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瑾 郭永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 随着词汇学取向的“大五”结构和理论取向的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人格研究者就人格分类系统的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试图从以上方面明确二者的差异,以澄清相关的混淆和误解,并在文章结语部分对两种取向研究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五因素模型,大五,基因型人格,现象型人格。
自Allport提出特质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格的基本单元后,特质心理学家一直试图从特质水平寻求一种科学的人格分类系统,来描述复杂多样的人格结构,概括近乎难以穷尽的人格特质。在此过程,Cattell得到了16种重要的根源特质,Eysenck则提出了三个更为宽泛的人格维度。虽然上述两种结构各有千秋,然而它们并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构模型。直至上世纪末,词汇学取向研究者提出了“大五”结构(“Big Five” Structure),理论取向的研究者提出了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人格研究者终于对人格特征的分类表征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从表面上看,虽然两种模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多数研究者也常常将二者的名字混用,甚至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1],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摘要】 随着词汇学取向的“大五”结构和理论取向的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人格研究者就人格分类系统的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试图从以上方面明确二者的差异,以澄清相关的混淆和误解,并在文章结语部分对两种取向研究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五因素模型,大五,基因型人格,现象型人格。
自Allport提出特质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格的基本单元后,特质心理学家一直试图从特质水平寻求一种科学的人格分类系统,来描述复杂多样的人格结构,概括近乎难以穷尽的人格特质。在此过程,Cattell得到了16种重要的根源特质,Eysenck则提出了三个更为宽泛的人格维度。虽然上述两种结构各有千秋,然而它们并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构模型。直至上世纪末,词汇学取向研究者提出了“大五”结构(“Big Five” Structure),理论取向的研究者提出了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人格研究者终于对人格特征的分类表征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从表面上看,虽然两种模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多数研究者也常常将二者的名字混用,甚至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1],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