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6,141贴子:10,011,209
  • 11回复贴,共1

人生自是有情痴——我和《红楼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红楼一书真名世,千古谁堪仲伯间
唐有传奇,宋有话本。唐宋以降,中国古典小说进入创作繁荣期,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其中以“四大名著”和《金品梅》最为脍炙人口,水浒写义,三国写忠,金瓶写欲,红楼写情,各自拥粉无数。据我所知,“大旨谈情”的《红楼梦》号召力最大,自嘉庆年间就有“开谈不言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之说。目前百度“红楼梦吧”有三十七万多人关注,帖子近九百万篇,可谓出类拔萃,独占鳌头。瞿秋白先生在《多余的话》最后写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很可再读一读”,萧红临终说“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我相信每个红迷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IP属地:上海1楼2018-03-29 00:40回复


    IP属地:上海2楼2018-03-29 00:44
    收起回复
      二,寂寂寥寥乡野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在三年前,即便是家人,估计也不会知道我是铁杆红迷,因为从不和他们谈论这些。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给人印象是呆头呆脑笨手笨脚的那种,像我这般不懂诗情画意的人怎么可能爱上满纸风花雪月的《红楼梦》呢?说起来还和我的祖父有关。
      祖父很好学,三十年代初就读于海州师范,在老家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地方算是个文化人,因为第一个孩子夭折于庸医之手才半路出家改行行医,他骨子里最爱的还是文学。记得小时家里有两只书橱,一个大点的放医书在小姑房间,一只小点的放文学书籍,用祖父话说是闲书,在他自己房间。还有很多不常看的线装书放不下,就用两块木板夹住捆得整整齐齐一摞摞挂在墙上。那时家里开药铺,在我上学前祖父都是用药品包装盒剪成一张张纸牌写上字教我认,读一二年级时对我而言课本上是没有生字的。记得九岁那年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七剑下天山》,当时记忆力特别好,至今楔子中的“调寄八声甘州”还能一字不差的背得出。原来书中有另一个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家里能看懂的书籍几乎都看了。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四年级结束后的暑假,白天放牛时看,夜里躲到蚊帐里看,用贾宝玉的话讲“就是连饭都不想吃呢”!待到一部书啃下来,三本人文版的《红楼梦》都成“破菜饼”了!自此《红楼梦》融入我的灵魂,宝玉摔玉的泪眼,黛玉题帕的轻叹,湘云醉卧的娇憨,多少旖旎的情节都交织在懵懂少年的梦中。


      IP属地:上海3楼2018-03-29 00:45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18-03-29 00:46
        收起回复
          三,祖考今已辞人世,再有疑难可问谁
          祖父生前勤俭节约,但是从来不吝于买书,对此祖母颇有微词。记得有一次中饭时分,看到一个陌生人满头大汗的背着一个床单扎成的大包裹来到我家,后面跟着兴高采烈的祖父,原来老人家心血来潮一下子买了几百块钱的书,仅仅一套新版的《辞海》就花了近两百,人家看我祖父年迈拿不动给送到家了。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末,一般中学老师月薪才几十块钱。为这事祖母不知唠叨了多少天。
          祖父因为看书多,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他总不会失望。然而在老人家临终前的一个月,他竟然因为《红楼梦》的问题而问我,遗憾的是我当时不能给他解答,对这事至今不能释怀。
          清楚记得那年我读初三,祖母已经过世,祖父离开旧宅在村西首的叔叔家生活。我清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晚霞如火一样烧红西河堆的树林,祖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来到我家,他气喘吁吁的问我:“东亚,你知道唐伯虎写过什么诗是句句有花有月的,和林黛玉的《桃花行》前几句很像,诗名我记不清了。”我回答他不懂,没背过唐伯虎的诗。
          祖父当时失望落寞的神情令我揪心,要像如今有网络就好了,老人家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我从此发誓一定要熟读文本,把能找到的《红楼梦》资料都看一遍。后来看了俞平伯的《红楼梦辩》之后才知道祖父问的唐伯虎诗是《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可是阴阳两隔,我再也不能告诉他了!


