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吧 关注:767贴子:8,788

【史料】朝鲜人笔下的汪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久没来贴吧了,以前一直再看吧主发的帖子,这会整理点干货。
以下内容均出自《朝鲜成宗实录》,有关于成化十四年汪直出兵建州事。


1楼2019-10-26 13:37回复
    成化十四年/成宗 9年 1月 11日
    ○甲戌/奏請使尹弼商、副使柳輊回自京師復命。
    上引見, 問曰: “遼東在聲息, 今何如?”
    弼商對曰: “臣赴京時聞三衛達子作耗遼東, 指揮大人領兵與戰, 而敗死者八千餘人。” 弼商又啓曰: “臣等回來時, 至榛子嶺遇草賊見劫。”
    上曰: “聞賊弓力不强, 其不可敵乎?”
    弼商曰: “臣等伴從皆騎驢困頓, 身不帶寸兵, 猝遇賊十餘騎, 皆持弓劎劫之。 臣等無如之何, 解所佩刀子、囊子, 又脫裘與之, 賊受之, 還給毛衣而去。 至暮抵一驛, 見一官人備節鉞坐廳事, 問之則刑部主事也。 臣等泣告遇賊之狀, 答曰: ‘此非我所管, 且賊黨朝廷亦不能制之。’ 臣等又見路人痛哭者, 問之則曰: ‘路遇賊盡掠我衣裝, 吾一行人爲賊所殺, 故哭之。’ 白晝大路中, 賊肆行劫掠如此, 而無追捕者, 朝廷法禁似解弛也。”
    上曰: “請弓角, 今得蒙準, 不勝喜幸。” 弼商曰: “皇帝雖許收買, 而朝廷皆非之。 今若數外買濫而敗露, 則必復禁之矣。 請更申嚴私買之禁。”
    上曰: “中朝宦官權勢何如?”
    弼商曰: “臣等未得詳知, 但聞有汪直者最有寵, 皇帝使之微服, 伺察百司得失, 人皆畏之。” 上曰: “此非美事也。”
    上謂左副承旨孫比長曰: “奏請使遇盜事, 具由奏聞何如? 明日召諸政丞及禮曹議之。”


    2楼2019-10-26 13:38
    回复

      成化十四年/成宗9年 8月7日
      ○御經筵。 講訖, 領事韓明澮啓曰: “平安道防禦, 國家重事, 世宗朝築長城, 起自義州抵永安道, 又沿江置州郡, 此國家萬世之利也。 然歲月久遠, 漸至崩頹, 以致邊備踈虞。 今太監汪直掌天下之兵, 威震海內, 天子倚以爲重者, 而與兵部侍郞馬文勝等, 各領兵來鎭遼陽。 此中國大擧也, 我國其無備禦之策乎? 今年平安道農事未稔, 軍官不可多遣, 宜量數秒送, 以嚴隄備。”
      上曰: “予意以爲無害於我國。”
      明澮又啓曰: “近者平安道徙民流亡甚多。 蓋身雖徙居, 其土田猶在故鄕, 常思之而不忘也。 徙民土田竝屬公, 使絶思鄕之念, 則庶無逃散之弊矣。”
      上顧問左右, 大司憲金紐對曰: “若然則果絶思鄕之念, 然其父母(賁)〔墳〕墓、親戚皆在故鄕, 一朝奪而屬公, 則於國家撫字之意何如?”
      同知事徐居正曰: “徙民逃亡科罪之法, 非不嚴矣, 近多寬貸, 故如此耳。”
      左副承旨金升卿曰: “臣問流亡之故, 皆言近年阻飢, 欲歸故鄕賣田土, 少延其生耳, 其土田不可屬公矣。 令所在官斥賣, 以與其直何如?”
      金紐曰: “舊居之官奪其田土, 新徙之邑撫恤乖方, 則其民何所歸乎?”
      上曰: “其廣議以啓。”
      大司諫安寬厚啓曰: “臣等累請開洛山舊路, 勿禁採海, 未蒙允可, 不勝缺望。 海錯非處處有之, 獨多産於洛山寺前, 禁之不可。 且穿川峴、迎曙等路, 昔以爲近於陵寢而塞之, 今則皆通, 獨此路不開, 臣恐小民將謂: ‘殿下之重陵寢不如重寺刹也。’ 此特出於世祖一時之命, 不可永久奉行也。”
      上曰: “不然。 雖曰一時之事, 是亦先王朝所爲, 其可盡革乎?”
      金紐曰: “圓覺寺前亦有大路, 獨爲洛山塞大路, 可乎? 當是時若有諫之者, 則先王當卽從之矣。”
      上曰: “先王時無大司諫乎?”
      寬厚對曰: “雖有之, 人各異心。 奉使江原道, 見此弊者非不多也, 而臣獨言之, 此人之心不同故也。
      前日經筵, 獻納崔潘啓此事, 上顧問左右, 李克培對以 ‘不知,’ 盧思愼曰: ‘雖不開舊路, 無害’, 其志皆曲。 大抵大臣當以直道事君, 克培、思愼豈不知是非者乎? 《孟子》曰: ‘有事君人者, 事是君, 則爲容悅者也。’ 唐 太宗嘗至樹下譽其樹, 宇文士及從傍讃之, 太宗曰: ‘魏徵嘗謂予遠侫人, 而未知侫人爲誰, 果此人也!’ 克培等揣知上意, 逢迎希合, 臣竊不取。” 上謂左右曰: “何如?”
      明澮曰: “古道亦遠於寺, 復開無妨。”
      居正亦曰: “海物有産處, 有不産處, 臺諫之言是也。” 皆不聽。


