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_琴姬吧 关注:4贴子:208
  • 4回复贴,共1

≈∫杂|谙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08-05-31 21:46回复
    唐·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以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其中以最后一句最有名。 
    〔析赏〕现在,我把你送的明珠还给你了,一阵心酸,忍不住一颗颗眼泪直往下垂,啊!我多么恨!恨我们不是相逢在我还未出嫁的时候。(“恨不”双做“何不”) 
    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今人每喜用“还君明珠双泪垂”难舍难分的感情的辞谢,用“恨不未嫁时”来惋惜所思慕的异性的已婚-相逢恨晚也。 
    根据记载,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张籍的《节妇吟》和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是最有名的两首。


    2楼2008-05-31 21:46
    回复
      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圣叹
      莫打黄莺儿,任它枝上啼。啼时惊妾梦,免得到辽西


      3楼2008-05-31 21:57
      回复
        摸鱼儿-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过全词未必了解,今天特将其录下,并讲一讲其中的故事。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早就知道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直到现在才读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读懂了它。后来一直很喜欢,常常默默念着那一句句刻骨铭心之语。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当初绫子初见此词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


        4楼2008-06-01 10:30
        回复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5楼2008-06-01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