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76贴子:1,406,942

正宗赵子龙后人报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山赵子龙后人今聚居在四川西充,盐亭,南部,射洪。赵氏后人现在估计还有5万人,子龙后人的家谱是常山谱,崇真谱,道光谱,现在赵家老辈那里还有家谱孤本!我们现在的辈分是,正兴修德,汝其必昌。后面的下次电脑上的时候给大家发出来,我是德字辈,在赵氏后人里面我们属于琴鹤唐,我们是赵云大儿子,虎喷将军的后代,下次电脑上网给大家详细发,赵广的后代在射洪!请大家多指教和交流!qq56122753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06-24 14:38回复
    沙发自己坐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06-24 14:54
    收起回复
      专门申请了个账号上来给大家说说,不然帖子里都在问这些下次电脑上网给大家详细资料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6-24 14:59
      收起回复
        实际赵家的研究赵氏的都知道子龙后人在那里,只是他们不说,我今天闲来无事,想看看古人事迹,看大家问老婆儿子的,所以发此贴,无其它用意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6-24 15:23
        收起回复
          子龙后人在我们这里估计有10万,大家都不在意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4-06-24 18:36
          收起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760190102er0i.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链接


            IP属地:四川29楼2014-06-25 19:44
            收起回复
              赵云生二子:
              长子赵统,被蜀汉皇帝封为虎贲将 军,蜀亡后,统子赵纂迁居西充一碗水;
              次子赵广封为虎牙将军,曾移居凡溪(即赵村),广子赵咨迁居射洪。


              IP属地:四川31楼2014-06-25 20:04
              回复
                琴鹤堂 是赵姓堂号,得自于宋朝名臣赵抃;故赵抃是琴鹤堂始祖。而赵 抃是赵云长子赵统第40世孙,亦即赵云第41世孙,是盐亭赵氏直系祖先。赵抃被后世 谥号为赵清献,故盐亭三岔赵氏在祠堂匾额上书写《清献家 风》 ,以示对直系祖先 的 纪念 。《赵氏族谱》注明 为《琴 鹤 堂藏板》 ,毎页中缝都有《 琴鹤堂》三字。


                IP属地:四川32楼2014-06-25 20:05
                回复
                  1.盐亭、西充及居于射洪的与trent518 朋友同族的赵氏都属赵云长子赵统支系,且同为北宋赵抃(赵云之第41世孙)之后裔,当然同属琴鹤堂赵氏居 于四川老家分支;琴鹤堂另一分支于南宋时期分居江、浙、贵、陕。
                  2.琴鹤堂第4世祖赵天禹(赵云之第44世孙)生:赵乾、赵艮、赵震、赵巽。乾、艮居白田埧(此地名待考证);震、巽二公仍居西充一碗水(今西充太平镇),且皆北宋进士及第,震公为威远知县,巽公为北宋礼部尚书。
                  3.元末兵乱后,明朝清宗理族,知震、巽二公散布四川各州县有八支:
                  (1)赵世贞居保宁;
                  (2)赵世岳居彭县;
                  (3)赵世琦居赵村;
                  (4)赵世谦居凡溪;
                  (5)赵世静居凡溪,为明兵部尚书:
                  (6)赵世荣居南部:
                  (7)赵世华居地不详;
                  (8)赵世璋居盐亭。


