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吧 关注:15,573贴子:745,541

回复:清朝为什么能征服苗疆,重在以苗制苗,驾苗为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窃贵州调剂事宜。已就臣愚昧之见。会商具奏外。更有一事。虽属甚微。然于苗情亦有关系。查诸苗之中。种苗之弩最毒。恃此拒捕。虽皆伏于箐内。所离颇远。中人不深。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从前督抚。亦曾设法收各苗之弩。以除此害。而深山野苗之弩。究难尽收。臣近访得苗弩药有二种。一种系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三月之后。即泄气不灵。蛇药熬数年可用。然单用蛇汁。其毒止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敷箭。其毒遍处周流。殆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蛮人。暗地卖入。其价如金。苗人以为至宝。臣非敢欲借此卸过于邻省。但既知有此。不敢不思杜绝之计。伏乞  密谕广西诸臣查访。如果有此树。请令认明形状。尽行伐掘。再既有此药。恐亦有解治之方。亦令访求。臣现今亦在云贵两省内捐赏遍寻解毒之术。若毒弩可解。亦治各省苗蛮之一端也。
  陈解弩毒药方疏
李绂
奉到  上谕一道。闻贵州诸苗之中。种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出两月之后。即泄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然单用蛇汁。其毒止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敷箭。其毒遍处周流。殆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蛮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以为至宝。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钦此。臣即于本日密檄行令思恩府知府。泗城同知。及泗城土府三处。严饬即刻查明毒树。速令砍挖。仍饬速觅解毒之方。兹据泗城同知林兆惠禀称。访问种苗弩箭。用药各别。苗用药。百草尖所熬。种用药母。配入蛇汁。查药母即系毒树汁晒成。凡树之汁。土人皆名撒。撒为汁之土音。故有汁之树名撒。在种家名制弩之药曰矿。汉人名之为药母。今此药已得。其色带紫。但此药虽有泗属土人贩买。卖入苗地。其树实出于左江地方。业经差人径往太平等处寻访。今于隆安地方。觅得其皮叶枝干矣。至解药之方。遍处细访。已得有解治之方。并敷治之法。但其药味尚未全得。且系草药。其名皆土音。其形状不能辨识。已觅能熬解药之人。往山中采取。俟药味齐备。卑职即偕之赴省。面禀一切。所有访得解救之方。先行列单呈览等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4-11-03 11:40
回复
    云贵总督鄂尔泰
    窃候补通判管一折。  颁发付臣查议。臣谨据愚见陈之。
    一药箭宜禁一条。臣查凶苗所恃。惟有凶器。臣自亲行长寨。已将定广各寨凶器。查缴无余。仿行通省。自可渐及。但查内地熟苗收缴颇易。边地生苗查缴甚难。若尽收熟苗之器械。或转受生苗之摧残。则外侮之来。反无以抵御。又不可不慎。今拟严定规条。通行各属。一切兵器。只许收藏在家。以防盗贼。凡白昼出门者。概不许携带。其有万不得已事。必欲夜行携带兵器者。先通知乡保头人。告以欲往某处。携带何器。何时回家。乡约给以图书号票。所过共几塘汛。则给以几号票。每一塘汛。盘验放行。收票登簿。每月终。乡保至塘汛查对。凡有白昼擅带兵器。及夜行无号票带兵器者。塘汛擒获。即行禀报。以盗贼论。倘有不行禀报者。即一同治罪。如此。则兵器虽不收缴。与收缴同。但须文武各员。奉行严明。庶能有济。至于箭药。多自川粤来。现已严示。并密访饬拏。其拏白放黑之说。臣自受事后。即行严禁。犯者惩以重法。今此风虽少减。尚未能尽净。总俟凶恶土司土目。尽情惩创。一归法度后。则此患可绝。若不治其本。纵时加翦伐。恐旋除旋长。终非远计也。
    一仓贮宜谷一条。臣查积贮之法。谷原胜米。然实心任事。存乎其人。不但存七粜三。可以长行。即青黄不接之时。减价多粜。俟秋成买补。既可推陈纳新。并可岁增余息。则仓廪日盈。灾荒无虑。岂不更善。然每见一经官粜。则徒饱吏胥。民不沾惠。轻斗粜出。重斗粜入。官减价而民未受减价之利。官买谷而民实受买谷之害。此弊江浙为甚。云贵亦然。臣自滇以来。凡银折印借民欠势压等弊。皆渐次禁止。其有亏短各属。尽勒限完补。逾限不完者。即指名题参。今已各知警惕。努力急公。至于米应易谷。虽经通行。现在犹未能画一。应俟各仓清楚后。少待秋成。则一转移间。粮务可以就绪矣。
    一黔省鼓铸一条。臣查黔省地方。地瘠民贫。故分毫出入。必须较量。轻戥潮银。所在通行。若换制钱。必先加戥折色。甚以为苦。况凶苗杂错。见财即杀人。往来行客。尤未便带钱。故鼓铸之议不果行。至于黔省产铜。原不止威宁一府。即不须运云南铜。亦可以供铸。但开采矿厂。动聚千万人。油米等项。定须预筹。若少不接济。则商无多息。民累贵食。一旦封闭。而众无所归。则结伙为盗。入寨为奸。诚不可不慎也。据臣愚见。必先开垦田亩。多积稻粮。则油米价贱。开采不难。而铜课既多。钱本不重。然后开局鼓铸。官私通行。则钱可当银。民自乐利。庶几可以行远。为现今计。似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11-03 12:00
    回复
      书办拟批宜行禁止一条。臣查书办拟批。原系锢习。缘上下文移。非吏不谙。是否定例。非吏不熟。故官不亲理。固全凭乎吏。官即亲理。亦半恃乎吏。江浙固甚。黔省亦未能尽除。以该吏等办事则识见原卑。见利则眼孔甚小。蠹胥奸巧。窥官之意指。乘官之懈怠。援例揆情。言之确凿。鲜有不为所愚者。该通判不准书办拟批之请。固亦清弊之一端。但官无识力。或少精勤。则内幕代劳之说。其弊实与书办拟批等。此诚居官之大戒。尤宜痛惩者也。总之事无巨细。务宜亲看。查例查案。原应分任。或平或反。断须自主。惟据理按律。竭力尽心。俾手胁恢匆怀杉。自权度不至于大差。至于才具庸惰。原不能自办。操守贪鄙。原不肯公办者。其弊又不止于衙书买缺。家人卖票矣。
