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0,886贴子:1,283,973

关于【屠】、【屠城】在《三国志》及《后汉书》中的意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0-04-02 05:03回复
    某些魏黑看见“屠”字就激动、亢奋,虽然很久前就说过“屠”字在《三国志》中的意思大多是指:攻下城池,剿灭抵抗的敌军,表卓越战功的,而非杀戮无辜。但至今还有很多人不懂,或者不愿意懂,进而用所谓的不知道什么狗屁砖家的狗屁专著来黑,不配。
    别像个傻子一样看见【屠城】就兴奋,感觉找到了致命黑点一样,只能说明蠢,其他的什么都说明不了。
    其实我还是想问一下,曹操军队12次屠城,他看的哪本《三国志》,不会又是哪的秘本吧?整个《三国志》都未必又12次屠城。不会是把“屠各”“浮屠”都算进去了吧?
    先看【屠柳城】
    《公孙度传》【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乌丸鲜卑东夷传》【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於柳城......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其馀遗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譬如征讨柳城,《公孙度传》说【屠柳城】如果不参见《乌丸传》则很多人会被忽悠,而认为柳城之内的人皆被杀戮殆尽。实则,结合《乌丸传》看,魏军剿灭的是抵抗、攻击魏军的乌丸部队,而剩余的没有继续攻击、抵抗的则投降了【其馀遗迸皆降】,投降的这部分也没有进一步杀掉,而是【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并且由此成为曹魏军一支有力的铁骑。
    《武帝纪》【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也说的很清楚,【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而真正被斩杀的是【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其实就算用屁股想想都能想到,打仗靠人、农业靠人、各种社会发展都靠人,杀也是杀那部分攻击、抵抗,势死不投降的。而放弃抵抗的,投降的是必然会充军、充农、补充社会所需人口。没有人什么都干不了,那叫光杆司令,曹操没傻到当光杆司令的地步。你自己都不愿意当光杆司令,凭什么认为曹操比你蠢?
    ——————————————————————————————————
    《夏侯渊传》【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
    《徐晃传》【十五年,讨太原反者,围大陵,拔之,斩贼帅商曜。】
    《武帝纪》【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
    参见相关各传可知,【屠其城】指的是【破之】、【拔之】
    ————————————————————————————
    《贾诩传》引《九州春秋》赞美皇甫嵩的【屠三十六万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用到了“屠”字,所以这个字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是指“除暴安良”为“正义”之举。
    譬如《后汉书》的立场是以东汉政权为正统的(废话),而反东汉帝权的黄巾就是暴乱,其行为从史书立场上来说是与东汉帝权对立的。所以,黄巾叫“黄巾贼”,以“贼”冠之。
    《后汉书 儒林列传下》【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
    《后汉书》几乎都是赞美皇甫嵩战功的,所以其在史书中的形象并非反面。因此【屠】字亦代表其战功显赫、军威卓越。
    《后汉书 天文下》【至中平元年,黄巾贼起,上遣中郎将皇甫嵩、朱俊等征之,斩首十余万级。】
    《王允传》【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等受降数十万。】
    按《天文下》和《王允传》结合看,是杀了十万,受降数十万。虽说是“屠”但也不是全部杀光。毕竟黄巾远不止数十万。按《三国志 武帝纪》青州黄巾就百万了。
    所以这里的“屠”有杀的意思,这点我们从来不否认,哪有打仗不杀人,不死人的?活在梦里吗?但是,也绝对不是“100%杀光”的意思,更没有滥杀无辜的意思。
    所以,某黑到底兴奋什么?
    ——————————————————————————————————
    再看著名的耿弇。
    《耿弇传》【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东汉名将耿弇屠城三百,某书作者看的是什么《后汉书》?这么厉害的人都没看见?)
    如果说屠城等于杀光,杀个人还能遇到挫折?这是多无能啊?假设按一城五千人算,三百城,耿弇早爆了白起了,当在屠杀第一位。
    我就更不懂所谓的那什么狗屁专著说“有研究秦汉时期屠城现象的人统计的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中记载的是东汉末年(曹丕称帝之前)共计18次屠城”是怎么算的?耿弇三百次屠城是没看见?还是选择性无视?还是瞎?
    实际上,按《耿弇传》所记载的其“斩杀”的大约如下:
    【弇与景丹、寇恂及渔阳兵合军而南,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四百余级,得印绶百二十五,节二,斩首三万级】三万四百余“首级”。
