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行拳虽要重心沉入脚下运动,却不可做得迟涩!何为迟?气不通达,欲行且止又不得不行;何为涩?力不从心,欲不负重却又无法减轻。皆是不能深明法理于身心。其实,重心沉下,虽有形动,而重在意落!故引气下行,使一身上下之阴阳分,而不是要将一身重量放置脚上负重而行。所以但只须意领气沉,精神领起,双脚间重心转换,如燕子抄水,于水面上轻轻滑过即是矣!
18·单手发力在于身体整体的随气息而下沉!形式上表现为膝曲而身落,心意则引气直达足底,故要同时吐气。初时气机不畅而导致发力不顺乃正常之过程!可在击打物体时腕部有形下沉以助其势,加用些力亦无关系。
19·人知为明,我知为暗,人我皆不知为化!此三劲一解。
案:拳术之劲力,因功法不同而非一,故有门户之别。然一门技艺,一劲足矣!所以有许多说法,乃是功法进境之次第、境界深浅之别,不知其法理则无处下手,若是知之又恐执于一端,泥而不化。是以究学之道,既要认真,又需随缘,事来而心始现(处事之心),事去而心随空(无为本心),不执于已得,不滞于未明,随缘做事,进取随缘。理法不解需就教于高朋,功夫未得当质诸于自身!
20·公转是随人而动,自转是自在转动!弧线不是公转,只是转动的路线形式而已。公转的功力由静极而生,自转则是因血气的流通而有相应的运动,两者犹如太极图中阴阳鱼之运动方向,看是一团,却是两个;看是两分,其实一致,唯别以先后与主次。
21·对于法理-——功法的原理,初学者易多了解,明理后心里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自无过多杂念。但理拘常人,特笨特敏者,未必如此。如佛教唯识学说、尽一切名相、讲事究物,使人从根本道理上明白理解法相(万事万物之当机现象)之由来,此即常规大道。然此法易解万法之现象性理,而不易见到本性法理。
对于笨人,所知越多,则愈觉烦累不堪,会因不知所措而无法踏实用功;而聪敏人,所知既多,则视万法可“一目了然”,多会觉得诸法“不过如此”,生大我慢,成所知障,而不肯踏实用功。
笨人自知其笨,久而自卑,故不敢望成功。而敏人则知物过甚,意此掌中之物,何必急于成功?一者不肯进取,一者不急进取;笨人失之愚,敏者失之聪。两种蹉跎,一样结果,维笨人之愚来自无知,敏人之过在于自大尔。
常人循序求学,积功自能渐进。即是踏实用功。
踏实二字,乃是死心塌地、不事他顾,专念在此地行切实功夫。这些都是在明了法理的情况下、一志可达之事。若对法理稍有疑虑,便不能死心塌地、不事他顾,此先贤所以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尔。
也莫羡他聪,也莫笑他愚!但梳理自家田地,盘算自家能干得几亩几分,如法作为,上天(功夫)必不负你!太上曰:自知者明!若不能自知者,徒羡他人聪敏而效法其简,只见他人省力,自己却难寸进矣。
诸般法门,以养为要;诸养之中,养心最上。故伤身易调,伤心难治!2013·11·4
太极拳术所谓功夫:乃是意、气、力有机结合而表现出之新产物,此物由心神主宰,由气机运化,当机体现,而其本无形声。故拳学之道,所以写意、运气、使力也。
何为写意?意本神识所在,意重则心劳,意大则力僵,意强则气泄。是以用意之法,以轻描淡写为要。写之本身,又含转嫁之意。拳术乃无为无不为之道,既要不执,又须随缘。不执某法则新意可生,随缘应机则无为可期。
何为运气?气者:周旋不舍流通之物,气运则生动,气泄则体重,气之通畅在于其运行顺遂;运者:运其流通之意,自然有引导之功效。
何为使力?使者,派遣之意也,非好用武力之谓也!