      3楼2019-10-26 13:40
      回复
        成化十四年/成宗9年8月20日
        ○御夕講。
        洪貴達啓曰: “千秋使先來通事齎來聞見事目云: ‘行至沙嶺驛, 總兵官歐信到是驛, 待太監汪直之行, 語曰: 「嚮者征達子, 斬獲千餘級, 又欲於九月入征建州衛, 殄殲無遺。 汪太監欲與爾國夾攻, 將如京奏請, 若殄殲無遺, 則於爾國亦有利矣。」 但未知蒙准與否, 若爾則上國必請兵, 請先抄兵何如?”
        上曰: “若先抄兵, 則慮或騷擾。”
        貴達曰: “臨時選兵, 則事必急遽, 請與大臣及諸武臣廣議, 何如?”


        4楼2019-10-26 13:41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 3月 6日
          ○壬戌/正朝使李坡等回自京師。 坡啓曰: “臣等問諸國子監, 蔡沈、眞德秀、胡安國, 自元朝始從祀文廟矣。”
          上引見, 問曰: “中朝用事者誰也?”
          坡對曰: “萬安爲翰林院大學士兼太子太傅, 王越爲都御史兼兵部尙書, 時方用事。 又太監傅恭、劉恒、汪直、金輔、鄭同亦得權幸, 而汪直年少聰慧, 帝尤眷愛。”
          上曰: “王越之年幾何?”
          對曰: “年可六十。 不厲而威, 眞君子人也。”


          5楼2019-10-26 13:42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0月28日
            ○聖節使韓致禮, 到遼東, 上聞見事件, 其略曰: “鎭撫王璜、虞振來言: ‘今以東征建州事, 太監汪直, 與前遼東摠兵官韓贇、撫寧侯朱庸等, 本月十五日發京, 二十五日間, 當到廣寧。’ 都司呂信語通事張有華曰: ‘汪太監, 當齎勅朝鮮書來, 來則必差遣此處人也。’ 且王璜來館, 臣問曰: ‘無柰有請兵事乎?’ 答曰: ‘未詳知之。’” 命速示政丞、政府、兵曹。


            6楼2019-10-26 13:42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润10月8日
              ○御書, 與使臣問答節目, 示政丞等。
              政丞等, 卽據御書議啓: “一, ‘受勅後, 天使若問出師之事, 何以答之?’ 答曰: ‘當從皇上勅諭, 但念時當寒冱, 草枯雪深, 行兵爲難。 且冬夏興師, 兵家所忌, 以此爲慮。’ 若問軍數, 答曰: ‘今當倉遽, 恐難卒辦。 但以西北本道之兵, 徵送爲計耳。’ 强問其數, 答曰: ‘除留防之數, 不過萬餘矣。’ 一, ‘天使若曰:「親領朝鮮兵, 直指建州」則何以答之?’ 答曰: ‘我兵, 則當命將一一調遣, 不煩大人同往。 昔丁亥年, 白天使來徵兵, 亦欲同我兵入歸, 以勢難未果, 直還遼東, 惟大人其思之。’ 一, ‘丁亥年, 則時序九月, 應期而往, 今則天寒雪下, 難以如約。 若於勅書內, 某日攻某處, 則以如約答之乎?’ 答曰: ‘自古兵難遙度, 況建州衛, 山勢險危, 今又冬節, 雪深草枯, 行兵尤難。 定日期會亦難必, 然當督勵將帥, 急速往赴。’ 一, ‘白顒之來, 別無規式, 其時世祖, 臨時問對, 今時則何以爲之? 殿下今亦隨問而答何如? 一, ‘天使處, 欲問汪太監入征形勢可乎?’ 若勅書內, 擧論汪直之名, 或天使語及汪直, 問汪直入征形勢不妨。”


