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快乐家园吧 关注:56贴子:30,701
  • 7回复贴,共1

金玉良言,放在心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群老人的实在话
有一个自己的窝,不到死千万别丢!
有一份自己的工资,自己做主!
有一个老伴,好好相伴!
有一个身体,自己保重!
有一个好的心态,自己快乐!
老了,我们已经老了!只不过我们现在身体还好,头脑清醒,所以还没有“老”的紧迫感。老了,指望谁!要分几个阶段,几种情况来谈。
第一种情况,退休以后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条件也许可。喜欢吃就吃一点,喜欢穿就穿一点,喜欢玩就玩一点。不要再刻薄自己,这种时日不多了,要把握住。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一点,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不要出现了突然状况一切全乱。孩子经济好是孩子的,孩子孝顺是孩子的好品质。我们不拒绝他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但还是要立足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为好,这样只会锦上添花不会被动难受。
I


1楼2013-09-15 09:04回复
    第二种情况,七十岁过了没灾没病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不能再逞强,要照顾自己啦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有的还去管第三代,管了一辈子,该自私一点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着点,有条件的就用个人,帮助打扫打扫卫生,买买菜做个饭,洗洗弄弄也就那么点事。把自己的健康的状态保持得尽量的长一点。给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的长一些,不求人的日子总好过。
    第三种情况。身体不好了,要求人啦!这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心情要调整好,要适应。这和退休调整心态是一回事,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没办法的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坦然对待。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或是进养老院,或是用人居家养老,量力而行,酌情而办,总会有办法,原则就是不要磨子女,给子女心理,家务,包括经济添加沉重的负担。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过,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
    I


    2楼2013-09-15 09:05
    回复
      第四种情况,自己头脑清醒,身体疾病缠身无法治愈生活质量极差时,要敢于面对死亡自我决断,坚决不要家人再抢救,不要亲友做无谓的浪费。如果是痛苦不堪、毫无尊严而言的话,要坚决选择离开。
      这就是我的“老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指望谁?自己,自己,还是自己。
      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钱,钱它就是万能的,老了就怕没有钱,老不可怕,就怕生病,吃不好,睡不着,病来如山倒,就怕阎王把你找,钱从哪里来,靠政府,咱是痴心妄想,小百姓这点钱活命还可以,就担心这年头毒品太多,想过好还真不容易,所以没想那么远,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我还活着,活得能过得去,那就赚了,把明天交给未来。还是唱一句吧,我知道我的未来就是梦,我就认真活好每一分钟。
      I


      3楼2013-09-15 09:06
      回复
        老了,指望谁?多么好的话题。本来我们老百姓是没有必要去议论的,因为议了也是白天白议、夜里瞎议。老了靠自己,开开心心每一天,健健康康活着最好。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那天会死,是不会依据权势、金钱来区别对待的。何况天有不测之风云,不知那天发生脑梗,又呆又瘫的......久病卧床不起怎么靠自己呢?靠老伴、靠子女、靠养老院、靠政府都是靠谱的?既浪费资源又拖累众人......。依我看老了指望“安乐死”是最好的。
        “人大”是应该把有条件的使用“安乐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讨论了。“安乐死”对社会是双赢的最好办法。要报名我会第一个响应,人嘛就是光身子出来,应该光身子去也!
        政府应该承担的问题,政府必须承担。我国又不是经济困难时期,大把的外援、大批的腐败证明咱不差钱。特权、特供养肥政府,千万别说政府没有钱。把养老推给家庭是政府的耻辱!
        I


        4楼2013-09-15 09:07
        回复
          政府现在已经明白了老年化压力,已经着手探索养老问题。再过七八年,我想养老问题不会再是大问题。靠自己!不可能,有钱不是万能。脑子乱了,由不得你自己。子女和家庭都自不量力。顺其自然吧!
          没必要绞脑汁,自己好好把握生命的稳步老去,别伤害,管好嘴,多动别懒,乐观找乐。其它顺自然。现在就要明白夏天该适当出汗,注意补液。在空调房太久,压抑心脏,毒素寒湿不出,就是找病了。
          我觉得眼下较健康的,一定好好当好自己的保健医生,改变平时太马虎,有了病找医生的观念。身体是靠"养"出来的。平时过分随意,营养不全面均衡,。免疫力自然下降,病就找上来了。病来如山倒啊!等有了大病,什么治疗药物都显得微弱。病去如抽丝啊!所以,我们把重点精力放在认真呵护生命上才是"上上策",把大病堵在门外。老去不痛苦!子女也轻松!
          很是时尚的做法,我欣赏!不放哀乐,放自己喜欢的,还把骨灰撤大海,最后一次免费旅游!
          I