这些要求必要契合拳术每一动一静之时
技击导论
合理运用拳术的思想和动作,打击敌手的表现形式,叫做技击。我们常说的使用法,其实就是指的拳术的技击功用。
太极拳技击和其它拳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思想性,及指指导下的不离常规却又超越一般常规之原则规律:同样是操控己知应付他人,太极拳要求的是“举动轻灵”,追求的是自然变化应付他人;同样是保护自己、打击对手,太极拳要求的是不以力抗而求胜,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同样是对场面的把握,太极拳要求的是避实击虚,追求的是“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
(大多数人认为):太极拳就是由盘架子和推手两部分组成。盘为体,推为用:一定得经过推手练习,否则就得不到技击的效用,因此而有一部分不去练“体”,而直接奔赴“用”处,不练拳架(套路)而专事推手。
只推手就能得到太极拳功夫?真是岂有此理。果然是这样,祖师爷当初就该把此拳叫为“推手拳”,因为拳名是依据其特点所定,如同拦手门的拳法称为拦手拳,刀术称名拦刀,特点突出则名符其实!既然叫做太极拳,而拳术的技击功效自然出自己身(盘架用功),而决不会是其它的东西!
我们练拳练的是不同的拳架子,众多的拳架组成了拳术套路。运动身心叫做行功;而有功力,架子才会完整,所以又称为“功架”。能活用功架,就是常人所谓之功夫,术语名为技击术。
尽管很多人练拳架子练得意识僵化,肢体死板,遇到情况往往惊慌失措,顾东难顾西,被人讥为“会五(武)术的打不过会六(流)术的”,但那是其个人的传承,用功乃至领悟能力的问题,跟拳术本身没有关系!饭是好东西,少吃一顿就难受,几天不吃要死人的;但假如你把一天的饭一次吃完,因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该怨饭吗?
通过正确的传承渠道,学到了拳架,还需要花时间来反复锤炼,以证明其正确性,所以欲呼的“功夫”,即是时间的通称。
当身心与拳架的思想要求相吻合时,拳架即为我心之意,我身即是架之体,才成为功架。有了功架,从技术角度说,即是获得了可整体收放的整体劲力,此时的身心可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有功才有架,功深架稳,愈稳则功夫愈深。体用一语始自古训。今人多以自己练功为体,与人较技为用,原亦无妨,但又有不学推手就无法达应用之功效的谬论,则不知始于何人?按体用的原理,杨家老拳谱《太极文武解》讲述极明白: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谓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身心也,谓之武事。
又说:文者内理,武者外术;有外术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之本来面目,遇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术,徒思安静之想(流于空想),未知用于采战(踏实用功),差微则亡矣!从上可知:体用是一不是二,二是因外境变化而分为二,非真有二法;若执于分别体、用,则很难领会太极图的本义!
其实,体若无心,不能尽得真体——真实之体感,无真实体感,焉有其用?所以说:体是体“用”之体,用是用“体”的方法。
具体到法则,则有三:一攻二守三守而反击。进攻的心要在于攻其不备——攻其所不能防!迅雷不及掩耳,只是突然,突然发作不是太极道理,而有偷机之嫌。
防守的心要在于持正守中,有不羁之神气,而无防守之意识,才可以做到契机赴感,随缘应对。以不变之原则,应无常之变化。不动心起念,不生攻防意,用功日久即可料敌于机动之先。防守反攻的心要在于不执于人我与对敌时的方法,亦不事先假设敌人从何而来,会用什么方法攻击,只管抱元守一。元同圆,比喻圆满虚无的形意;一是中正不偏的神意;舍己从人,以能随机而动。
单一的攻守都是特定情况下的限制活动!而不能和其它功法融汇相和,所以攻守互补才是真正体用的程序进步法。
毋庸置疑,拳法的应用首先基于对拳术之拳法拳理的理解和把握!理解得愈明了,练功时愈易得力,则把握程度就高,临敌发挥的胜算就有可能会大些。
为什么说只是有可能呢?
因为临敌应用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无私测验,这个无私表现在整体无偏性,没有侥幸可言。而把握拳术本义,进而把握自己身心的工作,只是在奠定一项基本原则而已。
还要认识到:实战中是没有以弱胜强的。弱者是在形象上示之以弱而已,不是真弱!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投机取巧。功夫应用虽然追求的是巧妙,但这个巧妙是功夫娴熟的自然展现。如同理,我们虽然在寻找敌人的破绽,却不能寄希望于敌人会出错。虽然自身具备力量,却不要寄希望于此力!否则,结果会使你很失望!
201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