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12
  • 15回复贴,共1
古人云:天地一大太极拳,人身一小太极,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炼太极之拳!
故知拳术形势虽微,而其道大同天!天者,尽虚空之性德;地者,遍法界之道理。故曰穷理尽性而能知命(把握生命之初也)。
是故天道好生,人仰之生;地势承载,物赖以存!词文虽繁,理皆自然尔。
拳道衰微在于法理之不传!一因得之者秘不示人,学者入门无由;二因教授者述不能详,学者习练无法。皆师之过!故凡为师者,必当舍身忘利,念念以忧道之不传且将自己身失之!为不作罪人而尽心倾力符胜师道!如此,即不得其人可传,犹不失其道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蓄德修道之谓也!
                       2014、9、4


1楼2014-09-26 07:55回复

    太者,泰然之意,喻心神;极者,通达之相,喻体表。太极者,泰然而至于八荒之极也。亦曰心神泰然,肉体自在。然八荒岂有极哉?故拳学之道无止至之境耳。练功时每一举动,若能先处以泰然之心,自然一切法条理清晰,该当如何作为,了然在怀,不求通达而能通达,
    心净神明,慧发而道显矣!
    乐清倪侠杰


    3楼2014-09-26 22:15
    回复
      古人云:天地一大太极拳,人身一小太极,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炼太极之拳!
      故知拳术形势虽微,而其道大同天!天者,尽虚空之性德;地者,遍法界之道理。故曰穷理尽性而能知命(把握生命之初也)。
      是故天道好生,人仰之生;地势承载,物赖以存!词文虽繁,理皆自然尔。
                             2014、9、4
      拳道衰微在于法理之不传!一因得之者秘不示人,学者入门无由;二因教授者述不能详,学者习练无法。皆师之过!故凡为师者,必当舍身忘利,念念以忧道之不传且将自己身失之!为不作罪人而尽心倾力符胜师道!如此,即不得其人可传,犹不失其道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蓄德修道之谓也!
                             2014、9、4


      4楼2014-09-26 22:16
      回复
        拳学杂谈
        1·推手要敢于让对方把自己推出去,而不用力抵抗,看看会有什么结果也就是:对方的某种方法应用在我身上不同角度、而我不同的应对都会产生什么效应,因此而积累完善正确的应对方法。这种做法也是舍己随人的原则。
        2·练是炼本体即身体,欲以恢复先天自然的本能活动能力,具体是要寻求身、心,内、外,上、下,左、右,表、里对立之中的统一;用是用智慧即综合思维,可统一而能分散。
        3·守一不移,这个一起初可称为身体中正,不移即是在任何运动时都不失去中正包括神、形方面。神意为主,形体附属。肢体动作只是随意循环舒展,不能当家作主,否则主次颠倒,则无中矣。次谓神意,神意若在家则自在,在外能把握则内自无我,均是正境。
        4·无常人生五十年,苦恼无边都尝遍。因果报应每时有,不堪重负白发添。一天恍惚懵懂过,心在他处不知还。若无佛法在心头,难有余力度余关。
        5·无论高低,脚下松静,自然轻柔。腿即不会不合理受力,自也无痛疼。要如:心知脚下踩着蚂蚁,却不能将其踩死,自然渐渐能举动轻灵。
        6·人体疾病,大都来自于体内脏腑阴阳之不调。太极拳轻柔和缓的运动形式、运意去力的运动原则,完全符合天地万物之自然运动规律,通过合理如法的练习,可以迅速调理人体各部位的阴阳变动而使之趋于平衡、和谐如一;又因为动作的柔顺和缓,而使人心平气合,久常如此,自然可得祛病延年、修养身心之益。这就是太极拳所以养生的道理了。
        7·肢体若负重,则神意轻松;神意负重,自然肢体轻松;肢体若轻松,自无法获得锻炼功效。
        8·形意拳法之练习,每势两手交替回、去,不可各自为主,当共为一事,虽是各自努力,却是一体,前后关系作继而续之处理,继者连接相继,续者不断延续。
        又:和气者内外如一,内无停滞外无棱角,浑厚之基也。此切身之功,非单一心性修养可得尔。
        9·每欲运动之前,务须心静神敛!须知:凡动皆应由被动形成。只有完全松静下来,身与虚空同一,自然随意可动;自可以于静时、体会到肢体未能完全放松时的、不能放松处的僵紧,便可以在不动时,用尽万法使其处由松至柔,由若返虚而渐同于虚空,才可以随意升降运转。能随意,可谓之随心所欲。
        10·发明者:乃固有之物、被异物所遮障,或本有之理、为邪说妄言所盖覆,今则籍缘应机、去障除妄,使本原物、理重光再现,谓之发明,非创造某某之义也。
        11·大圣门字拳行功秘诀:头如山羊抵仗,腰如鸡鸣卷尾,脚如紫燕穿林,手如蜻蜓点水。
        12·八大劲诀:猿猴攀枝似扯帆(拉),蛟龙出水练铁拳(冲),铁牛耕地狮子劲(呼),黑熊吊膀抱成团(吸),烈马摇桩把劲盘(横),狸猫伸腰卧虎功(摇),白蛇吐信似射箭(叉),金鸡抖翎晃膀力(鞭)。
        13·问:若三体涵容万法,则应为无为之体,似应不露痕迹,混沌一气;劈拳则为已生有为之用,初时习练或当锤炼其偏。两者形势极似,然不知如何区分?
        答:三体是存无守有,古人语为抱元守一,神不外驰,求诚于中而不思善恶。劈拳是应物自然之举,神在内而心趣外,在内本乎自在,在外随机任运!三体是心性意静,劈拳是思寂神动!其形无异,其义有别!体则求静,以觉涵容万法之所以;用则随几,以得自然至诚之感应。是一而不二!虽曰不二,而又有别,但若真去分别,又在门外。以其不可分别,谓之真空,()真空而心净。以其自然应物谓之妙有,觉妙有而柔顺。不别是不可分别,能别是因缘而别。
        14·能否沉下在心意,不在架子高低!给它时间,心中又关注到,自然沉得下。若不如此,就是躺地下,也未必能沉。
        15·性是理,命是气,依理练气以养身体,依体明理以解大道,谓之性命双修。
        16·立身中正,须是一切法从自性流出,胸中如:一人做成某势而出,如影像般自小而大,渐远而愈大,以至充斥宇宙,一势成而一势又出,不必再在意前势,两势之间亦不必有相续意,否则即断矣!盖每一势均是自性圆满成就之果,圆具一切法,无须他法来补充(由此亦可明了“太极动即是法”之义,非诸势合成为一法也!)。凡动作绝不可心存有方向、乃至圆转感——虽是圆转,不能存心,存心即对待,即授人以柄矣!故太极实无直线,亦无圆动,只是旁人看似圆动而已!无论直行、圆转,均为心有所寄,有寄即失中正,有所依即无自在!


