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物语吧 关注:151贴子:1,103

《延禧攻略》层层深扒【第55-56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一贴55集并没写完,因为太生气了,为什么生气?看二楼。
一楼是要留给度神的~


1楼2018-12-01 01:27回复
    皇帝和璎珞决裂了,深夜寂寂,他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养心殿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本来很难得的,我想抒个情……但接下来皇帝和继后的一番对话,整的我大脑一片空白。
    两天来我找了各种理由拖延搪塞,其实,真实原因是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为了平复怒气,我还是先说点别的。
    弘昼获悉太后阻止继后举办亲蚕礼,而且当众发作,厉声斥责她“擅专太过”,不由随口吟出两句诗,正是乾隆写于皇后去世三周年(乾隆十六年)的悼亡诗。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惊岁月信如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
    乾隆写诗非常喜欢用典,这首也不例外,用了汉宣帝“故剑情深”的典,以示对皇后念念于心。
    璎珞于乾隆十五年从圆明园回宫,此诗写于乾隆十六年,包括之前提到的孙嘉淦掌管翰林院的时间,并根据乾隆二十年时璎珞在圆明园住了三年后第二次回宫,多方印证亲蚕礼应举办于乾隆十七年。
    当年娴妃的母亲和弟弟死于什么时候呢?如果根据史实,应该是乾隆六年。
    因为仲永檀乾隆六年三月弹劾鄂善,娴妃的弟弟因参与此案而死,随后其母自尽。但问题是璎珞乾隆六年二月才入宫。关于这一段我曾经详细扒过,也就是实际上中间应有两年的跨度,璎珞才得以进入长春宫。因此剧中这一时期应为乾隆八年左右。
    娴妃从乾隆八年立誓不仅要将轻视、践踏过她的人除掉,为母亲和弟弟报仇,还要成为紫禁城no.1。
    直到乾隆十七年,她花了九年时间才终于实现了夙愿。

    这九年来,皇帝的恩宠给过骄奢跋扈的小高,也给过走出丧子之痛的皇后,还给过受她蛊惑的纯妃,后来给了后起之秀魏璎珞,却唯独没有真正的宠爱过她。现在,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名字统统从皇帝的生命中退散而去了。
    可她还在,而且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着。


    2楼2018-12-01 03:04
    收起回复
      皇帝:容音恨我。
      继后:她就是个笑话,是她对不起您。
      皇帝:璎珞怨我。
      继后:那是她糊涂,是她伤害了您。她们俩是一丘之貉,我跟她们可不一样。
      皇帝感动: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些话,只有你对我最好了。
      什么公理大义,肩负天下,我分明听见你俩背后乱嚼舌根好么?!
      这一段我不吐槽会憋出内伤的。






      3楼2018-12-01 04:19
      收起回复
        两个阴谋家互相恭维。
        继后潜心策划九年,从最默默无闻的角落登上金字塔顶端,付出的何止是耐心啊,这份远见和毅力就非常人所能有,她也算“忍常人所不能忍,而得常人所不可得”了。
        当然继后未来要面临的问题是无可隐藏,这也是后来她自以为秘密搜集大臣们的证据,意图与皇帝分庭抗礼却早早就被皇帝察觉了的原因。塔尖上的人嘛,哪来的隐身术。
        在上一贴我说璎珞与继后明暗易势,就是这个道理。
        但璎珞有风度,却不是因为她看得淡,而是事情的发生发展均在计划内。
        实际上以璎珞和皇帝之间感情的特殊性和唯一性来说,即便避子汤最后必然曝光,她也完全有机会事先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此事件对皇帝造成的伤害,并在事后进行弥补。
        换言之,她风度的来源在于剧情按照她写就的剧本上演,而且并未失控。
        这一点从明玉的话里就能得到证实:皇上有没有说怎么处置你?
        发生了一连串如此严重的事件:越权赐死一等公夫人,利用皇帝报仇,长期服用避子汤,跟皇帝当面对质决裂。
        换个人应该够死两回了吧,故而明玉才有此一问。然而皇帝被璎珞从感情到尊严伤了个体无完肤,她得到的处罚仅仅是皇帝表示要跟她精神上分手……
        继后是不是对胜利渴望了太久,竟然忽略了这一点呢?