              7楼2019-10-26 13:43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润10月11日
                ○癸亥/上幸慕華館迎勅, 至景福宮受勅如儀。 其勅曰:
                朝鮮國王姓諱。 朕誕膺天命, 君主華夷, 施惠行仁, 乃朕素志, 興兵動衆, 豈所願爲? 夫何(建州女直)〔建州女眞〕, 逆天背恩, 累寇邊陲, 守臣交請剪滅。 朕念戈鋌所至, 玉石不分, 彼中寧無向化爲善乎? 爰遣大臣, 撫諭再三, 貸其反測之愆, 聽其來京謝罪, 悉越常例, 陞賞宴待而歸, 曾未期歲, 賊首伏當加等, 復糾醜類, 侵犯我邊。 雖被官軍, 驅逐出境, 但未大遭剉衂, 守臣復請加兵。 廷議皆謂: “此賊冥頑不悛, 罪在不宥。” 已令監督、總兵等官, 選領精兵, 往彼會合鎭守、都御史, 刻期搗巢征勦。 惟爾國王, 紹胙東藩, 輸忠於我國家, 有隆無(贊)〔替〕, 朕甚嘉悅。 顧王國, 素稱禮義之邦, 接隣腥膻之域, 亦有以敵之乎? 我兵壓境, 賊有奔竄國境, 諒必擒而俘獻之。 王如申遣偏師, 遙相應援, 大奮貔貅之威, 同殲犬羊之孼。 逆虜旣除, 則王敵愾功勤愈茂, 而聲名豈不有以享於無窮哉? 報酬之典, 朕必不緩, 故勅。
                上與使臣行禮, 命金自貞, 語使臣曰: “萬里路上, 辛苦而來, 大人之行, 曾是不意, 沿路各處, 館待諸事, 豈無闕失?”
                使臣答曰: “安州、平壤、開城等處, 殿下委遣宰相, 厚慰, 兼致人情, 處處州府, 館待優厚, 安有闕失?” 乃就坐, 行茶禮訖, 還就坐。
                使臣令通事張自孝啓曰: “建州衛野人, 曾犯上國之境, 朝廷欲興兵勦滅, 緣本人等歸順進貢, 故從優賞賜, 不次除職, 野人不念皇恩, 似前犯邊。 帝乃命將致討, 初欲遣馬侍郞, 請兵不果, 而遣我。”
                上令金自貞、張有誠答曰: “當依勅書施行。 但冬夏興師, 兵家所忌。 昔漢征匈奴, 士多墮指, 馬援征南, 疫死殆盡。 今天寒草枯, 雪深路險, 難以行兵。”
                使臣曰: “朝廷赴戰軍馬摠計一十五萬, 兵非不足也。 但朝鮮, 若依期進兵, 則彼不得躱脫, 殄殲無遺矣。”
                上曰: “今當冬月, 行兵最難。”
                仍問朝廷攻討形勢, 使臣曰: “太監汪直、撫寧侯朱庸、前摠兵官韓贇及廣寧摠兵太監, 領兵入討。”
                上問師期, 使臣出示汪太監所定日期小帖, 乃閏十月二十五日也。
                上曰: “當依勅書, 抄發軍兵, 督將送之。 但今勅書, 不錄日期, 又無汪太監指授之語, 而二十五日師期甚迫, 勢不能及。”
                使臣曰: “勅書則錄其大綱耳, 何得預定日期? 太監等, 當初會議, 以閏十月二十日、二十五日來十一月初三日擇定, 其後更議: ‘二十日, 則氷未堅合, 師渡爲難, 十一月初三日, 則建州地界, 距遼東不遠, 彼知聲息逃散, 寧不如二十五日之爲便。’ 此日不可前却, 且兵貴神速, 須及此日出師。”
                上曰: “所謂兵貴神速者, 軍在近處, 臨幾應變, 如上國則猶可, 本國與建州,相去絶遠, 山川險阻, 安能飛到歟? 且今我兵, 須行文移, 乃可抄發, 所抄軍士, 亦當整勅器械, 此日會兵, 定不可及也。”
                使臣曰: “雖發城內兵, 須備糗糧乃行, 況諸道軍士乎? 殿下之言允當, 然是期不可違也。”
                上曰: “臣子當以實對, 今若對以依期出兵, 而終不及期, 是欺罔朝廷, 罪實難逃。”
                使臣曰: “天順三年, 白顒之來, 亦如此例。 其時及期出兵, 今乃如是, 何哉?”
                上曰: “其時則都御史李秉, 預先知會, 故備預出兵, 今則受勅後乃知, 未易卒辦耳。”
                使臣曰: “聖節使護送軍, 先知此意來報, 何異於白顒時?”
                上曰: “護送軍, 只報有勅書耳, 何由知勅書內辭意乎? 且師行有程, 我國距建州遼隔, 若不分星夜, 倍道兼行, 則士卒先自困斃。 是猶伏雞之搏狸、乳狗之犯虎, 無益於事也。”
                使臣曰: “汪太監等, 今閏十月二十一日起兵, 〔二十〕四日到靉陽堡北邊牙鶻關等處, 二十五日, 分五路入攻, 貴國兵, 自建州三路合攻, 則野人所居各寨, 可得殄殲, 朝廷豈不重賞? 若違此期, 大兵已去, 虜亦遠遁不得, 孤懸深入, 徒爲勞斃而已。”
                上曰: “發兵則劃卽應命, 日期則勢難從之。”
                使臣曰: “此日期, 吾不敢擅便進退, 欲聞殿下定日。”
                上曰: “兵難遙度, 是在將帥觀勢爲之耳。 且將在閫外, 君命有所不從, 脫有勢難, 雖汪太監, 亦於定日, 不得出征, 安敢預定日期?”
                使臣曰: “吾言已盡。 但汪太監, 令我率貴國官人二員前來, 今若差人往聽, 則可知我啓殿下丁寧之意。”
                上曰: “今將大人之言及, 不得依期會兵之故, 當差人, (根)〔眼〕同大人回報。”
                使臣曰: “知道。” 且曰: “我來時, 平壤留半日, 開城府留半日, 碧蹄驛留半日, 以此稽緩。 明日當回程, 十七日到義州, 二十日還到遼東。 須令各驛, 擇馬遞送,護送軍, 則毋過三十人。”
                上曰: “諾。” 使
                臣曰: “今欲拜辭。” 卽行再拜。
                上讓之至再, 不得已答拜曰: “何遽如是? 大人就館, 我將往見。”
                相與降階, 送至勤政門外, 相揖而別。 上還內, 有頃幸太平館。 就御室少留, 出至館中門外, 使臣出迎, 相揖至正廳。
                使臣曰: “我欲殿下, 更勿起動, 故已於殿上, 拜辭而來, 今乃如是動勞, 惶恐多謝。”
                上曰: “禮當如是。” 相揖就座行茶禮, 仍設下馬宴。
                上將行酒, 使臣曰: “請殿下先禮。”
                上曰: “敬朝廷, 敬大人, 予何敢先?” 使臣曰: “惟命。”
                禮訖, 月山大君婷、德源君曙、上黨府院君韓明澮、靑松府院君沈澮, 以次行酒。 酒行五爵, 使臣令張自孝啓曰: “俺醉甚矣。 不得久坐, 請行回酒禮。”
                上曰 “大人勿飮, 從容安坐, 姑俟禮成可也。”
                使臣曰: “當初殿下賜酒, 皇恐盡爵, 雖不再飮, 昏醉無知。 且使事甚重, 明日當早行。”
                上曰: “王事靡盬, 大人之欲速還可也。 然朝廷, 記我小國, 特降勅諭, 仍擇大人, 委遣如此。 際會難得, 而與大人相會亦難, 且賓主之禮, 不可廢也, 請大人少留。”
                使臣曰: “遼東兵期甚迫, 斷不可留也。” 遂行回杯禮訖, 相揖而出。 使臣, 送上至中門外, 上命都承旨金升卿, 留贈人情物, 使臣固拒不受。
                升卿曰: “欲贈人情物于頭目。”
                使臣答曰: “我旣不受, 彼安受哉?” 升卿曰: “天氣峭寒, 欲以贈衣服耳, 非他重物也。” 使臣亦許受襦衣與靴。