        5楼2014-09-26 22:18
        回复

          17·行拳虽要重心沉入脚下运动,却不可做得迟涩!何为迟?气不通达,欲行且止又不得不行;何为涩?力不从心,欲不负重却又无法减轻。皆是不能深明法理于身心。其实,重心沉下,虽有形动,而重在意落!故引气下行,使一身上下之阴阳分,而不是要将一身重量放置脚上负重而行。所以但只须意领气沉,精神领起,双脚间重心转换,如燕子抄水,于水面上轻轻滑过即是矣!
          18·单手发力在于身体整体的随气息而下沉!形式上表现为膝曲而身落,心意则引气直达足底,故要同时吐气。初时气机不畅而导致发力不顺乃正常之过程!可在击打物体时腕部有形下沉以助其势,加用些力亦无关系。
          19·人知为明,我知为暗,人我皆不知为化!此三劲一解。
          案:拳术之劲力,因功法不同而非一,故有门户之别。然一门技艺,一劲足矣!所以有许多说法,乃是功法进境之次第、境界深浅之别,不知其法理则无处下手,若是知之又恐执于一端,泥而不化。是以究学之道,既要认真,又需随缘,事来而心始现(处事之心),事去而心随空(无为本心),不执于已得,不滞于未明,随缘做事,进取随缘。理法不解需就教于高朋,功夫未得当质诸于自身!
          20·公转是随人而动,自转是自在转动!弧线不是公转,只是转动的路线形式而已。公转的功力由静极而生,自转则是因血气的流通而有相应的运动,两者犹如太极图中阴阳鱼之运动方向,看是一团,却是两个;看是两分,其实一致,唯别以先后与主次。
          21·对于法理-——功法的原理,初学者易多了解,明理后心里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自无过多杂念。但理拘常人,特笨特敏者,未必如此。如佛教唯识学说、尽一切名相、讲事究物,使人从根本道理上明白理解法相(万事万物之当机现象)之由来,此即常规大道。然此法易解万法之现象性理,而不易见到本性法理。
          对于笨人,所知越多,则愈觉烦累不堪,会因不知所措而无法踏实用功;而聪敏人,所知既多,则视万法可“一目了然”,多会觉得诸法“不过如此”,生大我慢,成所知障,而不肯踏实用功。
          笨人自知其笨,久而自卑,故不敢望成功。而敏人则知物过甚,意此掌中之物,何必急于成功?一者不肯进取,一者不急进取;笨人失之愚,敏者失之聪。两种蹉跎,一样结果,维笨人之愚来自无知,敏人之过在于自大尔。
          常人循序求学,积功自能渐进。即是踏实用功。
          踏实二字,乃是死心塌地、不事他顾,专念在此地行切实功夫。这些都是在明了法理的情况下、一志可达之事。若对法理稍有疑虑,便不能死心塌地、不事他顾,此先贤所以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尔。
          也莫羡他聪,也莫笑他愚!但梳理自家田地,盘算自家能干得几亩几分,如法作为,上天(功夫)必不负你!太上曰:自知者明!若不能自知者,徒羡他人聪敏而效法其简,只见他人省力,自己却难寸进矣。
          诸般法门,以养为要;诸养之中,养心最上。故伤身易调,伤心难治!2013·11·4
          太极拳术所谓功夫:乃是意、气、力有机结合而表现出之新产物,此物由心神主宰,由气机运化,当机体现,而其本无形声。故拳学之道,所以写意、运气、使力也。
          何为写意?意本神识所在,意重则心劳,意大则力僵,意强则气泄。是以用意之法,以轻描淡写为要。写之本身,又含转嫁之意。拳术乃无为无不为之道,既要不执,又须随缘。不执某法则新意可生,随缘应机则无为可期。
          何为运气?气者:周旋不舍流通之物,气运则生动,气泄则体重,气之通畅在于其运行顺遂;运者:运其流通之意,自然有引导之功效。
          何为使力?使者,派遣之意也,非好用武力之谓也!
          这些要求必要契合拳术每一动一静之时
          技击导论
          合理运用拳术的思想和动作,打击敌手的表现形式,叫做技击。我们常说的使用法,其实就是指的拳术的技击功用。
          太极拳技击和其它拳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思想性,及指指导下的不离常规却又超越一般常规之原则规律:同样是操控己知应付他人,太极拳要求的是“举动轻灵”,追求的是自然变化应付他人;同样是保护自己、打击对手,太极拳要求的是不以力抗而求胜,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同样是对场面的把握,太极拳要求的是避实击虚,追求的是“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