    【光武还蓟,复遣弇与吴汉、景丹、盖延、祐、邳彤、耿纯、刘植、岑彭、祭遵、坚镡、王霸、陈俊、马武十三将军,追贼至潞东,及平谷,再战,斩首万三千余级......贼散入辽西、辽东,或为乌桓、貊人所钞击,略尽】光武军斩首一万三千余级。十三个将军,才斩首一万三千级,落到耿弇身上能有多少?但他确实“屠城”了。其余的贼跑了。
    【三年,延岑自武关出攻南阳,下数城。穰人杜弘率其众以从岑。弇与岑等战于穰,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其将士五千余人,得印绶三百。】耿弇破延岑,斩首三千余级。其战于“穰”也算破城、屠城了。延岑跑了,他当初拿下的数个城自然也算“破了”或者用《耿弇传》的说法“屠”了。如果屠城等于杀光,【生获其将士五千余人】怎么解释?这五千人是尸体?赶尸?鬼片看多了吧?
    事实上,攻城、拔城往往会写成“屠城”,例如耿弇拔西安、临淄城【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据西安)闻之大惧,遂将其众亡归剧(城)。】
    因此,这里的屠明显是“拔、攻、破”城的意思,而非屠杀(全部杀光)。真正杀死的是用“斩、杀或斩杀”,只有这几个字的意思存在主观意愿,主观杀死。其余的只能算“战损”。打仗没有不死人的,城墙到了、城门倒了,砸死的也算是战争导致的死亡;旁边有水,掉水里淹死的也算战损,当然掉水里不一定会淹死。这些并不算作攻城之军主观斩杀、屠杀的。
    ————————————————————————————————————
    有趣的是,无论《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的《董卓传》中,关于董卓个人没有一个“屠”字。因为没有所以董卓没有杀过人?所以董卓没有放火烧了洛阳?
    当然不是,他当然杀过人《后汉书 董卓传》【卓闻之喜,明日,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
    【斩首数千级】为什么没有用“屠”,结合前文【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因为董卓和鲍鸿攻的是对方“营”或者是边章、韩遂在返回金城途中遭遇攻击。
    【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这里独指杀人,【悉令就斩之】。
    【傕使兄子利共郭汜、樊稠与腾等战于长平观下。遂、腾败,斩首万余级,种劭、刘范等皆死。】虽这里【斩首万余级】但也没有“屠”字。
    【与承、奉共击傕等,大破之,斩首数千级,乘舆乃得进。】这里也没有【屠】,但死的人并不少。
    见注引《献帝传》【掠妇女衣被,迟违不时解,即斫刺之。有美发者断取。冻死及婴儿随流而浮者塞水。】冻死的、淹死的堵塞了水流。虽然明文【斩首数千级】但当时因董承、杨奉与李傕之战死的人远不止千人。之所以没有用“屠”字,因为这次交战在【弘农东涧】,而非某个固定城池。况且,这也并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炫耀的“战功”。
    董卓、鲍鸿斩敌军千余人没有用破,因为没有所谓的“城”;董承、杨奉攻击李傕有“大破”,虽有斩杀万余级,但依然没有用“屠”同样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固定的“城”。因此,大多数“屠”是与“城”相连,而“屠城”则是指成功破城、攻城,而非大肆屠杀无辜。
    当然,“屠”必然指有人死,但其主要意思并不是斩杀,而是成功攻破城池的意思。
    这次董承、杨奉与李傕在弘农大战,死者很多,包括被斩首的、淹死的等等,远多于耿弇一次“屠城”的数量【傕等复来战,奉等大败,死者甚于东涧。】前面淹死的把水流都堵了,而李傕再次来攻,死者比之前的还多。
    ————————————————————————————————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0-04-02 05:14
    收起回复
      夏侯渊的【屠枹罕】只见《三国志 武帝纪》,《夏侯渊传》则更加明确了斩杀的人【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其他诸书只说【击】、【平】、【拔】凉州,而没有用到【屠】。
      按《夏侯渊传》所说斩杀的是个别人看,也算不上屠。那么“屠”用在此处有“大破全胜”的意思,而非贬义。
      《后汉书 董卓传》【初,陇西人宗建在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署置百官三十许年。曹操因遣夏侯渊击建,斩之,凉州悉平。】
      《天文下》【韩遂据凉州,宗建别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
      《三国志 武帝纪》【遣夏侯渊自兴国讨之。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
      《夏侯渊传》【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
      《周群传》注引《续汉书》【宋建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十九年,获宋建。】
      夏侯渊【屠兴国】这个说法也只有《武帝纪》,《夏侯渊传》对此战描写还算详细,但也没有用到【屠】字,仅说【围兴国】,而氐王千万则自己弃城出逃了,其余的人都投降了。
