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师吧 关注:7,196贴子:56,416

*````*````浮生百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 

续这篇浮生百感,源起一位朋友的一句话,那日在西子湖畔的湖畔居,楼外风雨交加,平静的西子湖竟也波澜起伏。 

“现在如果有人落水,会被淹死的。”我说。 

“人有很多的感受,将感受记录下来,对未来是一种启迪。你看今夜的西湖如此的不平静,如果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写,谁又知道宁静的西湖也暗藏着杀机?” 

这时的她如一帘幽梦般的宁静…… 



1楼2005-10-29 18:47回复
    看世说,话出世入世 

    世说里有一则故事: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简文帝时期内乱频繁,强敌压境,晋家江山风雨飘摇。出家高门的谢安被认为其雅量足以镇安内外,可是,谢安本人却“无处世意”,高卧东山坚不出仕。 

    简文帝虽是个窝囊皇帝,在位两年一直战战兢兢,害怕被独揽大权的桓温废黜。可是他虽无济世之略,却有知人之明。谢安虽放情于丘壑,纵意于林泉,泛舟于沧海,似乎真的“去伯夷叔齐不远”,但其每次外出游赏,总要携妓相陪,据此简文帝断言:“安石必出。”理由是:“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一个纵情声色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归隐的,即便你有“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如果不放弃你的激情与冲动,不甘心平淡的生活,如孔明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也就成了空谈。


    2楼2005-10-29 18:47
    回复
      看西游,话世相——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段故事,是西游记中最大的冤案,而唐僧、八戒、白骨精在这个故事的也都有“上乘”的表现。 

      西行路上几乎所有的妖精都想吃唐僧肉,白骨精当然也是筹划以久,而她最大的障碍就是嫉恶如仇、善于识妖降妖的孙悟空了。白骨精并没有移山倒海的本事,也没有呼风唤雨的能耐,但她擅长变化,了解并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这也是造就这场冤案的根本所在。 

      女人的浑身都是法宝,秋香曾用“三笑”使唐伯虎神魂颠倒,而白骨精却用“三变”使唐僧师徒几近恩断义绝。 

      她的第一次变化用了一个“美”字,虽然她在孙悟空眼中始终是一具骷髅,但在八戒与唐僧看来却是一个“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的小女子,唐僧因此动了善心,八戒因此动了凡心。 

      白骨精的第二次变化用了一个“哀”字, 她幻化成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一步一步哭着自已的女儿,十分悲哀凄惨,让人顿生怜悯,由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常会同情那些貌似弱小所谓的受害者,而唐僧也就因此被假象迷惑。 

      白骨精的第三次利用了一个“同”字,那个拄着拐杖,拈着念珠,念着佛经,显得十分向佛的样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志同道合的人,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唐僧也因此对其产生了亲近感。 利用志趣相同来相互接爱,也是现代社交中的常用手法,文学、音乐等都会成为社交中的工具。 

      白骨精的三变,使唐僧师徒从“顿生嫌隙”到“恩断义绝”,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弱点与阴暗面在作祟,八戒的六进谗言不可不谓不精彩,唐僧对孙悟的态度不可不谓不糊涂。这场冤案可以用一句来总结:世人皆昏醉,反骂醒者狂。”


      3楼2005-10-29 18:47
      回复
        西游,话世相——蝎子精 

        天底下的女子也有好多种,《红楼》中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也不尽然,《西游记》中西梁国女王是一个真情女子,但西梁国西关外的女妖蝎子精却是阴毒妇。 

        蝎子精在唐僧师徒进入西梁国边境时就已经开始盯上了唐僧,所以当唐僧说出家人不敢破荤戒时,蝎子精说:“你出家人不敢破荤,又如可在子母河吃水?” 

        蝎子精不但强抢,而且强迫唐僧行苟且之事,当其需要时,就把唐僧强行搀出,再“拉拉扯扯”,死磨硬缠;不需要时就唐僧收到后房,当其恼羞成怒时,又将唐僧“捆的个猱狮模样”,拖到房廊吃苦受罪。有句俗语说:“家有恶妻,等于一生落入地狱。”遇到一个恶女人是男人的不幸,任何事物都不应失去自已的本性,即便是至清至洁的女子也不例外,一个女人如果失去了女人的本性,会比野兽还要可怕。 

        在这个故事中,唐僧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他始终没有屈从淫魔的淫威,因为他“无欲”,所谓“心灭魔亦灭”,对唐僧这种无欲的人,任何淫魔都是无从入手的。 