          (大多数人认为):太极拳就是由盘架子和推手两部分组成。盘为体,推为用:一定得经过推手练习,否则就得不到技击的效用,因此而有一部分不去练“体”,而直接奔赴“用”处,不练拳架(套路)而专事推手。
          只推手就能得到太极拳功夫?真是岂有此理。果然是这样,祖师爷当初就该把此拳叫为“推手拳”,因为拳名是依据其特点所定,如同拦手门的拳法称为拦手拳,刀术称名拦刀,特点突出则名符其实!既然叫做太极拳,而拳术的技击功效自然出自己身(盘架用功),而决不会是其它的东西!
          我们练拳练的是不同的拳架子,众多的拳架组成了拳术套路。运动身心叫做行功;而有功力,架子才会完整,所以又称为“功架”。能活用功架,就是常人所谓之功夫,术语名为技击术。
          尽管很多人练拳架子练得意识僵化,肢体死板,遇到情况往往惊慌失措,顾东难顾西,被人讥为“会五(武)术的打不过会六(流)术的”,但那是其个人的传承,用功乃至领悟能力的问题,跟拳术本身没有关系!饭是好东西,少吃一顿就难受,几天不吃要死人的;但假如你把一天的饭一次吃完,因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该怨饭吗?
          通过正确的传承渠道,学到了拳架,还需要花时间来反复锤炼,以证明其正确性,所以欲呼的“功夫”,即是时间的通称。
          当身心与拳架的思想要求相吻合时,拳架即为我心之意,我身即是架之体,才成为功架。有了功架,从技术角度说,即是获得了可整体收放的整体劲力,此时的身心可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有功才有架,功深架稳,愈稳则功夫愈深。体用一语始自古训。今人多以自己练功为体,与人较技为用,原亦无妨,但又有不学推手就无法达应用之功效的谬论,则不知始于何人?按体用的原理,杨家老拳谱《太极文武解》讲述极明白: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谓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身心也,谓之武事。
          又说:文者内理,武者外术;有外术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之本来面目,遇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术,徒思安静之想(流于空想),未知用于采战(踏实用功),差微则亡矣!从上可知:体用是一不是二,二是因外境变化而分为二,非真有二法;若执于分别体、用,则很难领会太极图的本义!
          其实,体若无心,不能尽得真体——真实之体感,无真实体感,焉有其用?所以说:体是体“用”之体,用是用“体”的方法。
          具体到法则,则有三:一攻二守三守而反击。进攻的心要在于攻其不备——攻其所不能防!迅雷不及掩耳,只是突然,突然发作不是太极道理,而有偷机之嫌。
          防守的心要在于持正守中,有不羁之神气,而无防守之意识,才可以做到契机赴感,随缘应对。以不变之原则,应无常之变化。不动心起念,不生攻防意,用功日久即可料敌于机动之先。防守反攻的心要在于不执于人我与对敌时的方法,亦不事先假设敌人从何而来,会用什么方法攻击,只管抱元守一。元同圆,比喻圆满虚无的形意;一是中正不偏的神意;舍己从人,以能随机而动。
          单一的攻守都是特定情况下的限制活动!而不能和其它功法融汇相和,所以攻守互补才是真正体用的程序进步法。
          毋庸置疑,拳法的应用首先基于对拳术之拳法拳理的理解和把握!理解得愈明了,练功时愈易得力,则把握程度就高,临敌发挥的胜算就有可能会大些。
          为什么说只是有可能呢?
          因为临敌应用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无私测验,这个无私表现在整体无偏性,没有侥幸可言。而把握拳术本义,进而把握自己身心的工作,只是在奠定一项基本原则而已。
          还要认识到:实战中是没有以弱胜强的。弱者是在形象上示之以弱而已,不是真弱!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投机取巧。功夫应用虽然追求的是巧妙,但这个巧妙是功夫娴熟的自然展现。如同理,我们虽然在寻找敌人的破绽,却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会出错。虽然自身具备力量,却不要寄希望于此力!否则,结果会使你很失望!
          2014、3、21