      《武帝纪》【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遂走西平。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
      《夏侯渊传》【大破遂军,得其旌麾,还略阳,进军围兴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馀众降。】
      《魏书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近去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各有部落万馀,至十六年,从马超为乱。超破之后,阿贵为夏侯渊所攻灭,千万西南入蜀,其部落不能去,皆降。】
      结合兴国、枹罕两件事来看,【屠】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攻破、成功拿下】城池的意思,并且带有一种“大获全胜”的意思,而非后人XJB脑补的屠杀、杀戮。其次,枹罕、兴国都是城池。
      只能说,陈寿真挺捧夏侯渊的。
      ——————————————————————————————————
      再比如,曹操【屠彭城】只见《武帝纪》,而《吕布传》却只字未提。只有注引的《献帝春秋》提到彭城【太祖军至彭城。陈宫谓布......】,也仅仅是两个字带过,因此这事也就是《武帝纪》有,其他诸书都没有记载。
      《武帝纪》【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
      曹仁的【仁屠宛】除了《武帝纪》有【屠宛】,而其他诸传均用【攻破音】、【攻拔宛】、【讨平音】。当然,侯音、卫开被斩杀没有任何疑问。
      《武帝纪》【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
      《曹仁传》【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庞德传》【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少帝纪》注引《楚国先贤传》【是时吴、蜀不宾,疆埸多虞。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
      ——————————————————————————————
      《蜀书》所涉及的【屠】字。
      《费诗传》【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
      此处,费诗引高祖刘邦破秦劝诫刘备不要称王,这里的【及屠咸阳】显然是褒义,而非屠杀、杀戮,如前文所举的诸多例子一样,表现的是一种“大获全胜”的战功。
      ————————————————————————————————
      《孙策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贺齐传》【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因此,此处【屠东冶】也是指破其城、成功拿下城池的意思,而非屠戮。
      ————————————————————————————————
      《孙权传》注引《江表传》【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孙权举兵攻李术,【屠其城】,斩杀了李术,但拿走了他部曲三万多人,也就是说这三万多人投降孙权了。因而,此处【屠城】也是破城、攻城的意思。毕竟这三万多人是人,不是尸体。
      《孙权传》【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这里【屠其城】就更明显了,黄祖跑了,中途被枭首。城中男女口数万皆被【虏】,虏就是俘虏的意思,也是活人,不是尸体。
      《黄盖传》【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三国志 吴书》与《魏书》一样,其【屠城】均为褒义,表现其卓越战功的意思。
      ————————————————————————————————————
      既然【屠】有其正面的意思,比如成功破城、拿下城池,以表战功卓越、大获全胜。那么就不难理解蜀为什么鲜有【屠】字了,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攻下过某个城池,说白了,蜀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卓越战绩。
      这些【屠】大多与“城池”一起出现,但与主观的“斩杀”是两码事,屠与斩,大多数是分开表述的,所斩杀的绝大多数是罪魁祸首及其顽抗相关人员,而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百姓,甚至是敌方部曲,若放弃抵抗并不会被斩杀。
      既然屠多和城池相关,那么也可以理解曹操征柳城,为什么不在《武帝纪》里表述其【屠柳城】。大概因为白狼山一战发生在柳城之外,如前《董卓传》【弘农东涧】类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城池。而《公孙度传》实际上仅仅是一句话带过,表述了曹操东征乌丸、柳城最终的结果。
      不要看见【屠城】就兴奋,傻子一样!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0-04-02 05:23
      收起回复
        那自己的弱黑别人的强,真的是有病。
        为什么你没有,因为你鶸呗。