                8楼2019-10-26 13:46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1月10日
                  ○通事張自孝, 還自遼東, 上御宣政殿引見。 自孝啓曰: “臣始到遼東, 高淸先入, 與太監等會議後, 引臣等而入。 臣呈咨文, 太監問: ‘起兵日時, 汝殿下何以云云?’ 臣對曰: ‘二十五日師期太迫, 未能及赴。’ 高淸從旁語太監曰: ‘殿下言: 「二十五日似未可及, 然遣將領兵, 計日入攻。」 我云: 「白顒時及期, 今則何緩也?」 殿下答曰: 「前日則遼東大人先報, 故預整軍馬, 及赴師期, 今則勅到始知, 恐忙不及期。’」 太監、御史等云: ‘殿下之言良是。’”
                  上曰: “太監無乃不悅乎?”
                  對曰: “始聞未及之言, 聲猶稍厲, 及高淸解之, 皆有怡色。”
                  上曰: “二十五日果入征乎?”
                  對曰: “高淸二十二日回還, 二十五日行纛祭, 用雜戲饗兵, 前軍啓行, 二十八日將帥乃行。”
                  上曰: “館待何如?”
                  對曰: “饗用果肉, 贈以布帛, 禮待甚厚。”
                  上曰: “其將帥賢乎?”
                  對曰: “撫寧侯, 正統皇帝之姪, 擧止有節, 寡言笑, 眞長者。 汪太監, 年少溫雅簡默。 魏太監, 年齒已老, 習熟古事。”
                  “其甲胄何如?” 對曰: “軍器整治, 莫罄名言。”


