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吧 关注:237,572贴子:2,839,229
  • 4回复贴,共1

禅定法门(from wiki)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0-31 10:50回复
    4念住
    第一念住为身念住,观察身体为不净物。身体内外,污秽充满,没有干净之处,故观身为不净[4]。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5]。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6]。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7]。
    厌恶作意:是指因为身体不净,而厌恶身体的三十一个组成部分[8],以摒除我执[9]。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10]。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11]。
    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入出息念、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
    [编辑]
    受念住
    第二念住为受念住。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12]。
    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13][14]。
    [编辑]
    心念住
    第三念住为心念住,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15]。
    观察心念的无常,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为无常[16][17]。
    [编辑]
    法念住
    第四念住为法念住,其下分五种:五盖、五取蕴、六处、七觉支、四谛。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18]、瞋恚[19]、昏沉与睡眠[20]、掉举和追悔[21]、疑[22]。[23][24]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25]。
    六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26]。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27];
    四谛,即四圣谛:苦、集、灭、道[28]。
    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29]。
    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修行此道,能够达到清净有情,并超越愁、悲,消除苦和忧,并能得道验证涅盘[30]。


    3楼2011-10-31 10:53
    回复
      一吸为一,然后从一到十,一直循环。
      把你的注意力都专注在你的呼吸上,如果有任何打扰(别人不知情的呼唤、大脑自然出现的颠倒妄想、蚊虫叮咬等)都要采取三不政策:
      不理 不睬 不管


      4楼2011-10-31 11:00
      回复
        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5楼2011-10-31 11:01
        回复
          觉支(巴利文passaddhi),又称轻安乐、猗觉支、除觉支,佛教术语,为七觉支之一,指将要进入禅定之前身心都得到安乐的状态。
          修行九住心,进入禅定状况时,会在头顶先发生重触的觉受,但是身心都会非常舒适,此时就是进入轻安的状态。这又被称为未到地定,是最初阶的禅定状态。
          轻安都是先由心轻安,接下来进入身轻安,感觉到身体的每个部份都非常舒适快乐,内心大为震动,通常被形容为「身心踊跃」。接下来就进入微妙的轻安乐,这就是进入了禅定(三摩地)。
          此时会有三种状态
          明显:心极明净,可以观察到很细微的变化。
          无分别:心境平静,无变化,没有波动起伏。
          妙轻安乐:身心极放松,无法形容的快乐,但是你又不会染著沈溺在其中,无法控制自己。


          7楼2011-10-31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