        蝎子精有一个法宝——就是其尾上的“倒马钩”,就连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也败在其手下。这个倒马钩也着实有些不简单,就连如来佛祖也被其伤过。孙悟空的铜头禁不住也是理所当然的。现实社会中有些泼妇,出于嫉妒与报复的心理,常常会用“倒马钩”猛扎你几下,无论是什么人,若被她们所伤,即便不死也会脱层皮。 

        对于蝎子精这样角色,还是避而远之的好,所谓“污人口生烟,伤人倒马毒”,那些闻色便趋之不及的男子,到被其所伤的时候将悔之莫及。


        4楼2005-10-29 18:48
        回复
          看世说,话桓温 

          “清谈误国”是桓温的论调,这话虽为清雅之士不齿,但对社会来说,原本不错,谢安出仕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如果没有谢安,前秦的八十万大军早已踏本晋家江山,那些士大夫也会沦为亡国奴,又如何会有竹林七贤的栖身之地? 

          桓温是一代枭雄,当时可算是权倾朝野,简文帝对他也一直很害怕,当时的士人都暗骂其冷血无情,可是谁又知道桓温多情的的一面?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这件惨事虽发生在猿母子身上,但惨切足以催人泪下。百里哀号当令三军易色,寸寸柔肠亦使天地改颜,桓温非常迅速而妥善的处理了这一件事,体现了他的豪爽中也不乏推人及物的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正是美好与永桓的人性,是人类本善的根源。


          5楼2005-10-29 18:48
          回复
            侠,士为知已者死,话荆轲与高渐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临行的易水唱别,唱得寒气侵逼,唱得直冲宵汉,唱得天地失色,唱得千古留芳。 

            易水相送,荆轲走了,图穷匕首见,但没有刺到秦王,荆轲却真的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两人志趣相投,境遇相仿,一样的侠气,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好酒一样的钟情音乐,两人常在市井的小酒店里,一个高歌,一个击筑伴奏,借酒消愁。 

            荆轲事败,高渐离继亡友遗志,熏瞎了双目,借为秦王击筑,恃机暗杀,事败身亡。 

            当时的侠客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抱负,他们刺秦也不是为了什么苍生百姓,荆轲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而高渐离则是为了继承好友荆轲遗志,这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愚蠢与狭隘,但荆轲与高渐离却格守“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在他们看来为知已好友而死,是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事,这也就是“义气”两个字的根源。


            8楼2005-10-29 18:50
            回复
              侠,士为知已者死,豫让击衣 

              知道三家分晋这段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一个人物——豫让。 

              豫让早先在范氏门下做事,范氏亡后,转投智伯,受到高度礼遇,于是他尽心尽力为智伯效命。韩、魏反戈后,他带兵力挽狂澜,但终独木难支逃往深山。在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下,他为了维护智伯的尊严,为证明天下尚有正气,为报知遇之恩,为重现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他出来了,准备以一腔热血换回天下正气。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他三次失手,赵无恤连放了他二次,最后一次无论如何是不能放了,他呼天抢地,哭得泪中含血,说遗憾壮志未酬,赵无恤被其感动,应允了他的最后要求,脱下锦袍让他砍刺。豫让对着锦袍三约三砍,砍毕,拔剑自刎。 

              慢慢倒下的尸体,测出了一朵悲壮的血花。 

              先前豫让在范氏门下,范亡后,豫让并未效命反而投至智伯帐下,为何今次智亡,豫让会如此作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士为知已者死,豫让将范只是当成主人,而对智伯,他将其当成知已甚至于好友。 他不是神仙,需要生存,所以他投奔了智伯,当他得到智伯的礼遇,他便将其当作朋友。儒家讲的是对君要忠,对友要义,这个忠字是放在前面的。但这些侠士不这么认为,在他们心目中,朋友之义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可以为之放弃一切,“士为知已者死”的古训是他们格守的原则。


              10楼2005-10-29 18:51
              回复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话苏轼与佛印 

                宋朝苏东坡居士曾做了一首诗偈, 命人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 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 偈云:“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 即批“放屁”二字 , 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 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 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 你修养很高, 既已八风吹不动, 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一听, 默然无语, 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八风, 是哪八风呢? 