        有一个人没有忽略这点,就是太后。
        姜还是老的辣啊



        9楼2018-12-01 12:36
        收起回复
          这个小细节不知是不是我过度联想。
          现在璎珞身边只剩下明玉、珍珠和小全子,人虽不多,但个个经得起考验,反而比人多手杂安全得多。
          璎珞教他们学写字,可以简单认为她打发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她要通过教习使他们变得更”有用“——知识就是力量嘛,璎珞自己也是跟随皇后学习之后得到很大提升的。

          接下来我要填上上一贴留下的小脑洞,事关璎珞何时发现自己爱上了小四的。
          我们先看这集出现的一个较为突兀的情节:璎珞开始为太后抄经,而且是血经。
          此前璎珞也走过太后路线,如刚被册封为贵人时,她便每日去太后处打卡制造跟小四的偶遇。如今她跟小四决裂,重新依傍太后,情理上也说得通,但这部剧已经演了大半,我们并未发现过她对佛法有特别的兴趣。包括纯贵妃讨好太后让璎珞绣制观音像和《心经》,她使用真发和一滴鲜血,也是为了以独特技法间接吸引小四的注意。
          自刺身血写经属于极致的苦行壮举,如果璎珞只为讨太后欢心,此举实在有些惊世骇俗。
          但编剧既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必有其用意。
          我对佛学一窍不通,不懂就问,于是我找到相关的贴吧查找答案。
          以下是搬运的内容:
          【无着菩萨也说抄经有五种功德:可以亲近如来;可以摄取福德;亦是赞法亦是修行;可以受天人等的供养;可以灭罪。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的典故“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另外,《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也说道:“时颠倒女庆幸无量,削骨为笔,身肉支解,以血为墨,供给书人。”
          现代以苦行而著称的普钦法师抄写经书的事迹为例。普钦法师(1905-1960),法号佛圆,愿名大觉。清光绪乙巳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四川隆昌县盘龙镇。俗姓潘。曾刺舌净血写《法华经》三部,《大弥陀经》一部,《小弥陀经》一部,《金刚》、《圆觉》、《心经》、《楞伽》等经若干部,《普贤行愿品》三卷。1930年代更是以惊人的毅力自刺舌血书写80卷《华严经》共约一百六十万余字,字大如核桃,此法宝保存至今依然鲜红并隐隐透出金红色。】



          五种功德中的”灭罪“一项让我茅塞顿开,我认为,璎珞是通过抄写血经在向皇后忏悔。
          因为她违背了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不是为皇后报仇不得已做了小四的妃嫔,而是她真的爱上了他。
          她什么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呢?就在琥珀告密的那个晚上。当她听琥珀讲述尔晴潜入皇帝休息的偏殿,以及后来怀孕、刺激皇后等过程时,她情绪激动到止不住浑身颤抖,其中大部分原因当然是知道了皇后的真正死因,但还有一部分原因我认定是出于……嫉妒。
          璎珞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但她不是一个穿越到古代的女.权主.义者,本质上,她尊重皇权,遵守既定规则。比如她希望小四对皇后多一些真情,却从未要求他一生一世一心人。她对于小四拥有众多妃嫔并未感觉不妥,典型事例有二:
          1、璎珞刚入宫时曾跟张嬷嬷说,如果璎宁是得了圣宠,便不算失贞,根本不用去死。
          2、皇后苏醒后无法行走,纯妃登门宣布怀有身孕,明玉愤懑,璎珞则认为”人往高处走“,只要纯妃不害人即可。
          当她自己成为小四的女人之后,固然为了达到目的花样争宠,却从未对其他妃嫔的存在表现出敌意。然而尔晴一事显然超出了正常的道德规范,类似于现在的”婚内出.轨“、”偷.情“等不伦行为。如果璎珞只是利用小四,那她应该只有愤怒,没有嫉妒。
          我们分析过,琥珀告密之后,她有一夜的时间还原那晚的场景,从而推测出小四绝无主观故意。可在毒杀尔晴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她用”私情“这样的词逼小四给出解释。接下来避子汤事发,她在指责小四”皇后逝去也不放过她“之余,不依不饶质问他对尔晴有没有特别的情意。这样追根究底、明知故问如果不是出于女人的妒忌,那还真是见了鬼了。