                  9楼2019-10-26 13:47
                  收起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1月13日
                    ○上黨府院君韓明澮來啓曰: “臣昨日見通事崔有江, 問西征事, 答曰: ‘汪直領軍甚衆, 以牛一萬五千頭運糧, 爲久住之計, 候彼人之登山躱匿者自斃而還。’ 果如此言, 則必留屯閱月, 而我國以江氷未合奏聞, 必不見信矣。 殿下誠心事大, 而以一事之微, 見疑於上國, 於大義未便。 今已放之軍, 不可復會, 留(坊)〔防〕軍數, 亦可萬餘矣, 使將帥領行渡江而還, 雖未搗賊巢, 我國之奏聞有據矣。”
                    上御宣政殿, 引見明澮, 啓之如初。
                    上曰: “政丞之言甚是, 然今已罷陣, 不可復徵, (柰)〔奈〕何?”
                    都承旨金升卿啓曰: “信如明澮之言, 雖未入賊穴, 渡江而還不妨。”
                    左承旨金季昌、右承旨蔡壽啓曰: “復徵已罷之軍, 更擧大事, 甚未便。”
                    右副承旨(盧公所)〔盧公弼〕啓曰: “今天氣冱寒, 積雪塞路, 野無靑草, 喂馬亦難, 臣決知其不可復擧矣。 夫我則直矣, 雖奏以江氷未合, 何害?”
                    上曰: “此是大事, 欲廣議於朝。”


                    10楼2019-10-26 13:47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 11月 17日
                      ○戊戌/命召都承旨金升卿入內。
                      上曰: “奏本云: ‘以圖後效。’ 此語汎稱不切, 中朝必多方詰責。 詳敍來年入攻之意何如?”
                      升卿啓曰: “政丞等亦欲削去此語。 奏本又云: ‘草枯雪深, 喂馬爲難。 若我師越江, 則此言猶可也, 此邊, 乃我國尋常防禦之地, 不可以無草托辭, 雖只以此責之, 我無答辭。 若明言來年入攻, 則必喜之。 今太監汪直, 將兵而來, 宦官心志躁急, 慮不遠大, 若多般以咎我, 則皇帝亦必非之矣。”
                      上曰: “政丞等皆云: ‘我師纔得越江, 乃奏中朝曰: 「勢難不得入攻」可矣。’ 是則詐飾誣奏也。 今雖不得入攻, 若以實奏之(之)則正矣, 無愧於心。 明秋入攻, 萬一得利獻俘, 則皇帝必以爲: ‘其時勢難不入矣。’ 結怨野人小, 見責中朝大, 政丞曰: ‘今猶未晩。’ 予則以爲不然。”
                      升卿曰: “韓明澮今朝見臣云: ‘反覆思之, 今不入攻, 於吾心, 猶有未安。 前日面對時, 上曰: 「予當爲民受責。」 故不得敢請。 今欲更啓而來, 適不御經筵, 亦未敢上達。 中朝每稱殿下之誠, 今以一事見過, 則無奈不可乎?’ 其意蓋欲令臣上達也。”
                      上曰: “予已召承文院提調, 當以明年入攻之意, 幷載奏本。”
                      升卿又啓曰: “功臣職田之稅, 去歲聽民情願, 皆納公倉, 而官給其直, 民初樂從者, 蓋欲各納州倉也。 今乃納于京倉, 民反不樂者, 蓋京畿之民, 遠者自家贏糧, 行三四日而後, 得達于京師, 又當納倉之際, 或賄庫子, 雖當納斗升者, 橫費倍差, 寧欲納于田主。 前日殿下, 以京倉充棟, 外方田稅, 欲納州倉, 今亦命納州倉, 以除此弊何如? 如此則民必便之, 然於國家, 無奈不利乎? 令戶曹磨鍊以啓。”
                      上曰: “可。”


                      11楼2019-10-26 13:49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0年 11月 18日
                        ○己亥/御經筵。
                        講訖, 大司憲金良璥啓曰: “征西大將魚有沼, 初以一萬之衆, 出屯江上, 未入賊穴, 乃曰: ‘江氷未合, 難以濟師。’ 不稟旨擅罷兵, 請罪之。”
                        上曰: “在境內, 而擅罷兵, 雖曰有罪, 然必見勢而然也。 夫豈不思, 而爲之哉?”
                        良璥曰: “渡江, 則其進退在將軍, 今不渡江, 則安能自擅其進退哉? 馳馹以聞, 則不過七八日之程, 而擅退兵, 此而不懲, 何以懲後?”
                        上曰: “待有沼來, 問之可也。”
                        領事韓明澮啓曰: “臣反覆思之, 今次奏聞使行次至遼東, 而天兵若深入未還, 則臣恐於是必有錯矣。”
                        上曰: “政丞之言然矣, 我師之屯于江上, 上國必不知矣。 上國不知, 則我雖曰: ‘江氷未合, 難以濟師。’ 上國其信乎? 上國不信不知, 則我雖直, 何以暴白哉?”
                        明澮曰: “誠如上敎。 我雖據事奏聞, 然在吾境上而罷兵, 安知我之眞僞哉? 爲今計, 雖未得深入致討, 若將兵越境, 則其奏辭有據矣。 且通事崔有江言: ‘汪直領軍甚衆, 又以牛一萬五千頭運糧, 爲久留之計。’ 若天兵未還, 而奏聞(經)〔徑〕至, 則上國益不信矣。 殿下誠心事大, 而今不見信於上國, 則臣恐有失事大之誠矣。 臣意以謂: ‘已放之軍, 不可復徵,’ 擇留防軍精銳者以入, 則雖未搗賊穴, 不有愈於不越江, 而旋退者乎?”
                        上曰: “然。 兵可擇用三千, 雖未滿三千亦可。 且如許琮者, 可堪爲將, 今在何處?”
                        左承旨金季昌啓曰: “琮今丁祖母憂矣。”
                        上曰: “其起復入送, 且先遣人于平安節度使, 諭以還入攻之意。”
                        又曰: “予欲遣同副承旨李季仝何如?” 仍召謂季仝曰: “予將還攻建州衛, 汝往平安道, 與節度使金嶠, 擇留防軍士以待。” 仍賜季仝貂裘一領。
                        上聞許琮有疾, 以左議政尹弼商爲都元帥, 節度使金嶠爲副元帥。


