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吧 关注:177,727贴子:1,306,324
  • 3回复贴,共1

【书评】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 记《琅琊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刚刚顶贴的小伙伴
有些错别字
改正后重发~~


IP属地:湖南1楼2014-03-27 22:08回复
    文/有琴月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601057057/profile
    你说银袍长枪,戎马疆场,且战雪夜茫;后来含冤身藏,涅盘后重现朝堂。
    你说志气儿郎,睥睨群强,看月华满堂;后来机诡满腹,雪冤后策马飞扬。
    从昔日鲜衣怒马、惊才绝艳的少年将军,到后来苍白病弱、阴谋算计的深沉谋士,本文《琅琊榜》的男主人公,用他重生后的全部生命匡扶正义,洗雪前冤,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复仇之路。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正如梅长苏所说,谁又真的比别人都强,只不过这些年殚精竭虑,只想着这一件事,自然就会周全许多。琅琊榜,这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惊天计划,也是一副恢宏大气的历史画卷。
    每部小说都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虽然不排除有些作者为迎合读者做出某些改变。海宴说过,这部书所要表达的,是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使别人觉得不适,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的困扰。都说女性作家擅写情爱,所作之文无非是他爱她,她爱他,他又爱她,但本书作者海宴,似乎给了我们新的认识。在《琅琊榜》这个热血沸腾的小说里,没有过多的儿女私情,作者真正要表达的, 是她对世间大义的坚持、对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的坚信,对成长路途艰辛蜿蜒的祭奠。
    林府满门,祁王一脉,七万将士拼死护国却以谋逆之罪含冤而死,如何不悲,雪夜薄甲、逐敌千里的少年将军,劫后余生,挫骨脱皮,面目全非,仍支撑一身病骨、殚精竭虑只为昭雪,如何不痛。但这里的复仇却不仅仅只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黎民百姓。正如劫后余生,一身孱弱病体的梅长苏在面对敌国来犯,百姓即将流离做出最后抉择时所说:“林殊虽死,属于林殊的责任不能死。但有一丝林氏风骨存世,便不容大梁北境有失,不容江山残破,百姓流离。蔺晨,很对不起,我答应了你,却又要食言……可我真的需要这三个月。就公义而言,北境烽火正炽,朝中无将可派,我身为林氏后人,岂能坐视不理,苟延性命于山水之间?从私心来讲,虽然有你,但我终究已是去日无多,如能重披战甲,再驰沙场,也算此生了无遗憾,所得之处,只怕远远胜过了所失……”在责任大义和安度残生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前者。他不是不想要轻松的笑,不是不想要无忧的眠,不是不想要和至亲好友走完最后的时光,他也会乐鸳鸯同池,羡比翼共林……只是他坚信,此血仍殷,此身仍在,他所有的快乐、荣耀、骄傲都在战场上,那才是属于林殊的结局。这是作者对大义的坚持,也是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许。
    “如果要坠入地狱,成为心中充满毒汁的魔鬼,那么我一个人就可以了,景琰的那份赤子之心一定要保住。”他咬紧牙关,只为让挚友踩着他为他铺好的路,一步一步踏上皇位。他一边说着:"哪怕是恩同骨肉,哪怕是亲如兄弟,也无法把握那薄薄一层皮囊之下,藏的是怎样的一个心肠。"一边坚信兄弟之情,用十二年的未雨绸缪布置这一切,他不动声色,只在夜里孤思难眠,他不是不想和挚友相认,只是他知道,一旦身份被知晓,景琰便再也不会忍心那样对他,做事难免束手束脚。他们以前并肩成长,他们一起赛马,一起比武,一起争夺秋猎地头名,一起上战场面对烈烈狼烟;他们前锋诱敌,被数十倍的敌军包围时,一起背靠背杀出血路,他们是最好的兄弟……
    年岁越长,人心便越淡薄,为了左右逢源,自然免不了戴着面具交流,无法完全真诚相待,在现代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是否还存在着这样纯粹而真实的友情呢?作者用《琅琊榜》告诉了我们她的答案。记得有读者成提出,可以把霓凰郡主与聂铎的感情写成是聂铎有意为之,以丰富剧情,但作者很快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有阴谋,却没有阴谋论,这也是作者以及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这些年,为打发时间,读过太多小说,大多关乎爱情,唯有这部《琅琊榜》,超越了儿女情长,让人回味悠长。这本总共973000字的长卷,让我从头到尾整整读了三遍,仍然有些东西值得细细品味。最后送上一首偶然在论坛上看到的旧曲《少年心》,以祭奠我心中那个少年林殊,愿他能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活得自由自在。
    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少年的心如穹苍一帆
    自来且自去
    不带一抹尘泥
    万水千山映尽我心底
    画一面远方的风景送我
    少年的眸总向往天空
    难解功名利
    天地我自任行
    愿拿青春岁月换世间寂寞
    解不开少年的情
    聚散岂能随兴
    不是情仇悲欢离合
    握紧我飘零
    唱一曲澎湃的歌送我
    少年的心如波涛汹涌
    几拌风雪雨
    是该随云散去
    岂愿羁绊在红尘小爱里

    附:”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源于《文选》,最初用以喻兄弟之义,后渐引申为男女之情。 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别的诗。


    IP属地:湖南2楼2014-03-27 22:11
    回复


      IP属地:湖南3楼2014-03-27 22:12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29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