          璎珞跟小四相处这一年来,她引导小四体会了焦虑和思念;回忆了他们的初相见;以各种方式创造约会的机会;也共同面对了争吵、冷战、猜忌、和解;当然还尝试着给予彼此更多的容忍和理解;最最重要的是他们耳鬓厮磨、肌肤相亲。换句话说,在帮小四补上恋爱这一课时,璎珞自己也经历了一遍恋爱全过程。
          璎珞在制定完美复仇计划时,漏算的正是她自己的感情变量——她也是个会爱的女人啊。
          早在应对小嘉嫔栽赃时,傅恒这番话就给了璎珞极大的震动,她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那么,璎珞会不会明知自己爱上了小四,仍旧为遵守誓言压抑感情呢?
          我认为不会,理由如下:
          1、自我意识强大。
          2、不认命。
          3、严格说来,她的誓言是基于不可与皇后争宠为出发点。
          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以她用一生来求得皇后的谅解。大家别忘了晚晚和璎珞的对话,抄录整部《华严经》要用数十年。
          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她为何要在圆明园住三年,难道仅仅是为了距离产生美吗?或者仅仅是乐得逍遥吗?
          我想她是需要一段完全不被打扰的,诚心忏悔的时间吧。
          同理,当太后不再需要璎珞,小四命令她不许继续抄写,都不能阻止她的苦行。
          因为从缘起就根本不是为了太后。


          好了,这段憋了很久的话说完了,希望没吓着各位。


          19楼2018-12-02 00:43
          收起回复
            @princesspiona
            你说的对,不止一年,历史上钮祜禄氏生辰为1692年11月5日,这个先不管,我们看剧中情节。
            永琮十三年正月初一凌晨死于火灾,璎珞十二年的年三十回家,原定第二天返回,迟了一日,即初二返回。
            也就是皇后初一当夜跳楼。
            十五年太后万寿日(诞辰)游园放生,璎珞表示要守孝27个月(至十五年四月初一),因未满不侍寝,跟钮祜禄氏的真实生日大体接近。
            此后升嫔升妃,决裂时送皮帽,李玉说“现在天还热”,时间大约在十七年夏秋之际,所以根据剧情从成为贵人到决裂共计一年零十个月左右。
            以上~


            24楼2018-12-03 10:06
            回复
              这个操作我有点不是太懂,找个错把吴总管换掉是可以的,直接杀掉真的好吗?

              不管怎么说,继后忽然得到了一根绞杀太后的绳索,也一定尽可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


              然后花开两朵,一枝交给了弘昼,借他的手转交皇帝。


              一枝交给了礼部侍郎钱正源,借他的画提醒皇帝。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25楼2018-12-03 12:39
              回复
                于是本剧最惊心动魄的一段野史上演了。
                这封信没有署名,但从吴总管到皇帝和太后,没有任何人质疑这封信的真实性。
                (皇帝乍看信时怒斥“狂悖之言”,但随即派海兰察查阅玉牒,甚至怀疑死玉牒遭人篡改。)
                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前提是:温淑夫人的信是真实的,绝非伪造。
                乾隆于雍正十一年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阿哥”一词指的是未受封的皇子。
                于是我们的第二个前提是:此信写于雍正元年到雍正十一年之间。

                搬运——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是清代玉牒。
                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题准,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现在看来是临时机构。从顺治十八年(1661)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从顺治年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就用满汉两种文字撰写,内容格式完全一致。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的繁衍的情况。
                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简单说,皇帝之外的入世系图,记载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时、寿数、妻妾、子嗣、 爵秩、封赠等内容。皇帝入帝系图,除上述内容外,还需更详细的记载帝后大事,附录妃、嫔及皇子女。】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作导迎乐,满汉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盛京。


                实录卷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
                按清制,每当新皇帝继位,下诏为前一代皇帝修实录,开设实录馆。由钦派大臣任监修、总裁官,翰林院官员充任纂修。根据起居注及内阁、军机处所存上谕、臣工本章等原始档案编纂前朝实录,书成闭馆。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正本分四处存贮。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推导出第三个前提:同时篡改玉牒、底本和实录的可能性几无可能。
                饶是如此,皇帝还不放心,要跟太后当面求证。
                (由此可见,皇帝对这封遗书有多信任。)




                28楼2018-12-03 13:57
                回复
                  皇帝隐瞒了遗书的来源,就是杜绝太后纠缠遗书的真伪。
                  太后第一反应是拿玉牒反驳皇帝。
                  这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玉牒从未遭篡改,是完全真实的,不怕查。
                  另一种是造假的十分完美,可以以假乱真。
                  通过我们前面对玉牒的性质、修撰、管理,以及与之相应的实录的多语言编篡保管等情形的了解,要篡改到天衣无缝,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如果是在老四登基后为新生儿修改玉牒,尚有一丝可能,而35年前或更早,康熙还活的倍儿精神呢,老四还只是雍亲王而已,哪来的通天手眼去篡改玉牒?
                  综合以上信息,玉牒确定是真无疑。