                        12楼2019-10-26 13:50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0年 11月 18日
                          ○上御宣政殿, 引見尹弼商及鄭昌孫、韓明澮、洪應、徐居正、李承召、李克增, 議西征事。
                          上謂弼商曰: “今者西征, 專在政丞節度。”
                          對曰: “臣敢不盡力, 然成敗利鈍, 非所逆料也。 但以江氷未合, 不得入征, 言甚無理。 故魚有沼拜辭時, 臣適入侍, 有沼以氷未合爲言, 臣謂有沼曰: ‘如氷未合, 可作浮橋以渡也。’ 有沼不用臣言, 罷兵而還。 然有沼屢從征伐, 非如臣之孱劣, 必觀勢知難而退。 但應勅討賊, 已咨遼東, 今以罷兵奏聞, 實爲未穩。 若以江氷未合, 雪深草枯爲辭, 則草枯在秋, 今非其時, 而雪深, 則氷必合, 其言矛盾。 反覆思之, 理當入攻。”
                          上曰: “如是等語, 是欺中朝, 甚不可也。 且幾日可至賊境乎?”
                          弼商曰: “臣於丁亥年, 以主將,四日而至江邊, 今不能如是之速也。 來月望前, 可得入攻。”
                          上曰: “旋師後, 予欲令點兵。”
                          弼商曰: “允當。 臣之此行, 全師而還, 未可必也。 萬一敗軍, 敢不以實聞, 然必令點閱, 可知虛實。”
                          上曰: “誰使爲之?”
                          弼商曰: “在上意斟酌爲之耳。”
                          上曰: “李季仝可也。”
                          承召啓曰: “委重任於政丞, 而又令承旨點閱, 似未穩也。”
                          居正曰: “我軍雖入賊境, 若以雪深, 中道而返, 何以使中朝知之?”
                          上曰: “雖不得知, 自反而縮, 其亦可矣。 且中朝兵, 與賊勝負, 未可知也。”
                          弼商曰: “汪直將萬兵, 以壓小醜, 勢必勝矣。”
                          上曰: “汪直必帝所信任。不然, 何以授重兵, 以討賊乎?”
                          弼商曰: “臣曾赴京聞之, 汪直寵幸於帝, 內而宮禁之事, 外而軍國之務, 無不總攬。”
                          上曰: “其不見敗乎?”
                          對曰: “皇帝賞賜優厚, 家計豐富, 粗有淸名, 此其所以不敗也。”
                          金升卿曰: “旋師之後, 宜遣朝官勞軍。”
                          弼商曰: 在丁亥年, 世祖遣官, 勞慰於道者三。”
                          上曰: “前日已令平壤府慰宴, 今亦如之, 別遣宰相慰之, 似可。”
                          弼商請率季仝入征, 上曰: “已令季仝, 但調兵馬, 不可又命入征也。”
                          弼商曰: “命內臣調兵甚善。 丁亥年, 臣以右參贊, 權孟禧以承旨俱入侍, 世祖命孟禧, 往調軍馬, 繼命臣赴征, 蓋遣內臣, 則凡事易成。 且臣已老, 金嶠又過壯年, 而季仝有武勇, 殿下將欲付大任於斯人, 則與老臣參用之可矣。”
                          上曰: “職帶承旨, 赴戰未穩。”
                          弼商曰: “臣亦內臣也, 以內臣從征何妨?” 固請不聽。
                          上曰: “諸島兒馬, 給平安軍士何如?”
                          弼商曰: “平安、黃海道軍士, 防戍往來, 馬多困斃, 請賜兩道軍士。”
                          克增曰: “諸道牧馬守場者, 簡出良馬, 竊賣遠方, 充以羸馬, 馬之耗損日甚。”
                          弼商曰: “軍政莫急於馬。 古人問國之富, 數馬以對, 今諸島牧場, 無一良馬, 大可慮也。”
                          上曰: “養馬節目, 商議以啓。 多方以試之, 則必有善者矣。”


