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吧 关注:1,839贴子:20,966
  • 4回复贴,共1

郝姓,可能源自于赤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研究古汉字,有了巨大发现。原来春秋早期的一些历史,真的都在胡扯。
本文属于兴致使然,纯属乱放炮,有毛病不要太在意。但是这个发现,可能解决了好几个姓氏的源头,以及一些所谓古代“少数民族”的真相。
在此前,请关注这三个字:
赤,粤语发音 cek3 http://www.yueyv.cn/?keyword=%B3%E0&submit=%B2%E9+%D1%AF
郝,粤语发音 gok3 http://www.yueyv.cn/?keyword=%BA%C2&submit=%B2%E9+%D1%AF
墙(廧),粤语发音 coeng4 http://www.yueyv.cn/?keyword=%8FZ&submit=%B2%E9+%D1%AF
很相近对不对?请继续往下看


IP属地:北京1楼2016-08-22 16:19回复
    这个发现,是从“右耳旁”开始的。因为玩游戏,发现很多诸侯小国,名字都是带右耳刀的,例如郑、邓、郧、邿、邾、鄫、邗、邢、邹、郐……
    右耳刀,阝,源自于小篆的“邑”字旁,被隶书所简化(繁体字破坏传统文化有没有?)。
    例如,郑就是“奠邑”,邢是“开邑”,邾是“朱邑”,所以多数右耳旁都是地名,只有都、鄙、郡、郊、乡等是作为城市乡村的某个位置。
    也就是说,除了“都、鄙、郡、郊、乡等”这几个字外,其他所有右耳旁,都可以追述到某个城邑,甚至可以就可以等同于一个诸侯国名!!
    这样一个一个字去查,更细节的东西发现了!你以为很常见的字,偏偏就是诸侯国的名字!最差也是一个城邑。
    郎——某个被鲁国灭掉的小国,鲁有二郎。
    邮——垂邑,不要告诉我说不认识邮的繁体,关中原来有某个垂国,秦国的都城曾经是啥?西垂啊。
    鄱——鄱阳湖,源自楚国之番邑,但这个番邑名字源自于中原的番国。
    郴——湖南郴州,“林邑”,源自于大舜流放地。居然跟交趾某地是同一个名词。
    同时也发现了很多被遗忘的诸侯国
    ——鄚国,河北任丘,后来莫州就得名自它,燕国附庸。
    待续……待续


    IP属地:北京2楼2016-08-22 16:21
    回复
      然后,笔者的目光集中于某个字了——“郝”。
      下面先说我总结的春秋考古三大定律,后两条只提结论,先不说论证。
      第一定律:带右耳旁的,百分百一定是地名,八成是诸侯名。
      第二定律:戎狄蛮夷,前缀名一律都是姓氏或者国号、族号、地名(四者往往一回事),例如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没有用形容词的。只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几个大而化之的词例外。
      第三定律:孔子说过“春秋无义战”。一直不懂,难道抗击蛮夷入侵,也不是义战?现在明白了,原来春秋根本无外战!


      IP属地:北京3楼2016-08-22 16:21
      回复
        有人说什么,白狄是白种人,还巴拉巴拉说什么古代中国人其实是雅利安人。我呸呸呸。赤狄,难道还是红种人呢?长狄,居然真有人,论证成了巨人族。
        再次重申第二定律,不管什么白狄、赤狄、长狄,都是姓氏前缀,或者地名前缀。
        和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芮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一样。
        上面说了,郝姓,就是赤姓,赤姓就是郝姓。赤狄,就是赤姓之狄,或者是赤邑之狄。姓郝的朋友们,你们祖上也许真的不是赤狄,但赤狄肯定是得名于你们祖上的封地——赤邑,这个肯定跑不了。
        赤狄的活动中心是不是太原呢?虽然差一点,但也差不多。
        有一个关键词,请记住——廧咎如氏。
        廧咎如氏,被确认是春秋时期赤狄的一支。这个名字很奇怪,非常不像中国人名。但如果用粤语发音对照一下,就能明晰得多。
        这就是第一段我要说的事情。
        廧,和赤、郝两个字的发音非常接近。可以认为,就是“赤”的听读。
        赤狄的几个部落——廧咎如氏、潞氏、铎辰氏、皋落氏、甲氏、留吁,好几个都是发音的听读,并不是真实汉字写法。如果照着字面去解释,离真相就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说,廧咎如,就是“赤咎如”或者“郝咎如”。而且一定要记住,廧咎如氏的地望就在山西太原!最后被晋国所灭,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晋阳城。
        为什么郝姓人,变成了赤狄呢?
        这就是第三定律了——春秋无外战!
        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蛮夷戎狄,只不过是对某些部族甚至正牌诸侯国“不服王化”的贬义而已。楚国不服王化,被称为荆蛮。申国造了反,就成了申戎。徐国自己称王,就成了徐夷。芮国还是姬姓,被秦国扣上芮戎的帽子,给灭了。
        突然冒出那么多个姬姓戎,姜姓戎?反常往往就是错误。明明都是皇亲国戚了,都不算主体民族?堂堂中华,河西走廊以东、燕山以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覆盖一遍又一遍了,那里还有什么“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原腹地出现少数民族,本身就是历史大笑话。
        再以郝国和太原为例,在春秋之前太原地区就已经拥有很发达的农业文明,有台骀治水的传说,已经属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并且有丰富的考古证据。
        另外,检阅了一些诸侯国的名词,发现西周末期国人暴动很频繁,遍布一些诸侯国,而且真就有些诸侯国被起义成功了。然而就是因为暴民低贱,被史官们不屑,这些诸侯国的结局被泯灭于史书。往往只能从汉字上去找线索。
        所以,很有一些所谓的蛮夷,只不过是脱离了天子、诸侯统治的部族或国人。不服王化,就是夷狄!
        以赤狄为例。郝国在西周末期,发生国人暴动,诸侯被灭国,某个国人当了权实现“共和”,或者干脆是诸侯本人不服周天子管了。于是郝国变成了赤狄。所以说,赤狄就是北方的楚国!
        而且,赤狄郝国和荆蛮楚国的情况十分类似,扩张十分迅速,附庸吞并了若干周边小国,于是有了“十五氏”之称。其中,还有潞氏(潞国)、甲氏(格国)、皋落氏(洛国)这种典型的诸侯国。
        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其实就是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战争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外族入侵。


        IP属地:北京6楼2016-08-22 16:42
        回复
          再提示一下,“厉王奔彘”。
          周厉王年间(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最后导致“共和”,而周厉王逃难的地点——“彘地”,就在陕西霍州彘水,距离太原很近了。
          按照春秋地图,这里已经是“边疆地带”。但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完全不合常理。
          如果联想到郝国的存在,可以设想一下有可能出现了这种情景:
          郝国为首,拉起了15个小诸侯国,竖起了勤王大旗,庇护了周厉王达十四年之久(到公元前828年)。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集团保护,逃到边疆蛮荒之地的君王,在众多追杀之下,怎么可能支持了十四年之久?
          郝姓的祖先,非常可能成为“国人暴动”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要角色,但却泯灭于史书。
          作为一个结果,就是郝国、郝姓以及十五个诸侯国此后全都不再服从随后的周王,并且被诬蔑为赤狄,这也是周王朝失去天下之心的开端。


          IP属地:北京7楼2016-08-22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