                  我们来算一算,现在是乾隆十七年,皇帝42岁。
                  遗书上所说的事情至少发生在35年前,为啥呢?因为皇帝6岁都上学了,而且还是傅恒口中“过目不忘,我等皆不可及”的高智商儿童,总不会连自己亲妈都忘记了吧。因此事情必定发生在皇帝还不太记事的幼儿期。
                  那按照清朝早期人们的平均寿命(男45,女50),当时处于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知情者,如今恐怕大半已作古,年纪太小的应该参与不到这种大事件中来,因此寻找当年的目击者不易。
                  但太后犹豫了一下还是承认了,这说明确实有不止一个知情者,皇帝如果下决心去找,很可能找到线索。
                  况且皇帝亲口明确提到了“钱氏”,在这个关键人物上撒谎已经没有意义。


                  到这,我们所知道的信息都是确定的。
                  总结一下:
                  1、温淑夫人的遗书是真的。
                  2、玉牒是真的。
                  3、皇帝的生母为嘉兴钱氏。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太后真的不是皇帝的生母,而玉牒又是真的记录了太后是皇帝的生母,怎么做到的?


                  30楼2018-12-03 16:38
                  回复
                    这个帖子本来只想扒到56集,其他的另开贴。
                    但鉴于顺嫔就要出现了,到她那里肯定会中断,干脆57集继续放在这里吧。
                    先给大家出个小题目: 06 68 88 ? 98
                    请将问号的位置替换成相应的数字。


                    36楼2018-12-03 20:01
                    收起回复
                      接下来我们听到的有关皇帝身世的各个版本都真假掺半,一定要注意小心甄别。
                      除了最开始太后说的一个版本,后面还有刘姑姑简述、璎珞润色、庆贵人转陈、太后补充等升级版。
                      不要着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是皇帝身世1.0之太后版。
                      这是一个无插件绿色纯净版,其中真实的部分包括:
                      1、钱氏由婢女侍疾而升为格格。
                      2、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弘历。
                      假的部分包括:
                      1、由于孩子命太好,命师说不能由钱氏抚养,便抱给了钮祜禄氏做儿子。
                      2、钱氏因生产伤身,两三年后病逝。
                      3、钱氏临终恳求钮祜禄氏视弘历如己出方才瞑目。



                      这是一个清朝皇室十分普遍的过继模板,太后口头强烈谴责遗书为伪造(实际是相信的,否则不会承认钱氏为皇帝生母)。皇帝对太后的这个版本根本不相信,因为他打断了太后正在说的话,强调自己一定会调查清楚,也不行礼,转身就走了。
                      皇帝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太后这个故事编的不好。
                      为啥编的不好呢?因为信息不对称。
                      来分析一下这句话,很显然,太后以为的“绝笔”是临终之前写的。
                      “为什么十年之间没有拿出来”,说明温淑夫人去世十年。
                      但我们知道,如果是十年前写的,那是乾隆七年,温淑夫人怎么会称呼皇帝为阿哥呢——这就是信息不对称。
                      所以,这封信实际写的很早,为以防万一而藏于某处,被吴总管误打误撞得到。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就是太后无法确切知道信里关于皇帝的身世都写了哪些内容。
                      所以只得先编造了一个最基础的版本进行试探,果然,皇帝的态度显示信的内容不止“太后非皇上生母”这么简单。


                      39楼2018-12-03 21:42
                      回复
                        花痴们,快来舔屏~~~!

                        太后带璎珞去了圆明园,留晚晚半路等候皇帝(算准了皇帝一定会追赶),依照太后嘱托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正,使得3.0版升级为逻辑上无懈可击的4.0帝王版。
                        还是直接打字抄录:
                        【先帝当.政十三年,唯万寿节休息一天,从未木兰秋狝,更无冶游玩乐。先帝励精图治,不过是想做个好皇帝,先帝曾说过:“他这一生承受着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的恶名,如负着巍峨大山,逆风而行,自知对于储君而言,名正言顺多么重要。他并非不痛惜钱夫人,是不想让皇上蒙羞啊。”那日,太后奉命,捧鸩酒去见夫人,夫人一言不发,只向太后拜了三拜,便慨然赴死。太后说,既受她三拜,便如千斤重托,要如亲生母亲,呵护皇上一生啊。】
                        我每次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这可是8个绣娘辛辛苦苦绣了半年的衣服啊,别蹭坏了

