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8,658贴子:641,576

【原创】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的品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好,我随时会断更。
这个贴最早2015年在三国吧发的,后来学业繁忙断更了,最近2019年快毕业了,有一点时间就继续更新。以后要上班可能更新更少了。
2楼做个伪目录,请不要在2楼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9-05-04 20:16回复
    目录:


    IP属地:广东2楼2019-05-04 20:16
    收起回复
      蜀书五 诸葛亮传
      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三国历史,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的,唯一让我尊崇至极的人物(当然你们黑他,我也不在乎。毕竟我比当代流量明星的睿智粉理智得多)。
      初中以前对诸葛亮的印象,更多的是他的智慧。我对他的改观,是在初三上学期学《出师表》的那段时期。那段时间的一个周日中午我在家里写作业,电视里放着新三国,正好播到上方谷那一段:当时司马懿被困上方谷,但是一场大雨把诸葛亮精心布置的埋伏给熄灭了,诸葛亮痛心地说道“苍天助曹不助汉!”那一瞬间我被孔明圈粉了(也顺便把陆毅给粉了hhhh),回想起《出师表》的内容,以及新三国中诸葛亮北伐时天天忧心忡忡、愁容满面的样子,心中不免生起崇敬之情,不小心一激动就哭了。(有句话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不过我读《陈情表》还真没啥感觉,更多是觉得李密是在找借口拒绝司马炎)


      IP属地:广东3楼2019-05-04 20:18
      回复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他的父亲诸葛珪官位为太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便成为了孤儿,“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我查了一下,其父诸葛珪是187年死的,而诸葛亮是181-234,诸葛瑾是174-241,所以诸葛亮6岁时就丧父了,诸葛瑾当时13岁。我很好奇诸葛玄为什么只带走了诸葛亮和诸葛均,没带上诸葛瑾?即使是古代13岁应该也还没有独自谋生的能力吧?)
        适逢东汉末年,国家大乱,诸葛玄与刘表有旧情,所以带着他们去投靠刘表了。
        《献帝春秋》记载诸葛玄是被刘繇部下逼到豫章西城,然后被西城百姓杀害。(我查了下,东汉末的豫章郡的县里没有西城县,只有南城县。因此我还是同意《三国志》的记载)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亲自务农,“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身长八尺还务农,明显的山东大汉,绝对不是武力只有39的书生)(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信心,而身边的几个相交甚深的朋友也认可他)
        这里裴松之注解了《魏略》的一个故事: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
        (这段主要是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即使去到魏国,也能做到很高的官位,比陈群和司马懿的成就更高。楼主个人感觉有点吹过了)
        《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IP属地:广东4楼2019-05-04 20:19
        收起回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屯新野时,徐庶受刘备重用。徐庶问刘备:“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并建议刘备亲自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之后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日益升温,关羽和张飞不开心了,刘备打比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说服了他们。
          《魏略》和《九州春秋》认为是诸葛亮作为宾客拜访刘备的,而不是刘备去找诸葛亮。但是这又与《三国志》和出师表有异,所以还是以权威性更大的《三国志》为准吧。
          诸葛亮在荆州时,刘琦很器重诸葛亮,经常想找诸葛亮咨询保身之术,但都被诸葛亮拒绝了(孔明不希望自己陷入刘表家的政治斗争)。于是刘琦带着诸葛亮观游后园,一起上高楼,并让手下将梯子拿走,趁机问诸葛亮:“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诸葛亮回答:“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建议刘琦外出逃难,于是刘琦到江夏当太守了。
          (这里我有个地方挺奇怪的,他们两的秘密怎么会被记载下来了?)


          IP属地:广东5楼2019-05-04 20:20
          收起回复
            不久,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南行,被曹操击破,俘虏了徐庶的母亲。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与三国演义的走马荐诸葛有出入)
            刘备到夏口,诸葛亮提出向孙权求助。当时的孙权正在犹豫,想坐观成败。
            三国志记载道,诸葛亮与孙权有下面的几问几答,很好地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外交能力、思维能力和口才的过人之处。
            1.诸葛亮说服孙权道:“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先讲明当下情况紧急,并站在孙权的角度,告诫他要尽快下决定,优柔寡断必定“祸至无日”)
            2.孙权反问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回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孙权反问为什么刘备不投降曹操然后去侍奉他呢?诸葛亮引用了古代的例子,表明刘备是英雄,即使面对实力强劲的曹操,也不做投降的狗熊)
            3.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诸葛亮回答:“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孙权如孔明所愿,被激起了斗志。但是问题来了,我们能赢曹操吗?要怎么赢曹操?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并鼓励了一下没有信心的孙权,给他吃一剂定心药)