          5楼2013-09-15 09:08
          回复
            5. 与师长同行,可让客人走中轴线,自己侧后随之;
            6. 在马路上与师长同行,则可把较安全的一侧留给客人;
            7. 上楼梯、台阶,在湿滑处、易碰头处,均应及时给师长提示;
            8. 有可能记得为师长提行李,如自己的行李有师长帮助去提,可以成全其绅士风度,但不宜让自己双手空空;
            9. 上妆迎客是正常的,但知识女性不宜化妆过重,也不要当客人的面补妆;
            10. 赴宴不要过早上席位,跟随上席先坐末座,而最终客随主便;
            11. 在不用分座次的情形下,最好不坐光线过强的地方;
            12. 会客不要穿崭新的衣服,最好也并非刚做的发型,但衣服缺纽扣或袜子有孔洞也很不好,万一有此情形,应在对方注意到之前微笑道歉,却无须一直遮掩;
            13. 作为小字辈,刚走上社会,倒茶、斟酒之类,多做无碍;
            14. 在正式会客或交流中(包括宴席上,尤其会议桌上),不要玩手机(包括发短信),不得已要用手机,也应离席并向主持人或身边人示意致歉;
            15. 咳嗽、打喷嚏、擦口鼻、弹衣上脏物之类,尽可能背身过去处理,假如动作过大又来得及,可离席处理,之后轻声致歉或以微笑示意;I


            7楼2013-09-15 16:41
            回复
              16. 师长有抽烟习惯,不要表现出不习惯,但可以健康理由建议少抽,如戒烟场合,则提示其换至吸烟室;
              17. 说话语速适中,不宜过快;
              18. 与人交谈,应去掉一些学生化口语,比如“然后”,“再就是”,“吔”等;
              19. 说话可以手势助之,但幅度不宜过大,比如挥手不过头,横摆不过肩宽;
              20. 对话中或陪客时,如因专业不对口或知识结构不具备,可以少说话,但不可缺少会意地点头和微笑;
              21. 对英语不好的交流对象,最好不要插入英文单词,实在必用也当随之译出中文;
              22. 师长交待事项,最好以纸笔记下;
              23. 接待你的人如接待条件稍次,倒的茶水也一定要喝,虽然不一定喝完;
              24. 任何情况,酒都可以不喝,但应有替代品,且应征得或说服主陪同意;
              25. 如有跳舞场合,大方出场,谁都希望自己的朋友或客人是多才多艺的,但适可而止,切戒卖弄或垄断现场;
              26. 受到师长的接待,离开后应于下飞机或下火车时向其报平安;I


              8楼2013-09-15 16:42
              回复
                27. 对师长的劝诫、建议或批评,事中表示接受,事后如可能应以短信之类方式向其表示感谢或言明自己进一步的理解;
                28. 师长来短信应回复,哪怕“知道了” 、“好的” 、“明白” 、“OK”也行;
                29. 与人去短信,应留下自己的姓名,如对方连你的姓名也可能记不住则应留单位或相识之场合(确认非常熟悉并一定存有你的号码者除外);
                30. 收到转交或邮寄来的礼物,应及时告知收到,并真诚地表示喜欢或言明对此礼物的理解;
                31. 客人告别,可大方握手,但德高望重之长辈或领导则应让对方先伸手;
                32. 离席时,应将座椅推入桌下;
                33. 出门时,应轻放回弹之门;
                34. 关车门,需一次关牢,但不宜产生重重之声响,不要使人误以为你扫兴而去;
                35. 分别时,有人送你,应放下车窗玻璃告别,挥手示意;
                36. 客人离去,应送至楼下或电梯口,如送到车旁,应待车开动后目送到客人离开可视范围为止。I


                9楼2013-09-15 1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