       此疏不专言苗防以其无专类可归而大旨为抚绥苗疆而发故从其所重属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11-03 12:00
      回复
        明朝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清朝又对明朝的土司制度有所扬弃。清廷仍把少数民族土酋手中的军队作为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统治者频频调动土司军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的两大原因不容忽视,第一,八旗制度下的八旗兵疏于训练,远离疆场多年,战斗力下降就可想而知。第二,少数民族的人民自幼的生存环境不是太好,他们大多在山林中生活,山林之中毒蛇猛兽较多,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而且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从中可以窥见,这些人的军事素质较高。西南地区的苗兵的征募在清代史籍中数见不鲜。基于以上所述,清政府才得以征调苗兵参加许多军事行动,越到王朝后期,征调越频繁。对清代征调苗兵的军事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八旗制度的腐朽
        八旗制度在后金统一女真各部和清军入关、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入关后,清王朝感念八旗军功贵族的功劳,朝廷便制定了优待八旗将士的政策。与此同时,又对他们的活动做出严格的限制,不准八旗将士从事除职业军人以外的其他的职业。然而,事情往往不按人的主观意愿去发展,早在清世祖顺治帝时,他就意识到了八旗兵的腐化,“今八旗人民,怠于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1]
        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从清圣祖康熙帝到清宣宗道光中叶,这一时期八旗制度腐朽的表现是八旗将士仰仗朝廷和国家的供养过着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生活,军备废弛,军事训练如同虚设。第二阶段就是从道光统治中期开始到清穆宗同治帝截止,此时是八旗制度迅速衰落的时期。腐朽不堪的八旗兵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节节败退,迫使清政府与列强们议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正因为八旗制度不断衰落,八旗兵骄奢淫逸。清王朝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时,只得鼓励地方上的地主办团练及征调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这也和少数民族土司武装的骁勇善战分不开。因而,苗兵才得以被清廷征调参与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二、清王朝征调苗兵参与的军事行动
        清王朝征调苗兵参与了“征蛮”、“征贼”及“抵抗外来侵略”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一)征蛮
        “征蛮”就是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清代苗兵曾多次被征调去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在清世宗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中央政府派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流官非但不体恤民情,反而骑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乾嘉苗民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4-11-03 12:07
        回复
          苗兵曾多次被征调去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在清世宗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中央政府派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流官非但不体恤民情,反而骑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乾嘉苗民大起义就是其中一例。乾嘉苗民大起义是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至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间爆发的湘西、黔东北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光绪十一年重修的《湖南通志》记载了嘉庆年间时任凤凰厅同知的傅鼐领苗兵镇压湘西苗民的起义,“(嘉庆十年)二月初三日,傅鼐自领练一千名,守备魏光德等领兵四百名,苗守备尤八月等领苗兵二千四百名,初四日驰至夯坨寨,贼蚁聚山深,分骁苗数百过河迎拒,兵勇奋击,直扑山前,练勇疾绕山后夹攻,贼众溃败。”①苗兵为平定此次苗民起义出了不少力。道光二十七年(1847),湘西由于天气干旱爆发了严重的虫灾,更为不幸的是,在虫灾之后又有洪水灾害。颗粒无收。秋收季节过后,官府不顾百姓死活照样催缴屯租。为了生存下去,苗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在石观保、杨正富、杨贵儿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清政府调集多方武装才将这次起义剿灭,苗兵也在被征调之列。“(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营守备瞿腾龙、屯守备田宗藩等率兵练千五百人,督苗备吴永清等,以苗兵三千助战,连破贼苗于鸭保寨,乘胜直捣龙朋、科甲巢穴,尽获渠魁。”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4-11-03 12:07