            IP属地:广东6楼2019-05-04 20:21
            收起回复
              一番对话后,孙权很高兴。派遣了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跟随诸葛亮去拜见刘备(现在你们觉得诸葛亮见过周瑜吗?),合力对抗曹操。
              袁准记载道: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曹操赤壁战败后,刘备攻下荆南四郡,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管理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调理税赋以充军实。(军师中郎将是武职)
              刘备入蜀时,诸葛亮与关羽坐镇荆州。之后刘备战事不顺,便遣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带兵逆流而上,分定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攻下成都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武职),署左将军府事。(前面的军师中郎将和现在的军师将军,我认为刘备都是以上表汉室朝廷的形式封的,从“署左将军府事”中可以推测)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建安26年,蜀臣建议刘备称帝,刘备不同意。诸葛亮说服道:“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刘备于是称帝,并封诸葛亮为丞相。


              IP属地:广东7楼2019-05-04 20:22
              收起回复
                《郭冲五事》(曾被裴松之批评不真实)记载了诸葛亮和法正讨论对治理蜀地的看法: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法正认为诸葛亮治蜀过于严厉,并举例刘邦当初宽厚治蜀。诸葛亮解释道,刘璋在任时蜀地的法律过松,导致出现各种弊端,现在要稍微严厉一点)
                章武三年春(章武为刘备的年号),刘备病危于永安,召成都诸葛亮来,嘱咐后事。于是就有了流传后世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哭着对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刘禅的年号)元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又封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为诸葛亮早逝埋下伏笔,堪比最近很火的996。此外,我觉得诸葛亮是很幸运的,他遇到的是刘禅这种年轻的君主,如果是其他皇帝,这么独揽大权,即使生前显赫,死后也未必不被掘坟。参照张居正)。


                IP属地:广东8楼2019-05-04 20:23
                收起回复
                  刘禅上位第一年,蜀汉就遇到各种麻烦了。“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但是因为刘备尸骨未寒而未出兵平定。东吴这边也制造各种小摩擦,于是诸葛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结好孙权。三国演义里也有安居平五路的故事。
                  建兴三年的春天,诸葛亮南征,到了秋天,平定南中。
                  南征的过程中,《汉晋春秋》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诸葛亮到南中,所战皆胜,听说了孟获是当地极有威望的人。于是在俘虏孟获后,带他看了蜀汉军队的营地,孟获认为汉军不过如此。诸葛亮笑着将孟获放走,七擒七纵。最后一次孟获被打服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南中平定,诸葛亮用当地原来的班底治南中,有人劝谏。诸葛亮认为:如果要留我们的官员,那就要留我们的士兵。不留我们的兵则我们官员管理不了这里,留兵又浪费了国力,而且当地人也不信任我们的官员,所以没有必要留蜀汉官员。
                  此后,诸葛亮治军练兵,为大举北伐做准备。
                  建兴五年,诸葛亮带领军队驻扎在汉中,临行前,上疏了《出师表》
                  裴松之在出师表这段注解了《郭冲五事》中第三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空城计”(可惜可信度很低很低),客观地论证了这事的真实性后得出这事是假的结论。


