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墨情吧 关注:23贴子:712
  • 6回复贴,共1

【古典文学】四书五经——中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庸》是《四书》之一,与《大学》同为《礼记》中的一篇,不过从汉代起似乎就单独流传。
《中庸》的作者被认为是孔子孙子子思,《中庸》一书的得名,是由于内容以不偏不倚的“中庸”为常道,而“庸”就可以当作“常”解释。又有的人主张“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就是使用中道,也就是“执中”的意思。
关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是战国中期子思所作,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不同意子思作《中庸》的说法。


1楼2014-07-02 19:01回复
    第二章
      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 中庸’ 。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 ,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 ,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3楼2014-07-02 19:02
    回复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做得太“过”,往往超过中庸的标准;愚钝的人却常常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昌明不起来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贤德的人往往做过了头,不贤的人却常常达不到标准。


      5楼2014-07-02 19:03
      回复
        这如同饮食一样,人没有不进饮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准饮食的味道的。”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哀叹说:“中庸之道大概流行不起来了吧?! ”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译文: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吧!但他却喜欢发问 ,并善于审察哪怕是浅近的话。他不揭露别人的缺点,却宣扬别人的长处;能掌握事物的正反的两个极端,用中正的法则去指导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缘故吧!”


        6楼2014-07-02 19:03
        回复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为人是这样:选择了中庸之道,就像得到了一条善道,牢牢地记在心里,不让它失去。”
          第九章
            子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好,爵位俸禄可以推辞掉 ,雪亮的刀刃也可以赤着脚踩着走过,中庸之道可是难以实行起来的呀!”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 ?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用宽大柔和去感化教诲别人,即使别人用不合理的作法来对待自己,也不施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啊!君子信守这种强。
            好勇善战,死了也不知道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强悍的人信守这种强 。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啊!立定中正而不偏倚,这才是最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自己却官路不顺,但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才是最强啊!
            国家政局混乱,腐败不堪,至死也不改变自己操守 ,这才是最强啊!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喜好探索隐僻的道理.行事荒诞怪异,即使能得到后代人的传述,我是不会去做的。
            君子遵循正道行事,但半途而废,我是不会去做的 。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 ,即使避世隐居,终身不为人知、不被重用而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这样做 。”


          8楼2014-07-02 19:05
          回复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诚而达到明白道理的,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达到诚的,叫做教育。诚就能明白道理了,明白道理就能诚了。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 ;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 ;能助天地化育万物 ,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次一等的是贤人,能由具体的道理推导到普遍道理,由普遍道理就能达到诚的境界,再由诚表现到表面,表现到表面就显著可见,显著就闪现出光辉,这光辉就能使人心感动,内心感动就发生变革,达到人心变革,就是人群受到教化了。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教化人啊!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 ,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
              译文:如果能达到“至诚”,就能预测未来。国家将要兴旺,一定会出现祥瑞的征兆;国家将要灭亡,一定会出现妖孽 。这些现象能用蓍草和龟甲占卜出来.或表现在某些人的动作行为上。祸福将要到来,是福,一定会事先预知 ;是祸,包一定会事先预知。所以说至诚如同神灵。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诚,是自我完成的;道,是我自遵循的。
              诚贯穿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离开诚‘事物本身就不存在。因此,君了以诚为最珍贵 诚。
              并不是完成自我就算完了,还要成全万物。完成自我,就是仁 :成全万物,就是智。人的本性是天生固有的,符合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发展规律,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合适的。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所以至诚是永不停止的。不停止就长久,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而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广博深厚就能负载万物;高大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久,就能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就会永无止境 。正因为这样 ,至诚不表现就自然显著,不活动就发生变化,不用操作就能生成万物。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 ,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 - 至诚,把它完全表述出来 。天地造成万物只靠至诚,所以它生成万物不可揣测。天地的道理真是广博、深厚、高大 、光明、悠远、长久啊!现在说我们看到的天,它光明一片;其实它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高悬在那里,万物都在它的覆盖之下啊!现在说我们所在的大地,被我们所占的不过是一小撮土而已;其实它的广博深厚,承载着华山而不显得重,容纳江河湖海而不泄露,万物都被它负载着啊!现在说到山,不过是一小块石头;其实它的广大,草和树生在上面,禽兽栖息在上面,宝藏从山里发掘出来啊!现在说到水,不过一句之多 ;其实它深不可测,鼋、鼍 、蛟、龙、鱼、鳖在其中生活,给人类繁殖着财货啊!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工之德之纯!”盖日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诗经》上说:“只有上天的明命,深远而又无穷 。”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吧!“啊,多么光明,文王德行的纯洁!”这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被尊称为“文” 吧 !他的纯洁永无止境。


            11楼2014-07-02 19:26
            回复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纲”,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译文:《诗经》上说:“穿着锦锈衣服,外面罩件套袍。”是因为讨厌花纹太显露的缘故。所以君子之道,深藏不露却日益显著;小人之道,显露无遗却日益消亡。君子之道 ,平淡雨不令人讨厌,简明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知道由远及近的原因,了解风从何而起的道理,认识由细微到显著变化 ;知道了这三样事,就可列入大德的行列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
                译文:《诗经》上说:“鱼儿潜伏水深处,也是明晰可见 。”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时,不感内疚,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有别人赶不上的地方,大概就是他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也能严格约束自己。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译文:《诗经》上说:“人们在注视着你在居室,你要无愧于神灵。”所以君子虽无动作,但很恭敬;虽不言谈,也很诚实。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缺钺。
                译文:《诗经》上说:“进奉诚挚的心意来感通神灵,这时肃静 ,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百姓也努力工作;不用发怒,百姓也被震慑,如见斧钺 。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译文:《诗经》上说:“只有德才能光明显著,诸侯都效仿实行 。”因此,君子忠厚谦恭,天下就能太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译文:《诗经》上说:“我心里有天生的德性,不必厉声厉色教训别人。”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化民众,是舍本逐末呀!”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诗经》上说: “德行轻如羽毛。”羽毛是有形可比的,“ 上天化育万物,无声无息。”这才是至高无上,无可比拟啊!


              13楼2014-07-02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