          回复
            二)征贼
            “征贼”就是镇压农民起义,清代苗兵多次被征调到异地镇压农民的反抗。苗兵参与镇压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非川楚白莲教起义莫属。川楚白莲教起义是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至九年(1804)间在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爆发的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地主压迫的起义。为扑灭这次起义,清政府调动了陕西、广西、山东、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的清军、地方团练及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苗兵自然也在征调范围之内。“著和琳即于湖南苗疆各卡隘及后路防守兵内,酌撤二三万,派委镇将带领,由水路顺抵荆州,交永保调度。”[2]清统治者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三)抵抗外来侵略
            1.湘西苗兵乌涌抗英
            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湘西永绥、保靖、乾州、凤凰、麻阳等厅县的苗族和其他民族土兵六百余人,曾于1841年1月,在镇■总兵祥福的率领下,奉令开往广州抗英,驻守广州城南六十里的乌涌要塞。”[3]湘西苗兵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给英国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但因实力相差悬殊,最终未能抵挡住英军的猛烈炮火。“祥福战死,其中仅永绥士兵,就牺牲了四十余人。”③即便如此,英国侵略者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抗击法国侵略者
            (1)杨昌魁率领黔苗子弟抗法 杨昌魁,字经元,侗族。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咸丰年间,参与镇压过农民起义。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返回家乡。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杨昌魁奉皇帝的谕旨召集旧部苗兵奔赴前线。中日战争期间,他又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行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病逝于任上。
            清光绪十年(1884)八月十三日,法国领事代表法国政府向清政府宣战。三天之后,清政府正式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由此爆发。此时的杨昌魁已到而立之年,他空有一腔报效朝廷和国家的热血,只可惜报国无门。当时担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在得知杨昌魁不仅有一腔报国热血而且是一名能征善战的战将后,极力向上级举荐此人。不久,杨昌魁即被授予统领之职,清廷还命杨昌魁在家乡招募兵勇。这些兵勇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训练之后,成为了一支被当时人称为“苗兵”的威武、勇猛之师。
            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侵略军在夺取了越南的谅山、文渊后,立即向中国广西的镇南关发动进攻。广西提督苏元春命杨昌魁率所部苗兵开赴镇南关前线,配合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老将军作战。《三穗县志》记录了杨昌魁部苗兵英勇抗击法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4-11-03 12:08
            回复
              清朝沿袭、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土司制度及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土司武装依然被清王朝统治者纳入到国家军事体制中。满洲贵族引以为豪的八旗兵在入关后不断腐化,战斗力日趋下降,清政府在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和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时,只得依靠地方团练及征调少数民族土司的武装力量。因而,苗兵才频繁地被中央王朝征调参加一系列军事活动,如镇压少数民族反抗、剿灭农民起义及抵抗外来侵略等等。苗兵的这些军事活动有利于维护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事业。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4-11-03 12:10
              收起回复
                看完兵政苗防,清朝总结吸取并改进了前几个朝代的防苗战略,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来开辟管理苗疆,清朝的确在苗疆下了承重的血本及智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4-11-03 1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