          6楼2014-09-26 22:19
          回复
            曹老师,后学冒昧了,看你推手,觉得当代太极拳家您的境界无人可抵,但有疑惑,假如你和董虎岭功力的人推手,你觉得谁胜谁负,虽然,他的推手可以说是乱来,境界不高,甚至可以说非太极拳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9-28 21:52
            回复
              推手是以太极拳阴阳旋转虚实变化的原理、舍己从人随曲就伸的体用规律、来验证自身对拳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本身只是一种练功方法,现代很多太极拳学人把他当做一种竞技要分出输赢的形式来理解和操作,已经偏离了拳道正轨!真正的武术家不可能只会推手,也不可能过分夸大和推崇推手的作用。
              董虎岭前辈练拳已达到“一举动周身轻灵”的地步,推手岂有乱来之理?是你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已。
              古人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练功的目的和思维方式和我们都不一样!没有可比性。何况
              练功练的就是 我们身心的反应能力,总有更好的,所以是无止境的,我只能说:董前辈的境界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8楼2014-10-02 13:44
              收起回复
                修行的要处是要识得自己!凡一言一行之时,一动一静之迹,总在心中,知其所以,而后然也!如:此一入息,从何处进来?又是如何进来的?进来后住何处?住几时?何时出?如何出?进我身时如何?住时如何?出时、出后是何景象?需刻刻由我做主才是!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12-19 07:02
                回复
                  行功时,我身有几许毛孔?须:根根直竖,我心中要明明白白!若有一根不立,即非圆满!必用尽一切法,使之如法,此内外通透也!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12-19 07:02
                  回复
                    拳法再熟、练后感觉再好,包括身心两方面的轻松愉悦,不论有多舒适,只要还有感觉、知觉,就还只是身体的层面,尚未入境(入境者无意识!),不入境则不能脱胎换骨,意虽一定程度自由,而身体不能自在。入境后弃绝意识,诸事未发而神自知之,即神而明之,境者神明之境也!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12-19 07:03
                    回复
                      练功是为了得“道”!而道的境界是给予而非索取,是付出而非得到,是舍弃而非执持,斯可与道相契,斯可谓道法自然!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4-12-19 07:03
                      回复
                        劈拳应肺,肺制一身之气,所以把劈拳练好就算入了内家拳门。(劈拳诀):劈拳似斧性属金,生钻克崩妙在心,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12-19 07:04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4-12-19 07:05
                          收起回复
                            至道原来不易传(凡圣异念),穷微究理了尘缘(难了故俗)。山头水降黄芽长(一点生机),地上雷升白雪填(万行自具)。慧月涓涓澄碧沼(天心一现),玄风细细卷轻烟(妙法自然)。木性金情交相合(气降性升),便是虚无太极圈(无碍圆融)。——重阳祖师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3-02 18: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