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为一个特殊原因,后世人对于战国历史有着许多严重误解,战国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需要纠正的观念也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个特殊原因是:秦始皇烧毁了六国史籍,只剩下唯一的秦国史书,而秦国史书过分简略,存在大量错漏之处,还有被秦始皇故意篡改的地方。
(丞相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记·六国年表》)
历史总不能留下一片两百多年的空白,战国时代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争,精彩的故事,大家都很感兴趣,到了汉初,后人开始重建这段历史。没有可靠的正史记载作为依据,他们是怎么重建的呢?他们只能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和印象。
后人回顾历史是从后往前看的,他们记忆和印象最清晰的是离他们时间最近的战国后期这段历史(前279-221年),对于战国中期(前340-279年),他们的记忆和印象不那么清晰,所以,他们把一些战国后期留下的记忆和印象覆盖到了战国中期的身上。
战国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战国策当中记录了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著名故事,苏秦挂六国相印,集合六个国家来围攻秦国;张仪分化瓦解六国,说服它们分别倒向秦国,以便秦国接下来对它们各个击破。
按照苏秦,张仪的故事,在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国际外交活动是围绕着秦国进行的,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错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指数级暴涨,它不仅从弱国变成了强国,而且变成了最强国,不然一个“不与诸侯之会盟”的孤立国家,怎么会转眼间就身处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六国这么重视它呢?
接下来,秦国开始不断扩张,蚕食六国,六国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能阻止秦国的推进。秦国就像开了外挂一样,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猛打猛冲,直至最后统一天下。
这些对于秦国的普遍印象不能说是错,只不过它的时间线被拉长了,它只适用于战国后期,不适用于战国中期。
在战国后期,秦国确实是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无论合纵还是连横,都是为了应对秦国,六国畏惧秦国和畏惧虎狼一样。
但是,上溯到战国中期,秦国还没有这样的地位,它只是强国当中的一个,各国不觉得秦国的地位比其他强国更突出,它们对待秦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强国没什么差别。
我们查阅战国中期留下的史料,比如诸子百家的书,这些书里提到秦国的时候都是一笔带过,很难发现这个时期的人对秦国有什么特别关注,也很难发现他们已经对秦国产生了某种畏惧情绪,和秦亡后重建的史料氛围大不相同。
因为一个特殊原因,后世人对于战国历史有着许多严重误解,战国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需要纠正的观念也最多的一个时期。
这个特殊原因是:秦始皇烧毁了六国史籍,只剩下唯一的秦国史书,而秦国史书过分简略,存在大量错漏之处,还有被秦始皇故意篡改的地方。
(丞相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记·六国年表》)
历史总不能留下一片两百多年的空白,战国时代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争,精彩的故事,大家都很感兴趣,到了汉初,后人开始重建这段历史。没有可靠的正史记载作为依据,他们是怎么重建的呢?他们只能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和印象。
后人回顾历史是从后往前看的,他们记忆和印象最清晰的是离他们时间最近的战国后期这段历史(前279-221年),对于战国中期(前340-279年),他们的记忆和印象不那么清晰,所以,他们把一些战国后期留下的记忆和印象覆盖到了战国中期的身上。
战国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战国策当中记录了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著名故事,苏秦挂六国相印,集合六个国家来围攻秦国;张仪分化瓦解六国,说服它们分别倒向秦国,以便秦国接下来对它们各个击破。
按照苏秦,张仪的故事,在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国际外交活动是围绕着秦国进行的,这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错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指数级暴涨,它不仅从弱国变成了强国,而且变成了最强国,不然一个“不与诸侯之会盟”的孤立国家,怎么会转眼间就身处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六国这么重视它呢?
接下来,秦国开始不断扩张,蚕食六国,六国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能阻止秦国的推进。秦国就像开了外挂一样,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猛打猛冲,直至最后统一天下。
这些对于秦国的普遍印象不能说是错,只不过它的时间线被拉长了,它只适用于战国后期,不适用于战国中期。
在战国后期,秦国确实是国际外交活动的中心,无论合纵还是连横,都是为了应对秦国,六国畏惧秦国和畏惧虎狼一样。
但是,上溯到战国中期,秦国还没有这样的地位,它只是强国当中的一个,各国不觉得秦国的地位比其他强国更突出,它们对待秦国的态度和对待其他强国没什么差别。
我们查阅战国中期留下的史料,比如诸子百家的书,这些书里提到秦国的时候都是一笔带过,很难发现这个时期的人对秦国有什么特别关注,也很难发现他们已经对秦国产生了某种畏惧情绪,和秦亡后重建的史料氛围大不相同。