                1 称: 各种称赞,各种说好,人前人后为你宣扬, 随时随地对你拥护, 给你赞美, 给你欢喜。 

                2 讥: 冷嘲热讽,厌恶讥嫌,专说无中生有的行为, 随便议论你的长短, 给你生气, 给你烦恼。 

                3 毁: 言蜚语,毁谤中伤,使你信用蒙受损失, 把你的为人说得一文不值, 给你打击, 给你阻难。 

                4 誉: 说你功德,扬你贡献,赞你是菩萨再来, 称你是圣贤再世, 给你捧场, 给你得意。 

                5 利: 金钱物质,各项利益,有的当供养送来, 有的作礼品赠到, 给你受利, 给你利益。 

                6 衰: 减损所有, 破坏所得, 将成的事业忽然垮台, 已有的资用忽然失去, 给你贫困, 给你衰微。 

                7 苦: 身遭侵害, 心遭恼乱,恶的因缘困扰生活, 恶的境界折磨身心, 给你艰难, 给你逼迫。 

                8 乐: 随心所欲, 顺适安乐,物资上的享受, 感情上的满足, 给你欢欣, 给你快乐。 

                以上所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就好像是八种境界风, 能够吹动人的身心, 当我们逢到顺境的时候, 就欢喜快乐, 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 就苦恼愁怅, 都因禁受不住这八种境界风!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心, 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人若是为“讥毁”动心, 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人若是为“利乐”所迷, 人的尊严就会利乐葬送; 人若是为“衰苦”所折, 人就会为衰苦打倒。八风, 这可怕的境界, 若能不为所动, 不为这八种境界风所震撼, 那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自由自主的人。


                11楼2005-10-29 18:52
                回复
                  看西游,话黄袍怪,也谈曾子杀人,三人成虎 

                  曾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当时也是有名的贤人。有一天有人告诉他的母亲:曾子杀人了!她不信,但当第二个、第三个人告诉她:曾子杀人了!她不得不信。所谓:“三人成虎”,“人说了三十次的谎言,就成了真理!”是非谎言,怎不可怕? 

                  西游记中,黄袍怪在宝象国的金銮殿上将唐僧化成猛虎,消失不径而走,“唐僧是虎精”一时之间传得个满城风雨。尽管大家并没有见到唐僧是如何变成老虎的,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完全相信了唐僧是个虎精。 

                  唐僧成虎后也着实可怜,有口不能言,有脚不能走,只能任人捆绑,任人指骂,倒不如真的一只真虎,还有个挣扎的本事。 

                  孙悟空降了黄袍怪后,看见了变成老虎的唐僧,忍不住道:“你一心向善,又如何落得个这样的嘴脸?”这句话着实令人深思。 

                  无论你是谁,一旦被人诬陷,都会有口难辨,有口难言,更可悲的是还会有一些人跟着瞎起哄,甚至于落井下石。 


                  是非与对错,本来就很难划清界限;只要有人说:“大家讲的”、“别人都这么说”、“他们都说得千真万确”,谣言也就成了真理。 

                  佛教里把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认为是“是非”。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把“非”说成“是”,把是说成“非”,翻云覆雨,颠倒黑白,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天有不测风云,岂能尽如人意?只要无愧于心,行得正、站得直,凡尘俗世中的是是非非,又何足道哉?


                  12楼2005-10-29 18:53
                  回复
                    看后西游记,话造化小儿,也谈小行者与好胜圈 

                    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且阴阳为炭兮,万物作铜。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意喻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同在一只大炉子中熬炼。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故称阴阳五行。阴阳二气调合,则一团和气;若不合,则作炎凉之态。而这一切又以造化为工,“造化弄人”之说也是由此而来。 

                    后西游记中唐长老师徒过阴阳二气山,因阴阳二气不调合而受阻,所谓“慢道天操人事权,人心谁肯便安然”,小行者擅夺天地造化,凿通山泽之气,推倒界碑,使阴阳二气调和,至使阴阳无准,祸福皆差,这一切都为“小天公造化小儿”的出场按下了伏笔。 

                    都说天地以造化为工,谁又曾想到,主宰天地阴阳五行、祸福时运的造化之神竟是个论年纪只有十三、五岁黄口小儿,小行者也因此啼笑皆非,“造化弄人”一说果真不假。 

                    造化小儿没有兵器,只拿一些圈子套人,这些圈子各有名目:名圈、利圈、富圈、贵圈、贪圈、嗔圈、痴圈、爱图、酒圈、色圈、财圈、气圈,还有妄想圈、骄傲圈、好胜圈、昧心圈等等。随身丢掷一个来将人圈住,任你有泼天本事,却也跳他不出。小行者也着实不简单,名利两空,酒、色、财、气无侵,贪、嗔、痴、爱不染,造化小儿的圈子竟奈何不了他。人总是有弱点,用造化小儿的话说:“这小行者虽酒、色、财、气无侵,贪、嗔、痴、爱不染,你看他跳来跳去十分快活,定是个好胜之人,只消一个好胜圈儿,必然圈住。”小行者最终被好胜圈套住,争脱不得。 

                    其实套住小行者的并不是造化小儿,而是小行者自已,他依仗着有些手段,拿着条铁棒,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自道是个人物,一味好胜。今套入这个好胜圈儿,真是如胶似漆,莫说会跳,就跳通了三十三天,也不能跳出。这是他自套,何尝有人套他? 