                        王谙达只知钱氏被赐死,具体步骤却不清楚,这个力度掌握的刚刚好。
                        他是雍亲王的侍卫,不会进入女眷居住的内庭,知道的太多反而假了。所以最后这块拼图要由经手人太后自己来补才对。也就是说,最后太后承认确实是由她奉命毒杀钱氏,完美将温淑夫人遗书中的“杀母”二字落了实。
                        编剧偶尔善良了一把,这回不用我们乱猜真伪,通过刘姑姑和太后的话,已经说的明白:
                        1、太后从头到尾都是装病。
                        2、从病倒起,到如今负气移居圆明园,都是为了让皇帝愧疚悲悯,以消解杀母之恨。
                        3、不管哪个版本的钱氏之死,都只是“编故事”,并非真相。
                        4、在这个语境下“你说呢”等于“心照不宣”。
                        那我还是要问老问题,皇帝听了3.0和4.0版本之后,相信了吗?
                        我个人观点是,皇帝以实际行动(追赶太后,跪请回宫)表明自己相信了。生母成疑这个事件击中了皇帝的软肋使他急于探寻真相,但冷静下来之后他应该承认太后说的对,不管是储君还是皇帝,名正言顺都很重要。他质疑自己的身世,有没有可能引发他皇权合法性的争议?所以此事不宜说,这也是一种心照不宣。
                        老太太继续当她的慈母,皇帝继续做他的孝子,维持现状,对大家都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不管他内心存有几分怀疑,至少在姿态上,他信了。
                        至于老太太说带璎珞一起走是为她好,只有离开才能让皇帝惦记她(这难道不是璎珞老早就玩剩下的?),我不管璎珞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老太太带走璎珞的目的有二:
                        一、璎珞知道她不是在给皇帝讲述真相,而是编故事,她留下万一跟皇帝旧情复燃,出卖了太后怎么办?
                        二、太后是装病,很快就会露馅,且她跟皇帝最近几天激烈交锋,需要度过一个缓冲期,因此离开紫禁城势在必行。但她需要有一个人作为她跟皇帝联系的桥梁,璎珞是最佳人选。
                        对太后而言,说白了,璎珞是她的人质。
                        不过对璎珞而言,跟皇帝分开一段时间调整一下心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钱氏究竟因何而亡?
                        皇帝可以不再继续探究,我这么负责任的细节D怎么能放着不管?
                        每天继续挖!


