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23,464贴子:104,423,823
  • 13回复贴,共1

为什么厦门一直发展不起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厦门在中国究竟算几流城市?民间流行的论断是这样描述的:“厦门以一个三流城市的底子,挤进了二流城市的行列,却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一流城市,这就是厦门人的痛苦所在。”


IP属地:四川1楼2016-06-12 14:18回复
    可厦门真的算是没有发展起来么?房价,是城市经营的最好注解。大家用脚投票:如此一个美丽的城市,美好生活的所在,让人念念不忘的地方……这么多人来了,这么多人在此安家,颐养天年,抚育后代。
    发展,从来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结果。厦门人对现状不满意,收入水平与房价如此的不匹配。我们不禁要问:
    厦门的未来是什么?
    厦门的支柱产业是什么?
    厦门发展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美丽厦门”靠谱么?
    大兴土木的思路还跟得上时代么?
    创新,厦门真有比较优势么?
    今天选取一篇旧文《厦门,你将何去何从》,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文中的观点和判断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无甚误差。我们先浪漫的回顾过去,再思考今天,展望未来。厦门现在的路,走对了么?


    IP属地:四川2楼2016-06-12 14:19
    收起回复

      尴尬的特区
      失之交臂
      前些日子,位于高崎的联检大楼终于拆了,现在坐车经过那里,看到的是一片突兀的空白。这座联检大楼,曾经入选为厦门十大标志性建筑,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它的宿命就是成为一堆废铁。它顽强地在那里站立了十几年,所起的唯一作用就是阻碍交通,让人奇怪的倒是它为什么没有更早被拆掉。在我看来这座联检大楼的尴尬经历正是厦门特区命运的象征和隐喻。
      当初,建立这座联检大楼的初衷是为了把厦门岛拦截起来,以便于在岛内“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起到类似于深圳封关管理的作用。然而大楼建好以后,中央的政策风向却开始转变了,特区的优惠政策逐渐向所有城市扩散,而厦门的“自由港”政策却不了了之。

      80年代,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几个圈,厦门有幸成为这几个圈当中的一个。于是昔日的海防前线、边陲小城一跃而成为中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经济特区的身份也吊足了厦门人的胃口。然而历史给厦门的机遇似乎就此到头了,厦门先后几次在关键的节点错过了发展的机会,在人们的对特区的期待中渐行渐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石化大王王永庆密访大陆,最终拟定了“海沧计划”, 计划在厦门的海沧投资70亿美元,打造一个石化王国。70亿美元在当时不谛是一个天文数字,该计划因此轰动一时。当时海沧的地都平整好了,然而,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海沧计划最终破局流产,转而投向台湾本岛的云林麦寮。(也有一说,海沧本来就是王永庆跟台湾当局谈判的一颗砝码,无从考证)。这是厦门自特区成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如果“海沧计划”能够实施,厦门的命运是完全有可能为之改写的。然后就是1994年的自由港政策,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最终以高崎联检大楼赋闲14年被拆除而收场。


      IP属地:四川3楼2016-06-12 14:19
      收起回复
        小器的厦门
        然而,比起这些“客观”因素,厦门(乃至整个福建)更为人所诟病的是人的因素,是主政者的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这种指责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在特区成立之初,厦门拥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却没能大胆地先行先试,导致厦门在起跑线上就慢了一大截,并且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赶上。犹记得当初厦门经济特区还局限在湖里区一隅的时候,厦门的第一家外资企业是一家印尼华人投资的印华地砖厂,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家印华地砖厂仍然默默无闻地挤身于疏港路上一片仓储物流企业之中。
        曾经是厦门骄傲的厦华、厦新两家电子企业,上市公司,如今早已当年之勇,成为一对难兄难弟,正在为保住上市公司的资格苦苦挣扎。从90年代开始,一直听到周围的人们在感慨着厦门的保守和封闭,或恨铁不成钢,或心灰意冷;或发诸于言语,或形诸于笔墨,直到今天仍不绝于耳,几成老生常谈。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这些批评和抱怨,在潜意识里都是以一流城市为参照的,同为特区,以深圳为标杆,甚至是和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相提并论。厦门以一个三流城市的底子,挤进了二流城市的行列,却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一流城市,这就是厦门人的痛苦所在。
        通俗点说,就是“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再说得严重点,就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事实上当初的四大经济特区,再加上海南,真正成功的只有深圳。其它特区的命运:海南泡沫;珠海始终没有做大;汕头除了假发票,啥也没有。相比之下,厦门的发展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在几个特区中,从经济规模,城市建设,人文发展来看,厦门都仅次于深圳。当然,这种差距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差距,这也是人们对厦门的不满之处。骂骂厦门的“小器”、“不思进取”,固然痛快解气煽情,却很少人从厦门的先天条件,地缘关系,城市定位出发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