        IP属地:江苏4楼2020-04-02 05:26
        收起回复
          补张图,方便直观看清楚 泗水和睢水完全是两条不一样的水系

          如果“泗水不流”那么屠的应该是彭城。
          而《后汉书 陶谦传》恰好否定了屠彭城【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而后面【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泗水为之不流】纯属胡说八道。屠完曹军还把尸体运去彭城填泗水?就近丢睢水不好吗?费那个劲有病,吃多了,力气没处用?


          IP属地:江苏32楼2020-05-31 19:53
          收起回复
            我这贴真是戳到很多蜀杂肺管子了,蜀杂气的都快得肺气肿了。
            所以再顶一下,让更多蜀杂看见,最好赶紧气死。


            IP属地:江苏34楼2020-06-17 23:43
            收起回复

              再说一遍,自己NT不要没事秀下限,地理盲还好意思艾特我?

              对,事实就是如此。在自己地盘上还半路拦截了,都没杀了张郃,还有**吹自己赢了的大概只有你们蜀杂了。
              反正张郃升迁了,你飞屁都没捞到也是事实,陈寿避讳都洗不掉你飞无能。
              @我帅002


              IP属地:江苏47楼2020-08-27 23:56
              收起回复
                如果你一定要我找个所谓“词典”、“字典”的解释也行

                某个词在不同朝代的解释不一样,难道你不知道?
                譬如典型的“英雄”现在汉语词典里的是指:才能超群出众的人。
                而刘劭的《人物志》你看过吗?有一篇是专门针对英雄的解释:(我可以复制过来给你看一下,也给大家都看一下)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以,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所以,那会儿的英雄和后来的英雄在意思上并不一样了。屠也类似,那会儿的屠和后来的屠意思也不一样了。这个很难理解吗?@机械工程师V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楼2020-08-28 23:57
                收起回复
                  今天看见个济南大学的沙雕论文,果然是用【屠】在黑。
                  拿记载的葛亮治军来黑没有记载的曹操治军,曹黑都这么鶸智了吗?
                  【己酉,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这不算赏罚分明的治军?
                  【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於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这不叫治军?
                  真是什么垃圾都能发表论文了。


                  IP属地:江苏79楼2021-10-12 14:25
                  回复
                    《后汉书 袁绍传》【绍遂寻山北行,进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复斩数万级,皆屠其屯壁。】
                    【斩】是斩杀;【屠】是破,【屠其屯壁】说的这么明白还装瞎?【屯壁】是人?为了黑智商眼睛都不要了。
                    袁绍在洛阳皇宫杀了宦官二千多人,杀的不长胡子的男人要脱裤子验明正身,可没用用一个【屠】字。
                    《何进传》【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但显然这就是大肆杀戮,这里只用【杀】,因为根本与【屠】无关。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4楼2021-11-21 00:09
                    收起回复

                      要点脸,别断章取义,《荀子》议兵篇那段整段复制上来:
                      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軍制?
                      孫卿子曰: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也】。【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蹙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这段话分两段,第一,什么叫王者之“军制”?王者之军如何对待平民?
                      这段说的很清楚,王者之军不是说不【诛杀】,有罪的人是贼,贼必定诛杀。百姓有作奸犯科的也是贼【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也】
                      没有犯法的老弱自然不会被杀。所以是【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
                      以上说的是什么不杀,什么该杀。
                      第二段 说的是王者之军【無思不服】
                      【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
                      这是一整段,【不屠城】是对应【城守不攻】。【兵格不擊】对应【不潛軍】。
                      【王者有誅而無戰】是对应上一段【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意思是被歌颂的王尽可能不打仗、不攻伐,只诛杀国家内那些不法的,这是王者治国的最高境界。
                      这段前面的【诛】已经解释过了是诛杀哪些人,诛才是是杀的意思。
                      【不屠城】是对应【城守不攻】......恰恰是这句话再次说明了【屠】不等于【杀】而是【攻】的意思,只守城而不攻城=不屠城。


                      IP属地:江苏97楼2022-01-23 14:52
                      回复

                        《荀子》议兵篇那段整段复制上来:
                        臨武君曰:善!請問王者之軍制?
                        孫卿子曰: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順命為上,有功次之;令不進而進,猶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也】。【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奔命者貢。微子開封於宋,曹觸龍斷於軍,殷之服民,所以養生之者也,無異周人。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蹙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故亂者樂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这段话分两段,第一,什么叫王者之“军制”?王者之军如何对待平民?
                        这段说的很清楚,王者之军不是说不【诛杀】,有罪的人是贼,贼必定诛杀。百姓有作奸犯科的也是贼【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賊,則是亦賊也】
                        没有犯法的老弱自然不会被杀。所以是【以故順刃者生,蘇刃者死】。
                        以上说的是什么不杀,什么该杀。
                        第二段 说的是王者之军【無思不服】
                        【王者有誅而無戰,城守不攻,兵格不擊,上下相喜則慶之,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
                        这是一整段,【不屠城】是对应【城守不攻】。【兵格不擊】对应【不潛軍】。
                        【王者有誅而無戰】是对应上一段【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意思是被歌颂的王尽可能不打仗、不攻伐,只诛杀国家内那些不法的,这是王者治国的最高境界。
                        这段前面的【诛】已经解释过了是诛杀哪些人,诛才是是杀的意思。
                        【不屠城】是对应【城守不攻】......恰恰是这句话再次说明了【屠】不等于【杀】而是【攻】的意思,只守城而不攻城=不屠城。


                        IP属地:江苏98楼2022-01-23 14:54
                        回复



                          IP属地:江苏101楼2022-01-23 20:15
                          收起回复
                            我说能不能直接进来反驳一下,正面杠一波,这么免费卖力宣传,真让人不好意思呢。


                            IP属地:江苏113楼2022-05-02 01:45
                            回复
                              我要是喷了你你再拉黑也不迟,这一上来先把楼主拉黑,再把怼你的人拉黑.........然后在我贴里自嗨?这样没人回复你就显得自己厉害了?
                              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心理,胆小、自卑、怂??


                              IP属地:江苏115楼2022-05-05 0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