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府吧 关注:33贴子:951
  • 4回复贴,共1

【京华祝府】浅谈问政(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政斗”吧,作者孤学坠绪


1楼2013-12-02 20:42回复
    史料: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
    ——取自《明史》
    翻译:
    后来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善德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必须心平如水,根据义理来权衡事宜,而不是通过自己好恶来行事,杨宪就不是这样的人。”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皇帝说:“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刘基说:“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经不住繁杂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几个认真的是不能胜任哪。”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身败名裂了。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俸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2楼2013-12-02 20:42
    回复
      例子:
      朱元璋踌躇满志的对朱允炆说:“现在,内里的跋扈的大臣也已经被我除掉,外面有藩王为你镇守四边,你以后就可以端拱而治了。”朱允炆则说:“诸王如果和朝廷一心倒也罢了,倘若诸王起兵谋反,如之奈何?”朱元璋一时语塞。朱允炆就说:“如果诸王反叛,只好请用祖制,效法汉代的做法,削藩。”朱元璋点点头说:“没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了。”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此的分析。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我们不说朱允炆后面是否是这样做了,也不谈他最后取得了成功还是失败,单从分析他此次答的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完美,毫无漏洞可言。
      其实这样的答题方式可以在很多地方套用。无论是是否出征打仗时的讨论还是解决什么问题时都可以把一切分为几点来回答。这样更为深刻具有条理且容易付之实践,而刘基却不知道,如果他舍弃了“嫉恶如仇”那四个字,然后也按照这几点进行回答,最后再提出那个“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的观点或许他的结局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咱们再就细谈“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句话。古代以仁治理天下的君主都是让这个朝代达到低峰的君主而非开国之君,这点想必大家都知道。而开国之君大多数都是不太讲德、礼之类的,就拿我们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主角朱元璋来说,得位后那些对明朝有功的大臣如“蓝玉”等人基本上都领了便当回老家了(咔!),所以他的继承者需要是具有德、礼的君主用于安定民心,而不是和他一样的“暴君”。朱允炆没有一开始就提出撤其属地,而是循序渐进,所以说朱允炆的回答非常得体。


      4楼2013-12-02 20:43
      回复
        不知道大家这样能不能够清楚。所以举一个政斗答题的例子吧。
        题目:若是你的母妃并不受父皇的喜爱,你应该如何在残酷的帝王争斗中取得帝位?
        按照我所讲的那个方法,咱们就可以分成三点回答:
        既然生母地位低位,争帝位可谓是先天不足,所以我必要予以后天相补。
        而补足之法无非三点。“孝”、“悌”、“礼”
        一。对父母以孝为先,《孝经》曾言,“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而《国语》、《左传》也都相应指出,孝为文之本、礼之始也。而父皇更是以礼治国。身为其子,礼应效仿之。
        二。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儒家是本国国学术之根本,应将之学识加以推崇。并,若有兄弟帮忙,争夺帝位希望亦是更大。
        三。对臣子礼贤下士。多多结识有才能之士,真正做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若能得贤人相助,三顾茅庐有何不可。


        5楼2013-12-02 20:43
        回复
          @爱新觉罗烨禛


          6楼2013-12-02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