          IP属地:上海6楼2018-03-29 00:47
          回复





            IP属地:上海7楼2018-03-29 00:48
            收起回复
              四,有病不求医,无聊读红楼
              一辈子顺风顺水的人不多,厄运可以随时造访任何人。零九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令我堕入人生的苦海。
              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室外骄阳似火,马路几无行人。和往常一样午休后我便准备起床上班,忽然腰部一阵刺痛,感觉身子一下子不是自己的了,怎么努力都爬不起来。随后几个热心同事把我抬到楼下,打车送到上海十院。忙忙碌碌一系列检查,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医生说我还年轻,手术有一定风险,万一失败肯定瘫痪,建议保守治疗。我当时真的蒙了,因为身体一直强健如牛,从来没生过毛病,怎么会这样?我头脑一片空白,像刹那间沉入冰冷的海底,几近窒息。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保守治疗,大热天不能用空调不能吹电扇,最惨的是还要用一种药枕在腰部热敷,天天形同受刑,整整一周没有下楼。
              行动失去自由的人难免胡思乱想,如果真的从此站不起来我总不能拖累家人呀!悲观,绝望,我甚至想到若干种自我了解的方法。要知道我是读过《红楼梦》的人,书中寻短志的人不时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显现!二姐吞金三姐饮剑,我无金无剑,似乎都难效仿。我住的地方跳下去就是苏州河,可是怎么爬得上窗户呢?再说贾环形容过投井的金钏,头泡的那么大,身子泡的那么粗,去医院麻烦同事抬上抬下就够难为情了,总不能再恶心人家吧?看来自沉也不是好主意。先苟活着再说吧!
              百无聊赖中,读书做笔记是我生活的全部。每天看红楼消遣,看一页撕一页,心想不会再看下一次了!一部《红楼梦》伴我度过那段炼狱的日子。天公垂怜,十来天后我竟然能挣扎着站起来了。今天想来,是举家食粥著书黄叶村的曹雪芹给了支撑的信念。


              IP属地:上海8楼2018-03-29 00:49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9楼2018-03-29 00:49
                回复
                  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前面说了,因为种种原因,《红楼梦》文本自然烂熟于胸,多少也有点自己的感悟。一二年上网偶然发现百度有个“红楼梦”贴吧,觉得是很不错的交流平台,于是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读书笔记也贴上去。不承想接连有几个帖子都被置顶加精,尤其一篇《风波不信菱枝弱——叹香菱》,短短一周点击就突破十一万,跟帖五百多个楼层,虽说网上都是自娱自乐,但是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这里特别要感谢上海作协的魏鸣放老师,是他鼓励我到实体报刊投稿,结果第一次投到《文汇报》就刊发了。以后在《静安社区报》《徐州日报》和《红迷驿站》《红楼天地》《素约红楼》《红楼梦研究》等订阅号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计二十余万字。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成就,二零一六年还被静安寺街道推荐为上海市五十名阅读推广人的候选人,算是对我这些年读红的一点认可。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3-29 00:50
                  回复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3-29 00:53
                    回复
                      六,四海交情残梦里,半生心事断编中
                      用陆游这句诗形容我自己再恰当不过。红楼未完,故曰残梦。孔子学《易》,韦编三绝。我从十一岁初读红楼,迄今也已翻烂几部矣,说断编也不为过。五湖四海,同为红迷,结识网络,实为幸事。又因资质愚钝,每每为书中人物命运困扰,常常夜不成寐。偶尔读至妙处,或咬牙切齿,或嘻嘻自乐,情思萦逗,几近痴迷,尤为可笑也!人情冷暖,聚散无常,《红楼梦》是最能反映真实人性的作品,我从中既读出温暖也读出凄凉。
                      经常有好心人提醒我写《红楼梦》评论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是玩物丧志。我总是笑笑不置可否。石崇夸富,原宪甘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再说读《红楼梦》的快乐实在不是谁都能理解的,人生就这么回事,做自己想做的才是王道。
                      我爱红楼,无关风月!


                      IP属地:上海12楼2018-03-29 00:54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13楼2018-03-29 00: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