                  IP属地:广东9楼2019-05-04 20:23
                  回复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放出要从斜谷进攻郿的消息,派遣赵云和邓芝做疑军。这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了,曹真主力被吸引。诸葛亮亲自带领主力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军纪严明,军容整齐,让我想起了岳家军)。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为之一惊。
                    《魏略》记载:魏国认为蜀汉中只有刘备能打的(我理解为只有刘备有统率三军北伐的能力),刘备死了以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于是魏国没有防备。突然听到诸葛亮北伐的消息,朝野惊恐,陇右和祁山最严重,所以三郡背叛。
                    曹睿亲自西征,坐镇长安,派遣张郃对抗诸葛亮。诸葛亮这边派出了马谡与张郃交战。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破。于是诸葛亮只好“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并杀马谡来向三军道歉。
                    (关于孔明斩马谡这里,结合《马谡传》、《诸葛亮传》、《王平传》和《向朗传》会发现有点奇怪,。因为结合四传一起看的话,出现了马谡病死狱中和马谡被斩两种说法。我尝试着勉强还原当时的情况: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马谡对战张郃,结果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并且不听王平的劝告,被大败并逃跑,只留下王平收拢散兵,向朗还因为隐瞒了马谡逃跑的事而被贬官。马谡最终在牢房中病死,诸葛亮为之哭泣,并禀告外部马谡已经被斩了。)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上疏刘禅,陈述自己的过失和马谡的过失,自贬三等为右将军(仍是武职),行丞相事(权力未削)
                    《汉晋春秋》记载了诸葛亮曾反省自己:蜀汉军队在祁山、箕谷兵力皆比魏军多,但是却输了。这问题不在于兵力不足,而在于我自己一个人的错误罢了。现在我打算减少士兵,反省过错,在未来通过战场上的变通来打胜仗。如果这都做不到,即使士兵再多又有什么用?
                    (汉晋春秋和三国志记载有出入,三国志记载箕谷这一路是因为兵力不如魏军而败,而汉晋春秋则记载箕谷这一路蜀汉兵力占优?一般这种野史与正史出现冲突的,比如前面的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毛遂自荐,我们都以正史为准吧)


                    IP属地:广东10楼2019-05-04 20:25
                    收起回复
                      建安六年冬,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围攻陈仓。曹真对其进行防御,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王双带领骑兵追击诸葛亮,诸葛亮击破了他,斩杀王双。
                      建安七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击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带领士兵想要攻击陈式。诸葛亮亲自到建威,郭淮退兵,于是攻下武都和阴平。后主刘禅发下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表彰了一下诸葛亮并令其官复原职。
                      建安九年,诸葛亮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在与魏将张郃交战时,射杀张郃。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围攻祁山,恰逢曹真生病,曹睿派司马懿镇守西部战线。诸葛亮在上邽击破郭淮、费曜等,收割了当地的麦,并与司马懿对峙于上邽,没打起来。诸葛亮到卤城时,张郃请战被司马懿否决。之后司马懿“又登山掘营,不肯战”。各个将领多次请战,并嘲讽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司马懿才命张郃攻击。诸葛亮派出魏延、高翔、吴班拒之,“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退军以保全营地。
                      建安十二年春,诸葛亮带领大军由斜谷出,用流马运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部。诸葛亮经常忧患军粮跟不上军队,使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实现,所以分兵屯田,打算打持久战。“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即蜀汉军队与当地百姓秋毫无犯)。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了一百多天,到了八月时,诸葛亮病死,时年五十四。军队撤退后,司马懿来到并看了诸葛亮的军营,说:“天下奇才也!”


                      IP属地:广东11楼2019-05-04 20:26
                      回复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多次要求与司马懿决战,司马懿也向朝廷上表以求决战,但是魏国朝廷却派辛毗制止他。姜维对诸葛亮说:朝廷使节都到了,司马懿今年不会再出来了。诸葛亮说:其实本来他就不打算跟我们打仗,只是做做样子给手下将军们看而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真的能打赢我,哪里需要千里请战?
                        《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的使节来到司马懿这边,司马懿不问军事,而是问诸葛亮的寝食。使节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的,都由他亲自处理,所啖食不至数升。于是司马懿判断道:诸葛亮很快要死了。
                        《汉晋春秋》记载:杨仪等整顿军队要离开,司马懿追击。姜维让杨仪将旗子翻回来并击鼓,好像要杀向司马懿。司马懿于是撤退,不敢靠近。杨仪结阵离开,入谷后才发丧。之后百姓将这编为谚语:“死诸葛走活仲达”。司马懿知道后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记载和司马懿根据诸葛亮饭量判断寿命的记载有所冲突。假如之前司马懿真的能判断诸葛亮寿命,那么之后遇到诸葛亮病死就没有必要顾虑太多了)
                        (总结一下,诸葛亮执政后,主动出击五次。不过,我个人认为,诸葛亮真正带领大军北伐的,其实只有两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原因是第一次出现了“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即带领各个部队;最后一次出现了“亮悉大众由斜谷出”,即带领大军。第二次和第三次只能算小规模的进攻,以挖掘新路线和攻略个别城池为目的,如第二次的陈仓,第三次的武都、阴平。这段纯属我的个人想法,不一定正确)