                        50楼2018-12-05 01:51
                        回复(7)
                          这一楼我们总结一下哈~
                          钱氏之死在短短的一集半里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太后临时编造的,因为生孩子伤了身,因病而亡。
                          第二阶段是璎珞根据太后提供的素材编造的为救雍亲王失身于土匪或跳崖自尽。
                          第三阶段是王谙达所说为救雍亲王名节受损,被雍亲王赐死。
                          第四阶段是太后定稿的被雍亲王赐死,由自己亲手毒杀。
                          则太后最终承认的结论即为:钱氏确由太后亲自处死。此结论与温淑夫人遗书内容一致。
                          【可以确定此结论为真。】
                          由于山西之行可以经多方证实,后三个阶段全部以此为事件发生背景。
                          【可以确定此背景为真。】
                          结论为真不代表起因和过程也真实,在去圆明园的马车上,太后同样亲口承认,以上所有过程均为“编故事”。
                          所以我们通过太后导演的四场故事会,仅仅得到了一个真实的结果和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而起因与过程仍扑朔迷离。那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蛛丝马迹,去伪存真,还原事件真相。
                          现在先看看我们手头总共有哪些真实信息:
                          1、温淑夫人所留遗书的内容是真实的。
                          2、遗书所说乾隆生母为钱氏是真实的。(太后盖章认证)
                          3、遗书所说钱氏为太后所杀是真实的。(太后亲口承认)
                          4、玉牒是真实无误且未经篡改的。(稍后进行更详细的论证)
                          经过以上总结,我们就剩下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1、遗书中所说的“夺子”是什么意思?如果钱氏因失身被赐死,只能说明老四****,这又不是太后的错,她只不过奉命行事,而且还把钱氏的孩子当自己亲生的哺育培养,何谈夺子?
                          2、为什么钱氏的儿子弘历在底册、玉牒、实录中均记录为太后所生?
                          ————————我是勤劳的分割线————————
                          昨天我跟小伙伴们说,大家在考虑玉牒是否经过人为篡改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事先导入帝王思维定势。好像弘历生下来就准备好了将来要成为皇帝接班人的。没办法讲的太细,我大概简单描述一下。
                          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这时的皇帝还是他爷爷康熙,当时康熙有24个儿子,其中老2胤礽从康熙十四年就被册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父子反目,被废除了太子之位。这样一来,其他儿子们看到了上位的机会,共有九个儿子参与了皇位争夺,这就是剧中反复提及的九子夺嫡。
                          皇子们大致分为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子胤礽,称为太子D;一派支持八爷胤禩,称为八爷D。
                          弘历的爸爸,也就是当时的雍亲王是比较坚定的太子D,在太子被废时屡屡进言,帮太子说好话。
                          混战了一年,到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就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但在这一年的混战中,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太子虽然被重新册立,但太子D的势力却逐渐衰弱。
                          到康熙五十年十月,也就是弘历刚出生2个月,太子D内部又出了事,一批太子支持者被抓捕,太子一方的势力每况愈下,岌岌可危,到康熙五十一年,太子二度被废,夺嫡之争愈演愈烈。
                          这时雍亲王看到太子大势已去,无可挽回,终于决定亲自下场。当时他的支持者仅十三爷(弘晓的爸爸),关于老四和十三爷的故事,我曾经专门讲过,这里不赘述。
                          我们从这个简略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弘历出生时,太子是胤礽,雍亲王是太子的拥护者。
                          2、由于废而复立,立而再废,导致太子D元气大伤,处于弱势。
                          3、直到太子二度被废,雍亲王才起争储之意,且仅有一个支持者。
                          好了,也就是说,在弘历出生时,别说弘历能不能当皇帝,就连他爸都没想过当皇帝。
                          那连他爸都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他有什么必要为了一个府里买来的侍女的儿子去篡改玉牒?
                          当时储位争夺异常激烈,康熙对此更是深恶痛绝,经常因为某个皇子被发现有非分之想而遭削爵关押,甚至有一次还在朝堂上拔剑砍杀第十四子。雍亲王有多逆天的胆子敢去篡改玉牒?
                          所以在康熙朝,弘历出生时期的历史背景(剧中背景与历史一致),雍亲王无论主观客观都不可能篡改玉牒。
                          当然有人会说,是雍正自己当皇帝了改的。
                          拜托,玉牒十年一修,雍正当皇帝时,弘历已经12岁,期间已经历过一次修编玉牒,而且弘历10岁即被康熙带人宫中抚养,此时篡改当所有人都是傻子兼失忆吗?根本就毫无意义了不是吗?
                          所以,玉牒未经篡改,玉牒所录钮祜禄氏为弘历生母,所见即所得。
                          我们只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钱氏的儿子,在未经篡改的玉牒上确成了钮祜禄氏的儿子?
                          这样梳理完毕,我们就只剩下一个选项了啊,答案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57楼2018-12-05 13:00
                          收起回复
                            之前给大家出了个小题目: 06 68 88 ? 98

                            瞧,换个角度看问题,答案就出来了吧?
                            @花开花落 你的答案最标准
                            所以我们在推理中发现走进死胡同了,那就换个角度嘛。


                            59楼2018-12-05 16:04
                            收起回复
                              昨天都快写吐了,很多细节没有进行完善,等回头想到哪补到哪。
                              这楼先补充2点。
                              1、对袁春望而言,对一个皇子而言,母亲是谁根本不重要,父亲是谁才重要。当年福娃被送至农家,他的生母是一为地位不咋高的格格,请问,送孩子的人如何描述这个孩子?重点在孩子的爹是王爷!有谁会在那种情况下絮絮叨叨介绍这孩子的妈呢?他老妈是谁都不影响孩子的身份。而且抱走孩子的人跟太后又不是一伙的,凭啥帮她留凭据告诉农家孩子的母亲是谁呢?
                              2、有些细节比较容易推测,当年被八爷追杀,一路边打边撤,在这个混乱的过程中钱氏命人抱走了福娃,太后发觉,虽然着急但没露声色,然后设计调离钱氏,比如让她帮老四治疗箭伤一类,所以钱与老四同车跟大部队失散,一起躲入农家,后一起被迎回。而太后等躲过追兵即先行回京。


                              76楼2018-12-06 10: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