兴趣,其他的东西,还是静下心来,如实观照其在自己内在的投影和反应,一步步接近无念无我的状态,离欲方能离苦,离苦便是涅盘。


                          18楼2011-08-05 2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