                        IP属地:广东12楼2019-05-04 20:29
                        收起回复
                          诸葛亮遗嘱提到将自己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靠山作坟墓,墓只要放得下棺材就好,下敛时用平时穿的衣物即可,不需要放置器物陪葬。之后,后主刘禅给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
                          在最初的时候,诸葛亮曾经上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等到他死了,一切都跟他说的一样。
                          诸葛亮生性擅长奇思妙想,连弩、木牛、流马都是出自他的想法。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都领悟到了其中的要点。
                          孔明死后,朝廷下诏书给他立了个庙在沔阳。钟会伐蜀时,曾在诸葛亮庙中祭拜了他,命令士兵不得在诸葛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IP属地:广东13楼2019-05-04 20:30
                          回复
                            《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刚死时,百姓都想为诸葛亮立庙,朝廷由于礼秩规定而不允许百姓立庙。于是百姓每道祭日便在道路上祭祀,有人建议刘禅在成都给诸葛亮建个庙算了,后主不同意。之后习隆、向充等人上表说服刘禅,才得以建庙。
                            (可见诸葛亮多得人心。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场,诸葛亮都深得众心)
                            《襄阳记》还记载:名士黄承彦曾想将“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的丑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诸葛亮同意了。当时乡里人都笑话诸葛亮,传谚道:"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以下均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人的才能,英雄的气概:“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三国志》对诸葛亮有过一段外貌描写:“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身高一米八左右,样子长得帅,当时的人都很震惊:怎么会有这么帅的人?(开玩笑的。这个“异焉”结合前文,应该是指当时的人觉得他与众不同)
                            即使是孙权见到诸葛亮,也“睹亮奇雅,甚敬重之”,看到诸葛亮这人长得很特别,又优雅,所以很敬重他。


                            IP属地:广东14楼2019-05-04 20:30
                            回复
                              诸葛亮执政后,“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个“道不拾遗”还是难能可贵的。)
                              在其治理下,蜀汉上下一片祥和时,诸葛亮的志向是囊括四海,最差也是要开疆扩土,威震华夏。他认为自己不在时,国内没有人能够抗衡中原的人,所以连年北伐。
                              但是诸葛亮的才能呢,在于他擅长治军,不擅长奇谋;治理国家的才能,优于他的军事才能。
                              而且与他对抗的敌国人,是当时的人杰;此外,国力士兵不均等,蜀汉这边还是处于进攻的一方。
                              所以连年动兵,都未能完成战略目标。
                              (陈寿认为诸葛亮未能北伐成功,原因有三个:一.诸葛亮擅长治军,但是不擅长奇谋;二.诸葛亮的对手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三.蜀汉国力不如魏国,而且还处于进攻的一方,更加劣势)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王子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这里大概是说,过去萧何和管仲能够推荐一些军事奇才,是因为他们思考过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的长处在军事上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的原因。诸葛亮的才能在治理国家上,可以堪比管仲、萧何这一类人,但是他身边缺少了王子城父、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所以志向得不到实现。
                              最后陈寿用“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同情,认为人算不如天算。
                              此外,陈寿也评价了百姓对诸葛亮的喜爱和诸葛亮的文学才能: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诸葛亮病死时,百姓都很思念他,传颂他的功绩。直到现在即晋朝,蜀地那一带的百姓仍然在谈论诸葛亮的事迹。正如孟子所说:用“逸”道去驱使百姓,百姓即使辛苦也不会怨恨;用“生”道去杀人,被杀的人即使死了也不会忿恨)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繇、周公这样的人,辞藻华丽,是因为他们所面对、交谈的人,是有才能的人。但是诸葛亮面对的人,确是凡人百姓,所以用词只用表面意思,此外他讲的道理直到现在也是正确的、可用的)
                              陈寿在诸葛亮传结尾,劝诫司马炎客观看待诸葛亮,不要因为武侯是他曾经的敌人而抱有偏见,这才是明君。
                              《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传就到处为止了,之后又诸葛乔、诸葛瞻和董阙的传记,我就不写了。
                              在21世纪,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最具争议的人之一了。
                              个人对诸葛亮的喜爱,更多是因为他的忠心、处事让我敬佩,反倒是他过人的才能,我不是很看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权倾天下朝不忌,弹劾同事而不被怨恨,严厉治国而被百姓思念,节欲至极的人,纵观东汉三国甚至中华上下五千年,仅此一人而已!


                              IP属地:广东15楼2019-05-04 20: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