        IP属地:四川4楼2016-06-12 14:20
        收起回复
          先天不足
          在我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厦门地处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拥有天然良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被列为经济特区,应该说拥有了一定的“天时”和“地利”,然而,比起深圳特区所拥有的蛇口开发区、封关管理、深易所等高起点的优势,厦门特区尽管也有一些机遇,却都失之交臂。
          这导致了厦门特区的前十年,几乎是无所作为的十年。这十年的差距,决定了厦门的发展命运,尽管其后,厦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然而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遍地开花,经济特区实际上只剩下象征性意义,厦门再也没有象深圳那样超常规发展的机会了。今天回首这段历史,当然有很多值得反思甚至扼腕叹息的地方,然而如果仅仅一味地归因于“保守”,恐怕不免失之于偏颇。
          当时中央设立的经济特区,在经济上几乎都是“不毛之地”,实际上就是当成一个试验品,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不会影响大局。因此深圳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异数。经济特区只是为成功提供一种可能,而不是成功的必然,对厦门亦然。在我看来,厦门经济特区发展不尽人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先天不足。与深圳特区乃至长三角、珠三角其它发达城市相比,厦门先天有以下不足:


          IP属地:四川5楼2016-06-12 14:20
          收起回复
            1、地缘优势,荡然无存
            深圳靠近香港,厦门靠近台湾,看似相同的地缘条件,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深圳和香港之间,有陆路通道相连,可以保证人流物流畅通无阻。而厦门和台湾之间,隔着一道台湾海峡,“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台湾和福建的直接往来。而政治上的“海峡”更使得两岸长期以来无法直接“三通”,必须绕道香港,这样,厦门的地缘优势事实上荡然无存。落户厦门的台资企业,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而当台资真正大举登陆的时候,他们却弃厦门福建,直奔长三角、珠三角而去,全然不顾闽台之间的“法缘、商缘、文缘、地缘、血缘”关系。可以说,厦门经济特区从设立之日起,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对台优势的初衷。
            2、区位尴尬,难有做为
            从全国一盘棋的经济格局来说,厦门处于环勃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北中南经济三极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地位尴尬,经济辐射范围有限,只能及于本省的闽南、闽西,勉强延伸到江西省,还要和广东、上海争夺,而且直到本世纪初,只有一条出省铁路。因此以厦门的区位条件,充其量只有成为地区性经济中心的潜力。


            IP属地:四川7楼2016-06-12 14:21
            收起回复
              3、地域狭小,产业无链

              打开福建地图,你会发现厦门在福建九地市中,面积小得可笑。事实上,厦门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面积最小(1565平方公里),人口最少的一个(常住人口243万)。这个面积比起香港、新加坡并不算小,然而在内地仍然需要数量积累的经济模式下,面积的狭小使得厦门少了很多工业布局的回旋余地。从大环境来看,福建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对于农业来说是如此,对于工业又何尝不是。层层山岭将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分隔开来,福建空有天然良港,却无足够的经济腹地,与珠江水系串联起来的珠三角城市群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长三角)。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得福建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众多外资企业无法在福建扎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IP属地:四川9楼2016-06-12 14: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35楼2016-07-16 12:00
                回复


                  IP属地:四川66楼2016-09-17 12:16
                  回复
                     厦门房价疯涨之时,当地不少上市公司却在遭遇经营困境和天灾的双重打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8月份部分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截至8月,厦门房价较去年底已经上涨高达44%。仅次于深圳,成为今年房价上涨最快的黑马。而在厦门房价暴涨的当下,厦门近半的上市民企利润出现下降甚至亏损。
                      厦门民企陷入困境 半数利润下跌
                      财报数据显示:除去新上市的5家公司外,当前厦门1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有7家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占总数的一半。下表为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mbcaijing)根据上市公司数据绘制的厦门上市民企净利润:

                      注册地位于厦门的一些国企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好过。8家上市国企中,有3家利润出现下跌。盈利能力最强的依然与房地产脱不开关系。今年上半年厦门上市国企中利润最多的是建发股份,该公司8.6亿元的净利润中有5.1亿来自房地产业务的贡献,同期房产利润增幅达到62.38%。
                      上市企业不断裁员 人均薪酬多在10万以下
                      利润下滑的同时,不少厦门上市公司在裁减员工数量。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2015年14家民营上市企业中有7家员工总数出现了减少。这与前几年厦门上市民企员工总数持续增加的趋势相反,在2012年这14家上市民企的员工总数还增加了近3000人,增幅近10%。
                      即便把范围扩大到全部的36家上市公司(包括国企、集体企业、民企等)情况也不乐观。36家中有13家员工数量在减少,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上市公司普遍的员工薪酬水平通常较整体水平略高,但即便是以此作为参照,厦门的高房价依然是沉重的负担。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厦门7月新建住宅的均价已超过27000元/平方米;房价仅次于深圳、上海和北京。
                      2015年厦门上市的民营企业中,有12家企业员工人均薪酬低于10万元,人均员工薪酬最低的为新华都,人均薪酬仅为4.56万元。对于很多三四线城市而言,这样的薪酬水平并不算太低,但当前厦门的房价早已经跻身一线城市行列。下表为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mbcaijing)根据Wind数据以及相关财务准则计算的厦门上市民企人均薪酬:

                      


                    IP属地:四川72楼2016-09-28 22:44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7-12-25 21:30
                      回复


                        IP属地:四川91楼2018-05-21 13:05
                        回复


                          IP属地:四川93楼2019-04-03 10:14
                          回复


                            IP属地:四川94楼2019-04-03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