                          13楼2019-10-26 13:53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1月19日
                            ○臺諫合司來啓曰: “西征之擧, 國家大事, 臣等反覆思之, 彼地積雪塞路, 人馬不通, 且天氣寒嚴, 倍於他道。 況貧民疲馬, 生還者有幾? 臣等以謂: ‘此非興師動衆之時。’”
                            傳曰: “入侍經筵臺諫, 已知予意。”
                            大司憲金良璥曰: “中國日候之寒, 非塞外之比, 然露宿經日, 則鮮不凍傷, 況積雪沒脛之地乎? 是棄其師也。 雖令深入賊穴, 臣等決知其不得入也。 若不得入賊穴, 則雖云渡江, 與不越江何異? 徒無益而有損也。”
                            傳曰: “前日議時, 大司憲以爲: ‘領軍渡江, 遣通事通於汪直而還, 可也。’ 與今日所言, 何相反也?”
                            良璥曰: “通於汪直, 非臣所言。 初有揚兵之議, 故臣以謂: ‘渡江揚兵, 而通於遼東, 探知汪直進退而後還, 可也。’ 及聞上敎, 渡江則當擣賊穴, 臣亦以時勢甚難啓之。 臣有懷不敢不達, 恐於轉啓之間, 有所未盡, 請面對。”
                            上御宣政殿引見, 良璥啓曰: “臣於昨日上敎, 非不聞也; 明澮等議, 非不知也。 但邊地苦寒, 民無衣絮, 猝驅赴征, 深入狄地, 倘遇大雪, 進退無據, 屯留數日, 生存者幾何? 野無芻茭, 馬亦自斃, 時勢甚難, 不可再擧。 我今旣承中國之命, 而出師, 觀其時勢之難, 而罷兵, 以實奏聞, 有何不可?”
                            上曰: “我國事大以誠, 自古號爲禮義之邦, 中朝待之不疑, 特令本國使价, 仍帶弓箭而入, 又許弓角之請。 今者起兵助征, 已咨遼東, 轉報朝廷, 而竟不赴之, 則其不直甚矣。 祖宗朝稱禮義之邦, 而至我謂之不直可乎? 事勢之難, 予非不知, 不獲已也。”
                            良璥曰: “平安之地, 邑居虛疏, 雖移民實之, 猶未奠居, 而又當敵人之衝。 今驅戍禦之卒, 冒氷雪之險, 萬一覆敗, 平安一道, 盡爲虛荒。 不特此也, 前此軍官赴征之時, 驛路困敝, 逃散殆盡。”
                            上曰: “中國之命, 固不可違, 斯民之弊, 亦不可勝言, 每念至此, 予心慘然。 如此隆冬, 西征將士, 何以能堪? 今雖峭寒, 予不忍著耳掩也。”
                            良璥曰: 臣家處於高地, 耳傾漏聲, 至於四鼓, 猶未能寐。 臣意以爲 ‘今旣出師, 屯臨敵境, 雖不入攻, 是用中朝之命也。’”
                            上曰: “小所以事大, 信也, 今雖不入攻, 中朝必不遣使責之也, 然不可失信也。 且小人自古有之, 今天子聖明, 小人固不得售其奸矣。 然天下之事, 安可必也? 雖入賊地, 元帥措置得宜, 則可以萬全矣。”
                            良璥曰: “如遇大雪, 雖弼商, 無如之何?”
                            丘致崐曰: “今此之擧, 中國聞之, 亦必以冬月, 興師爲非也。”
                            上曰: “旣勅夾攻, 何以爲非乎?”
                            良璥曰: “中國入征, 當八九月, 則時矣, 非其時而窮兵於遠, 其失亦大, 何必從之?”
                            上曰: “予計以爲野人, 被王師入攻, 恐我國夾攻, 必遣人覘之; 雖不深入攻, 若遇候覘者, 擒獲以獻, 可以塞責。”
                            良璥曰: “此激幸萬一, 非計也。”
                            上曰: 是亦幸也。”
                            良璥曰: “臣不知弼商之外, 別有將乎?”
                            上曰: “政丞爲元帥, 金嶠爲副也。”
                            對曰: “然則戍邊者誰歟?”
                            上曰: “觀察使也。”
                            對曰: “防禦不可不謹也。”
                            都承旨金升卿曰: “弼商云: ‘成貴達、李淑琦中一人, 留守邊鎭, 以防不虞。’”
                            上曰: “可。” 臺諫咸退,
                            升卿曰: “命製給西征軍士襦衣、耳掩, 今驛路殘敝, 轉運實難, 請以平安道所儲緜布, 亦令製給。
                            上曰: “驛路困敝, 誠可哀也, 是亦爲民, 何憚轉輸?”
                            先是傳于承政院曰: “今者赴征軍, 再擧深入, 勞苦莫甚。 予欲諭以不得已再擧之義, 當於回還之後, 各給襦衣一領、耳掩一事, 其有功者, 竝給馬, 以償其勞。” 故升卿有是啓。