                  IP属地:四川34楼2014-06-25 20:19
                  回复
                    四川赵氏家谱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
                    (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续修家谱新增了以下内容:
                    1)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2)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
                    3)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
                    4)新增班派六十字
                    在原有班派四十字的基础上经代表大会决定再增加以下六十字:
                    吾姓造父起
                    政立成平民(“政”指秦始皇嬴政)
                    唐有元宴出(“元宴”指赵元宴,他是秦灭赵千年后第一位见诸家谱的先人)
                    昙凝乃其裔(“昙凝”指赵昙、赵凝两弟兄,他们都是赵元宴的后人)
                    宋抃登进士
                    才洗吉迁邵 (指思兴公于公元1361年随明太祖出征,病死江西吉安。葬吉安庐陵乐义乡,长子才洪依父墓而居。次子才洗和才洪的三个儿子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湖广宝庆府邵阳县)
                    益臣楚徙蜀(“益臣”是文信的字。他弟兄五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由湖广邵阳迁四川岳池)
                    万般教育先
                    子孙渐昌炽(“昌炽”指兴旺发达)
                    虽微而寝著(由衰落逐渐兴旺)
                    循斯班派序
                    千秋可寻根
                    (三)致谢
                    在续修家谱中,特别要感谢族人给与了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众多热心族亲还提出了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谱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修谱委员会总编
                    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 拜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 天津
                    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一)赵姓起源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据公元2006年1月10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1110个县、市),得到2.96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4100个不同的姓)。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前一百个姓。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大姓也。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的先世和嬴秦属同一个始祖。自轩辕传至中衍,衍替殷帝大戊(殷第九位国君,大约在公元前1300多年)驾车。他的后代蜚廉(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纣王时人),有两个儿子:长恶来,次季胜。恶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秦。季胜这一支的后代就是赵。
                    季胜的三世孙造父为周穆王所宠信。他为穆王驾车,挑选良马献穆王。因助穆王平徐偃王之反叛有功,穆王把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封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
                    今将得赵姓前的世系源流列表于后(见附表一)
                    (二)赵姓先人早期世系和赵国历史大略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轩辕的后裔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受到穆王的宠信。因在彻底打跨反叛的徐偃王中有功,受封赐赵城。此后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姓。造父成为赵姓之始祖。其七世孙奄父在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征伐戎(古国名,今山东曹县西北)时为王驾车。在千亩(古邑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之战时,奄父离开了宣王。其子叔带也因周幽王无道而离开周到了晋国侍侯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世家。此后宗族日渐兴旺。叔带六世孙夙为晋献公时的将军,有战功,于公元前661年受封赐耿(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夙之孙衰即成子,为晋国之卿。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助其回国复位,辅助文公创立霸业。其子盾即宣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为中军之将,掌握国政。晋灵公即位后荒淫无道,多次劝谏不听。盾为避杀害出走,未及出境。族人赵穿(夙之庶孙)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盾复返任国政。盾死后,其子朔承袭爵位。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以“赵盾是穿弑君的罪魁祸首”为名,不向国君请示,就擅自和三军将领诛杀包括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内的赵氏家族。朔的夫人庄姬怀着遗腹子,逃到其兄成公的宫里躲藏。在朔客公孙杵臼与朔友程婴的共谋帮助下顺利生下一男孩,并被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氏孤儿。赵孤名武,在晋国正卿韩厥的帮助下,十五岁的武从藏匿的山中回到宫中,承袭朔的田邑。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84年)武复位。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武升为正卿,为晋之重臣。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武之孙鞅(即赵简子)继立后,官正卿,握国之大权。他战胜范氏和中行氏后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鞅之次子毋恤继位,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氏,三分其地,为此后三家分晋奠定基础。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毋恤的兄伯鲁之孙籍正式被周封侯(即烈侯)。遂定都晋阳,成为赵国的开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其子章继位后称敬侯,赵都由晋阳迁邯郸。晋桓公十三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灭晋,三分其地。章之子种继父位称成侯。种之子语继父位称肃侯。语之子雍继父位称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扩充疆域,国势中兴。雍之庶子何继父位,称惠文王。何之子丹于公元前265年继父位,称孝成王。孝成王(丹)六年(公元前260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四十余万赵军也被俘坑死,此后国势日衰。孝成王之子偃继父位,称悼襄王。悼襄王偃之庶子迁,于公元前235年继父位称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迁降。迁之兄,即悼襄王偃之嫡子嘉,于公元前227年被逃散在外的大臣们在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拥立为代王,后在公元前222年被秦灭,嘉被俘。
                    自造父至嘉、迁共三十三代,历时约八百年。这是赵姓氏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世系源流见附表二。


                    IP属地:四川46楼2014-06-26 21:32
                    回复
                      差不多够详细了,后面就不发了,我只是赵家的一个平常人,也不会啥武功,只是发出来给大家分享,别无它意


                      IP属地:四川49楼2014-06-26 21:38
                      收起回复
                        感谢各位贴友来到本帖,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富足,很充实,来到这里绝无炫耀之意,我还有很多资料,等我闲来无事会给大家一一承上!谢谢!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0楼2014-06-28 16:25
                        收起回复
                          上面就是河南南阳的谱,我们和他们就在赵云那里分支,知道为什么有琴鹤堂这个堂号嘛?


                          IP属地:四川64楼2014-06-28 21:25
                          回复
                            哈哈,各位看官,我也只是据实说说而已!我也是闲来没事把这些搬出来,你们看我和你们辩论过没?没事的可以去西充赵村看看哈…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30楼2015-11-19 20:55
                            回复
                              道光谱是崇真谱的续谱,崇真谱是常山谱的续谱。道光谱对常山谱、崇真谱所记载只作直系源流叙述,顺便对毎代先祖的弟兄列举完,但不叙其弟兄的子孙后代。但对入盐亭后的各房则作详细记载。
                              《道光谱》是这样叙述的:余家世系,考之往古,夏商以前,姓氏未定,至周穆王时,造父仕周,列于大夫,赵城就封,姓由此始。幽王时,奄父子叔带奔晋为大夫,五传至夙,夙生衰,衰助重耳成就春秋霸业,赵氏族兴。衰生盾,盾独揽晋军政大权,招树大之风,殃及其子朔,及其所有赵氏家族,惨遭奸人屠岸贾全部杀害,造成历史大血案!朔尚晋成公之姊荘姫为夫人。赵氏全族蒙难之时,荘姫怀有朔遗腹子武,武为赵氏幸免于难之唯一传人。武事晋悼公,为晋新军大元帅。自造父受姓,始有赵氏,继奄父助周宣王中兴、赵衰助晋文公创霸业、赵盾总揽晋国朝政十几年,赵氏已繁衍成为人口众多的显贵大族。正当赵氏长足发展之际,却飞来了一场几乎灭族大祸。在这场家族之浩劫中,赵氏家族成员全部被害,仅幸存荘姫腹中一赵氏遗腹子。遗腹子---赵武刚一出生就遭到奸人屠岸贾的搜寻、追杀。如赵武被杀,赵氏必将从此绝宗!!!赵氏所经历的这场生死之关,在中华家族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惨案!这件真实历史事件,就是脍灸人口的赵氏孤儿惨案。(解放前,凡有戏班、剧团到三岔河演出,都不点《赵氏孤儿》,以免浮现那惨烈的情景!最多也只演其下半本。)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51楼2017-01-26 00: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