                    在李老君的指点下,小行者转了好胜之念,心平气和的解了套。正所谓“人事无非跳,乾坤都是圈。偏教圈满世,纵跳也枉然。” 

                    人总是怪怨天道不公,又何曾在自身上找个原因?所谓烦恼皆由心生,只要你无欲无求,心如止心,便纵造化弄人,又有何妨?


                    14楼2005-10-29 18:54
                    回复
                      看世说,话王子敬,也谈人与自然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载于《世说新语》 

                      这是王子敬在表达对山川景色的感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精采之处,细究起来却内有乾坤。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山川景物有感觉,现今大多数人旅游也只是瞎起轰,兴冲冲的去,垂头丧气的回,又有几人能有寄情于山水的雅兴? 

                      魏晋是士人向内发现自我、向外发现自然的时代,而发现自然是以发现自我为前提的。当人发现了自已内在的精神世界后,身外的自然也不再仅对人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成了人怡情养性与安息精神的所在,士人对自然有了一种细腻精微的感受力,高山、河川、翠竹、甚至于残荷都会使士人产生感觉甚至于共鸣。 

                      一个人如果能为自然美景而心动,那么其人一定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诗云“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有情的并非是落红、春泥之类的自然景物,真正多情的是写这首诗的作者。 

                      魏晋人往往显得超凡脱俗,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鄙弃世俗功利,完全用审美的态度来应对人生,来看待万物,如此处世,不仅美化了平凡的景物,也诗化了琐屑的人生。


                      15楼2005-10-29 18:54
                      回复
                        看世说,说支公好鹤,也谈爱。 

                        支公好鹤,住于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杀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悔意。林曰:“即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令养其翮成,置使飞去。(载于世说) 

                        爱,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迷惘,爱的广博使大千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由爱而生的占有欲也不知造就了多少的悲剧。 

                        支公先前好鹤,恰巧“有人遗其双鹤”,过不了多久,双鹤“翅长欲飞”,支公因爱而不舍,便剪其翅,使其无法飞翔,断了翅膀的鹤“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悔意。”这种可怜的神态激起了支公的怜悯之心,自责道:“即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其“令养其翮成,置使飞去。” 

                        此文从支公好鹤、养鹤、剪鹤、放鹤一系列的过程,表现了支公仁厚宽广的爱心,也告诉了世人何谓真爱。世界上很多种爱,如夫妻对自已爱人的爱,情人们对自已对象的爱,他们往往将自已所爱的对象当成“私有财产”,总想占有甚至于独霸,其实这种爱并不是爱对象而是爱自已,《支公好鹤》说明了一个道理,爱并不是占有,而是让被爱者得到自由。


                        19楼2005-10-29 18:56
                        回复
                          看射雕,话黄药师与魏晋风骨 

                          东邪黄药师是射雕中的一个奇人,其人非汤武、薄孔周,视世俗礼教为粪土,任情纵性,我行我素,一派魏晋名士风范。 

                          南宋国力虽弱,但世俗礼仪道德规范却颇多,如黄药师这样的人物,自然为天下不容,而黄药师却并非一介书生,他文武全才,武功出神入化,与神鬼无异,故世俗也奈何不了他,反而成为他的笑柄。“乞丐何曾娶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年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效魏齐。”这首诗是他讽刺孟子的,如果说前两句还算牵强附会,那后两句即使是孟子重生,以他的辩才也会张口结舌,儒家尊崇王道,你孟轲为何不去辅佐周天子,反去却投效魏国与齐国? 