                            14楼2019-10-26 13:55
                            回复
                              成化十五年/成宗 10年11月29日
                              ○任士洪在配所上書曰:
                              體察使魚有沼, 以臣有武才, 文移本州, 督赴陣所, 臣素乏弓馬之能, 又未嘗知軍旅之事。 然聞國家有事, 義不敢自安, 卽跨馬竝江而上, 涉險歷巇, 凡五日及抵滿浦, 則有沼已罷兵還矣。 臣竊聞罷兵之由, 冬月興師, 諸將咸以爲不可, 自出師之日, 棄家宅, 離妻子, 如就死地, 旣不樂於中。 尋承工曹判書柳輊之文, 則有曰: “一卒匹馬, 如或傷斃, 杖其將一百。” 諸將咸進言於主將曰: “天寒地凍, 柴草一掃, 士卒之困於踰山越嶺者, 直指敵壤, 則必不戰而死, 寧安處而受杖。 何用歷盡崎嶇, 傷我士卒而後, 還被重罪乎?” 於是, 諸將解體矣, 有沼回心矣, 遂爲之辭曰: “江氷未合矣, 道路遼遠矣, 柴草不足矣, 待留之際, 糧餉未給矣。” 臣聞滿浦人韓敬智之言曰: “有沼遣敬智等五人, 深入詗之, 初三日發去, 信宿得至其落, 初五日夕乃還, 路甚平坦, 雖萬騎, 可以齊驅, 雪不深矣, 而草亦茂矣。” 臣又與節度使金嶠, 共審氷之堅薄, 滿浦地面金巖等處一邊, 稍有未堅, 然合旣三寸, 何虞難濟? 路旣可行, 氷亦可渡, 而柴草不至於不毛, 糧餉亦備其旬日, 則還師之意, 臣實未解。 臣竊料之, 見可之諭已下, 而柳輊之文遽至, 本以不樂之情, 翻生痛惻之懷, 而有是故也。 臣竊惟彼人, 人面獸心, 鼠竊狗偸, 無足介慮, 且無犯邊之隙, 遽興冬月之師, 宜其停住。 然皇帝發十萬之兵, 命太監汪直以征, 猶慮其未盡擒也, 賜勅於殿下, 冀獻其頭畜, 則以殿下平素至誠事大之意, 寧不欲效力於其間乎? 是故不計細務, 而有此擧也。 伐其叛羌, 以奉我天子, 無非義擧, 今將士不體上意, 徒欲自安, 臣竊痛心。 臣與節度使金嶠, 自義州至滿浦, 沿江諸郡, 問其賊路便易處, 則碧團都渾洞、碧潼蔡家洞、理山長洞、滿浦斜乙外洞, 皆路坦可入, 居人多言往征之易。 今將士不遍問諸人, 只取一二愚氓之告以啓, 臣實痛心。 又料今皇帝, 如歸責於我, 則將何辭以答之乎? 以言雪深, 則十萬之兵, 已窮探賊穴, 知其冷暖矣, 以言氷薄, 則今天氣漸寒, 氷堅可指日待矣, 然則奏報之際, 辭亦難矣。 必有睿算, 已窮其蘊奧矣。 然臣久在侍從之列, 濫授眷遇之隆, 雖造大罪, 遠投荒域, 臣敢一日忘芹曝之懇乎? 臣妄意改命將士, 刻日徂征, 縱無所獲, 與官軍會, 則朝廷必信其用命之實, 賞殿下事大之誠, 豈非邦家之光乎? 不然則臣恐今日之小弊, 轉爲異日之大弊也。 惟殿下三思。 臣聞平安道軍額, 甲士三千七百、別侍衛一百、騎兵六千三百、步兵七千有幾, 摠不下二萬。 今分戍江郡及諸口子二萬之中, 揀精兵數千, 分道而入, 則彼虜可獲, 我師不困, 黃海、永安之兵, 不勞再徵, 可得征之矣。 歲在丁亥, 叛臣李施愛之鋒甚銳, 自五月至六月、七月、八月, 涉夏經秋, 南北士卒, 俱罷於征討。 師未歸家, 而世祖承勅之日, 卽命往征, 果得大捷, 獻馘王庭, 遂被奬諭。 殿下思丁亥之事, 則今日之興師, 不足言其細弊也。 巖廊之上, 臺閣之間, 豈無上策? 臣邈處天涯, 魂散神耗, 誠不能效一得之愚, 第以所覩所聞, 不宜緘默, 敢昧死以聞。


                              15楼2019-10-26 1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