                          南宋非魏晋,魏晋时名士众多,士人太多超凡脱俗,轻视礼教。而射雕中的南宋,只东邪一人,是以东邪是孤独的,他行走江湖,一生灰衣,戴着面具,并非是不想让人知其真实面目,而是不想让世人看到他的孤独。东邪一生可以说没有知已,即便是他那聪明的女儿,也不能完全了解他。 

                          他的“邪”其实是行事为人不为礼法所拘,不以古今任何人之是非为是非。黄药师虽邪而别有大节,与欧阳峰不同。在嘉兴烟雨楼独斗全真七子时,欧阳峰说他杀了一个忠臣孝子,并把人头抛给黄药师时,黄药师大怒说“我生平最敬的是忠臣孝子”,把人头恭敬掩埋了。可见此公的邪, 只是在个人性情中率任自我,并非无所不为。这和如同愤青的杨过是不同的,神雕中将他与杨过列为东邪西狂,并成忘年交是一大败笔。杨过太过愤怒与偏激,甚至于凭着性子刻意与人为敌,岂能与东邪的潇洒处世相提并论,而且东邪虽轻视礼仪道德,视儒家道义无睹,却尊敬忠臣义士,可见他在轻视繁文儒节的同时却格守着大是大非的原则。而杨过却只是自私地维护他与小龙女的自身的感受,却从不顾及其它。 

                          世人愚昧,又有谁能真正明白黄药师的魏晋风骨?即便我行我素的西狂杨过,也只是形似而非神同,狂傲偏激的愤青又如何能与潇洒不羁的魏晋名士相提并论?


                          20楼2005-10-29 18:56
                          回复
                            看聊斋,话婴宁,谈性情自由与繁文缛节 

                            《聊斋》中有个在远离尘世的空谷山野之间长大的姑娘,名叫婴宁,爱美爱笑是她最主要的性格体现。而后她嫁给了尘世中人王子服,依旧不改其性格,最后因笑而差点惹祸,从此后婴宁不复再笑。 

                            婴宁从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美丽山谷之中,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繁花似锦,绿草成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一样无邪。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世故,只有自然与清纯。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伸展。 

                            婴宁原本生活的世外桃源,当她嫁给了王子服后,也就入了世,她不懂矫柔造作,更不懂奸诈,依旧我行我素,嬉笑不绝,在婚礼上,她穿着华服行新妇礼,竟“笑极不能俯仰”,结果礼未能行成,草草了事。讲究婚姻仪式,是为了表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婴宁却对这些繁文缛节感到好笑,情不自禁的笑掉了自已的婚礼。这的确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不肯放弃婚仪,讲排场,摆阔气者比比皆是,而且都以婚姻一生只有一次,此等大事,岂能视之寻常为由,也不知多少家庭为之负债累累,多少老汉为此辛劳成疾。 

                            婴宁嫁后,依旧爱美爱花爱笑,还时常攀高采摘花木,王母怪之,却始终不见其改。因其爱笑,西邻之子看见她时,她并没有如同寻常女子回避,反而嬉笑不止,西邻之子误以为婴宁有意,竟色胆包天意欲奸淫,谁想竟被婴宁略施幻术惩治。而婴宁也因此被西邻老汉向官府告发为妖,险些对质公堂。王母责之:“人罔不笑,但须有时。”自此婴宁再不笑。她用面无表情来掩饰自已的内心世界,以免被伤害。 

                            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而她的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其实现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她的性情、梦想也随之被扼杀,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张爱玲说过:“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大概也是这个意思罢。


                            22楼2005-10-29 19:00
                            回复
                              读纳兰词,话纳兰,也谈词 

                              三年前曾与湘儿谈及纳兰性德,记得当时她对纳兰无论人品还是词风都是的推崇倍至,此后我就认真的读了一些纳兰词与其人事迹,虽不是了解的很透彻,也算是若有所感罢。 

                              纳兰词,多愁苦之作,几乎十首中有七八首都有个“愁”字。“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几为愁多翻自笑。”“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一种烟波各自愁。”“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或怀念,或哀悼,或以景入情,或因愁寄意,意境各不相同。 

                              世人常以纳兰容若多愁,而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是在现实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世人往往只见其“工愁善恨”的一面。而看不见其“悲慷气,酷近燕幽”的另一面! 

                              金缕曲 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此作是他赠送给一位好友叫姜宸英的,其人才学很好,可是在官场中半世浮沉,始终浮不上去,最后丢了官。 这阙金缕曲词,是在为有才能的人抱屈,也对压制人才的社会现状表示了不满。而“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那又是何等的高傲,他在表现朋友“不肯因人热”的“丈夫气概”中也表现了自己! 

                              纳兰是中国词坛的一个奇迹,一个满人居然如此深入汉文化的神髓,也可看出汉文化的内在是何其博大精深?反观今日现状,又如何不发出“为道日损矣”的感慨?


                              24楼2005-10-29 1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